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一剑绝尘 > 第223章 陈毅:革命征程的传奇丰碑

一剑绝尘 第223章 陈毅:革命征程的传奇丰碑

作者:弘扬赵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42 来源:小说旗

少年壮志,心怀天下

1901年,在四川乐至县复兴场张安井村,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母为他取名陈毅。彼时,没有人能想到,这个孩子未来会成为改写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陈毅的家境虽称不上大富大贵,但也算是小康,这为他的早期教育提供了基本保障。5岁时,陈毅踏入私塾,开启求知道路。在私塾里,他摇头晃脑地诵读着《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那些古老的文字和蕴含的智慧,如同点点繁星,照亮了他懵懂的心灵。

时光匆匆,陈毅9岁时进入小学,学校里的知识更为丰富多元,算术、自然等课程,让他的视野得到了极大拓展。他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拼命吸收着新知识的甘霖。1916年,凭借着自身的勤奋与努力,陈毅考入成都甲种工业学校。这所学校汇聚了来自各地的青年才俊,新的思潮和知识如汹涌的浪潮,扑面而来。在这里,陈毅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学技术、民主思想,内心深处对世界的好奇和改变世界的渴望被彻底激发。他常常与同学们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着国家的命运、民族的未来,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1919年,国内局势风云变幻,救亡图存的呼声日益高涨。陈毅怀揣着救国救民的梦想,远渡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在巴黎,这个充满艺术气息与革命氛围的城市,他结识了周恩来、蔡和森等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常常聚在狭小的房间里,就着昏暗的灯光,研读马克思主义着作,探讨中国的出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火种,就这样在陈毅心中悄然种下,照亮了他未来的革命之路。在法国的工厂里,陈毅亲身体验到了工人阶级的苦难,资本家的剥削与压迫让他深感愤怒与痛心,也更加坚定了他改变社会的决心。

1921年,陈毅因参与组织留法学生爱国运动,被武装押送回国。但这并没有熄灭他心中的理想火焰,反而让它燃烧得更加炽热。1922年,经蔡和森介绍,他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正式踏上革命征程。1923年,陈毅前往北京中法大学学习,并在同年转为**员,担任支部书记。在中法大学,他积极组织学生活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党组织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同时,他还加入文学研究会,与茅盾等文学巨匠交流切磋,展现出卓越的文艺才华。他的诗歌和文章,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革命理想的执着追求,在青年学生中广为流传。

1925年,陈毅任北京市学生联合会**党团书记,还参与国民党北京特别市党部工作。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巧妙周旋,积极宣传党的主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1926年,“大沽口事件”爆发,帝国主义的蛮横无理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陈毅挺身而出,参与组织反对八国通牒大会和示威游行。在“三一八”惨案中,他身处枪林弹雨,却毫不畏惧,死里逃生后,他更加坚定了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同年8月,受李大钊委派,陈毅回四川从事兵运工作。在四川,他结识了朱德,两人一见如故,畅谈革命理想。他们的相遇,为日后携手战斗埋下了伏笔,也为中国革命增添了一份强大的力量。

革命烽火,崭露头角

1927年春天,国内革命形势风起云涌,陈毅来到武汉,担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委员会书记,肩负起重要的领导责任。武汉,这座充满革命气息的城市,见证了他的坚定与担当。在学校里,他积极培养革命骨干,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储备力量。他亲自授课,向学员们讲述革命的道理、斗争的策略,鼓励他们为了理想和信念而奋斗。

南昌起义的枪声,如同划破夜空的惊雷,宣告了中国**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陈毅听闻消息后,心急如焚,毅然奔赴江西。在抚州,他终于追上南下的起义军,成为第11军第25师第73团政治指导员。从此,他与起义军的将士们并肩作战,生死与共。起义军进入广东后,他留守三河坝,归朱德指挥。三河坝,这个小小的地方,却成为了决定起义军命运的关键战场。面对敌人的疯狂进攻,陈毅和将士们毫不退缩,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然而,起义军主力在潮汕地区遭遇失败,部队陷入混乱的危急时刻。许多人开始动摇,甚至有人选择离开。但陈毅挺身而出,他站在高处,大声呼喊:“同志们,我们的革命事业还没有结束!我们要坚持下去,为了理想和信念,为了受苦受难的人民!”他的声音,如同洪钟般响亮,穿透了黑暗,给迷茫中的将士们带来了希望和力量。他协助朱德重新编组部队,带领大家转战闽粤赣湘边界地区。在艰苦的转战过程中,他们一边对部队进行思想和组织纪律整顿,一边开展群众工作、支持农民运动、建立统战关系。陈毅深知,只有赢得群众的支持,革命才能取得胜利。他深入群众,与百姓们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疾苦,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他把党团员分配到连队,加强基层工作,让部队重新焕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1928年1月,陈毅参与领导湘南起义,担任工农革命军第1师党代表。湘南,这片古老的土地,因为他们的到来而焕发出新的生机。陈毅带领部队深入乡村,发动群众,宣传革命思想。他告诉百姓们,只有团结起来,推翻旧制度,才能过上好日子。在他的号召下,无数贫苦农民纷纷响应,加入到革命队伍中来。起义军迅速壮大,如同一股洪流,席卷了湘南大地。3月,陈毅兼任**郴县县委书记、湘南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他深入各乡,亲自指导工作,建立苏维埃政权和地方武装。他组织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将地主的土地分给贫苦农民,让他们真正成为土地的主人。革命的种子,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4月,陈毅同朱德率起义部队与**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井冈山。井冈山,这座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的大山,见证了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两支革命力量的汇聚,如同两颗璀璨的星辰合并,爆发出了巨大的光芒。他们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陈毅先后担任重要职务,参与领导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井冈山,他们面临着敌人的重重包围和封锁,但陈毅毫不畏惧。他与**、朱德等领导人密切合作,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战术。他们带领红军战士们,与敌人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战斗,一次次击退敌人的进攻,为中国革命打造了一个坚实的红色堡垒。

7月,受湖南省委指示,陈毅率主力团前往湘南。在湘南,他们遭遇了国民党军的疯狂围攻。战斗异常激烈,红军战士们浴血奋战,但由于敌众我寡,部队遭受了损失。然而,陈毅并没有被困难打倒,他带领部队顽强抵抗,最终撤回井冈山。虽然这次行动遭受了挫折,但陈毅和红军战士们的英勇表现,让敌人胆寒,也让井冈山根据地的军民更加坚定了胜利的信心。回到井冈山后,陈毅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加强部队建设,为下一次战斗做好准备。

游击岁月,坚守信念

1934年10月,**中央率第一方面军主力长征,陈毅因腿伤未愈被留在苏区坚持斗争。此时的苏区,已经被国民党军重重包围,形势极为严峻。国民党军对苏区红军和群众疯狂屠杀、严密清剿,内部还出现叛徒,犹如乌云压顶,让人喘不过气来。但陈毅没有丝毫退缩,他与中央分局书记项英根据遵义会议后**中央的指示,制定切合实际的斗争策略。他们深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必须改变作战方式,实现从集中作战到分散游击的转变。

此后,陈毅与中央失去联系,在国民党军频繁“清剿”和严密经济封锁下,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他们风餐露宿、昼伏夜行,生活条件极其艰苦。没有食物,他们就吃野菜、野果;没有住所,他们就睡在山洞、树林里。但陈毅和战士们始终保持着乐观的精神,他们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在一次战斗中,陈毅腿部的旧伤复发,疼痛难忍,但他咬紧牙关,坚持战斗。战士们劝他休息,他却说:“我不能休息,革命还没有成功,我要和大家一起战斗!”

在艰苦的游击战争中,陈毅依靠赣粤边人民群众,坚持多种斗争方式相结合,与敌人周旋。他深知,人民群众是革命的力量源泉,只有得到他们的支持,才能取得胜利。他积极组织群众,建立秘密联络点,传递情报,为游击队提供物资支持。同时,他还开展统战工作,争取地方实力派的支持,扩大革命的力量。1936年冬,陈毅在梅岭被国民党军围困20余日。在这生死关头,他写下《梅岭三章》,表达为革命牺牲的坚定信念:“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豪迈的诗句,展现了他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

到1937年,陈毅领导赣粤边军民坚持了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保存了南方的革命火种和一批战斗骨干,为革命事业立下不朽功勋。在这三年里,他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的坚持和努力,为后来的抗日战争保存了有生力量,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抗日战争爆发的消息传来,陈毅和他的战友们,终于迎来了新的战斗使命。

抗日烽火,浴血奋战

1937年9月,根据**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陈毅先后在赣州、南昌与国民党地方当局进行合作抗日谈判。谈判桌上,陈毅据理力争,展现出卓越的外交才能和坚定的立场。他深知,这次谈判关乎着抗日大局,必须为红军游击队争取到合法的地位和发展空间。经过艰苦的努力,双方终于达成协议,为合作抗日奠定了基础。

之后,陈毅前往湘赣、皖浙赣等游击区传达指示,动员红军游击队下山整编。在这个过程中,他遭遇了重重困难和误解。有些游击队员对国共合作持怀疑态度,甚至险些将他错杀。但陈毅耐心解释,详细阐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最终说服了大家。新四军成立后,陈毅担任重要职务,积极贯彻**中央关于独立自主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方针。他深知,只有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才能充分发挥新四军的优势,打击敌人。

1938年,陈毅率部挺进江南敌后,与第2支队协力开辟以茅山为中心的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茅山,这片风景秀丽的山区,成为了新四军打击日寇的重要战场。陈毅带领部队,在当地群众的支持下,与日寇展开了激烈的战斗。他们先后进行了新丰、新塘、句容、珥陵等战斗,给日寇以沉重打击。在战斗中,陈毅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灵活运用战术,常常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让日寇防不胜防。

1939年起,陈毅执行向南巩固、向东作战、向北发展的战略方针,在南京、上海之间机动灵活地打击日伪军。他带领部队,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插入敌人的心脏地带。他们先后取得东湾、延陵等战斗的胜利,让日寇闻风丧胆。6月,陈毅以主力一部攻占浒墅关,截断京沪铁路,火烧虹桥机场,轰动上海。这次行动,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信心,也扩大了新四军的政治影响。人们纷纷传颂着新四军的英勇事迹,更多的人加入到抗日队伍中来。

1940年,陈毅率江南主力挺进苏北,成立苏北指挥部,制订并贯彻了灭敌、反韩、联李的策略方针。苏北,这片战略要地,成为了各方势力争夺的焦点。陈毅深知,要想在苏北立足,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他亲自前往泰州,与地方实力派李明扬进行谈判,争取他的支持。同时,他积极组织部队,准备应对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的进攻。10月,陈毅与粟裕等指挥黄桥战役,歼灭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部主力1万余人,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黄桥战役的胜利,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华中抗战的道路。它不仅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也为新四军在苏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1年“皖南事变”后,陈毅奉命在盐城重建新四军军部,任代理军长。面对新四军遭受重创的局面,陈毅没有丝毫退缩。他与政治委员**等将华中9万兵力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实现了新四军在组织和指挥上的统一。他先后发表《论建军工作》《论军事建设》,总结经验教训,领导部队整训,推动部队以加强党的领导为中心环节的全面建设。在他的领导下,新四军迅速恢复了战斗力,成为了华中抗战的中流砥柱。

2月,陈毅组织指挥讨逆战役,歼投降日军的国民党军李长江部5000余人。7月,他领导盐阜区反“扫荡”,组织指挥苏中、苏北部队突袭敌后方,一个月内作战135次,歼日伪军3000余人,打破敌人妄图消灭**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领导机关的计划。10月,他成功地组织指挥陈道口战役,进一步沟通了盐阜、淮海和皖东北根据地的联系。在这些战斗中,陈毅充分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和坚定的领导信念。他带领新四军战士们,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为保卫祖国、抗击日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942年春**返延安后,陈毅代理军委分会书记,全面贯彻**中央的方针,领导新四军坚持华中敌后抗战。他指挥各部挫败日伪军的“扫荡”“清乡”,采取统一战线和军事斗争相结合的方法,克服了困难,壮大了部队,巩固发展了抗日根据地。在艰苦的抗战岁月里,陈毅始终坚守在抗日一线,他的身影,成为了新四军战士们心中的旗帜,激励着他们奋勇向前。

1943年10月在军委分会会议上,陈毅遭受新四军代政委饶漱石的错误批判,此即“黄花塘事件”。但他顾全大局,没有因此而影响抗日工作。11月奉**指示启程回延安,参加中国**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4年3月到延安后参加整风学习。1945年春参加**“七大”的筹备工作,6月被选为**第七届中央委员。8月任新四军军长、**中央华中局副书记。在延安的日子里,陈毅认真总结自己的工作经验,反思自己的不足之处,为迎接新的挑战做好准备。

解放战争,决胜千里

1945年8月,当抗日战争的胜利号角传遍中华大地,陈毅正站在华中根据地的山岗上,望着漫山遍野欢庆的群众,眼角泛起泪光。可这份喜悦并未持续太久,国民党军已悄然调集重兵,试图独占胜利果实。时任新四军军长、**中央华中局副书记的陈毅,敏锐地察觉到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息。他在干部会议上敲着桌子说:“同志们,鬼子跑了,蒋介石的狼子野心藏不住了!咱们手里的枪不能放,要为老百姓守住这来之不易的和平!”

津浦路上的铁拳

1945年10月,陈毅星夜奔赴山东临沂,就任山东野战军司令员。摆在他面前的第一道难题,便是国民党军沿津浦路北上的重兵集团。这条贯穿南北的铁路干线,成了蒋介石抢夺胜利果实的“快车道”。陈毅当即拍板:“把津浦路变成蒋介石的‘鬼门关’!”

他亲自勘察地形,在邹县、滕县一带布下口袋阵。战士们抡起镐头挖战壕,老乡们推着独轮车送干粮,连白发苍苍的大爷都把家里的门板卸下来当掩体。10月18日,战斗打响,陈毅在指挥部里盯着电报机,手指在地图上快速移动。当听到部队攻克邹县火车站的消息时,他笑着对参谋说:“给前线带句话,让同志们趁热打铁,把铁轨给我拆了——蒋介石想坐车来,就让他走着来!”

这场阻击战一打就是三个月,陈毅指挥部队像钉子一样钉在津浦路上,大小战斗数十次,硬是歼灭国民党军2.8万人,还受降了4000名不愿向蒋介石缴械的日军。1946年1月,当停战令传来时,陈毅站在雪地里,望着被炸毁的铁路桥,对身边的战士说:“咱们多守一天,解放区的老百姓就能多喘口气。”

华东战场的铁流

1946年6月,国民党军撕毁停战协定,调集50万兵力猛攻华东解放区。陈毅统率山东、华中两大战略区部队,开始了艰苦卓绝的自卫反击。他把指挥部设在一个农家小院里,墙上挂满了标着红蓝箭头的地图,夜里常能看到他披着棉袄在院子里踱步,嘴里念叨着“运动战,运动战,要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7月的朝阳集战役,陈毅上演了一出“声东击西”的好戏。他先派小股部队佯攻徐州,引诱国民党军主力增援,自己则亲率主力奔袭朝阳集,一夜之间歼灭敌整编第69师一部。战斗结束后,被俘的敌团长摸着脑袋说:“陈司令的部队跟飞似的,刚听说在徐州城外枪响,怎么转眼就打到我们这儿了?”

1947年1月,山东野战军与华中野战军合并为华东野战军,陈毅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他和副司令员粟裕的组合,成了国民党军闻风丧胆的“黄金搭档”。宿北战役中,两人在油灯下连夜制定作战计划,陈毅指着地图上的晓店子说:“这里是敌人的软肋,就打这儿!”粟裕补充道:“要速战速决,不能给敌人喘息的机会。”结果仅用四天,就歼灭国民党军2.1万人,开创了华东战场一次歼敌两个旅的纪录。

莱芜战役更是堪称奇迹。1947年2月,国民党军31万兵力分南北两线进攻山东,陈毅却看出了敌军的破绽——南线兵力密集,北线李仙洲集团孤军深入。他当即决定:“舍南打北,直扑莱芜!”部队昼伏夜行,三天急行军200多里,像一把尖刀插入敌军腹地。当李仙洲发现被包围时,惊呼:“陈老总神兵天降!”此役歼敌7万余人,创造了解放战争中一次歼敌最多的纪录。战后陈毅诗兴大发,挥笔写下:“莱芜淄博战血红,我军又猎泰山东。百千万众擒群虎,七十二崮志伟功。”

孟良崮上的丰碑

1947年5月,国民党军王牌整编第74师孤军冒进,直逼沂蒙山区。这支号称“五大主力”之一的部队,装备精良,骄横跋扈,师长张灵甫扬言要“活捉陈毅、粟裕”。

陈毅在孟良崮附近的山洞里召开紧急会议,桌上摆着刚截获的张灵甫的电报。他把电报拍在桌上:“74师是块硬骨头,但也是块孤立的骨头!咱们就啃这块硬骨头,打掉蒋介石的嚣张气焰!”

战斗打响后,陈毅三天三夜没合眼,电话听筒烫得能烙饼。当得知部队攻上孟良崮主峰时,他一把抢过参谋手里的望远镜,看到山顶升起红旗,突然对着话筒大喊:“同志们,把张灵甫的指挥部给我端了!告诉战士们,我陈毅给他们记头功!”

这场战役歼灭整编第74师3.2万人,张灵甫被击毙。打扫战场时,战士们从他的指挥所里搜出一张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着华东野战军的位置,却唯独没算到陈毅敢“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战后,陈毅登上孟良崮,望着漫山遍野的弹壳,对身边的人说:“这不是一座山,是无数战士用命堆起来的丰碑啊!”

中原大地上的转折

1947年6月,**中央决定转入战略进攻。陈毅率华东野战军主力一部,从鲁西南杀出一条血路,挺进豫皖苏地区。这支部队没有后方补给,全靠“以战养战”——打土豪分粮食,缴获敌人的武器补充自己。

9月的沙土集战役,是挺进中原后的关键一战。当时部队连续行军,战士们脚上磨起了血泡,粮食也快吃完了。陈毅把自己的马让给伤员,边走边给战士们鼓劲:“咱们现在是饿肚子打仗,但等打到了豫皖苏,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咱们天天能吃白面馒头!”战斗中,他亲自指挥炮兵轰击敌军阵地,炮弹精准地落在敌指挥部顶上,吓得敌军师长连夜逃跑。此役歼敌9000余人,为挺进豫皖苏打开了通道。

在豫皖苏地区,陈毅推行“打土豪、分田地”,老乡们牵着牲口送军粮,姑娘们连夜做军鞋。有个大娘把唯一的棉被送给伤员,说:“陈司令的队伍是咱老百姓的队伍,俺们不能让战士们冻着!”陈毅握着大娘的手说:“大娘放心,等全国解放了,咱们盖新棉被,住新房子!”

淮海战役的决胜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拉开序幕。陈毅作为总前委常委,与刘伯承、邓小平、粟裕、谭震林一起,指挥着60万解放军与80万国民党军展开决战。他的指挥部设在安徽濉溪的一个小村里,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作战地图,上面插满了代表部队的小旗子。

战役最紧张时,陈毅连续七天七夜没离开指挥部,眼睛熬得通红,嗓子哑得说不出话,就用手势和笔指挥。有一次,参谋劝他休息,他摆摆手,指着地图上的碾庄说:“黄百韬还没解决,我怎么睡得着?”当得知碾庄被攻克的消息时,他端起桌上的搪瓷缸猛灌一口水,笑着说:“黄百韬这只‘煮熟的鸭子’,总算没飞!”

在围歼黄维兵团的战斗中,陈毅亲自到前线阵地,趴在战壕里观察敌情。敌人的炮弹在不远处爆炸,泥土溅了他一身,他却拍拍衣服说:“没事,炮弹怕我陈毅!”战士们见司令员亲临前线,士气大振,高呼着冲出战壕,最终全歼黄维兵团。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共歼敌55万余人。陈毅站在结冰的河面上,望着缴获的堆积如山的武器,对身边的人说:“这一仗打完,蒋介石的老本钱差不多赔光了。”

渡江战役的号角

1949年4月,陈毅任第三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与邓小平等统一指挥渡江作战。长江岸边,百万雄师厉兵秣马,战船在江面上演练,老乡们划着渔船送来渡江用的竹竿。

4月20日夜,渡江战役打响。陈毅在指挥部里,听着江面上的枪炮声,手里攥着一份渡江路线图。当第一艘登陆艇冲上南岸的消息传来时,他激动地站起来,对参谋说:“给各部队发电,乘胜追击,解放南京!”

南京解放后,陈毅骑着马进入市区,老百姓夹道欢迎,孩子们举着“欢迎人民解放军”的小红旗。他翻身下马,接过一位大爷递来的茶水,笑着说:“大爷,蒋介石跑了,咱们解放了!”

上海街头的“见面礼”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的消息像惊雷般传遍黄浦江两岸。当陈毅带着军管会的干部走进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时,眼前的景象却让他眉头紧锁:外滩的银行大楼紧闭着大门,南京路的商店挂着“暂停营业”的牌子,码头上堆积着无人看管的货物,还有不少市民提着行李箱,神色慌张地往租界方向跑。

“同志们,上海不是战场,是咱们要守护的家园。”陈毅在军管会第一次会议上敲着桌子说,“三天前在丹阳定下的规矩,一条都不能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占民房一间一屋,不扰商户一厘一毫。”他特意让人把“军队不入民宅”这条纪律用红漆刷在木板上,插遍了大街小巷。

有天清晨,陈毅穿着洗得发白的军装,带着警卫员在苏州河边巡查。远远看见一群战士靠着墙根睡觉,身上盖着草席,怀里还抱着步枪。他悄悄走过去,发现有个小战士冻得直哆嗦,便脱下自己的大衣轻轻盖在他身上。旁边卖早点的阿婆看得直抹眼泪,端来一大盆热豆浆:“长官,让孩子们喝点热的吧,哪有打了胜仗还睡街上的呀!”陈毅笑着摆摆手:“阿婆,这是我们的规矩。等安顿好了,一定来您这儿买油条。”

进驻上海的第一个月,军管会就办了三件大事:查封证券大楼打击银元投机,让疯涨的物价稳了下来;接管电厂、水厂保障供应,让停摆的工厂重新冒烟;抓捕潜伏的特务,让夜里不再有枪声。有天陈毅去杨树浦纱厂视察,看到工人师傅们正在抢修机器,便挽起袖子加入进去。厂长想给他搬把椅子,他摆摆手:“我当工人的时候,比这累的活都干过。”当听说有资本家卷着资金跑了,他当即拍板:“政府给贷款,咱们自己开工!”

那年夏天,上海遭遇台风,黄浦江水位暴涨。陈毅带着干部们在堤坝上扛沙袋,浑身湿透了也顾不上换。有个老船工拉着他的手说:“陈市长,您是大官,怎么还干这个?”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在上海,我就是个大管家,家里漏雨了,能不着急吗?”台风过后,他又让人给受灾的百姓送粮送药,亲自挨家挨户查看情况。

建设新中国的“大管家”

1950年初,陈毅在上海召开工商界座谈会。台下坐着荣毅仁等知名企业家,不少人心里打鼓:**会不会像国民党说的那样“共产”?陈毅开门见山:“新中国要发展,离不开民族资本。你们放心办厂,政府给你们撑腰。”他当场宣布了“公私兼顾、劳资两利”的政策,还让人给困难企业发放贷款。散会后,荣毅仁握着他的手说:“陈市长,您这几句话,比金子还值钱。”

为了恢复生产,陈毅天天泡在工厂里。江南造船厂缺钢材,他就亲自去找苏联专家协调;上海机床厂缺技术工人,他就从部队里抽调有经验的老兵转业进厂。有次他在车间里看到个年轻人在钻研图纸,一问才知道是留美归来的工程师,因为怕被当成“反动派”不敢露面。陈毅拍着他的肩膀说:“新中国就需要你这样的人才,放开手脚干,出了问题我担着!”

1950年冬天,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上海成了支援前线的大后方,工人们加班加点生产弹药,妇女们连夜做棉衣,孩子们把零花钱捐出来买飞机。陈毅每天都去军工企业督战,有次在炮弹厂看到工人们吃着冷饭干活,当即让食堂给大家做红烧肉。他对工人们说:“前线的战士在流血,咱们多造一发炮弹,他们就多一分安全。”

除了抓生产,陈毅还特别重视教育和文化。他把圣约翰大学、震旦大学等教会学校改造成公立大学,让贫苦人家的孩子也能上学;他支持梅兰芳重组京剧团,还亲自去看排练,说:“旧戏要改,但好东西不能丢。”有次他去上海音乐学院视察,听到学生们在唱《黄河大合唱》,忍不住跟着哼起来,还跟指挥说:“要让年轻人知道,这歌声里有咱们中国人的骨气。”

1954年,陈毅奉调进京担任国务院副总理。离开上海那天,老百姓自发地站在路边送行,有人举着“陈市长再见”的牌子,有人往他的车里塞鸡蛋和手帕。陈毅摇下车窗,对着人群拱手:“上海的父老乡亲,我陈毅没给你们丢脸。以后不管到了哪里,我都惦记着咱们上海!”车子开了很远,他还在回头望着这座他用心血守护过的城市。

外交舞台上的“诗人将军”

1958年,陈毅兼任外交部部长。第一次主持外交部会议时,他指着墙上的世界地图说:“咱们中国是大国,但不能当霸主。外交就是交朋友,要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人讲信用、有骨气。”他的外交风格像他的诗一样,既有“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刚硬,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温情。

1960年,陈毅率团访问缅甸。在欢迎宴会上,缅甸总理奈温提议喝交杯酒,他二话不说就端起酒杯,笑着说:“中缅两国是邻居,就像这杯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访问期间,他特意去看望山区的佤族群众,盘腿坐在竹楼里喝竹筒酒,跟老乡们一起唱山歌。离开时,佤族头人送他一把长刀,他回赠了一支半自动步枪:“这刀能防身,这枪能打豺狼,咱们一起守着好日子。”

1964年,中法建交谈判进入关键阶段。法国方面担心中国会干涉其内政,陈毅在谈判桌上拍了胸脯:“中国从不干涉别国内政,就像我们不允许别人干涉中国一样。中法建交,是朋友之间的事,不是上下级的事。”当协议签订的消息传来,他兴奋地对工作人员说:“这是咱们打破美国封锁的一大步,今晚加个菜,喝杯茅台!”

在日内瓦会议上,有西方国家代表嘲讽中国“贫穷落后”,陈毅当场回击:“中国是穷,但穷得有骨气!我们不靠侵略别人发财,不像某些国家,手里拿着枪,嘴里喊着和平。”他的话掷地有声,让在场的人都竖起了耳朵。会议间隙,他还跟英国外交大臣聊起了莎士比亚,跟法国代表探讨雨果的诗歌,有人说:“陈外长不像个外交官,倒像个大学教授。”

陈毅常说:“外交无小事,但也不能事事胆小。”有次美国记者故意刁难:“中国为什么要发展核武器?”他哈哈大笑:“你家有菜刀,难道是为了杀人?我们有核武器,是为了不被人欺负。”还有一次,苏联代表在会上指责中国“背离社会主义”,他当场站起来反驳:“什么是社会主义?让老百姓过好日子才是社会主义!你们搞大国沙文主义,才是背离了列宁的教导!”

风雨中的青松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陈毅成了“打倒”的对象。造反派冲进外交部,把他的办公室砸得乱七八糟,还在院子里贴满了大字报。他却像没事人一样,每天照常上班,见到造反派就说:“你们有意见可以提,但不能胡来。外交部是国家的窗口,砸坏了,外国人会笑话咱们。”

有次造反派批斗他,让他低头认罪,他梗着脖子说:“我陈毅一辈子光明磊落,没做过对不起党和人民的事,头可断,腰不能弯!”批斗会结束后,他被关进“牛棚”,却依然坚持读书看报,还偷偷写了不少诗。有首诗里写道:“莫道浮云终蔽日,严冬过尽绽春蕾。”

1969年,**派他去石家庄“劳动锻炼”。在工厂里,他跟工人师傅们一起扛钢板、拧螺丝,工人们都喜欢这个没有架子的“老陈”。有个青年工人问他:“陈老总,您受了这么多委屈,心里不难受吗?”他笑着说:“我这一辈子,枪林弹雨都过来了,这点委屈算什么?只要党和人民需要我,我就干到底。”

1971年,陈毅被查出患了肠癌。住院期间,他依然关心着国家大事,跟来看望他的叶剑英讨论国际形势,说:“美国想拉拢苏联对付中国,咱们不能上当。要抓住机会,打开外交新局面。”他还让人找来《孙子兵法》,在病床上圈圈点点,说:“打仗和外交一个理,都要知己知彼。”

1972年1月6日,陈毅在北京逝世。1月10日,**冒雪参加他的追悼会,握着陈毅夫人张茜的手说:“陈毅同志是个好同志,他为党和人民做了很多好事。”追悼会上,播放着他生前最喜欢的《新四军军歌》,无数人泣不成声。

陈毅的一生,像他写的青松一样,“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他是战将,指挥千军万马横扫千军;他是诗人,用笔墨书写革命豪情;他是公仆,为百姓的冷暖操劳一生。无论是在枪林弹雨的战场,还是在风云变幻的外交舞台,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就像他自己说的:“我就是个老百姓,这辈子,就想让中国好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如今,上海外滩的江风吹拂着游人的脸庞,南京路上的商店里人头攒动,黄浦江上架起了一座座大桥。陈毅广场上,他的铜像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仿佛在说:“看,这就是我们用生命守护的新中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