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一剑绝尘 > 第221章 桂湖诗魂:黄娥的三千里思念

一剑绝尘 第221章 桂湖诗魂:黄娥的三千里思念

作者:弘扬赵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42 来源:小说旗

锦江畔的笔墨与月光:黄娥的三千里思念

成都的锦江总爱涨水,尤其在黄梅雨季。那些年,新都杨府的窗棂总被雨打湿,像极了黄娥案头那张写了一半的信笺。墨汁在宣纸上洇开,晕成云南永昌卫的轮廓——那是丈夫杨慎被流放的地方,隔着三千里云岭烟涛,比雁群的翅膀还难抵达。

雨大的时候,檐角的水流成了线,打在青石板上溅起水花,恍惚间竟像是云南传来的消息。黄娥常坐在窗前数雨滴,数到窗台上的青苔都喝饱了水,才惊觉日影已斜。案头的宣纸上,\"升庵\"两个字写了又改,墨迹层层叠叠,像她压在心底的话,说不尽,又放不下。

一、红烛里的诗卷

明弘治十一年的遂宁,涪江两岸的海棠开得正盛。黄府的后花园里,刚满八岁的黄娥踩着雕花绣墩,伸手去够父亲黄珂案头的《玉台新咏》。她梳着双丫髻,绿布衫的袖口沾着泥点,显然是刚从海棠树下疯玩回来。指尖划过\"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的诗句,忽然仰起脸问:\"爹爹,为何女子的诗总要写离愁?\"

黄珂正蘸着朱砂批阅公文,闻言放下朱笔笑了。这位成化年间的进士,官至工部尚书,见惯了朝堂的风风雨雨,却最疼这个天资聪颖的女儿。他从不让\"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俗束缚黄娥,反倒亲自教她读《离骚》,讲《史记》。\"秀眉你看,\"他指着窗外的海棠,\"花儿开得再艳,也有落的时候。但落在诗里,就永远不败了。\"

母亲赵氏是遂宁望族的女儿,一手簪花小楷写得娟秀,此刻正坐在廊下绣鸳鸯,闻言接口道:\"你爹爹的意思是,笔杆子比绣花针硬气,能把心里的话钉在纸上,千年都掉不了。\"黄娥似懂非懂地点头,把《玉台新咏》抱在怀里,跑到海棠树下,学着父亲的样子摇头晃脑地念,花瓣落在书页上,成了最别致的书签。

那时的黄娥还不知道,她的笔终将蘸满离愁。十五岁随父亲迁居京城时,她的才名已传遍翰林院。有回吏部尚书家宴,酒过三巡,众人起哄让黄娥赋诗。她望着庭院里的紫丁香,随口吟出《闺中乐》:\"东风吹暖入兰房,春睡腾腾懒下床。侍女低声催梳洗,阶前开遍紫丁香。\"满座皆惊,国子监的老翰林捋着胡须赞叹:\"这姑娘的灵气,不输易安半分!\"

二十一岁那年,红烛高照,她嫁入新都杨家。新郎杨慎是当朝首辅杨廷和的长子,早已以\"博学冠天下\"闻名。迎亲的队伍从京城到新都,走了整整一个月,黄娥坐在花轿里,掀开轿帘看沿途的风景,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她早听说过杨慎的才名,也见过他写的\"滚滚长江东逝水\",只是不知这位文坛领袖,是否真如传闻中那般性情刚烈。

新婚夜里,杨慎铺开洒金宣纸,笑着递过一支狼毫:\"早闻秀眉才名,可否留下墨宝?\"黄娥脸颊微红,却也不怯场,蘸墨写下\"琴瑟和鸣\"四个大字。笔锋转折处竟带着几分男儿的刚劲,全然不像闺阁女子的柔媚。杨慎击掌大笑:\"我就知秀眉不仅会描花绣朵!\"他提笔在旁边补了句\"芝兰同馨\",两人的字迹一刚一柔,落在纸上竟像天生一对。

此后六年,是黄娥一生中最安稳的时光。杨家的\"榴阁\"是他们的小天地,院里种着石榴树,每到夏天就结满红灯笼似的果子。杨慎在此着书,黄娥便陪他研墨;杨慎论诗,黄娥就唱和;有时兴致来了,两人还会对弈到天明。黄娥的散曲里满是欢喜,《雁儿落》里写:\"月照纱窗,恨杀孤灯亮。辗转寻思,睡也睡不着。\"字里行间都是少女的娇憨,哪像后来那般凄苦。

有年中秋,杨慎指着天上的圆月说:\"秀眉你看,这月亮照着你,也照着三千里外的故乡。\"黄娥剥着石榴笑答:\"只要你在身边,哪里都是故乡。\"那时的他们,以为这样的日子会像锦江的水,慢慢流下去,直到地老天荒。

二、江陵渡口的风

嘉靖三年的冬天来得格外早,北风卷着雪籽,打在杨府的朱漆大门上噼啪作响。黄娥正在榴阁里给杨慎缝棉袍,忽然听到前院传来喧哗,紧接着是哭喊声。她心里一紧,针扎破了手指,血珠滴在米白色的绸缎上,像朵小小的红梅。

推开房门,看到的景象让她浑身冰凉——杨慎被几个锦衣卫架着,衣袍上全是血迹,脸上青一块紫一块,显然是受了重刑。\"升庵!\"黄娥扑过去,却被锦衣卫拦住。杨慎气若游丝,却仍瞪着眼睛喊:\"我杨慎宁死,也不认藩王做皇考!\"

原来,新继位的嘉靖皇帝想把生父尊为\"睿宗\",排在明武宗之前,杨慎带头在左顺门哭谏,触怒了龙颜。金銮殿上的廷杖打得极重,打死了十七人,杨慎虽保住性命,却也被打得皮开肉绽。

黄娥把杨慎扶回榴阁,用温水给他擦身,金疮药敷上去,他疼得浑身发抖,却咬牙不吭。她一边流泪一边包扎,指尖的血和他的血混在一起。\"秀眉,\"杨慎忽然抓住她的手,\"我怕是......要远行了。\"黄娥点点头,没掉泪,只是连夜收拾行囊——她知道,丈夫这一去,怕是难再回头。

果然,三日后圣旨下来:杨慎谪戍云南永昌卫,永世不得回京。那年黄娥二十六岁,正是芳华年纪。杨家的亲戚来了,劝她:\"升庵这一去,怕是回不来了。你还年轻,不如......\"话没说完,就被黄娥打断:\"我嫁的是杨慎,不是杨家的官帽。他去哪,我便去哪。\"

送别的路走了整整三个月。杨慎的囚车在前面颠簸,黄娥带着仆役驾车紧随。过黄河时,冰面裂开的声响像心碎,她裹紧丈夫的旧棉袍,在车帘后偷偷写《罗江怨》:\"青山隐隐遮,行人去也,羊肠小道几回折。雁儿归也,书信无个。\"字迹被泪水打湿,晕成一片模糊。

到湖北江陵时,官差拦住了她:\"朝廷有令,女眷不得入滇。\"渡口的风卷着芦花,扑在黄娥脸上,像无数根细针。她望着杨慎囚车消失在远山的方向,忽然扯开嗓子喊:\"升庵!我在新都等你!\"

杨慎回过头,隔着滔滔江水,两人的目光像被风吹断的线。他想喊什么,却被官差推搡着往前走,最终只化作一个越来越小的黑点。黄娥站在渡口,直到暮色四合,江面上的雾气遮住了远山,才缓缓转身登船。长江水拍打船舷,像无数只手在拉扯她的衣角,仿佛在说:不要走,不要走。

回到新都杨府,推开榴阁的门,一切都还是老样子。杨慎常坐的竹椅空着,案头的《周易》翻开在\"天行健\"那页,砚台里的墨早已干涸,结了层硬壳。黄娥伸手摸了摸,冰凉刺骨。窗外的石榴树落光了叶子,光秃秃的枝桠指向天空,像她此刻的心,空落落的。

三、榴阁里的月光

新都的日子,是用思念丈量的。黄娥把杨慎的书稿整理成册,在扉页写下\"滇云万里,寸心相照\"。那些书稿堆了半间屋子,有《丹铅总录》,有《升庵诗话》,还有些没写完的散曲,她都一一誊抄,字迹娟秀,仿佛这样就能离他近一点。

每年春天,她都去锦江边的码头望。看南来的船一艘艘靠岸,看走下来的人形形色色,却始终没有那个熟悉的身影。有回听说杨慎在云南讲学,学生满堂,她便托去云南的商队带去一坛蜀酒,附信说:\"蜀地的春茶绿了,你爱的荔枝红了,只是少了同饮的人。\"

商队回来时,带了封信和一包云南的普洱茶。信里说,永昌卫的山茶开得比蜀地艳,说他在安宁温泉边种了棵芙蓉,像极了家里的那棵。\"秀眉,\"杨慎写道,\"每到月圆,我便想,这月光也照着你。\"黄娥把信贴在胸口,仿佛能感受到他的体温,眼泪却不争气地掉下来,打湿了信纸。

三十年间,她的笔墨渐渐染上霜色。《寄外》诗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道尽凄凉;散曲《黄莺儿》里,\"雨打芭蕉,风摇翠竹,一院愁痕\"写尽孤苦。有年端午,邻居家的孩子来送粽子,看到黄娥在窗前发呆,便问:\"黄奶奶,你在等谁呀?\"她指着天边的云说:\"等一朵从云南来的云。\"

除夕夜里最是难熬。邻家传来欢声笑语,孩子们的鞭炮声此起彼伏,黄娥却独自坐在灯下,给杨慎缝棉衣。针脚密得像锁住的思念,一行又一行,仿佛这样就能把岁月缝起来。忽然听到巷口有人喊\"杨大人回来了\",她手里的针线掉在地上,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冲出去,却只见寒风卷着残雪——原是几个醉汉的戏言。

回到榴阁,灯花爆了一声,像极了杨慎从前咳嗽的声音。她捡起针线,继续缝棉衣,眼泪落在布上,晕开一小片深色。\"升庵,\"她对着空屋说,\"今年的雪下得大,你那边冷不冷?\"窗外的红梅落了一地,像她碎掉的心。

杨慎偶尔会托人带回些小东西:一片山茶花瓣,一颗象牙印章,甚至还有他亲手刻的木牌,上面写着\"相思\"二字。黄娥把这些东西都放在一个樟木箱里,时常拿出来摩挲。有回看到那片干枯的山茶花瓣,忽然想起他们在榴阁里赏石榴花的日子,眼泪又掉了下来。

族人劝她改嫁的话,她听了三十年。有回远房表哥来说:\"秀眉,升庵怕是回不来了,你......\"她打断他:\"表哥,你看这榴阁的石榴树,每年都结果,我等他,就像等石榴结果一样,总会等到的。\"表哥叹了口气,再也没提过。

四、泸州道上的棺木

嘉靖三十八年,黄娥六十二岁。一个深秋的午后,有人叩响杨府的门,是个从云南来的驿卒,带来一封书信和一个噩耗——杨慎客死永昌卫,享年七十二岁。

黄娥接过那封字迹潦草的信,是杨慎的学生写的,说先生临终前还在念\"秀眉\"的名字,手里紧紧攥着她早年寄去的那首《寄外》。她没有哭,只是走到榴阁,抚摸着杨慎用过的砚台,砚底的刻字\"执子之手\"已被岁月磨得模糊。三十年前的红烛仿佛还在眼前,他笑着说\"我知秀眉不仅会描花绣朵\"。

\"我去接他回家。\"黄娥对仆役说。从新都到泸州,山路崎岖,她已经六十二岁,腿脚早已不如从前。仆役劝她:\"老夫人,让小的们去就行了。\"她摇摇头:\"升庵走了三千里路去云南,我该走三千里路接他回来。\"

出发那天,天阴沉沉的。黄娥穿了件素色的布袍,拄着杨慎早年送她的红木拐杖,一步一步上了马车。车过锦江时,她掀开帘子,看江水缓缓东流,想起那年中秋,他说\"只要你在身边,哪里都是故乡\"。眼泪终于忍不住掉下来,砸在衣襟上。

山路难行,马车常常陷在泥里。黄娥便下来步行,拐杖在泥地里拄出一个个小坑。有回遇到大雨,山路湿滑,她摔了一跤,怀里那封没寄出的信被淋湿了,字迹晕成一片:\"五十年来梦,今朝始得醒。\"仆役要扶她,她却自己爬起来,拍了拍身上的泥:\"没事,升庵在等我呢。\"

走了整整一个月,才到泸州。见到杨慎的棺木时,黄娥轻轻敲了敲棺盖,像从前唤他起床:\"升庵,我们回家了。\"棺木很轻,她却觉得重逾千斤。归途的月光格外明亮,照着棺木,也照着她霜白的头发。路过江陵渡口时,她让船停了停,对着江水说:\"你看,我接你回来了。\"风掠过江面,仿佛有人在应。

把杨慎葬在新都桂湖旁,黄娥在墓边盖了间小屋。她整理完丈夫的《升庵集》,又把自己的诗词曲稿编为《杨夫人乐府》。有回翻看旧物,发现新婚时杨慎送她的那支玉簪,簪头的花纹已被摩挲得光滑。她把簪子放在窗台上,月光照在上面,像落了一层霜。

五、桂湖的诗魂

万历七年的春天,蜀地的阳光格外温软。黄娥坐在桂湖旁的藤椅上,手里摩挲着那支玉簪,午后的风带着荷叶的清香拂过鬓角,她忽然笑了——像是看到了什么极好的景致。案头摊着半首《水仙子》,墨迹尚未干透:\"锦江烟水绿沉沉,榴阁风霜几十春。相思化作坟头草,年年犹待归人。\"笔掉在地上时,她的手还保持着握笔的姿势,窗台上的玉簪被阳光照得透亮,像一块浸了月光的玉。

仆役发现时,以为老夫人只是睡着了。直到夕阳把影子拉得老长,藤椅上的人始终没动,才惊觉她已随夫君而去。收拾遗物时,樟木箱里的东西让人红了眼眶:三十年来的书信叠得整整齐齐,每一封都用红绳捆着;那片干枯的山茶花瓣夹在《离骚》的\"香草美人\"篇,花瓣边缘已被摩挲得发毛;最底下压着件半旧的棉袍,针脚细密,正是那年除夕她连夜缝制的,始终没来得及寄出。

下葬那天,桂湖的荷叶全都舒展开来,像一片碧绿的海。有人说,看到两只白鹭绕着墓冢飞了三圈,才恋恋不舍地往云南方向飞去。后来,杨府的仆人常说,月夜路过榴阁,总能听到里面有低低的说话声,像极了当年黄娥与杨慎论诗的模样——或许是这对苦命的夫妻,终于在另一个世界团圆了。

时光一晃,便是几百年。

如今的桂湖早已成了巴蜀有名的景致,春有海棠映水,夏有荷叶田田,秋有桂子飘香,冬有寒梅傲雪。游人踩着青石板路走过,总会在榴阁前驻足——那是后人按原样复原的院落,窗台上摆着砚台,案头摊着宣纸,仿佛主人刚刚离开,随时会推门进来,拾起笔继续写下未完的诗句。

导游会指着墙上的《寄外》诗拓片,给游客讲那个三千里思念的故事:\"这位黄娥夫人,用三十年等待,把日子过成了诗。\"有孩童指着\"雁飞曾不到衡阳\"的句子问:\"雁为什么飞不到?\"导游笑着答:\"因为思念太重,连翅膀都载不动呀。\"

当地的老人还记得更久远的传说。民国年间,有个云南的书生来桂湖凭吊,在黄娥墓前烧了一叠诗稿,说这是杨慎在永昌卫写下的佚作。当晚便梦到一女子,穿素色布袍,眉眼温婉,说\"多谢将升庵的诗带回故乡\"。第二天,书生在墓前发现一块新长出的青苔,形状竟像片山茶花瓣。

桂湖的荷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每年端午,总会有老人带着粽子来榴阁,说是\"给黄夫人和杨先生送点家乡味\"。他们记得黄娥的散曲,随口就能哼出\"雨打芭蕉,风摇翠竹\"的调子;也记得杨慎的词,会对着湖水念\"滚滚长江东逝水\",念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时,总要叹口气:\"这对夫妻的故事,哪是笑谈啊。\"

去年深秋,我去桂湖时恰逢细雨。撑着伞走过荷塘,听雨滴打在荷叶上的声音,忽然想起黄娥那句\"其雨其雨怨朝阳\"。几百年前,她也是这样听着雨声思念远方的人吗?正想着,见一位白发老人在榴阁前铺开宣纸,蘸着雨水写下\"琴瑟和鸣\"四个字。笔锋刚柔相济,竟有当年黄娥与杨慎合书的神韵。

\"姑娘也喜欢黄娥?\"老人见我驻足,笑着问。

我点头:\"喜欢她的诗,更敬她的情。\"

老人放下笔,指着远处的墓冢方向:\"你看那片桂树,每年开花时,香味能飘到新都城里。当地人说,那是黄夫人的诗魂化的——她把思念酿成了香,飘了几百年,还在等。\"

雨停了,阳光穿透云层,照在荷叶上的水珠上,折射出七彩的光。远处传来孩童的笑声,惊起几只白鹭,往天际飞去。我忽然明白,黄娥的等待从未落空——她的诗还在被人诵读,她的故事还在被人讲述,她与杨慎的爱情,早已化作桂湖的风、锦江的水、巴蜀大地的月光,永远流传下去。

就像那支窗台上的玉簪,历经岁月打磨,却愈发温润——因为里面藏着的,是一个女子用一生写就的,最动人的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