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一剑绝尘 > 第214章 探寻王褒:从巴山蜀水走来的汉赋大家

一剑绝尘 第214章 探寻王褒:从巴山蜀水走来的汉赋大家

作者:弘扬赵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42 来源:小说旗

西汉的阳光,总带着股青铜的质感,透过秦岭的云雾洒向巴蜀大地时,便多了几分温润。这片被岷江、沱江滋养的土地,像一块浸在墨汁里的锦缎,既藏着三星堆青铜神树的神秘,又飘着司马相如辞赋的华彩。而王褒,这位从资中墨池畔走出的文人,用他的笔,在汉代文学的长卷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独特篇章。他的文字里,有蜀地竹林的清响,有市井生活的烟火,更有一个时代文人对理想与现实的深情叩问。

墨池:砚底乾坤,少年心事

蜀郡资中的墨池坝,至今还留着一汪深碧的水。当地人说,那是王褒当年洗笔染黑的,连池底的淤泥都带着淡淡的墨香。西汉建元年间的一个清晨,露水还挂在池边的芦苇上时,总有个穿粗麻布短打的少年,蹲在池畔的青石板上,借着晨光临摹竹简上的文字。他就是王褒,字子渊,那时的他,还不知道自己日后会走进长安的宫阙,只一心想把字写得像《仓颉篇》里的范本一样端正。

王褒的家就在墨池旁的矮屋里,土墙竹顶,风一吹就“咯吱”响。父亲早逝,母亲靠纺麻线换些米粮,日子过得像池里的水,清苦却平静。但这清苦里,藏着母亲对儿子的期许。她总说:“咱资中出了苌弘,能以草木之精附于琴瑟,你若好好念书,将来也能让文字说话。”王褒把这话刻在心里,农忙时跟着母亲在田埂上种芋头,手掌磨出了茧子,握笔时却格外有力;农闲时就揣着母亲攒下的几枚五铢钱,去镇上的书肆央求掌柜借竹简看,常常一站就是大半天。

没有钱买笔墨,他就用竹片蘸着池水磨出的汁写字。起初是在地上画,后来发现池边的页岩细腻,便捡来当纸,写完了就扔进池里洗,久而久之,连池边的石头都染成了青黑色。有一次,他在页岩上写《诗经》里的“蒹葭苍苍”,写着写着,竟觉得池边的芦苇真的化作了诗里的白露,而自己的笔尖,正牵着千年前的风。这种奇妙的感觉,让他对着墨池发呆了一下午,直到母亲喊他回家吃饭,才发现页岩上的字已被露水洇开,像一幅朦胧的画。

少年王褒不仅爱写字,更爱琢磨声音。蜀地多竹,他常砍来细竹,模仿民间乐师的样子做成笛子,在墨池边吹奏。他吹的调子,不是宫廷的雅乐,而是田埂上农夫唱的《薅秧歌》,是江边纤夫喊的号子。有一次,他吹着吹着,竟引来一群白鹭,围着他盘旋不去,仿佛听懂了这带着泥土气息的旋律。后来他在《洞箫赋》里写“玄猿悲啸,搜索乎其间”,或许就藏着当年墨池边人与万物相和的记忆。

十五岁那年,王褒背着母亲缝制的布囊,第一次走出资中。他要去成都,那是蜀地的文化中心,据说司马相如当年就在那里写下《子虚赋》。一路沿沱江而下,船过简阳时,他看见岸边的茶馆里,文人雅士正围着一卷竹简讨论,便忍不住停下脚步。有个白胡子老者见他看得入神,就问:“少年也懂赋?”王褒红着脸点头,老者便指着竹简上的句子考他,他竟对答如流,还说出了几句自己的见解。老者抚掌大笑:“资中竟有此等少年,将来必成大器!”

在成都,王褒结识了一群和他一样贫寒却爱读书的文士。他们常聚在锦江边的柳荫下,轮流诵读自己的新作。有一次,王褒读了一首描写墨池夜景的诗,其中“池光映星斗,墨气接云霞”一句,让众人赞叹不已。一个叫李尤的少年说:“子渊的诗里有股水的灵气,不像我们,总想着往辞藻里堆金玉。”王褒却说:“蜀地的水,本就是最好的笔墨,我不过是把它写出来罢了。”

后来,他又去了湔上(今都江堰)。站在李冰父子修建的鱼嘴前,看着岷江被一分为二,内江的水温顺地流入灌区,外江的水奔腾着冲向远方,他突然明白了什么是“刚柔相济”。这种感悟,像一粒种子落进心里,后来在写《圣主得贤臣颂》时,便化作了“良御执辔,百马群骋”的比喻——治理国家,不就像治水吗?既要有约束,也要有疏导。

离开湔上前,他在伏龙观的墙上题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水作笔墨山作纸,千年留与后人书”。那时的他,或许已经隐隐感觉到,自己的笔,终将与这片土地的山水相融。

宦海:长安风露,笔底波澜

益州刺史王襄第一次见到王褒时,是在资中的一场秋社活动上。当时王褒正站在晒谷场上,为村民们诵读自己写的《秋社赋》,赋里写“稻粱盈仓,鸡豚满栏,老幼相欢,歌以咏志”,语言朴实却充满生机,连在场的老农都听得频频点头。王襄不禁惊叹:“蜀地竟有如此通晓民间疾苦的文人!”

王襄是个爱才的人,他知道汉宣帝正在招揽天下文士,便邀请王褒到刺史府做客。在府中的藏书阁里,王褒第一次见到了那么多竹简,其中有不少是宫廷乐师演奏的乐谱。王襄说:“圣上提倡‘中和’之道,你能否以诗明志?”王褒沉吟三日,写下《中和》《乐职》《宣布》三诗。《中和》讲天地阴阳调和,《乐职》说百官各尽其责,《宣布》则颂天子恩德遍施四海。王襄读罢,当即命乐师谱曲,让僮子演唱。当歌声在府中回荡时,连窗外的鸟儿都停在枝头倾听。

这三首诗,像一只船,载着王褒驶向了长安。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王褒接到了入京的诏书。临行前,母亲把他写过字的页岩碎块包进布里,塞到他怀里:“带上这个,就像娘在你身边。”资中的乡亲们也来送行,有人送他一包蜀锦,有人塞给他几枚新摘的柑橘,墨池边的老柳树下,挤满了依依不舍的人。

长安的繁华,是王褒从未见过的。未央宫的铜雀在阳光下闪着金光,朱雀大街上车马络绎不绝,连空气里都飘着香料与酒的气息。但他没有被这繁华迷眼,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笔,要为更多人说话。汉宣帝召见他时,正在建章宫的兽圈旁看斗兽,见他进来,便指着远处的骏马说:“听说你善写辞赋,能否说说,圣主与贤臣的关系,该如什么?”

王褒望着那些奔腾的骏马,又想起了湔上的治水工程,朗声道:“圣主得贤臣,如良御得骏马!”他当即写下《圣主得贤臣颂》,文中说:“夫贤者,国家之器用也。所任贤,则趋舍省而功施普;器用利,则用力少而就效众。”他把贤臣比作“干将莫邪”,说只有贤才与圣主相得,才能“周流八极,万里壹息”。汉宣帝读罢,拍着案几赞叹:“此等人才,当在身边!”当即封他为谏大夫,让他随侍左右。

宫廷生活,像一场华丽的宴席。王褒跟着汉宣帝去甘泉宫避暑,在那里写下《甘泉宫颂》,描写宫殿“攒罗列布,鳞次栉比,烟霞缭绕,若仙若幻”;又陪皇帝去长杨宫射猎,写下《长杨赋》,既颂皇家威仪,又暗劝“止弋为武”。他的赋,不像司马相如那样铺陈夸张,而是在细腻处见功夫。比如写射猎时的场景,他不写箭矢如何精准,却写“飞鸟振翅,落羽缤纷,似雪舞长空”,让杀气中多了几分诗意。

但宫廷的暗流,也让王褒感到不安。有一次,大臣萧望之弹劾他“以靡丽之辞取悦圣上,非社稷之福”。汉宣帝虽未降罪,但王褒却明白,自己的笔,不能只唱赞歌。他开始在赋中融入更多思考,比如在《四子讲德论》中,借四位隐士的对话,讨论“德教与刑罚”的关系,说“刑罚者,辅助德教者也,非所以为主也”,暗讽当时酷吏横行的弊端。

在长安的日子里,王褒最想念的还是蜀地的味道。有一次,他在市集上看到有人卖蜀地的茶叶,当即买了一些,按照家乡的方法烹煮。茶香袅袅中,他仿佛又回到了墨池边,母亲正喊他喝新沏的茶。这份思念,后来化作了《僮约》里的“烹茶尽具”“武阳买茶”——原来最动人的文字,往往藏在最寻常的生活里。

辞赋:万物有声,烟火成诗

王褒的笔,像一把神奇的钥匙,能打开万物的声音。当他写下《洞箫赋》时,整个长安的文人都惊呆了——原来乐器也能被写得如此鲜活,仿佛能从文字里吹出声音来。

《洞箫赋》的诞生,源于一次偶然。王褒在长安的乐器坊里,看到工匠正在制作洞箫。那是一根江南的竹子,被削去青皮,钻上音孔,原本沉默的草木,竟有了歌唱的灵魂。他站在一旁看了整整一天,从选材到打磨,从调音到试吹,每个细节都记在心里。夜里回到住处,他铺开竹简,那些画面突然活了过来,化作了笔下的文字。

他写竹材的生长:“原夫箫干之所生兮,于江南之丘墟。”江南的丘墟,是烟雨朦胧的地方,朝露“清冷而陨其侧”,玉液“浸润而承其根”,连鸟兽都与竹子相依——孤雌寡鹤在林下嬉戏,春禽在枝头翱翔,秋蝉抱叶长吟,玄猿在林间悲啸。这哪里是写竹子,分明是写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有人问他:“你从未到过江南,何以写得如此真切?”王褒笑答:“蜀地的竹林,与江南的丘墟,本是同一片天地。”

他写制箫的工艺,像在讲述一个神奇的蜕变:“削则见节,解则绝理,华藻雕琢,若刻若画。”工匠的手,仿佛有点石成金的魔力,让原本普通的竹子,变成了“八音之器,莫良于箫”。而箫声响起时,更是千变万化:“故听其巨音,则周流泛滥,并包吐含,若慈父之蓄子也;其妙声,则清静厌。顺叙**,若孝子之事父也。”时而如壮士慷慨,时而如君子温润,连“贪饕者听之而廉隅兮,狼戾者闻之而不怼”——音乐的力量,竟能改变人的性情。

这篇赋,让汉宣帝也为之倾倒,命宫廷乐师照着文字演奏。当箫声在宫殿里响起时,据说有白鹤从远方飞来,落在殿前的铜柱上,直到曲终才离去。《文心雕龙》后来评价它“穷变于声貌”,说它把声音和形态的变化写到了极致。而王褒自己,或许只是想借这根竹子,说一个道理:万物皆有灵,只要用心倾听,就能读懂它们的语言。

如果说《洞箫赋》是文人雅士的阳春白雪,那《僮约》便是市井百姓的下里巴人。这篇看似戏谑的契约,藏着王褒对生活最敏锐的观察。

那是王褒回蜀地省亲时的事。他路过寡妇杨惠家,想讨杯酒喝,杨惠家的奴仆便了却耍赖,说:“要喝酒自己去买,我可不为你跑腿!”王褒一时兴起,竟真的用一万五千钱买下了便了,还当场写下一份契约,把该做的活计一条条列出来。这契约,后来成了《僮约》。

“晨起早扫,食了洗涤”,这是每日的必修课;“居当穿臼缚帚,截竿凿斗”,是要会做农具;“浚渠缚落,锄园斫柏”,得懂农活;甚至连“种姜养芋,长育豚驹”都写得清清楚楚。最有趣的是,契约里还规定了“烹茶尽具,武阳买茶”——要会煮茶,还要去武阳(今彭山)买好茶。这短短八个字,成了世界上最早关于茶叶交易的记载,让千年后的茶人,还能想象出汉代蜀地的茶香。

有人说《僮约》是王褒在开玩笑,但细读之下,却能感受到他对底层生活的尊重。他写便了的劳役,没有居高临下的嘲讽,反而带着一种亲切的幽默,仿佛在说:生活本就是由这些琐碎的事情组成的。后来,资中的百姓把《僮约》里的句子编成歌谣,在田间地头传唱,说“王谏议的笔,能把苦日子写成甜段子”。

除了这两篇名作,王褒的笔下还有更多风景。《九怀》是他追悯屈原之作,其中“驾玄螭兮北征,曏吾路兮葱岭”,既有楚辞的浪漫,又带着蜀地文人的孤高;《碧鸡颂》则是为祭祀金马碧鸡神而作,“持节使者王褒,谨拜南崖,敬移金精神马,缥碧之鸡”,语言简洁却充满敬畏,把地方信仰写得庄重而动人。

他的文字,为什么能如此多样?或许因为他始终记得,自己是从墨池边走来的。那里的水,既能映出星斗,也能泡开茶叶;既能滋养竹子,也能染黑石头。而他的笔,就像那池中的水,能包容万物,也能照见人心。

归途:魂归蜀地,墨香永存

汉宣帝五凤二年(公元前56年),益州有传言说,金马碧鸡之神出现在滇池附近,能带来祥瑞。汉宣帝便想到了王褒——他既懂蜀地文化,又善写辞赋,是祭祀的最佳人选。于是,一道诏书送到了王褒手中,命他持节赴益州,祭祀金马碧鸡。

此时的王褒,已近不惑之年。长安的风露,让他添了几分白发,但他对蜀地的思念,却越发浓烈。接到诏书时,他正在灯下修改《僮约》的草稿,看到“归乡”二字,突然落下泪来。他想起母亲临终前的嘱托:“若有一天能回资中,把我的骨灰撒在墨池里。”

出发前,汉宣帝在宣室殿召见他,赐给他一把蜀地产的铜剑,说:“此行路途遥远,望你早去早回。”王褒接过剑,心里却有种预感:这或许是自己最后一次离开长安了。他把这些年写的辞赋整理好,托付给好友刘向:“若我不归,烦请将这些文字带回蜀地,与墨池为伴。”

一路向南,车马行过秦岭时,王褒特意下车,望着蜀地的方向。山风吹过,他仿佛听见了墨池边的笛声,看见母亲在池畔纺麻的身影。进入蜀地境内,百姓们闻知王褒归来,纷纷在路边迎接,有人捧着新茶,有人献上柑橘,就像当年他离开时一样。在成都,他见到了当年一起在锦江畔唱和的文士,只是李尤已白发苍苍,握着他的手说:“子渊,你终于回来了!”

祭祀的路上,王褒写下《移金马碧鸡文》。文中说:“金精神马,缥碧之鸡,处南之荒,深溪回谷,非土非乡,归来归来!”他的文字里,没有威严的命令,只有亲切的呼唤,仿佛在对神灵说:这里才是你的家,回来吧。当地人说,祭祀那天,滇池上空出现了五彩云霞,像一匹展开的蜀锦。

完成祭祀后,王褒沿着沱江往资中走,想再看看墨池。但走到犍为郡(今四川彭山)时,他病倒了。或许是旅途劳顿,或许是归乡的心愿已了,他躺在驿站的床上,望着窗外的竹林,轻声吟诵起《洞箫赋》里的句子。弥留之际,他让随从把那把铜剑扔进沱江,说:“让它顺着江水,回资中去。”

王褒病逝的消息传到长安,汉宣帝叹息了许久,说:“朕失一良臣,文坛失一巧笔。”而在资中,乡亲们自发来到墨池边,用他当年写字的页岩,为他立了一块无字碑。他们说:子渊的文字,早已刻在天地间,无需再用石头记录。

魂归属地:墨池依旧,文脉相传

资中的墨池,从未因王褒的离去而褪色。相反,随着岁月流转,那汪黑水成了当地人心头的念想。有孩童在池边认字,长辈总会指着池水说:“这是王谏议洗笔的地方,你看这水,黑得都带着文气呢。”

王褒的墓,就建在墨池旁的高地上,坐北朝南,正对着沱江。墓前的石碑,是唐代重新修缮时立的,上面刻着“汉谏议大夫王子渊之墓”,字迹被风雨磨得有些模糊,却依旧透着庄重。当地百姓有个习俗,每逢清明,都会往墓前撒一把新收的稻谷,说王褒生前爱吃蜀地的米饭,要让他在地下也能闻到稻香。

到了宋代,资中出了个叫李石的文人,他在墨池边建了座“子渊书院”,搜集王褒的残篇断简,供学子们研读。书院的门楣上,挂着一幅对联:“墨池映月照千古,笔阵凌云壮四方”,据说上联是李石亲笔所书,下联则化用了王褒《圣主得贤臣颂》里的意境。有一次,书院里的学生争论《僮约》里“武阳买茶”的细节,有人说武阳的茶要在清明前采,有人说谷雨采的更醇厚,争到最后,竟结伴往武阳去考证,回来后还写了篇《蜀茶考》,附在《僮约》注本后面——这种对文字的较真,或许正是王褒留下的文脉。

明代杨慎被贬云南时,特意绕道资中,拜谒王褒墓。他在墨池边徘徊了整整一天,看着孩童们在池边练字,想起自己被贬的遭遇,突然明白王褒为何能写出“贪饕者听之而廉隅”的句子——真正的文人,从来不是在顺境中张扬,而是在逆境中坚守。他写下《王子渊祠》一诗:“子渊文学重当时,汉赋唐诗总继之。今日墨池空见水,好将遗韵入新词”,诗里的惋惜与敬仰,随着墨池的水,流进了后世文人的心里。

清代康熙年间,资中县令周起渭重修王褒墓,在墓旁种了一片竹林。他说:“子渊写《洞箫赋》,爱竹之灵,今日种竹,算是圆他一个心愿。”这片竹林后来长得郁郁葱葱,风一吹,竹叶“沙沙”作响,当地人说,那是王褒在吟诵自己的赋作。有个老秀才,每天都会来竹林里坐一会儿,说只要静心听,就能从竹声里辨出“原夫箫干之所生兮”的调子。

墨香永存:文字的生命力,跨越千年

时光走到现代,资中的墨池依旧在那里,只是周围建起了纪念馆。馆里陈列着王褒作品的各种刻本,从明代的《王谏议集》到现代的校注本,一页页翻过,能看到不同时代的人对他的解读。最显眼的位置,放着一件复制品——根据《僮约》记载复原的汉代茶具,陶壶、陶碗、茶碾俱全,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世界最早的茶事记录,见证蜀地茶文化的开端”。

每年春天,资阳都会举办“子渊文化节”,来自各地的学者、文人聚集在墨池边,讨论王褒的文学成就。有学者说,王褒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让汉赋从“天子游猎”的宏大叙事,走进了“烹茶买茶”的日常生活,这种转变,为后世文学注入了烟火气。也有年轻的诗人说,读《洞箫赋》时,总能想起家乡的竹林,原来好的文字,真的能让千年前的声音在心里回响。

在资阳市博物馆,有一件镇馆之宝——一块出土于王褒墓附近的汉代页岩,上面隐约能看到几个模糊的字迹,经考证,与王褒作品中的笔法一致。讲解员说,这可能是王褒当年练字的残片,虽然只剩几个字,却能让人想象出那个在墨池边奋笔疾书的少年。

2018年,《僮约》里的“武阳买茶”场景,被改编成了舞台剧,在成都的茶馆里上演。剧中,王褒与奴仆便了的对话引得观众阵阵发笑,但当“烹茶尽具”的情节出现时,全场又安静下来——人们在这穿越千年的茶烟里,读懂了生活的滋味。有位老茶客说:“王褒写的哪里是契约,分明是咱蜀地人的日子啊。”

如今,墨池边的孩子们,早已不用页岩写字了,但他们会拿着平板电脑,在上面临摹王褒的赋作。阳光透过竹林洒在池面上,水光粼粼,像撒了一把碎金。偶尔有风吹过,池边的芦苇荡起涟漪,恍惚间,仿佛能看见那个穿粗麻布短打的少年,正蹲在青石板上,蘸着池水,一笔一划地写下属于蜀地的文字。

王褒或许从未想过,自己的文字能流传千年。但他一定知道,那些从墨池里流淌出来的句子,那些带着蜀地烟火气的描写,会像沱江的水一样,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因为真正的文学,从来不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而是活在人们生活里的记忆——是《洞箫赋》里的竹声,是《僮约》里的茶香,是墨池里永远不会褪色的文脉。

这,或许就是王褒留给世界最好的礼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