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一剑绝尘 > 第112章 老酒坊:一坛蜀地光阴里的烈与柔

一剑绝尘 第112章 老酒坊:一坛蜀地光阴里的烈与柔

作者:弘扬赵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42 来源:小说旗

泸州城外的长江边,老酒坊的木招牌在晨雾里晃。\"隆昌号\"三个字被岁月浸得发黑,笔画间还留着去年涨水时的水痕,却透着股沉甸甸的劲儿。酒坊的门是两扇厚重的楠木门,门轴磨得发亮,推开时\"吱呀\"一声,像老伙计打了个哈欠。一股醇厚的酒香顺着石阶漫下来,混着江水的潮气,在岸边打了个转,钻进早起挑水的妇人桶里,连桶里的水都带着三分醉意。这便是蜀地酒事的开场——那些在陶缸里发酵的粮食,不只是杯中的烈酒,更是巴蜀人藏在时光里的豪情,是浸在酒液里的江湖气,是代代相传的烟火暖。

一、红高粱与老作坊:一粒粮食的蜕变

蜀地的酒,多半是红高粱酿的。川南的坡地上,红高粱长到齐腰高时,整片山都成了红的海洋。穗子沉甸甸地低着头,红得像火,风一吹,\"哗啦啦\"响,像是在跟土地撒娇。秋收时,农户们挥着镰刀,把高粱割下来,捆成束立在地里,让太阳把水分晒透。\"高粱得晒到咬起来'咔嚓'响,壳子能搓出粉,才适合酿酒,不然水分多了,酒容易酸\",老酿酒师王大爷蹲在晒谷场边,捡起一粒高粱放进嘴里,咯嘣咬碎,眯着眼品咂,白花花的高粱仁在他粗糙的掌心滚。

送进酒坊的高粱要先脱皮,石碾子在牲口的拉动下慢悠悠转着,把高粱壳碾下来,露出里面饱满的白仁。\"壳子也有用,能当燃料,烧火蒸粮正合适,火力匀,还带着粮食香\",王大爷指着墙角的草垛,那里堆着金灿灿的高粱壳,像座小山,闻着有股淡淡的粮食香。脱了壳的高粱要泡在江水里,大木盆里的高粱慢慢发胀,从瘦瘪变得圆滚滚,用手指一捏就软,\"就像给高粱喂饱水,好让它发酵时有力气\"。泡高粱的水得用长江的活水,\"死水发僵,酿不出活酒\",酒坊的伙计每天天不亮就去江边挑水,桶绳在肩上勒出红印,却跑得欢,\"挑水也是酿酒的活,得诚心\"。

蒸粮的木甑子比人还高,黑黢黢的,架在土灶上,蒸汽\"呼呼\"地从甑盖缝里冒出来,带着粮食的甜香,把房梁上的蛛网都熏得发颤。蒸好的高粱倒在青石碾盘上,摊开晾凉,王大爷用长柄木铲翻着,动作均匀得像在绣花,\"得晾到不烫手,摸起来温温的,不然会烫死酒曲里的'引子'——那可是酒的魂\"。酒曲是酒坊的命根子,用大麦、豌豆在竹匾里发酵,长出一层薄薄的绿霉,像给粮食盖了层青苔,闻着有股清苦的药香。\"这曲得三年以上的老曲,新曲太烈,酿出来的酒冲,咽不下去\",王大爷把曲磨成粉,用竹筛筛一遍,细得像面粉,然后均匀撒在高粱上,双手把粮食和曲粉揉匀,\"每一粒都得沾着曲,不然发酵不透,酒就寡淡\"。

入缸时最热闹,几个壮劳力抬着拌好的粮,倒进埋在地下的陶缸,陶缸内壁挂着厚厚的酒垢,黑亮亮的,用指甲刮一下,能刮下一层黏糊糊的东西。\"这是'酒苔',越厚越香,新缸酿不出这味\",王大爷说,这些陶缸有些是他爷爷年轻时用的,缸底都磨出了浅坑。装满一缸,铺上青石板盖,再糊上黄泥封严,\"得封紧,不然气跑了,酒就淡了,像没精打采的汉子\"。缸边的墙面上,刻着密密麻麻的日期,\"三月初九下缸\"、\"六月廿三开缸\",每个字都被酒气浸得发胀,笔画里像是含着酒液,轻轻一碰就能滴出来。

二、酒曲与酒匠:一双巧手的酿造

蜀地的酿酒匠,手上都带着股特别的茧。王大爷的手掌又粗又厚,指关节磨得发亮,掌心的纹路里嵌着永远洗不掉的酒曲痕迹,那是常年揉粮食、翻酒醅磨出来的。\"酿酒靠的是手感,不是秤\",他蹲在发酵缸前,扒开一角黄泥,掏出一把酒醅凑到鼻尖,深深吸了口气,眼睛眯成一条缝。\"你闻,酸中带甜,带点苹果香,这就发得正好;要是发苦,就是温度高了,粮食被'烧'着了;发馊,就是进水了,那缸粮就算废了\"。他捏起一粒酒醅放进嘴里,慢慢嚼着,\"还得尝,甜津津的,带点嚼劲,就对了\"。

蒸馏是最见功夫的环节。土灶烧得旺,柴火噼啪响,铁锅上的天锅(冷却用的铜锅)注满江水,得是刚从江里挑来的活水,\"死水凉得慢,酒出得少\"。酒醅装进木甑,一层一层铺匀,\"不能压实,得松快些,蒸汽才能跑上去\",王大爷用木耙把酒醅扒平,动作轻得像在给婴儿盖被子。蒸汽往上冒,酒气在天锅底下凝结成液,顺着竹管滴进陶瓮,\"滴答、滴答\",声音清越,像在数着光阴。\"头酒烈,能烧得着,度数高,得单独存着,泡药最好;中酒醇,最适合待客,入口绵,后劲足;尾酒淡,得留着下次回锅,跟新粮混在一起,能添点老味\",王大爷守在竹管边,眼睛盯着酒液滴落的速度,\"滴太快,酒不醇;滴太慢,出酒少,得找到那个刚刚好的节奏,就像走路,不快不慢才稳当\"。他用搪瓷碗接了半碗中酒,仰头喝了一大口,喉结滚动,咂咂嘴,\"嗯,这批次的酒,带点高粱的甜,还有点江水的润,不错\"。

新酿的酒得进陶坛陈放。酒坊后院堆着几百个陶坛,有大有小,坛口用红布扎着,布上印着酒坊的字号,有些红布都褪色成粉白了。\"陶坛透气,能让酒慢慢'呼吸',把火气散了,性子变温和\",王大爷抚摸着一个老坛子,坛身上有道裂纹,用铜丝箍着,像给老人的伤口缠上绷带。\"这坛有三十年了,当年装的酒,现在开坛能香一条街,去年有个老板来买,出多少钱我都没卖——这是酒坊的念想\"。陈酒的屋子黑黢黢的,只有天窗透进一缕光,照在坛口的红布上,像给老酒系了个红腰带,暖融融的。

酒坊里的规矩多:女人不能进发酵房,说是\"怕冲了酒气\",王大爷的婆娘一辈子没进过那间房,最多在门口递个东西;酿酒时不能说\"酸\"、\"败\"这些不吉利的话,伙计们说话都得拣着好的,\"这缸酒长得壮\"、\"今天出酒旺\";新酒出缸得先敬江神,倒一碗酒进长江,\"感谢江水养着酒坊,也求江神保佑,别涨大水淹了酒缸\"。王大爷说这些规矩时,眼神格外认真,\"老祖宗传下来的,得照着做,酒才肯听话,酿出来的酒才养人\"。有回一个年轻伙计不懂事,在发酵房说了句\"这缸怕是要坏\",被王大爷罚着喝了三大碗烈酒,\"让他记住,酒是有灵性的,得敬着\"。

三、酒杯与江湖:一碗烈酒的故事

蜀地人喝酒,讲究个\"敞亮\"。酒馆里的八仙桌,总是拼得长长的,穿短打的纤夫、戴瓜皮帽的掌柜、背书包的学生,挤在一起,面前都摆着粗瓷碗,碗沿磕出豁口也不碍事。跑堂的提着酒壶,壶嘴长长的,\"哗哗\"往碗里倒,酒液溅起的泡沫很快消散,露出琥珀色的酒面,像块凝固的阳光。\"来,走一个!\"一声吆喝,碗碰碗的\"当当\"声震得窗纸发颤,酒液顺着嘴角流进脖子,打湿了衣襟,却没人在乎,只觉得浑身的骨头都松快了,话也多了起来。

乡下的宴席上,酒是主角。娶媳妇的喜酒,用的是新酿的\"状元红\",酒里泡着红枣、桂圆,甜丝丝的,连不喝酒的姑娘都能抿两口;嫁女儿的\"女儿红\",埋在桃树下三年,开坛时香得能引来蜜蜂,酒液黏糊糊的,挂在碗壁上慢慢淌;老人做寿的\"寿酒\",掺了枸杞、桂圆,喝着暖身子,儿女们轮流给老人敬酒,\"祝您老福如东海,寿比南山\",老人喝一口,笑纹里都淌着酒香。劝酒时不说客套话,只把碗往对方面前推,\"喝!不喝就是看不起我\",对方也不推辞,端起碗一饮而尽,抹抹嘴笑,\"够意思!\"喝到兴头上,有人拍着桌子唱山歌,有人站起来划拳,\"哥俩好啊,五魁首啊\",声音震天,连屋顶的麻雀都惊得飞起来。

江边的纤夫们,喝酒最是豪迈。拉完一趟船,几个人凑在酒坊门口,买两斤散装酒,切半斤卤牛肉,蹲在石阶上就喝。酒碗碰着石头,\"咚咚\"响,喝一口酒,咬一口肉,汗水混着酒液往下淌,滴进江里,连鱼都跟着醉了,浮在水面吐泡泡。有个老纤夫喝多了,解开衣襟露出胸膛,拍着心口唱:\"长江水呀弯又弯,喝口烧酒把船扳,哪怕滩险浪又高,一碗烈酒胆就壮......\"歌声混着酒香,顺着江水漂出老远,被过往的商船带向远方。

酒坊的账房先生,喝酒却斯文。他总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摆着个小酒盅,一盅酒能喝一下午。喝一口,就着花生米慢慢嚼,眼神望着江面上的船,像是在想心事,又像是在品酒里的光阴。有回新来的伙计问他:\"先生,这酒有啥喝头?辣乎乎的\"。他举着盅子晃了晃,酒液在盅里打了个旋,\"你看这酒,刚酿出来烈得像小伙子,火气旺;放几年就醇得像老人,温和,有故事;辣里带甜,苦里藏香,跟日子一个样——年轻时觉得日子苦,老了才品出甜来\"。

四、酒与岁月:一坛老酒的余温

冬天下雪时,酒坊的生意最好。江风卷着雪粒子打在窗上,\"啪啪\"响,酒坊里却暖烘烘的,炉火正旺,酒瓮里的酒冒着热气,把人的脸都熏得红扑扑的。有客人自带陶坛来打酒,说是要埋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下,等儿子考上大学时开坛。王大爷给他装酒,特意多舀了两勺,\"金榜题名时,喝这酒才够味,带着桂花香,更体面\"。客人要多给钱,他摆摆手,\"不用,等孩子考上了,送我瓶喜酒就行\"。

开春时,酒坊会晒酒坛。几百个陶坛倒扣在晒谷场上,阳光把坛底的水汽晒干,王大爷拿着抹布,挨个擦坛口,动作轻柔得像在擦孩子的脸。\"坛口得干净,不然存酒时会发霉,坏了一坛酒\"。有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蹲在旁边看,伸手想摸坛口,王大爷拦住她,\"小心割手,这坛沿锋利着呢\",说着从兜里掏出颗糖递给她,\"等你长大了,让你爹来打酒,给你做嫁妆,坛子里再泡点红枣,保准你日子甜甜蜜蜜\"。小姑娘含着糖,似懂非懂地点点头,眼睛盯着那些酒坛,像是在数着自己长大的日子。

老酒坊的墙角,堆着些没人来领的酒坛。有的坛上写着\"李三娃存\",字迹都模糊了,王大爷说,那是三十年前一个年轻人存的,说要等娶媳妇时来取,可后来去了远方打工,再也没回来。\"酒还在呢,越存越香,等他回来,我请他喝,让他尝尝这三十年的光阴,是啥滋味\",王大爷摸了摸坛口,像是在摸一个老朋友的肩膀,动作轻得怕惊醒了坛里的酒。

暮色漫进酒坊时,王大爷给招牌上的灯笼点了火。昏黄的光映着\"隆昌号\"三个字,把影子拉得老长,投在江面上,随着波浪轻轻晃。酒香从门缝里挤出来,和江雾缠在一起,在岸边织了张网,网住了归鸟,也网住了晚归的人。有晚归的船靠岸,船夫朝着酒坊喊:\"王大爷,打两斤酒!\"王大爷应着,提了酒壶往门口走,脚步声在石板路上\"咚咚\"响,像在敲着时光的酒曲,一下,又一下,把日子酿得越来越醇,越来越暖。

这蜀地的酒,就像巴蜀人的性子,烈里藏着柔,刚中带着暖。它泡着长江的浪,浸着红高粱的香,裹着酿酒人的汗,在陶坛里慢慢发酵,把岁月酿成了酒,把日子喝成了诗。

五、酒坊里的烟火:寻常日子的滋味

酒坊不只是酿酒的地方,更是街坊邻里的聚集地。清晨的酒坊还没开始酿酒,就有老人端着茶杯来串门,坐在门槛上晒太阳,聊着昨晚的牌局,等着闻第一缕蒸粮的香气。王大爷不赶人,还会泡上自己喝的粗茶,\"反正也是闲着,有人说话热闹\"。

晌午时分,酒坊的伙计们坐在院坝里吃饭,糙米饭配着咸菜,却吃得香。王大爷的婆娘提着篮子来送饭,里面是炒得油亮的回锅肉,\"给你加个菜,下午蒸粮有力气\"。她不进作坊,只把篮子放在门口,隔着门喊:\"记得多喝水,别上火\",然后转身就走,脚步轻快,像怕打扰了里面的酒气。

有回隔壁的张婶来打酒,说是孙子满月,要给亲戚们分酒。王大爷给她装了最好的中酒,还在坛口系了根红绳,\"添点喜气\"。张婶要给钱,他却摆摆手:\"等孙子办满月酒,我去喝杯喜酒就行,不用给钱\"。张婶笑着骂他\"老抠\",眼里却满是感激,提着酒坛的手抓得紧紧的,像捧着宝贝。

秋天收高粱的时候,酒坊最忙,街坊邻里都会来帮忙。男人们扛高粱,女人们筛高粱壳,孩子们在谷场边追逐打闹,把高粱杆当武器。中午王大爷杀了只鸡,炖在大锅里,掺了新酿的酒,香气飘满整个村子。大家围坐在一起,用粗瓷碗喝酒,用手抓鸡肉,笑声震得谷场边的老槐树叶子都落下来。有个年轻人喝多了,说要学酿酒,王大爷眯着眼笑:\"酿酒苦,得耐得住性子,你行吗?\"年轻人拍着胸脯保证,引得大家一阵哄笑。

酒坊的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玉米和辣椒,金黄配着鲜红,像幅画。窗台上摆着个旧闹钟,指针走得慢悠悠的,比别处的钟慢半拍,\"酒不怕慢,日子也不怕慢\",王大爷说。有回闹钟停了,他也不修,\"看太阳就行,太阳到头顶就蒸粮,太阳落山就收工,错不了\"。

冬天的夜晚,酒坊会点上油灯,昏黄的光从窗户里透出来,像黑夜里的一颗星。王大爷坐在灯下,翻看着旧账本,上面记着某年某月某日酿了多少酒,卖给了谁,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认真。账本里还夹着几片干枯的高粱叶,是某年丰收时夹进去的,现在还带着淡淡的粮食香。

有个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来,特意来酒坊打酒,说在外面喝的酒都没家里的香。王大爷给他装了一坛老酒,\"这酒放了五年,带着家里的味道,想家了就喝一口\"。年轻人抱着酒坛,眼圈红红的,说:\"王大爷,等我攒够钱,回来跟你学酿酒,守着这酒坊\"。王大爷没说话,只是拍了拍他的肩膀,掌心的老茧硌得年轻人生疼,心里却暖暖的。

江水流了一年又一年,酒坊的酒香飘了一代又一代。王大爷的头发白了,背也驼了,可酿酒的手艺一点没差,蒸粮的木甑子依旧冒着热气,滴酒的竹管依旧\"滴答\"作响。他说:\"酒是有灵性的,你对它好,它就对你好,酿出的酒就香;你糊弄它,它也糊弄你,酿出的酒就寡淡。过日子也一样,得诚心。\"

如今,酒坊的招牌在风雨里更显沧桑,可\"隆昌号\"三个字依旧清晰,像刻在岁月里的承诺。江面上的船来了又走,带走了酒香,也带来了远方的故事,而酒坊里的酒,还在陶缸里慢慢发酵,把日子酿成越来越醇厚的味道,等着每个想家的人回来,喝一口,就想起长江边的烟火,想起那些慢悠悠的时光,想起蜀地人骨子里的实在与温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