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一剑绝尘 > 第210章 巴渝烽火:从钓鱼城到白公馆的血性长歌

嘉陵江在重庆半岛的褶皱里拐出第九道弯时,总会漫过弹子石老街的青石板。暮色里,挑着担子的小贩踩着水痕走过,竹筐里的柑橘浸着水汽,恍惚间竟与七百年前守城士兵们啃过的酸橙重叠——这座被两江缠绕的城,骨血里总奔涌着不肯弯折的气。老人们说,重庆的山是硬的,水是烈的,养出的人,骨头里都带着三分火。

一、钓鱼城:上帝折鞭处的石缝松

合川钓鱼城的城门总在雾里半开半合,像位垂暮的老者眯着眼看江。那些被炮火熏黑的条石,每一道裂纹里都嵌着1259年的夏天。我站在插旗山巅时,正赶上一场山雨,雨丝斜斜地打在“独钓中原”的摩崖石刻上,晕开一片深褐,倒像是鲜血渗进了岩石。

守城的故事要从1243年说起。那时蒙古铁骑已经踏破了成都,四川制置使余玠沿着嘉陵江巡视,在合川发现了这座三面环水的钓鱼山。他站在山顶往下看,江水在山脚下绕出一道天然的护城河,山岩陡峭如刀削,当即拍板:“就在这里筑城!”当地的百姓听说要建城抗蒙,扛着锄头就来了——有刚收完稻谷的农民,有背着药篓的郎中,甚至连江边的渔夫都划着船送来木料。他们没读过兵法,却懂得“城破了,家就没了”的道理。

1259年的夏天,蒙古大军来了。蒙哥汗带着四万精兵,把钓鱼城围得像铁桶。城外的投石机每天“轰隆隆”地响,巨石砸在城墙上,震得守城士兵耳朵嗡嗡响。守将王坚站在指挥台上,看着城下黑压压的敌军,把手里的茶杯捏得发白。他身后的士兵里,有一半是放下锄头的农民,他们用竹筐装着鹅卵石当炮弹,把桐油浇在柴草上做火攻武器。

最险的是五月的东门激战。蒙古兵踩着同伴的尸体爬上城头,一个叫张珏的年轻士兵,抱着捆满炸药的柴草包从城垛上跃下,与敌军同归于尽。爆炸的火光映红了江面,也映亮了城墙上百姓连夜刻的“还我河山”四个大字。那字迹歪歪扭扭,却比任何书法都有力量。

城里的日子很苦。粮食不够,士兵们就煮野菜吃,把仅存的米留给伤员;井水快喝完了,百姓们就冒着箭雨到江边打水,有个叫李三娘的妇人,丈夫在守城时牺牲了,她每天背着木桶在箭雨中穿梭,被士兵们称为“战地女神”。有天她被流箭射中了腿,血顺着裤管流进江里,她却咬着牙把水送到了伤员手里,笑着说:“这点血,比我男人流的少多了。”

蒙哥汗在城外的高坡上搭了个了望台,每天盯着城头骂。他不明白,这座弹丸小城怎么就啃不下来?他的铁骑踏遍了欧亚大陆,波斯的城堡、俄罗斯的雪原都挡不住他,偏偏在这巴蜀群山里栽了跟头。七月的一天,他正举着望远镜观察,城头上突然飞来一颗炮弹,正落在了望台边,碎石片划伤了他的手臂。谁也没想到,这道不起眼的伤口竟感染了,没过几天,这位不可一世的可汗就死在了军中。

消息传到欧洲,那些被蒙古铁骑吓得瑟瑟发抖的国王们,竟以为是上帝显灵,把这场胜利称为“上帝折鞭”。他们不会知道,这“奇迹”是无数巴蜀百姓用血肉堆出来的。

如今的钓鱼城,箭楼的窗棂爬满了青藤,当年士兵们藏身的石窟成了游客歇脚的地方。有个穿校服的少年摸着城砖上的箭孔问:“他们明明知道守不住,为什么还要守?”卖矿泉水的老人指了指江对岸的稻田:“你看那片田,当年是他们的家。守住城,家才在。”老人的爷爷是守城士兵的后代,家里还藏着半截锈迹斑斑的长矛,矛尖上的缺口,据说是砍蒙古兵的铠甲时崩的。

二、红岩魂:渣滓洞的红梅与铁窗

从钓鱼城顺江而下,过了重庆城,歌乐山的红岩总在雨后格外醒目。白公馆的铁窗棂被岁月蚀出蜂窝状的小孔,透过窗格望去,能看见山坳里成片的红梅——那是江姐们在狱友生日时,用省下的草纸扎的花,如今真的开成了花海。

1949年的冬天来得早,渣滓洞的牢房里结着薄冰。江竹筠被关在女牢二号,手被竹签扎得肿成了馒头,却在昏黄的油灯下写着《我的“自白书”》。墨水是用锅底灰混着唾液调的,纸是从草纸上撕下来的,字迹却一笔一划透着骨气。隔壁牢房的“小萝卜头”宋振中,正用妈妈徐林侠给的半截铅笔,在草纸上画着想象中的**。他长到八岁,还没见过真正的城门,画里的**,城墙是用碎饼干盒子拼的,红旗是用染红的棉花做的。

看守的皮鞋声在走廊里响,他们就把纸条塞进墙缝。有张纸条上写着:“我们不怕死,只怕后代忘了我们为什么而死。”那些字迹如今还留在斑驳的泥墙上,像一粒粒倔强的种子,在七十多年后,长成了参天大树。

最让人揪心的是“狱中八条”。1949年11月,解放军已经打到了重庆外围,狱友们知道胜利不远了,却也预感敌人会做最后的疯狂。他们借着放风的机会,在厕所的墙角碰头,用指甲在草纸上刻下对党组织的建议:“防止领导成员腐化”“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的锻炼”“不要理想主义,对上级也不要迷信”……这八条建议,没有控诉,没有抱怨,只有对未来的牵挂。就像那株从石缝里钻出来的石榴树,明知寒冬将至,仍拼尽全力结出果实。

小萝卜头的老师黄显声将军,每天用火柴头在地上写字教他。有天将军被带走处死前,把藏在棉絮里的一张重庆地图塞给了他:“记住,等解放了,把这张图交给解放军,上面标着敌人的炮位。”小萝卜头把地图缝在棉袄里,直到牺牲那天,还紧紧贴在胸口。

江姐在牺牲前,给表弟谭竹安写了封信,信里说:“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她的儿子彭云)就送给你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革命事业奋斗到底。”这封信是用竹签蘸着血写的,字迹被泪水洇得有些模糊,却字字千钧。如今这封信陈列在红岩纪念馆,玻璃展柜前总围着许多年轻妈妈,看一眼信,摸一摸怀里的孩子,眼圈就红了。

1949年11月27日,距离重庆解放只有三天。敌人开始了疯狂的屠杀,枪声在歌乐山响了整整一夜。三十一岁的江姐被押出牢房时,整理了一下囚衣上的破洞,对难友们说:“不要哭,我们的血不会白流。”她的脚步很稳,像走在阳光里。

第二天,当解放军冲进渣滓洞时,牢房里还冒着烟。在一间被炸毁的牢房墙角,发现了一面用红被面做的五星红旗,五角星是用饭粒粘的,歪歪扭扭却格外鲜艳。据幸存的狱友说,这是大家听说解放的消息后,连夜赶制的,准备等解放军来了,举着它冲出牢房。

如今的红岩纪念馆,陈列着一件打满补丁的囚衣。讲解员说,这是一位叫“狱中母亲”的烈士留给刚出生女儿的遗物。女儿从未见过母亲,却每年都来这里,把脸贴在囚衣上,仿佛能听见当年牢房里的低语。红梅开得最盛的时候,总有老人带着孩子来,指着花丛说:“看,那些花是用信念浇开的。”

三、两江潮:血脉里的不肯低头

重庆的码头总在清晨泛起白雾,挑夫们喊着号子把货物搬上岸,号子声里有钓鱼城的余韵,也有红岩的回响。在朝天门广场,有尊纤夫的雕像,**的脊梁弯成弓,手里的纤绳勒进肉里——这姿势,和七百年前守城的士兵、七十年前狱中托举红旗的志士,竟是惊人地相似。

去年夏天,嘉陵江涨水,磁器口古镇的老街上积了齐腰深的水。有个叫王勇的外卖小哥,骑着电动车路过,听见阁楼里有孩子哭,当即跳进激流。水流太急,他被冲得撞在门柱上,额头磕出了血,却硬是把被困的一家三口托到了高处。等消防员赶到时,他已经悄悄离开了,只留下一件被水泡得发胀的蓝色工装,口袋里的订单小票,还写着“顾客要求:多加香菜”。

后来记者找到他,他挠着头笑:“我爷爷是渡江战役的老战士,他说过,我们重庆人,见了难事儿,腿不能软。”这话让我想起钓鱼城的老渔夫,想起渣滓洞的江姐,他们没留下名字,却把血性融进了这方水土。

在重庆的老茶馆里,总有些摆龙门阵的老人,说的都是些“不起眼”的英雄。七星岗的“陈记面馆”里,老板陈叔的父亲曾是个挑夫,1941年日军轰炸重庆时,他冒着燃烧弹的火舌,从废墟里拖出了七个孩子。陈叔说,父亲临死前,手上的燎泡还没消,却一直念叨:“那几个娃没事就好。”现在面馆墙上,还挂着一张泛黄的照片,穿粗布短褂的挑夫,正背着个小女孩往防空洞跑,背景是火光冲天的街道。

较场口的修鞋摊前,李大爷总爱跟顾客讲他师傅的故事。师傅是个哑巴,却在抗战时给地下党送过信。他把情报写在鞋底的布纹里,挑着修鞋担子,走街串巷地传递。有次被特务盘查,他硬是用修鞋的锥子划破了自己的手掌,把带血的布条塞给了接头人,自己却被打得断了三根肋骨。“师傅说,他虽然不能说话,却要让后人听见他想说的话。”李大爷边说边用锥子在鞋底钻孔,那力道,像是要把故事刻进每双经过他手的鞋里。

这些藏在市井里的故事,像老火锅里的底料,慢慢熬出了这座城市的味道。去年冬天,我在解放碑附近的“岁月书店”翻旧报纸,老板娘端来一杯沱茶,指着墙上的老照片说:“你看这张,1949年重庆解放那天,我奶奶举着小旗站在最前排,兜里还揣着给解放军的红糖。”照片里的姑娘梳着两条辫子,眼睛亮得像嘉陵江的水,红糖纸的一角从蓝布褂子里露出来,红得格外显眼。

去年洪崖洞搞非遗展览,有个扎纸人的老艺人,展出了一组“红岩英烈”纸偶。江姐的纸偶扎得格外用心,蓝布旗袍上的盘扣是用细铁丝弯的,手里的绣花针还穿着一缕红线。老人说,他父亲曾是渣滓洞的看守,后来良心发现,偷偷给狱友送过药。父亲临死前嘱咐他:“要让后人知道,那些人是为了啥才把命丢了。”现在,老人每天都带着孙子来展厅,教他认纸偶背后的名字。

重庆的桥多,跨江的、穿山的,像一条条血脉,把老城和新区连在一起。黄花园大桥的桥墩上,刻着“1999”的字样,那是通车的年份。守桥的老保安说,建桥时遇到过塌方,有个叫赵建国的工人,为了救工友,被埋在了混凝土里。现在每次巡逻到那段桥墩,他都要摸一摸冰凉的水泥面:“老赵能感觉到,这桥现在多结实。”

去年暴雨冲垮了缙云山的一段山路,第二天一早,附近的村民就扛着锄头来修路。有个七十岁的婆婆,背着竹筐捡碎石,筐沿磨破了她的肩膀,却笑着说:“我公公当年修川黔公路时,比这苦多了。”公路修通那天,她特意在路边种了棵黄葛树,说:“树能活下来,就证明这条路走得对。”

暮色中的重庆,灯火从江面铺到山顶。千厮门大桥的灯光亮起来时,像给两江系上了条珍珠项链。有次我在桥上遇见一群拍婚纱照的年轻人,新娘穿着白纱,新郎穿着军装,背景是灯火辉煌的城市。摄影师让他们举着“我爱重庆”的牌子,新娘突然指着远处的歌乐山说:“爷爷说,那里的花开得最好,因为埋着最干净的人。”

风从江面吹来,带着水汽和火锅的香味。我想起钓鱼城的守城士兵啃过的酸橙,想起渣滓洞狱友们分着吃的霉米饭,想起码头纤夫们吼过的号子——这些味道、声音和身影,早就在岁月里熬成了巴渝大地的骨血。就像那奔流不息的两江,平时绕着城郭温柔流淌,可一旦遇到坎儿,就会掀起惊涛骇浪,把所有的阻碍都冲得粉碎。

有次在人民公园听川剧,《巴蔓子》的唱段刚起,台下就有人跟着哼。穿蓝布衫的老人拍着板眼,手里的茶盖敲着碗沿,叮当声里,仿佛能听见七百年前钓鱼城的呐喊,七十年前红岩的低语。散场时,老人指着墙上的标语“重庆,英雄之城”说:“不是城里出英雄,是这城的水土,逼着普通人也能变成英雄。”

嘉陵江的水还在流,流过钓鱼城的古战场,流过歌乐山的红土地,流过如今车水马龙的码头。水边的石阶上,有孩子在追跑,笑声惊飞了芦苇丛里的白鹭。那白鹭掠过水面时,翅膀沾起的水珠,落在石阶的青苔上,像极了那些不知名的英雄,留在历史里的泪。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