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一剑绝尘 > 第198章 刘湘:民国四川风云人物的跌宕人生

一剑绝尘 第198章 刘湘:民国四川风云人物的跌宕人生

作者:弘扬赵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42 来源:小说旗

一、赴龚滩:一场穿越时光的水路邀约

从涪陵沿乌江上行,船行约三小时,龚滩的轮廓便在青山绿水间渐显。不同于涪陵的两江交汇之阔,龚滩藏在乌江的一个弯道里,两岸峭壁如屏,古镇的吊脚楼像从岩壁上“长”出来的,木楼的黑瓦与山的黛绿、水的碧青相映,像幅被时光浸过的水墨画。

行船的江段多险滩,船工得时时绷紧神经。过“龚滩”险滩时,江水突然湍急起来,船身剧烈摇晃,“突突”的引擎声里,浪花“啪啪”拍打着船舷,溅在甲板上的水雾里,能闻到乌江特有的清冽气息。船工站在船头,手里的篙子“咚”地插进江底,稳住船身,嘴里喊着土家号子:“乌江滩险水又急哟——嘿咗!稳住篙子莫着急哟——嘿咗!”号子声粗粝如岩壁,混着江水的咆哮,在峡谷里撞出回声,听得人心里发紧,却又莫名生出股踏实感——这是乌江在“考验”每个赴约的人,过了这险滩,才能撞见龚滩的真容。

船近古镇时,江风里突然飘来草木的清香与木头的陈味。对岸的峭壁上,隐约可见几处藤萝掩映的洞穴,船工说那是“蛮王洞”,传说是古代巴人躲避战乱的地方,洞口的石缝里还卡着朽坏的木梯残片。目光下移,古镇的吊脚楼层层叠叠,从江边一直铺到山腰,最下层的木柱斜斜扎进江滩的礁石里,有的柱脚被江水泡得发黑,却依旧稳稳托着上层的楼板,像位倔强的老者,守着乌江的岁月。

码头的青石板被江水浸得发亮,缝隙里的青苔在潮湿的空气里绿得淌油。刚踏上岸,就撞见挑着担子的挑夫,竹扁担在肩头“咯吱”作响,筐里装着刚从船上卸的盐巴,“蹭蹭”地往古镇里走,草鞋踩过水洼,溅起的泥点落在石板上,很快又被江风掠干。码头上的老妇人坐在竹凳上,面前摆着竹篮,里面是刚摘的八月炸,果皮裂开道口子,露出雪白的果肉,“甜得很哟——”的吆喝声裹着江风,钻进每个过客的耳朵里。

站在码头回望,乌江在身后静静流淌,船已驶远,只留下道白色的水痕,慢慢融进碧青的江面。古镇的吊脚楼在夕阳里泛着暖光,木窗棂里透出昏黄的灯光,像在招手。这一刻突然明白,龚滩的“古”,不是刻意做旧的装饰,而是真真切切浸在木头纹理里、石板缝隙里、江风气息里的时光——它在等每个愿意慢下来的人,来听它讲乌江与古镇的千年故事。

二、吊脚楼:木与石的千年相守

龚滩的吊脚楼,是古镇的灵魂。这些依山而建的木楼,不用一钉一铆,全靠木榫衔接,却能在乌江的风雨里伫立千年,像位位沉默的智者,守着古镇的光阴。

走在古镇的主街“半边街”,脚下的青石板被磨得发亮,中间的石条上有两道深深的凹槽,是当年独轮车碾出的痕迹,凹槽里嵌着细碎的木屑,那是岁月留下的“指纹”。街的一侧是临江的吊脚楼,另一侧是依山的石墙,吊脚楼的楼板悬在半空,木柱斜撑着岩壁,柱脚垫着块平整的青石板,石板上布满细密的纹路,是江水涨落时浸泡出的印记。

凑近看吊脚楼的木墙,木板已被风雨染成深褐色,有的地方裂着细缝,露出里面的木质肌理,像老人手上的皱纹。窗棂的雕花虽已斑驳,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致:有的雕着“喜鹊登梅”,有的刻着“福禄寿喜”,还有的是简单的几何纹样,被几代人的手指摩挲得光滑。二楼的走廊挂着玉米串、辣椒串,金黄与火红在褐色木墙的映衬下,像幅浓烈的民俗画,风一吹,玉米壳“沙沙”作响,与江风的“呜呜”声应和,成了古镇的“背景音乐”。

走进一户吊脚楼人家,木楼梯“咯吱”作响,每一步都像踩在时光的琴键上。堂屋的地面是夯实的泥土,扫得干干净净,墙角摆着个老旧的八仙桌,桌面的漆早已剥落,露出木头的原色,却被擦得发亮。女主人正在灶台前忙活,柴火“噼啪”地烧着,锅里的腊肉炖得“咕嘟”响,香气漫了整间屋子。“这房子住了四代人咯。”她用围裙擦着手笑,“我嫁过来时,公公就说,木楼要常保养,柱脚要刷桐油,楼板要垫防潮的油纸,不然经不住乌江的潮气。”说着指向窗外,“你看那根最粗的木柱,是我爷爷年轻时从武陵山砍来的楠木,现在还结实着呢!”

吊脚楼的二楼临江,推窗就能摸到乌江的风。窗台上摆着盆兰草,叶片上沾着江雾凝结的水珠,晶莹剔透。坐在窗前的竹椅上,看江面上的游船缓缓驶过,听楼下石板路上行人的脚步声与说笑,突然懂了吊脚楼的智慧:它不与山争地,不与水抢道,而是顺着山水的性子,找到最妥帖的生存方式——这是龚滩人骨子里的通透,也是巴蜀先民与自然共生的密码。

最妙的是雨后的吊脚楼。雨水顺着黑瓦的缝隙“滴答”落下,在窗台上汇成细流,再“啪嗒”滴进江里。木楼被雨水洗得发亮,深褐色的木板泛着温润的光,像块被浸透水的老木头。屋檐下的红灯笼被雨打湿,颜色愈发鲜艳,灯笼穗“啪嗒啪嗒”扫着楼板,与雨声、江声、远处的鸡鸣,织成一首温柔的诗。此时若有穿蓝布衫的老人坐在门口抽旱烟,烟圈在雨雾里慢慢散开,那画面,像从《清明上河图》里裁下来的一角,让人忘了今夕何夕。

三、石板街:被脚印磨亮的光阴故事

龚滩的石板街,是古镇的血脉。这些青石板从江边一直铺到山腰,蜿蜒曲折,像条被拉长的绸带,串联起吊脚楼、老店铺、古码头,也串联起龚滩的过去与现在。

石板街的青石板,块块都有来头。有的来自乌江对岸的采石场,被纤夫们一块块背过江;有的是明清时期商铺倒闭后,门板改造成的石板;还有的嵌着细碎的贝壳,那是千万年前乌江还是古海洋时留下的印记。最特别的是“鲤鱼街”,块块石板都被打磨成鲤鱼的形状,鱼身的鳞片清晰可辨,顺着地势起伏,像一群逆流而上的鲤鱼,据说是当年的工匠为了讨“年年有余”的彩头特意雕琢的。

赤脚踩在石板上,能感受到石头的凉与滑。雨后的石板更甚,光脚走在上面,“咯吱咯吱”地响,脚心被磨得发痒,却舍不得穿鞋——这是与古镇最亲近的方式,能摸到石板的纹路,能感受到岁月的温度。石板的缝隙里,长出倔强的野草,有的还开着细碎的白花,风吹过时,草叶“沙沙”地扫着石板,像在给这古老的街道挠痒。

沿街的老店铺,多是“前店后宅”的格局。铺面的门板是可拆卸的木板,清晨卸下,傍晚装上,木板碰撞的“哐当”声,是古镇的“作息铃”。卖土家织锦的店铺里,老板娘坐在织机前,木梭“啪嗒啪嗒”地在经线间穿梭,彩色的丝线渐渐织成图案,有乌江的水波纹,有吊脚楼的剪影,还有土家族的图腾,每寸织锦里,都藏着龚滩的山水与人文。

拐角的老茶馆,门槛被踩得凹陷下去,门口挂着块褪色的木匾,写着“临江茶社”。茶馆里的八仙桌被茶渍染成深褐色,竹椅的藤条断了几根,用绳子捆着继续用。茶客多是镇上的老人,捧着盖碗茶,慢悠悠地嘬着,嘴里哼着土家山歌,调子婉转如乌江流水。穿白褂的堂倌提着铜壶,“噔噔”地走在石板上,铜壶嘴的热气“滋滋”地冒,给客人续水时,手腕一扬,开水便精准地注入茶碗,一滴不洒,动作利落得像场表演。

石板街的尽头是“冉家院子”,这是龚滩保存最完整的大户人家宅院。院门的石狮子虽已风化,却依旧透着威严,门楣上的“耕读传家”匾额,漆皮剥落处露出木头的原色。院子里的天井铺着青石板,雨后积着水,倒映着头顶的四方天。正房的窗棂雕着“二十四孝图”,虽有些残损,却依旧能看出雕工的精细。厢房里摆着老旧的织布机、风车、石磨,墙角的陶罐里插着干枯的芦苇,像在诉说冉家当年的繁华。守院的老人说,冉家祖上是做盐生意的,靠着乌江的水运,把龚滩的盐运往各地,“那时候啊,这条石板街全是挑盐的脚夫,脚步声能从早响到晚。”

走在石板街上,偶尔能撞见几只猫。它们或卧在店铺的门槛上打盹,或沿着屋檐“蹭蹭”地跑,对行人的热闹毫不在意。有只橘猫蹲在“鲤鱼街”的石板上,尾巴轻轻扫着鲤鱼的眼睛,像在与古老的石板对话。阳光透过吊脚楼的缝隙,在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猫的影子与鲤鱼的影子重叠,恍惚间,竟分不清是猫在戏鱼,还是鱼在逗猫——龚滩的时光,就是这样在不经意的瞬间,露出温柔的底色。

四、乌江纤夫:石与绳的生命悲歌

龚滩的石板上,刻着群特殊的“脚印”——那是乌江纤夫留下的生命印记。在古镇临江的峭壁上,有片被称为“纤夫石”的岩壁,上面布满密密麻麻的凹痕,深的足有半尺,浅的也能容下半个脚掌,这些都是百年前纤夫们拉纤时,草鞋与岩石摩擦出的痕迹,每道凹痕里,都藏着段浸着血汗的故事。

凑近纤夫石,能闻到岩石与汗水混合的陈味。凹痕里嵌着细碎的木屑和草鞋的纤维,那是被岁月凝固的挣扎。触摸这些凹痕,指尖能感受到岩石的粗糙与冰凉,仿佛能摸到当年纤夫们灼热的脚掌,能听到他们粗重的喘息。岩壁上还留着几道深深的勒痕,那是纤绳长期摩擦留下的印记,最深的一道有手指宽,像条凝固的血痕,诉说着纤夫们与乌江的角力。

当地老人讲,以前没有机动船,乌江的货全靠纤夫拉。“拉上水”(逆流而上)时,十几名纤夫光着膀子,腰弯得像弓,纤绳深深勒进肩膀,皮肤被磨出血,血痂与汗水混在一起,再被江风吹干,结成硬壳。他们喊着号子,脚步“踏踏”地踩在纤夫石上,每一步都要用尽全力,号子声里有“嘿哟、嘿哟”的发力,有“乌江险、莫停留”的提醒,还有“家里有、盼归期”的牵挂,粗粝的声音撞在岩壁上,惊起成群的水鸟,鸟翅拍水的“扑棱”声,与号子、水声交织,成了乌江最悲壮的乐章。

在龚滩的民俗博物馆里,陈列着当年纤夫用过的纤绳、草鞋、斗笠。纤绳是用竹篾和麻线拧成的,粗如手腕,表面磨得发亮,还沾着褐色的污渍,那是血与汗的痕迹。草鞋的底子用稻草编就,脚趾处磨出了大洞,鞋帮上还缠着几块补丁,看得出发型的简陋与耐用。斗笠的竹篾断了几根,却依旧能想象出纤夫们戴着它,在烈日或暴雨下前行的模样。博物馆的墙上挂着幅老照片,黑白的影像里,十几名纤夫弓着腰,纤绳连成一条直线,身后的木船在乌江里挣扎前行,照片的边缘已经泛黄,却依旧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艰辛。

如今,机动船早已取代了纤夫,纤夫石上再没有新的凹痕,号子声也只留在老人的记忆里。但走在龚滩的石板街上,总能在某个瞬间,听见风里传来隐约的号子声,看见石板上的脚印在动——那是龚滩的魂,是乌江的骨,是永远刻在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力量。

五、阿依河:乌江支流的野性与温柔

从龚滩往东南走约二十里,便到了阿依河。这条乌江的支流,像条碧绿的绸带,缠绕在武陵山的深处,比乌江更清、更幽,也更具野性,当地人说:“乌江是母亲,阿依河是女儿,性子烈,却也柔情。”

阿依河的入口处是片开阔的河滩,鹅卵石被河水磨得圆润,阳光照在上面,闪着细碎的光。几只水牛在河滩上打滚,泥水沾满了身子,却依旧惬意地甩着尾巴,“哞哞”的叫声惊起水鸟,鸟群掠过河面,翅膀带起的水珠“啪嗒”落回水里,漾开一圈圈涟漪。穿土家族服饰的姑娘在河边捣衣,木槌“砰砰”地砸在石板上,泡沫顺着水流漂向远方,像一朵朵白色的花。

乘竹筏漂流是游阿依河的最佳方式。竹筏是用十几根楠竹捆成的,竹梢微微上翘,像只展翅的鸟。筏工站在竹筏尾部,手持长篙,“咚”地一声插进河底,竹筏便缓缓向前移动。刚出发时,河面开阔,水流平缓,两岸的竹林绿得发亮,竹叶在风里“沙沙”作响,阳光透过竹叶,在水面投下晃动的光斑,像撒了把碎金。

行至“鹦鹉峡”,河道突然变窄,两岸的峭壁直插云霄,只留下一道狭窄的天空,像被巨斧劈开的裂缝。岩壁上的藤蔓垂到水面,绿得发黑,偶尔有猴子在藤蔓间跳跃,“吱吱”地叫着,朝竹筏扔来几颗野果,“噗通”一声落在水里,引得游客惊呼。水流开始湍急起来,竹筏在浪里颠簸,“哗哗”的水声里,能听到竹筏与岩石摩擦的“咯吱”声,筏工的号子声变得急促:“抓稳咯——前面有险滩!”

过险滩时,竹筏像脱缰的野马,顺着水流直冲而下,浪花“啪啪”地打在游客身上,冰凉的河水瞬间浸透衣衫,惊叫声、笑声混在一起,在峡谷里回荡。有小姑娘吓得闭上眼睛,紧紧抓住竹筏的绳子,筏工笑着安慰:“莫怕,阿依河是疼人的,不会让你落水。”果然,竹筏在浪里打了个转,稳稳地漂向平缓处,小姑娘睁开眼,看到两岸的峭壁上开满了野花,红的、黄的、紫的,在风里摇曳,像在为她的勇敢鼓掌。

竹筏漂到“牛角寨”,可以上岸歇歇脚。这是个土家族村寨,吊脚楼依山而建,木楼的阳台上挂着玉米、辣椒,还有五颜六色的土家织锦。寨子里的广场上,几位老人在打糍粑,木槌“咚咚”地砸在石臼里,糯米渐渐变得黏稠,香气漫了整个寨子。穿蓝布衫的阿婆端来刚蒸好的苞谷粑,热乎乎的,咬一口,甜香混着玉米的清香,在舌尖化开,让人忘了漂流的疲惫。

下午的阿依河,突然下起了阵雨。雨点“噼里啪啦”地打在竹筏上,溅起细小的水花,河面很快蒙上一层薄雾,两岸的山影变得模糊,像幅水墨淡彩。筏工撑起油纸伞,斗笠的边缘淌着水,他说:“阿依河的雨来得快,去得也快,雨后会有彩虹。”果然,雨停后不久,天空便架起道七彩虹桥,一头连着峭壁,一头扎进水里,美得让人屏住呼吸。阳光穿过云层,照在湿漉漉的竹林上,叶片“滴答”地落着水,折射出七彩的光,像撒了满地的宝石。

傍晚的阿依河,渐渐安静下来。竹筏靠岸时,夕阳把河水染成金红,两岸的轮廓在暮色里渐渐清晰。筏工收起篙子,竹筏“咯吱”一声靠在岸边,他黝黑的脸上淌着汗,却笑得灿烂:“阿依河的脾气,你们晓得了不?又野又乖。”——是啊,阿依河的野性藏在险滩的浪里,温柔躲在雨后的虹里,像位率真的土家族姑娘,把所有的性情都袒露在山水间,让人爱得真切。

六、龚滩的夜:灯火与江声的私语

当最后一缕阳光掠过吊脚楼的黑瓦,龚滩的夜便来了。先是江边的灯笼次第亮起,红灯笼的光晕在暮色里晕开,像朵朵跳动的火苗,沿着吊脚楼的屋檐一路铺展,把青石板街照得明明灭灭。乌江的水在夜色里泛着暗绿的光,江风掠过水面,带着水汽的凉,吹得灯笼穗“啪嗒啪嗒”晃,与吊脚楼木窗棂碰撞的“吱呀”声缠在一起,像谁在低声絮语。

古镇的夜,是从“转角酒馆”的木门“吱呀”打开开始热闹的。酒馆的灯笼上写着“纯粮酿造”,光透过纸罩,在青石板上投下暖黄的圆斑。老板是个留着络腮胡的中年人,正站在柜台后往陶坛里舀酒,酒液“哗哗”地流进粗瓷碗,泡沫泛了又消,散出粮食的醇香。穿民族服饰的姑娘端着托盘穿梭在桌椅间,绣花鞋踩在石板上“踏踏”响,托盘里的卤豆干、炸河虾冒着热气,与酒香混在一起,勾得路人忍不住掀帘进店。

酒馆里的客人多是游客,也有几个镇上的老人。靠窗的桌子旁,摄影师正举着相机,镜头对准窗外的灯笼与江景,“咔嚓”的快门声里,他嘴里念叨:“这光影,比城里的霓虹灯有味道多了。”邻桌的学生们围着喝咂酒,用竹管插进酒坛吸饮,“哧溜哧溜”的声响里,有人唱起了改编的《龚滩谣》,跑调的歌声混着笑声,撞在木梁上又落下来,溅起满屋子的快活。

从酒馆出来,沿石板街往江边走,能听见“咚咚”的鼓声。转过街角,看见土家族的姑娘小伙正在空地上跳摆手舞。八面鼓立在中央,鼓手抡着鼓槌,“咚咚锵、咚咚锵”的节奏里,姑娘们的百褶裙随舞步翻飞,像朵朵盛开的山茶花,小伙子们的脚步踏在石板上,“踏踏踏”地与鼓声应和,银饰“叮叮当当”的响,把夜的寂静敲碎成欢快的碎片。有游客忍不住加入队伍,跟着节奏摇晃,笨拙的动作引得众人发笑,却没人在意——龚滩的夜,本就容得下所有的不完美。

江边的老码头,还泊着几艘乌篷船。船工坐在船头抽旱烟,烟火在夜色里明灭,像颗会呼吸的星。他说以前这时候,码头最热闹,卸货的号子、商贩的吆喝、船工的骂俏能吵到后半夜,“现在清静了,只剩这江风和水声陪我。”说着往江里扔了块石子,“咚”的一声,涟漪荡开,把灯笼的影子揉成一团,又慢慢复原。江面上偶尔漂过孔明灯,是游客许下的心愿,火苗在纸罩里“噼啪”跳,带着灯笼缓缓升空,最后变成颗小星星,融进真正的星空里。

往古镇深处走,热闹渐渐淡了,只剩石板路在脚下“踏踏”响。有户人家的木窗半开着,里面透出昏黄的灯光,传来纺车“嗡嗡”的转声,是老妇人在纺线。灯光里,她的影子投在墙上,佝偻着背,手一下下扯着棉线,动作慢得像在与时光较劲。窗台上摆着盆仙人掌,在夜里绿得发黑,却倔强地顶着个花苞,像在说:古镇的夜,不只有热闹,还有坚守。

“冉家院子”的灯笼亮得最久。月光透过天井,在青石板上投下块方方的亮斑,石缸里的荷叶上凝着露水,“啪嗒”滴进水里,惊起条小金鱼,尾巴一摆又沉了下去。守院的老人提着马灯巡视,灯影在墙上晃,像个跳动的幽灵。他用钥匙打开厢房的门,“哗啦”一声,灰尘在灯光里飞舞,里面的旧家具蒙着白布,像群沉默的老者。老人说,以前冉家的小姐就住这间房,夜里常坐在窗前弹琵琶,琴声顺着石板街能飘到江边,“现在琴还在,就是没人会弹了。”

临近午夜,最后一家酒馆的灯笼灭了,老板“吱呀”一声关上门,木板落锁的“咔哒”声,在空荡的街里格外清晰。江风穿过吊脚楼的缝隙,发出“呜呜”的响,像谁在哭,又像谁在笑。石板路上的光影渐渐淡了,只有星星的光透过木楼的缝隙,在地上撒下细碎的银斑,像给古镇盖了层薄纱。

站在江边回望,龚滩的夜像幅褪了色的水墨画,吊脚楼的轮廓在夜色里模糊,只有偶尔亮起的窗灯,像画里不小心滴落的墨点。乌江在脚下静静流淌,江水“哗哗”的声里,仿佛能听见百年前的纤夫号子、码头喧嚣、琵琶琴声——这些声音都被江水带走了,却又在某个夜晚,随着江风悄悄回来,钻进每个愿意倾听的耳朵里。

天快亮时,有早起的船工开始摇橹,“咿呀”的声响在空荡的江面上传开,惊起群白鹭,鸟群“扑棱棱”地掠过古镇,翅膀带起的风,吹得灯笼穗最后晃了晃。石板街的青石板上,还留着昨夜的水痕,像谁的眼泪,又像谁的吻——龚滩的夜,就是这样把热闹与寂静、过去与现在、离别与重逢,都揉进江声与灯火里,让每个来过的人,都在梦里,再被这古镇的夜轻轻唤醒一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