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一剑绝尘 > 第197章 涪州寻幽,乌江的诗画长卷

一剑绝尘 第197章 涪州寻幽,乌江的诗画长卷

作者:弘扬赵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42 来源:小说旗

一、初抵涪陵:两江交汇处的烟火与光阴

车过长寿,涪陵的轮廓便在水汽里渐显。长江与乌江在此相拥,浑浊的长江水像位粗犷的汉子,裹挟着泥沙奔涌而来,清碧的乌江水似位温婉的女子,带着山林的澄澈静静流淌,两江交汇处,黄与绿缠绵交织,在阳光下漾出奇妙的波纹,像幅被岁月晕染的水墨画。

涪陵的城,一半枕着江,一半嵌在山。沿江的吊脚楼,木柱斜斜扎进江滩,楼板被江水浸得发黑,却依旧稳稳托着灰瓦屋顶。清晨的滨江路,早已热闹起来:挑着担子的菜农,竹筐里的青菜还挂着露水,“新鲜的涪陵青菜头哟——”的吆喝声裹着江风,在石板路上滚出老远;晨练的老人打太极,招式舒展如乌江流水,袖口带起的风,拂过身旁的黄葛树,叶片“沙沙”作响,像是在为招式伴奏;穿校服的学生背着书包跑过,帆布鞋踩过水洼,溅起的泥点落在裤脚,却丝毫没放慢脚步,书包上的挂件“叮叮”晃着,与江面上货轮的汽笛声撞在一起,成了涪陵清晨最鲜活的调子。

穿过滨江路的老巷,青石板被几代人的脚印磨得发亮,缝隙里钻出的苔藓,在潮湿的空气里绿得发亮。巷口的老面馆,煤炉上的铁锅“滋滋”冒着热气,老板挥着长柄勺搅动面汤,红油的香混着葱花的鲜,勾得人胃里发馋。“二两小面,多加青菜头!”熟客的声音刚落,老板便应声:“要得!”竹筛里的面条落入沸水,翻腾几下便捞起,拌上秘制酱料,最后抓一把切成丝的涪陵青菜头——这是涪陵人最骄傲的味觉密码,脆嫩的菜头带着微酸,中和了红油的厚重,一口下去,面的筋道、菜的清爽、酱的醇厚,在舌尖织成一张网,把涪陵的烟火气牢牢网在心里。

坐在面馆的竹椅上,看巷子里的时光慢慢淌:穿蓝布衫的阿婆坐在门槛上择菜,指尖掐断菜梗的“咔嚓”声,和着屋里老式座钟的“滴答”声;墙上的旧报纸泛黄发脆,头条还印着“涪陵榨菜远销海外”的消息,边角被风吹得卷了边,却依旧能读出当年的骄傲;江面上的货轮缓缓驶过,“呜——”的汽笛声漫过屋顶,惊飞了檐下的燕子,燕子掠过江面,翅膀沾起的水珠“啪嗒”落回水里,漾开的涟漪里,藏着涪陵人与两江共生的岁月。

二、涪陵榨菜:一颗菜头里的江湖与传奇

涪陵人说:“没吃过涪陵榨菜,不算到过涪陵。”这话里的骄傲,藏在这座城的每一寸肌理里。在涪陵榨菜博物馆,玻璃柜里的老照片诉说着百年传奇:清末民初的江滩上,菜农们顶着烈日晾晒青菜头,竹席连绵如绿毯,江风拂过,菜香与盐味漫出十里;民国时期的“榨菜大王”们,坐着乌篷船沿乌江而下,将封装在陶缸里的榨菜运往重庆、上海,陶缸碰撞的“哐当”声,像在敲奏涪陵走向世界的序曲。

出了博物馆,往城郊的榨菜厂走,远远便闻到一股独特的咸香。厂区的晾晒场里,成片的青菜头被切成条,均匀铺在竹架上,阳光把水分抽走,留下皱巴巴的躯体,却把鲜脆锁进了纤维里。工人戴着草帽翻动菜条,竹耙划过竹架的“沙沙”声里,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菜条上,瞬间被吸收——这或许就是涪陵榨菜带着“人情味”的秘密,每一口咸香里,都藏着劳动者的体温。

走进腌制车间,陶缸整齐排列,像列队的士兵。揭开缸盖,一股浓烈的咸香扑面而来,菜头在盐粒的包裹下静静发酵,缸沿结着层薄薄的盐霜,用手指刮一点尝,咸得舌尖发麻,却带着回甘。老匠人说:“腌制榨菜要讲‘天时地利’,晴天晒足三日,雨天要用柴火烘,盐要撒得匀,缸要封得严,少一步,味道就差了千里。”他的手抚过陶缸的纹路,那纹路里,浸着几十年的盐渍,也刻着涪陵人对手艺的执着。

在涪陵的老茶馆,点一碟榨菜配茶,是最地道的吃法。榨菜切成细丝,码在青花碟里,红亮的辣椒油淋在上面,油花“滋滋”滚动。就着一杯永川秀芽,夹一筷放进嘴里,“咔嚓”一声脆响,咸、鲜、辣、香瞬间在口腔炸开,茶水的清甜刚好中和了咸度,让人忍不住再夹一筷。邻座的老人说:“抗战时期,前线的士兵就着榨菜下饭,一口榨菜一口糙米饭,硬是扛过了最难的日子。”话语里的骄傲,比碟里的辣椒油更滚烫——原来一颗小小的菜头,不仅能填满胃,还能撑起一个民族的骨气。

三、武陵山深处:云海里的草木与星辰

从涪陵城往东南走,武陵山的绿便漫了过来。车在盘山公路上蜿蜒,窗外的山景像幅流动的画:低处的竹林绿得发油,竹叶在风里“哗哗”翻涌,偶尔有竹笋破土而出,裹着褐色的笋衣,像刚出生的婴儿;高处的松树笔挺如剑,松针上挂着的云雾,被风一吹便散成纱,露出青灰色的岩石,岩石缝里钻出的映山红,开得泼辣,把绿意撕开一道艳色的口子。

行至海拔一千多米的观景台,下车时,风突然裹着寒气扑来,带着松脂的清香。远处的山峦浸在云海,只露出尖尖的峰顶,像浮在牛奶里的岛屿。云海翻涌时,山峰时隐时现,恍若仙境;风停时,云海又静如镜面,倒映着天空的蓝,让人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云。同行的山民说:“武陵山的云,是会变戏法的,早上是白棉花,中午成了灰纱巾,傍晚又染成胭脂红。”

沿着步道往山林深处走,腐叶在脚下“窸窣”作响,像踩着一地碎金。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斑驳的光斑,照在路边的野花上:紫色的龙胆草低着头,花瓣上的露珠折射出七彩光;黄色的蒲公英顶着绒球,风一吹便带着种子飞向远方,像一个个小小的梦。突然窜出的小松鼠,抱着松果在树干上蹦跳,尾巴扫过树叶的“唰唰”声,惊得人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这份宁静。

半山腰的武陵禅寺,藏在竹林深处。红墙青瓦在绿海里格外显眼,寺门的铜环被摸得发亮,叩门时“铛”的一声,惊起檐下的鸽子。寺里的老和尚正在扫地,竹扫帚划过青石板的“沙沙”声,与远处的鸟鸣应和。禅房的窗台上,摆着一盆兰草,叶片修长如剑,凑近闻,有淡淡的幽香。老和尚说:“武陵山的草木,都带着禅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从不多言,却把大道藏在枯荣里。”

傍晚的武陵山,气温骤降,云雾裹着山风钻进衣领。站在山顶看日落,夕阳把云海染成金红,远处的涪陵城亮起灯火,像撒在江面上的星子。山风里,松涛阵阵,似在诉说古老的故事,又像在抚慰每个疲惫的灵魂——原来武陵山的美,不仅在满目苍翠,更在这份能让人把心放下的宁静,让你明白,在自然的怀抱里,所有的烦恼都只是过眼云烟。

四、乌江画廊:一湾碧水的千年诗行

涪陵的魂,在乌江。当地人说:“乌江是涪陵的母亲河,她的水,养出了涪陵的灵秀,也藏着涪陵的故事。”从涪陵港登船,顺流而下,乌江画廊的画卷便在眼前徐徐展开。

船刚驶出港口,两岸的峭壁便扑面而来。岩壁上的纹路,像被巨斧劈过,又被岁月打磨得圆润,有的地方生出倔强的灌木,根系深深扎进石缝,枝叶在风里摇曳,像在向过往的船只招手。船工指着岩壁上的凹痕说:“那是纤夫们的脚印,以前没有机动船,全靠纤夫拉着木船逆流而上,脚磨破了,血渗进石头里,就留下了这些印子。”想象着百年前的场景:十几个纤夫光着膀子,喊着号子,纤绳勒进肩膀,号子声“嘿哟、嘿哟”在峡谷里回荡,乌江的水被木船劈开,浪花溅在纤夫的腿上,他们的脚步与乌江的涛声,共同谱写着生存的壮歌。

行至中段,江面渐宽,水色也愈发清碧,像块巨大的翡翠。两岸的山渐渐平缓,露出成片的梯田,水稻在田里铺展成绿毯,偶尔有穿红衣服的农妇在田间劳作,身影在绿毯上格外显眼,像朵盛开的花。山脚下的村落,吊脚楼依山而建,炊烟从屋顶升起,与山间的云雾缠在一起,若隐若现。孩子们在江边嬉水,笑声“咯咯”的,惊飞了水里的鱼,鱼跃出水面的“哗啦”声,和着村里的鸡鸣犬吠,把乌江的烟火气晕染得恰到好处。

船过龚滩古镇(虽属酉阳,却在乌江画廊核心段),便能看见临江的吊脚楼层层叠叠,木窗棂雕着精美的花纹,有的窗台上摆着盆栽,绿萝的藤蔓垂到江面上,被浪花溅起的水珠打湿,更显青翠。古镇的石板路,从江边一直延伸到山顶,行人的脚步“踏踏”响在石板上,与江水流淌的“哗哗”声交织成韵。街边的老茶馆,竹椅摆到了江边,茶客们捧着盖碗茶,看江景,摆龙门阵,偶尔有卖炸小鱼的摊贩走过,竹篮里的鱼香混着茶香,勾得人食欲大开。

最奇的是乌江的水,会随光线变幻颜色。清晨时,水汽未散,水色是淡淡的青,像块朦胧的玉;正午阳光直射,水色变得碧绿,清可见底,能看见江底的鹅卵石和游动的小鱼;傍晚夕阳西下,水色又染成橙红,与两岸的山影相映,像杯醇厚的酒,让人看一眼就醉了。船行至浅滩,能看见江底的水草随波摆动,像绿色的绸带,偶尔有野鸭钻进水草里,再冒出来时,嘴里叼着条小鱼,扑棱着翅膀飞走,留下一圈圈涟漪。

船行至石夹沟,峭壁突然合拢,只留下一道狭窄的山口,像被巨斧劈开的裂缝,这便是“一线天”。船缓缓穿过山口,头顶的天空变成一条细长的蓝带,阳光从缝隙里挤进来,在水面投下一道金光,江风穿过山口,发出“呜呜”的声响,像在诉说古老的传说。船工说:“以前这里是土匪出没的地方,商船经过,都要小心翼翼,现在太平了,只有这山风还在讲着过去的故事。”

暮色降临时,船靠岸。站在江边回望,乌江在夜色里泛着微光,两岸的灯火像星星落在水里,远处的吊脚楼传来隐约的歌声,是土家族姑娘在唱《龙船调》,歌声里的婉转与深情,随着乌江水,流淌进每个过客的心里。这一刻终于明白,为什么涪陵人对乌江如此眷恋——这湾碧水,不仅是风景,更是他们的血脉与乡愁,是刻在骨子里的牵挂。

五、蔺市镇:古镇的时光褶皱

从涪陵往南走二十里,便是蔺市镇。这座藏在乌江支流边的古镇,像本被遗忘的旧书,书页泛黄,却在字里行间藏着巴蜀的往事。

蔺市的老城门,青石板砌成的墙体爬满了藤蔓,门楣上的“蔺市古镇”四个字,被风雨侵蚀得有些模糊,却依旧透着当年的气派。穿过城门,脚下的青石板路突然变宽,路中间的条石被独轮车碾出深深的凹槽,那是明清时期商贾往来留下的痕迹。街边的老房子,木窗棂雕着“福禄寿喜”的纹样,有的窗扇已经歪斜,用木棍支着,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致。

古镇的核心是“龙门桥”,这座横跨梨香溪的石拱桥,始建于明代,桥上的石狮虽已风化,却依旧守护着往来的行人。桥面的石板被磨得光滑,雨后泛着水光,像面镜子,映着桥洞外的天光云影。坐在桥边的石阶上,看溪水缓缓流过,溪里的鸭子“嘎嘎”叫着游动,脚掌划水的“哗啦啦”声,与桥上的脚步声、街边的吆喝声混在一起,成了蔺市最温柔的背景音。

街角的老药铺,门楣上挂着“悬壶济世”的木匾,柜台后的老中医戴着老花镜,手指搭在病人的脉搏上,眉头微蹙,药碾子在一旁“咕噜咕噜”转着,把药材碾成粉末,空气中弥漫着当归、黄芪的药香。墙上的药柜,抽屉上贴着泛黄的标签,“川贝”“茯苓”“天麻”……每个名字都藏着草木的灵性,也藏着古镇人对健康的祈愿。

午后的茶馆,是古镇最热闹的地方。八仙桌旁,老人们围着打川牌,牌张甩在桌上的“啪嗒”声,伴随着“吃”“碰”的吆喝;穿长衫的评书先生坐在台上,醒木一拍,“啪”的一声,台下顿时安静,先生唾沫横飞地讲着《三国》,讲到关羽败走麦城,声音里满是惋惜,台下的听众跟着叹气,手里的茶杯停在嘴边,忘了喝;跑堂的伙计端着铜壶穿梭其间,“让让咯——”的喊声里,铜壶嘴划出一道弧线,滚烫的开水准确注入茶碗,水汽“滋滋”升起,模糊了窗棂外的阳光。

走在蔺市的小巷深处,偶尔能撞见一堵爬满三角梅的土墙,紫红色的花瓣落在青石板上,像撒了一地碎锦;老院子的门虚掩着,推门进去,能看见天井里的老槐树,树干上系着红绳,树下的石桌上,还摆着没下完的象棋,棋子被手磨得发亮;屋顶的瓦片间,长出几丛瓦松,在风里轻轻摇晃,像在诉说院子里的故事。

离开蔺市时,夕阳把古镇的影子拉得很长。老城门下,卖麦芽糖的老人还在摇着拨浪鼓,“咚咚”的鼓声里,古镇渐渐隐入暮色。回头望,蔺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像星星落在时光的褶皱里——这座古镇的美,不在繁华,而在这份未被打扰的从容,让你相信,有些时光是可以慢下来的,有些故事是值得被记住的。

六、涪陵的夜:两江共舞的星辰与灯火

当最后一缕阳光沉入乌江,涪陵的夜便活了过来。滨江路的霓虹灯次第亮起,红的、绿的、黄的,在江面上投下斑斓的倒影,与天上的星星交相辉映。长江与乌江的水,在夜色里分不清彼此,只听见“哗哗”的流淌声,像在低声诉说着白天的故事。

江边的夜市,是涪陵夜生活的主场。烧烤摊的炭火“噼啪”作响,肉串在烤架上滋滋冒油,撒上辣椒面和孜然,香气瞬间炸开,引得路人纷纷驻足。穿花衬衫的摊主左手翻串,右手撒料,动作麻利得像在表演,油星溅在炭上,“滋啦”一声腾起小火星,映亮他被烟火熏得发红的脸颊。“来两串腰子!多放辣!”穿拖鞋的食客扯开嗓子喊,摊主头也不抬地应:“要得!烤得焦香冒油那种!”

卖冰粉的小摊紧挨着烧烤摊,玻璃柜里的冰粉透着玛瑙般的粉红,红糖水沉淀在碗底,像块融化的琥珀。老板娘用长柄勺搅动冰粉,“沙沙”的声响里,山楂片、葡萄干、花生碎、糍粑块依次落进碗里,最后淋上一勺醪糟,甜香混着酒香,恰好中和了烧烤的燥。有小姑娘蹲在摊前,盯着玻璃柜里的配料咽口水,老板娘笑着舀起一勺试吃:“甜不甜?不够再加糖。”小姑娘含着冰粉点头,嘴角沾着红糖渍,像只偷尝蜜的小猫。

食客们围着折叠桌坐成一圈,塑料凳“咯吱”作响也毫不在意。有人举着冰镇啤酒瓶碰杯,“哐当”一声,泡沫溅在桌上,随手用纸巾一抹便继续畅谈。话题从“今天乌江的鱼好钓不”聊到“娃儿的期末考试”,再说到“明年想带老汉去重庆耍”,嗓门越来越大,笑声越来越响,连江面上货轮的汽笛声都盖不住这股子热乎劲儿。穿校服的学生背着书包路过,被烤串香勾得挪不动脚,攥着零花钱犹豫半天,终于下定决心:“老板,来串烤苕皮!”

沿江的步道上,散步的人络绎不绝。老两口手牵着手慢慢走,老婆婆的蒲扇“啪嗒啪嗒”摇着,扇走夏夜的热,也扇起一路的家常:“明天去菜市场带把青菜头,你不是爱吃腌菜吗?”老爷爷“嗯”一声,脚步跟着慢下来,等老婆婆喘口气再继续走。年轻情侣并肩坐在江堤上,男生给女生剥橘子,橘瓣的清香混着江风飘散开,女生把脑袋靠在男生肩上,指着江面的灯影说:“你看那片光,像不像星星掉进水里了?”

游船“涪陵号”亮着彩灯从江面上驶过,船身的灯带勾勒出流畅的轮廓,像条游动的彩鱼。甲板上的游客凭栏远眺,手机闪光灯“咔嚓”不停,想把这夜色装进相册。导游举着小喇叭讲解:“左边是长江,右边是乌江,两江交汇的地方叫‘鸭嘴’,以前是涪陵最热闹的码头……”声音被风吹得有些散,却依旧能听出几分骄傲。船尾激起的浪花“哗哗”拍打着水面,把两岸的灯火揉碎成一片光斑,又在船行过后慢慢聚拢,像块被重新拼好的碎镜。

往老巷深处走,热闹渐渐淡了,只剩下静谧的夜。路灯的光透过黄葛树的枝叶,在青石板上投下晃动的碎影,像谁在地上撒了把星星。有晚归的人骑着电动车驶过,“嗖”地一声没入巷尾,车铃声“叮铃”响了好远。墙根下的蟋蟀“唧唧”地唱,与远处的江声一唱一和,偶尔有猫从墙头窜过,带起几片落叶“沙沙”落地,很快又恢复寂静。

巷口的老茶馆还亮着盏昏黄的灯,竹椅上坐着位穿蓝布衫的老人,面前摆着杯没喝完的茶,茶叶沉在杯底,像睡着了。他望着江面的灯火,眼神放空,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碗边缘,碗沿的豁口被摸得光滑。或许他在想年轻时在码头扛货的日子,或许在念过世的老伴,又或许什么都没想,只是单纯地享受这片刻的安宁——涪陵的夜,对老人来说,是回忆的容器,对年轻人来说,是热闹的舞台,对每个路过的人来说,都是段能放进心里的温柔时光。

临近午夜,夜市的烟火渐渐散去,摊主们收拾着摊位,折叠桌“哐当”叠在一起,塑料袋摩擦的“窸窣”声里,还残留着烤串的香。滨江路的路灯依旧亮着,江风里,有晚归的渔翁划着小船,“咿呀”的橹声惊起水鸟,鸟翅拍水的“扑棱”声,与江水的“哗哗”声、远处的汽笛声,共同织成涪陵的夜曲。

站在乌江大桥上回望,涪陵的灯火像条发光的带子,缠绕在山水之间。长江与乌江在脚下静静流淌,仿佛从远古流来,又向未来流去,而这一夜的星光、灯火、笑声、风声,都将被江水带走,酿成岁月里的酒,等下次再来时,或许还能尝到几分当年的滋味。涪陵的夜,就是这样让人牵挂——它没有重庆的繁华,没有成都的精致,却有着两江交汇的包容,有着烟火熏染的温暖,让每个在此停留的人,都忍不住把心留一角,装下这江、这城、这温柔的夜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