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一剑绝尘 > 第144章 老皇城:一部镌刻在成都的时光史诗

一剑绝尘 第144章 老皇城:一部镌刻在成都的时光史诗

作者:弘扬赵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42 来源:小说旗

一、历史长河中的浮沉印记

1385年,大明王朝的龙椅上,明太祖朱元璋目光投向西南,一道旨意如惊雷落地——为十一子朱椿在成都修建蜀王府。朱元璋降谕景川侯曹震 “蜀之为邦,在西南一隅,羌戎我所瞻仰,非壮丽无以示威” ,足见对这座王府的重视。在明代诸多藩王中,如此高规格的建造指令极为罕见,也奠定了蜀王府“最灿烂”的根基。

明代藩王府虽有规制,但蜀王府的建造却暗藏“破格”。它完全仿照明宫殿规制建造,堪称缩小版的明宫殿,以南京故宫为蓝本,采用“中轴对称、前朝后寝”的皇宫形制,整体布局与北京故宫的“前朝后寝”规制遥相呼应,远超一般藩王府的规模。朱元璋特调派南京工部的能工巧匠入蜀,同时征调湖广、江浙等地的工匠参与建造,还默许蜀王以“镇抚西南”为由,在建筑规格上彰显威仪。

这座宏伟的王府坐落于成都城中心,大致位于如今的天府广场及周边区域,其核心位置相当于现在四川科技馆与四川展览馆一带 。修建的号角一吹响,各地能工巧匠如百川归海般汇聚于此。外有萧墙环绕,萧墙周长九里,高一丈五尺;内有承运门、承运殿等五重大殿层层递进,每一座大殿的高度、开间数都经过精心设计,气势恢宏。承运殿的柱础以整石雕琢为须弥座,表面雕刻龙凤祥云纹,按规制藩王只能用“瑞兽纹”,这无疑是一种近乎僭越的奢华;殿内地面铺砌的“金砖”,是来自苏州的特制澄泥砖,需经过二十余道工序烧制,敲击声如金石;檐角的走兽数量达9个,而皇宫为10个,远超普通藩王府的5个标准。

蜀王府用料之奢华令人咋舌。殿宇梁柱多取川蜀深山的金丝楠木,纹理如绸缎泛着淡淡金光,不仅百年不腐,还自带清芬;地砖选自山东临清“澄浆砖”,以黄河故道细土烧制,叩之有声,铺就前需经桐油浸泡七七四十九日,光可鉴人。装饰细节更是将江南精工与蜀地巧思熔于一炉。承运殿屋脊的鸱吻高达丈余,龙首鱼尾的造型以琉璃窑变工艺烧制,釉色随日光变幻青蓝紫三色;檐角走兽除传统龙凤狮外,更融入蜀地特有的“貔貅”形象,鬃毛处镶嵌川南玛瑙,在阳光下折射出细碎虹彩。殿内藻井以榫卯交错成天宫楼阁样式,每一层斗拱都雕有《蜀川胜概图》,细微处连岷江号子的纤夫、青城山道的挑夫都清晰可辨,再以螺钿镶嵌江面波光,夜间烛光摇曳时,竟似江水在头顶流淌。

府中园林亦藏乾坤。后花园“少城苑”引锦江活水凿池,池底铺陈邛崃白石英与合江亭紫砂,水清时可见五色石纹如天然画卷。亭榭栏杆多取邛竹与乌木镶嵌,竹节处嵌以雅安绿玉,乌木纹理则被匠人雕琢成杜甫草堂、武侯祠等蜀中胜景。更绝的是春日牡丹台,百株姚黄魏紫植于温石花台,花台之下暗藏火道,隆冬时节亦能催放花开,香气透过镂空的雕花砖弥漫整座王府,时人记载“步入府门,未见其形,先闻香雪海”。

蜀王朱椿本人崇尚文治,在王府内设立“景元阁”,收藏经史子集与书画珍品,甚至将部分宫廷藏书复刻于此,使蜀王府不仅是权力中心,更成为西南地区的文化圣地。这种“财富堆砌 文化赋能”的双重属性,让蜀王府在明代藩王府中独树一帜。

然而,这座辉煌的王府却难敌历史的风云变幻。明末,张献忠的一把大火将其化为焦土;清代,这里改建为贡院,继续见证无数学子的科举之路;民国时期,军阀混战让它伤痕累累;直至1968年,在时代浪潮中彻底消失,只留下老成都人记忆中的“老皇城”。

二、建筑布局里的匠心独运

被百姓称为“皇城”的老成都蜀王府,外城城垣又称萧墙,宛如一道坚固的屏障,守护着内城的安宁。四座城门分立四方,每一座城门都有着独特的名字与寓意:东边体仁门,象征着仁爱;西边遵义门,寓意着遵循道义;北边广智门,代表着广纳智慧;南端礼门,则彰显着礼仪。这些命名方式,尽显皇家风范,与一般藩王府的城门命名相比,更具文化底蕴和威严感。

端礼门前,金水河潺潺流过,河面上波光粼粼,宛如一条银色的丝带。三座石桥横跨其上,每座桥都有三个桥洞,构成“三桥九洞”的独特景观。桥洞倒映在河水中,形成一个个美丽的圆环。桥南头,威严的石狮昂首而立,它们目光如炬,仿佛忠诚的卫士,日夜守护着这座“皇城”。石狮的造型仿照皇家宫殿前的瑞兽,身姿矫健,雕刻细腻,身上的纹路雕刻得栩栩如生,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散发着庄重的气息。

城外,一道长二十余丈、高四丈五尺的砖砌红色砖墙——红照壁,巍然耸立。红墙映日,远远望去,庄重又气派。每当阳光洒在红照壁上,墙面仿佛被镀上了一层金色,熠熠生辉。人们站在红照壁前,都不禁被它的气势所震撼,这里也成为了百姓们茶余饭后散步、闲聊的好去处,大家在这里谈论着“皇城”的故事,感受着它的历史韵味。其规模和精美程度,在明代藩王府的外城建筑中首屈一指。

踏入“皇城”内城,仿佛进入了一个微缩版的紫禁城。从南至北,承运门、承运殿、圆殿、存心殿、王宫鳞次栉比,五重大殿层层递进,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壮丽画卷。其布局严格遵循皇家宫殿“前朝后寝”的规制,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乾清宫等建筑功能遥相呼应,这种严谨的布局在明代藩王府中极为少见。

承运门高大雄伟,朱红色的大门上钉着密密麻麻的铜钉,在阳光下闪烁着光芒。门楼上的屋檐高高翘起,飞檐上的神兽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要腾空而起。穿过承运门,便是承运殿,这是蜀王府的正殿,也是举行重大仪式的地方。大殿内,一根根粗大的楠木柱子支撑着屋顶,柱子上雕刻着精美的龙纹,龙身蜿蜒盘旋,鳞片清晰可见,仿佛下一秒就会破壁而出。这种龙柱的雕刻工艺,与北京故宫太和殿的蟠龙金柱如出一辙,尽显皇家威严,其工艺精湛程度远超其他藩王府。

再往里走,圆殿、存心殿、王宫依次呈现。每一座大殿都雕梁画栋,气势非凡。飞檐上的神兽、梁柱间的彩绘,无一不展现着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彩绘的内容丰富多样,有神话故事、历史典故,还有花鸟鱼虫,色彩鲜艳,历经多年仍不褪色。这些彩画的绘制技法和图案样式,同样借鉴了皇家宫殿的建筑装饰风格,且融入了蜀地特色,在细节处做到了极致。

大殿四周,楼台亭阁错落分布,假山池沼相映成趣。假山上,奇形怪状的石头堆叠在一起,仿佛天然形成的山峦。池沼中,鱼儿欢快地游来游去,水面上漂浮着碧绿的荷叶,点缀着娇艳的荷花。奇花异草点缀其间,红墙环绕如带,勾勒出一幅美轮美奂的皇家画卷,尽显尊贵与奢华。这里的园林布局,仿照皇家御花园的同时,因地制宜,将蜀地山水特色融入其中,虽规模不及皇家园林,但精致程度更胜一筹,成为明代藩王府园林建筑的典范。

三、穿越时空,重游蜀王府

穿越一:回溯至王府初成时

闭上眼,想象一阵微风拂过,时光的齿轮开始倒转。当我们再次睁眼,竟已置身于600年前的蜀王府前。

眼前,红照壁在阳光下闪耀着夺目光芒,琉璃瓦流光溢彩,墙面的朱砂红仿佛要将四周的空气都染成赤色。缓步前行,踏上金水河上的石桥,脚下河水清澈见底,鱼儿穿梭于水草之间,桥洞与倒影组成的圆环随着水波轻轻晃动。桥头的石狮威风凛凛,目光如炬,仿佛在审视每一位踏入王府的人。

穿过端礼门,笔直的御道延伸向远方,青石板路被打磨得光滑如镜,两侧古柏遮天蔽日,树影在地上交织成神秘的图案。远处,承运殿的飞檐已清晰可见,汉白玉台基在阳光下泛着圣洁的光芒。

终于来到承运殿前,仰头望去,三层台基上,蟠龙纹雕刻得活灵活现,仿佛下一秒就会腾空而起。小心翼翼地踏上台阶,指尖抚过丹陛石上的双龙戏珠浮雕,触感细腻而温润。进入殿内,金丝楠木的清香扑面而来,十二根立柱撑起广阔的空间,让人顿感自身的渺小。抬头望向藻井,《蜀川胜概图》中的人物、山水仿佛有了生命,纤夫的号子声、集市的喧闹声,似乎就在耳边回响。

沿着中轴线向后,圆殿、存心殿、王宫依次展现。在存心殿,轻轻翻开那本宋代活字印刷的《资治通鉴》,泛黄的书页发出轻微的沙沙声,墨香萦绕鼻尖。步入王宫,抚摸着紫檀木床榻上精美的雕花,想象着蜀王与家眷在此生活的场景。

最后,走进后花园,此时正值寒冬,却见牡丹台上百花齐放,红的热烈,粉的娇嫩,香气四溢。漫步在太湖石堆砌的假山间,听着人工湖潺潺的流水声,看着水中嬉戏的鱼儿,仿佛闯入了人间仙境。

然而,一阵风吹过,眼前的美景开始模糊。当我们再次睁眼,身边只剩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但那穿越时空的蜀王府之旅,却已深深印刻在脑海中,让我们对这座消失的建筑有了更真切的感受,也对老成都的历史有了更深的眷恋。

穿越二:化身游人聆听导游讲述

恍惚间,时光再次流转,我们穿越到蜀王府拆迁前的岁月。此刻,熙熙攘攘的人群聚集在王府门前,一位身着长衫的导游正微笑着向大家招手:“各位看官,这蜀王府啊,可是咱成都的骄傲!”

跟着导游的步伐,我们来到端礼门前。他抬手示意:“看呐!这端礼门巍峨耸立,飞檐上的脊兽形态各异,仿佛在俯瞰着世间沧桑。脚下的金水河直通锦江,河上三座石桥精巧无比,到了夜里,月亮一照,桥洞和倒影连起来,就成了‘金水映月’的奇景!”说着,他指向桥南的石狮,“这对石狮更是一绝,工匠照着紫禁城的瑞兽雕琢,光打磨就花了半年,您瞧瞧这眼神、这鬃毛,是不是跟活的一样?”

穿过端礼门,踏上御道,导游边走边说:“这御道能并排走八辆马车,青石板历经百年都磨得发亮。两侧古柏都是精心栽种,您看这树冠交错,像不像天然的拱门?前方那红照壁,二十多丈长,三丈来高,墙面的红漆用朱砂、桐油等十几种材料调制,百年都不褪色,太阳一照,金光闪闪!”

来到承运殿前,导游的语气变得庄重:“这座承运殿,可是蜀王府的正殿!三层汉白玉台基上,蟠龙纹雕刻得张牙舞爪;台阶中间的丹陛石,双龙戏珠立体感十足。殿内十二根金丝楠木立柱,三人才能合抱,抬头看那藻井,每一层斗拱都雕着《蜀川胜概图》,螺钿镶嵌的江面,阳光一照,就像真有江水在头顶流!”

接着,我们跟随导游穿过承运殿,参观圆殿、存心殿。在存心殿,他轻轻拍了拍书架:“这里曾藏着三千多卷孤本典籍,最珍贵的就是那本宋代活字印刷的《资治通鉴》,书页泛黄却保存完好,墨香至今还在呢!”

最后走进后花园,导游脸上满是自豪:“各位,这里可是人间仙境!人工湖引的是锦江活水,湖底五色鹅卵石,夏天荷叶荷花铺满水面,冬天牡丹台靠着地下火道,照样百花盛开。您再看这些太湖石假山,形态各异,石缝里还长着绿植,就像一幅立体山水画!”

听着导游生动的讲解,抚摸着王府的一砖一瓦,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可忽然一阵眩晕,当我们再次回过神,周围早已没了人群与王府的踪影,只剩一片空旷的现代广场。但那些穿越时的所见所闻,那些导游口中的故事,却久久萦绕在心头,诉说着蜀王府曾经的辉煌。

四、岁月沉淀下的文化丰碑

城市象征:灵魂坐标

“老皇城”犹如一位穿越时空的长者,千百年来,始终是成都城市的心脏与灵魂,更是当之无愧的标志性建筑。成都的街道规划、城市布局,皆以它为核心脉络延展,这种以中轴线为基准的布局理念,与北京故宫对京城的影响如出一辙,赋予了成都独特的“皇家气质”。

在老成都人的记忆深处,以“老皇城”为原点,街道如蛛网般向四周辐射。这里曾是城市的交通枢纽、商业中心与社交核心,见证了低矮民居向高楼大厦的蜕变,目睹了街道上车水马龙的繁华盛景,也亲历了城市在时代浪潮中的沧桑变革。

对每一位成都人而言,“老皇城”早已超越了建筑本身的意义,成为情感与记忆的寄托。无论漂泊多远,只要忆起“老皇城”,心中便会涌起温暖与归属感。老人们口口相传着它的故事,从明朝的辉煌兴建,到战火中的悲壮焚毁;从清朝作为贡院的新生,到民国时期的风雨飘摇,这些故事凝聚成成都人文化传承的血脉,让“老皇城”的精神永远流淌在城市的基因之中。

教育中心:知识摇篮

1931年,国立四川大学入驻“老皇城”,为这座古老建筑注入了全新活力。曾经庄严肃穆、奢华精美的皇家宫殿,华丽变身为书声琅琅的教育圣地。

校园内,古老建筑与现代教学设施和谐相融。学子们在承运殿中聆听教授们的智慧讲授,于古色古香的亭阁间热烈探讨学术问题。“老皇城”的一砖一瓦,都成为了莘莘学子成长奋斗的见证者。在这里,历史的厚重感与学术的进取精神交织碰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学子砥砺前行。

文学院里,学生们沉浸于文学经典,探寻历史文化的深邃内涵;法学院中,他们钻研法律知识,思索社会发展的法治路径。老师们在此传道授业,将知识的火种代代相传。课余时光,学子们漫步于“老皇城”的角落,抚摸着承载历史记忆的建筑构件,感受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

从皇家宫殿到教育圣地的华丽转身,“老皇城”为国家培育了无数栋梁之材。这些从这里走出的学子,带着在“老皇城”收获的知识与精神,在各个领域发光发热,将“老皇城”的故事与成都的历史魅力,传播至五湖四海,续写着这座传奇建筑新的时代篇章。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