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一剑绝尘 > 第88章 川渝水韵:自然馈赠、工程伟绩与文明传承

在中国西南地区,四川与重庆山水相依,因水紧密相连,共同构建起独特的生态与人文景观。水,是这片土地的灵魂,滋养着万物,孕育出璀璨的文明,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四川:千河之省,水韵悠长

四川被誉为“千河之省”,年均水资源总量达2565亿立方米,仅次于西藏,位居全国第二,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9% ,是当之无愧的水资源大省。其水资源丰富多样,大小河流近1400条,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1368条,包括长江(金沙江)、黄河、岷江、沱江、大渡河等13大江河流域 ,这些河流如大地的脉络,纵横交错,滋养着这片广袤的土地。

(一)浩荡长江,奔腾不息

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全长6300余千米,它气势磅礴地流经四川,宜宾岷江与金沙江的交汇,是长江波澜壮阔征程的起点。在四川境内,长江奔腾而过,沿岸景色壮美,孕育出独特的生态系统与灿烂的文明。宜宾,这座地处长江起点的城市,凭借长江黄金水道的优势,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古老的码头见证了无数商船的往来,承载着宜宾的繁荣与发展。而泸州,同样依长江而兴,其独特的酿酒文化也与长江水息息相关,优质的江水为酿酒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条件,使得泸州老窖、郎酒等名酒闻名遐迩,香飘万里。

(二)金沙传奇,红色印记

金沙江作为长江上游,是川藏界河。它穿行于川、藏、滇三省区之间,两岸高山耸立,峡谷深邃,江水汹涌澎湃,气势恢宏。红军长征时强渡金沙江的英勇事迹就发生于此,如今,江畔仍留存着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痕迹,让人不禁缅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 。皎平渡,这个见证了红军巧渡金沙江的地方,如今依然保留着当年的渡口遗址和红军长征纪念馆。走进纪念馆,看着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斑驳的文物,仿佛能看到当年红军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奋勇渡江的场景,他们的英勇无畏和坚定信念,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

(三)岷江之畔,天府之源

岷江是成都平原最重要的水资源,流域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四川境内占平方公里。在古代,岷江时常泛滥成灾,直到公元前256年,李冰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才驯服了这条“野马”。都江堰的鱼嘴分水、飞沙堰排沙、宝瓶口引水,三大主体工程相辅相成,构成完美的水利系统,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历经两千多年,都江堰至今仍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默默守护着岷江沿岸百姓的生活,见证着巴蜀大地的繁荣。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滋养下,成都平原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农业产区,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在这里茁壮成长,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都江堰周边的青城山、南桥等景点,也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感受古老水利工程与自然风光相结合的独特魅力。

(四)大渡激流,英雄浩歌

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古称北江、涐水、沫水、大渡水等。它在高山峡谷间汹涌奔腾,全流域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达3132万千瓦,四川境内有3012万千瓦,占四川各江河水力资源总量的20.6%。“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红军曾在此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其英勇无畏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奋勇前行。泸定桥,这座横跨大渡河的铁索桥,是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里程碑。如今,它已成为着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每年都有无数游客慕名而来,踏上摇晃的铁索桥,感受当年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与艰辛。桥下大渡河水流湍急,涛声震耳,仿佛在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五)嘉陵灵秀,名城辉映

嘉陵江因流经陕西凤县东北嘉陵谷而得名,是长江上游支流。它全长1345千米,流域面积16万平方千米,是长江支流中流域面积最大,长度仅次于雅砻江,流量仅次于岷江的大河。嘉陵江蜿蜒流经甘肃、陕西、四川等省,沿岸名城重镇众多,阆中、广安等城市因它的润泽而充满生机,流域内资源丰富,孕育出灿烂的文化。阆中古城,这座被誉为“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的历史文化名城,就坐落在嘉陵江畔。古城内保存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建筑,古街古巷纵横交错,充满了浓郁的历史气息。而广安,作为邓小平的故乡,因嘉陵江的滋养而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嘉陵江不仅为广安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还孕育了广安独特的文化和风土人情。

(六)沱江韵致,工业摇篮

沱江发源于川西北九顶山南麓,全长712公里,流域面积3.29万平方公里。它是四川重要的工业集中地,人口密度高,也是四川最大的棉、蔗产地。沱江如一位无私的母亲,默默滋养着两岸的人民,见证着这片土地上工业的崛起与农业的繁荣。在沱江流域,分布着众多的工业企业,如内江的机械制造、自贡的盐化工等,这些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沱江水资源的支持。同时,沱江两岸的农田里,棉花洁白如雪,甘蔗郁郁葱葱,展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农业生产景象。

(七)湖泊明珠,静谧之美

四川的湖泊虽没有河流的磅礴气势,却如颗颗明珠,镶嵌在大地上,散发着宁静之美。邛海位于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是四川省第二大淡水湖,水域广阔,湖水清澈,倒映着群山,景色秀丽。泸沽湖地处四川省盐源县与云南省宁蒗县交界处,一半在四川,一半在云南,湖水湛蓝,湖周群山环抱,岛上风光独特,还孕育了神秘的摩梭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世外桃源。邛海周边,是西昌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清晨,人们在湖边散步、晨练,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美不胜收。而泸沽湖,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神秘的摩梭文化,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这里,游客们可以乘坐猪槽船,荡漾在湖面上,欣赏湖光山色;也可以走进摩梭人家,体验独特的走婚习俗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八)瀑布奇观,自然交响

四川的瀑布形态各异,或气势磅礴,或灵动婉约。九寨沟瀑布群是九寨沟的一大奇观,珍珠滩瀑布的水珠如珍珠洒落,诺日朗瀑布宽达300余米,气势恢宏,在阳光的照耀下,瀑布折射出五彩光芒,如梦如幻。蜀南竹海的七彩飞瀑,在阳光映照下呈现出七种绚丽色彩,与翠竹相映成趣,构成如诗如画的美景。九寨沟瀑布群,是大自然赋予九寨沟的瑰宝。珍珠滩瀑布,水流在凹凸不平的钙化滩面上跳跃,溅起层层水花,宛如串串珍珠洒落人间;诺日朗瀑布,宽达300余米,滔滔水流从崖顶飞泻而下,气势磅礴,声震山谷。当阳光透过云层洒在瀑布上时,瀑布会折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如梦如幻,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蜀南竹海的七彩飞瀑,从悬崖峭壁上飞泻而下,水花四溅,形成一道美丽的水帘。在阳光的照耀下,瀑布呈现出七种绚丽的色彩,与周围的翠竹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美景,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九)梯级电站,能源新篇

四川的水能资源技术可开发量1.03亿千瓦,经济可开发量7611.2万千瓦,均居全国首位 ,是中国最大的水电开发和西电东送基地。金沙江下游的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四座巨型梯级水电站举世瞩目,总装机容量巨大,不仅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电力,还在防洪、航运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渡河上规划了3库22级开发方案,国能大渡河公司负责开发十七个梯级电站,目前已有多个电站投产,在建电站也在稳步推进,建成后将极大提升流域电站的发电效益。岷江、嘉陵江、涪江、沱江等河流上也分布着众多梯级电站,共同构成四川水电开发的庞大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清洁、稳定的动力。乌东德水电站,装机容量达1020万千瓦,巨大的机组将江水的势能转化为强大的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全国各地,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同时,它在防洪、航运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有效减少了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改善了航运条件。白鹤滩水电站,设计装机容量1600万千瓦,建成后成为中国第二、世界第二大水电站 。其坝体巍峨屹立,拦截汹涌江水,不仅为国家的能源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还在调节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

重庆:山水之城,水润巴渝

重庆地处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与水紧密相连。尽管重庆过境水资源丰富,但人均水资源仅约1700立方米 ,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80%,且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利用难度较大。不过,重庆凭借其智慧与努力,在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

(一)河网纵横,水系发达

重庆地区水系发达,境内流域面积大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有275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1000平方千米的河流42条 ,包括长江、嘉陵江、渠江、涪江、乌江等。长江自西南向东北横贯全境,在江津区进入重庆,流经18个区县,境内河长691千米 ,入渝水量2769亿立方米,出境水量4290亿立方米 ,是重庆最重要的水资源命脉。嘉陵江发源于陕西省凤县秦岭山脉代王山南侧,在合川区进入重庆,于渝中区朝天门汇入长江,境内河长152千米 ,是重庆人心中的母亲河,不仅提供丰富水资源,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长江与嘉陵江在朝天门交汇,形成了独特的两江景观。站在朝天门广场上,放眼望去,长江水浩浩荡荡,嘉陵江水清澈碧绿,两江之水相互交融,蔚为壮观。而合川区,作为嘉陵江、渠江、涪江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重庆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二)水权交易,创新实践

重庆积极探索水资源市场化配置,自2022年5月全市首例水权交易在荣昌区完成以来,已累计完成水权交易70余例,累计交易水量突破3000万立方米 ,2024年度交易水量、交易金额均居全国第一 。水权交易有效缓解了企业用水之急,实现了水资源从低效益存量向高效益使用的流转,促进了节约用水,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模式。在荣昌区的水权交易案例中,一家企业通过购买水权,解决了生产发展中的用水难题,得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卖出水权的一方也因合理利用水资源获得了相应的经济收益,实现了双赢的局面。这种水权交易模式的推广,有助于引导企业和社会更加重视水资源的价值,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三)水资源管理,成效显着

重庆深入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全面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连续4次获考核优秀等次,累计获得奖励资金1.6亿元 。“十三五”时期,全市用水总量下降,万元Gdp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分别下降29%、36%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为了加强水资源管理,重庆建立了完善的水资源监测体系,实时掌握水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同时,加大对节水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鼓励企业采用节水设备和工艺,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农业领域,推广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减少农业用水浪费;在城市生活中,普及节水器具,提高居民的节水意识。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重庆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得到了显着提高,水生态环境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川渝携手,共筑水安全防线

(一)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

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是重庆市历史上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受益人口最多的跨多区重大调水工程。工程批复总投资143.45亿元,年均新增供水量10.12亿立方米,占渝西地区城镇总供水量的52%。受水区涉及渝西11个区和重庆高新区,受水面积达1.18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近1000万。该工程仅用27个月即计划工期一半的时间,就累计完成投资89.23亿元,占总投资的62%,大大超过计划进度 。渝西地区原本水资源匮乏,用水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的建设,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渝西地区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工程通过建设输水渠道、泵站等设施,将长江、嘉陵江的水引入渝西地区,有效解决了当地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需求。同时,该工程还改善了渝西地区的水生态环境,促进了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二)川渝河长制合作

川渝两地创新设立联合机构,在全国首创设立跨省际川渝河长制联合推进办公室,双方互派五批干部,常驻30人次。建立健全制度体系,签署《川渝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合作协议》,发布《川渝跨界河流管理保护联合宣言》,在联合巡查、联合治理等10方面深化合作,共同解决涉水问题6000余个 。联动开展污水“治三排”等专项行动230余次,推进濑溪河、大清流河、南溪河等一批重点流域综合治理,携手破解川渝两地最复杂界河铜钵河治理难题,长江干流川渝段年均水质稳定达到2类水平,25个川渝跨界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较实施川渝联合河长制前提高4个百分点 。川渝河长制合作的开展,让川渝两地的跨界河流得到了有效治理。以濑溪河为例,过去,濑溪河由于两岸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水排放,水质恶化,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通过川渝两地的联合治理,关闭了一批污染企业,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加强了对河流的巡查和监管力度。如今,濑溪河的水质明显改善,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成为了当地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三)水权交易新突破

2024年12月24日,川渝两地水利部门在四川省达州市签署川渝水资源管理与保护合作框架协议,来自川渝两地的3家企业在当天达成100万立方米的跨省取水权交易,这也是全国首单跨省取水权交易 。加上同年11月23日达成的全国首单跨省区域水权交易,两项“全国首单”均落地川渝,且分别诞生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此次全国首单跨省取水权交易的达成,有效解决了达川区1.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缓解州河流域枯水期生态流量紧张问题 。这一创新举措为跨省开展水资源协同保护提供了重要思路,也为川渝地区水利高质量发展探索了新途径。这次跨省取水权交易,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水资源在川渝两地的优化配置。通过市场机制,让水资源从用水效率低的地区流向用水效率高的地区,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价值。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开展水权交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推动了全国水权交易市场的发展。

(四)重大水利工程规划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水安全保障规划》已升格为国家级规划,涉及重庆市29个区县,明确了加快区域水网建设、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等重点任务 。藻渡、向阳、跳蹬等16座大型水库和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长征渠引水工程被纳入重点水利工程项目清单。川渝东北一体化水资源配置、渝南水资源配置等跨区域跨流域“联网”工程首次进入国家级规划重大引调水项目清单,新增近期规划建设总投资约650亿元 。长征渠引水工程是一项特大型水利工程,供水区涉及四川省7个市28个县市区和重庆渝西区域13个区 。该区域历史以来水资源短缺,旱灾频繁,人均水资源量不足600立方米,部分河道河段水质较差,水资源水环境压力较大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的推进,用水刚性增长,供需水矛盾日益突出 。长征渠引水工程主要取雅安的荥经河和青衣江水源,总干渠430公里,年平均引水35亿立方米,其中四川用20亿,重庆用15亿 。工程建成后,将有效缓解供水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这些重大水利工程的规划和建设,将进一步完善川渝地区的水资源配置体系,提高水资源的保障能力。藻渡水库建成后,将有效调节当地的水资源时空分布,提高防洪抗旱能力,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和工农业生产用水的需求。同时,这些工程的建设还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

水育文明,千古传承

水,不仅塑造了川渝地区的自然景观,更孕育出灿烂的文明。四川的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重庆的巴渝文化,都与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三星堆,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是镶嵌在“长江文化带”上的瑰宝。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造型夸张奇异,青铜神树神秘诡谲,这些文物的出土,不仅展现出古蜀文明的独特魅力,更暗含着古蜀人对水的崇拜与敬畏。古蜀先民依水而居,水不仅为他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基础,更成为了他们精神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古研究发现,三星堆遗址的选址临近鸭子河,这条河流滋养了古蜀文明,也可能是古蜀人进行祭祀、沟通神灵的重要媒介 ,神秘的青铜面具和神树,或许正是古蜀人通过水与神灵对话的象征。

金沙遗址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线条流畅,造型精美,象征着古蜀人对太阳和光明的崇拜。而这种崇拜,同样与水息息相关。在古蜀人的认知中,水孕育万物,太阳赋予生命活力,二者共同构成了世界运转的核心力量。金沙遗址所处的成都平原,得益于岷江的灌溉,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水的滋养让古蜀人得以安居乐业,进而孕育出灿烂的文化。

重庆的巴渝文化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闻名于世。巴渝地区独特的山水环境,造就了巴渝人民坚韧、豪爽的性格。长江、嘉陵江等河流不仅是巴渝地区的交通要道,更是巴渝文化的重要载体。重庆的古镇、码头依水而建,见证了重庆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

磁器口古镇,曾是嘉陵江畔重要的水陆码头,被誉为“小重庆”。明清时期,这里商船云集,商贾往来,热闹非凡。古镇的青石板路、古色古香的建筑,都诉说着曾经的繁华。码头文化孕育出的袍哥文化、茶馆文化,成为巴渝文化中独特的风景线。茶馆里,人们围坐在一起,喝茶聊天,谈天说地,袍哥们在这里结交朋友、商议事务,茶馆成为了信息交流、社交娱乐的重要场所。

涪陵的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世界上唯一的水下博物馆,记录了长江72个年份的枯水水文资料,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白鹤梁上的题刻,始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前,现存题刻165段,3万余字,还有石鱼18尾、观音2尊、白鹤1只。这些题刻不仅是珍贵的水文资料,更是一部跨越千年的文化史诗,展现了不同时期文人墨客、官吏百姓对长江水情的关注与记录,反映了巴渝地区人民与长江水相依相伴的生活历史。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巴蜀文明与水完美结合的典范,体现了古蜀人尊重自然、因势利导、和谐共生的智慧。这项伟大的工程历经2000多年岁月洗礼,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灌溉了成都平原千万亩良田,更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六字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不仅指导着水利工程的维护,更影响着巴蜀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理念。每年清明时节,都江堰都会举行盛大的放水节,这一延续千年的传统民俗活动,通过隆重的祭祀仪式、放水表演,表达了人们对李冰等治水先贤的敬仰,以及对水的感恩之情,成为了巴蜀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川渝地区的历史长河中,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数文人墨客留下了关于水的诗词歌赋。李白的“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描绘出一幅清朗秀美的山水画卷,平羌江水承载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与浪漫情怀;杜甫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借锦江春水抒发对历史变迁的感慨;而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更是生动展现了长江三峡水流湍急、舟行如飞的壮丽景象,让后世之人得以领略川渝山水的雄奇险峻。这些诗词不仅是对川渝山水的深情赞美,更是对这片土地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它们如同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文化的宝库之中。

川渝地区的民俗文化也与水紧密相连。四川的龙舟竞渡,每到端午时节,江河之上,龙舟如箭,鼓声震天,人们在水中奋力划桨,岸上呐喊助威,热闹非凡。这一活动不仅是对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更体现了川人对水的亲近与热爱。在重庆,江边的纤夫文化同样令人印象深刻。过去,船只在长江、嘉陵江上航行,遇到险滩急流时,纤夫们便在江边的悬崖峭壁上,一步一步艰难地拉着船只前行。他们的号子声回荡在峡谷之间,那低沉而有力的声音,是与江水搏斗的呐喊,是对生活不屈的抗争,也成为了巴渝文化中一段悲壮而动人的记忆。

未来展望:共绘水韵新篇

如今,川渝地区在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理念的更新,川渝两地在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建设、水生态保护等领域展开了更深入的合作。

在水资源管理上,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被广泛应用。川渝联合搭建了水资源监测与管理平台,通过分布在江河湖库的传感器,实时收集水位、水质、流量等数据,实现对水资源的动态监测和精准调度。例如,在汛期,借助该平台可以及时掌握洪水信息,提前预警,科学决策,有效降低洪涝灾害损失;在枯水期,则能合理分配水资源,保障城乡供水和生态用水需求。

水利工程建设迈向智能化、绿色化。未来的水电站不仅注重发电效益,还将充分考虑生态影响,采用生态友好型设计,如设置鱼类洄游通道,保障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在渝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等大型调水项目中,运用智能控制系统,实现输水过程的自动化、节能化,提高水资源输送效率。同时,工程建设过程中注重生态修复,通过植树种草、恢复湿地等措施,减少工程对周边环境的破坏,让水利工程与自然景观和谐相融。

水生态保护成为重中之重。川渝携手推进长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的生态修复工程,加强对水土流失的治理,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江河两岸的植被,提高水土保持能力。针对水污染问题,严格控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放,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确保污水达标排放。此外,还开展了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建立水生生物保护区,保护长江鲟、胭脂鱼等珍稀物种,维护水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在文旅融合方面,川渝依托丰富的水资源,打造特色水文化旅游线路。游客可以沿着长江、嘉陵江,游览都江堰、白鹤梁水下博物馆、磁器口古镇等历史文化景点,感受千年水文化的魅力;也可以走进九寨沟、泸沽湖等自然景区,欣赏湖泊、瀑布的绝美风光。同时,以水为主题的休闲娱乐项目也不断涌现,如水上乐园、漂流、亲水民宿等,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体验,推动川渝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

未来,相信川渝地区丰富的水资源将继续滋养这片土地,在两地携手合作下,进一步挖掘水文化内涵,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加强水生态保护,孕育出更加灿烂的文明,书写川渝协同发展的精彩篇章,让川渝水韵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