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一剑绝尘 > 第87章 成都:在血泪中重生的千年古城

一剑绝尘 第87章 成都:在血泪中重生的千年古城

作者:弘扬赵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42 来源:小说旗

成都,这座充满烟火气的“天府之国”,如今街头巷尾弥漫着茶香与美食的诱人气息。宽窄巷子里,游客熙熙攘攘,尽情品尝着特色小吃,感受着悠闲惬意的慢生活;锦里古街华灯初上时,热闹非凡,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现代的繁华相互交融,让人沉醉其中。然而,很少有人知晓,这座看似岁月静好的城市,其历史却布满了残酷与沧桑的印记,曾三次被血色阴影无情笼罩。每一次的劫难,都如灭顶之灾般沉重,几乎将这座城市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但令人惊叹的是,成都宛如拥有顽强生命力的不死鸟,即便一次次被摧毁,也总能在废墟中重新崛起,将曾经的苦难化作滋养文化的深厚养分。

第一次噩梦:三国末年的兵荒马乱

三国时期,成都作为蜀汉的都城,承载着无数人的希望与梦想。诸葛亮在这里殚精竭虑,为了兴复汉室,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百姓们虽然承受着繁重的赋税和兵役,但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中,仍能过上安稳的日子。然而,这一切在公元263年被彻底打破。曹魏派遣钟会、邓艾两路大军气势汹汹地攻打蜀国,彼时的蜀汉后主刘禅瞬间慌了神,朝堂之上乱作一团。面对来势汹汹的敌军,刘禅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一是坚守成都,等待姜维率领的野战主力回援,先一举消灭邓艾的部队,再合兵与钟会展开决战;二是前往南中之地,凭借大将霍戈镇守的实力,组建割据政权,以求东山再起;三则是直接投降,放弃抵抗。刘禅犹豫不决,内心充满了恐惧和挣扎。就在这时,大臣谯周站了出来,力劝刘禅投降,他声称这样可以保全百姓的性命。刘禅最终听信了谯周的建议,带着棺材,双手反绑,出城投降。就这样,曾经辉煌一时的蜀汉王朝宣告灭亡。

但投降并没有为成都带来和平与安宁。邓艾和钟会为了争夺灭蜀的功劳,彼此之间明争暗斗,矛盾逐渐激化。最终,两人在这场权力的角逐中双双毙命。随着他们的死去,魏军瞬间失去了控制,犹如一群脱缰的野兽,在成都城内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持续了长达数日之久。

这场浩劫中,蜀汉的众多将领和官员惨遭毒手。大将姜维及其全家被残忍杀害,姜维甚至被挖出内脏,死状极其惨烈;张翼被乱兵无情砍杀,倒在血泊之中;奉车都尉、大尚书卫继也未能幸免于难;庞德的儿子庞会,为报父仇,趁机带兵闯入关家府邸,将关氏一族满门抄斩,曾经威名赫赫的关羽家族就此覆灭;蒋琬的后代蒋显、蒋斌同样命丧此次兵乱。更令人痛心的是,魏军还闯入蜀汉后宫,对女眷们肆意掠夺、侮辱。刘禅的妃子李昭仪,不堪受辱,毅然选择自杀,以死扞卫自己的尊严。刘禅的长子、蜀汉太子刘璿也在混乱中被乱兵杀害。

史书上仅仅用“军众钞略,死丧狼籍”这简短的八个字,记录下了这场灾难。但我们不难想象当时那惨绝人寰的场景:成都的大街小巷堆满了尸体,鲜血染红了每一寸土地;房屋被大火焚烧,火光冲天,浓烟滚滚;百姓们四处奔逃,哭喊声、求饶声交织在一起,响彻整个城市,宛如人间地狱。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劝刘禅投降的谯周后来竟然被夸赞为“救了蜀国”的功臣。然而,事实却是百姓惨遭屠戮,官员命丧黄泉,皇室尊严扫地。所谓的“刘氏无虞”“一邦蒙赖”,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谎言罢了。

第二次劫难:蒙古铁骑下的人间炼狱

时光流转,到了南宋末年,成都再次遭遇了灭顶之灾。在两宋时期,成都堪称全国最为繁华的地区之一,文化繁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那时的成都,是当之无愧的印刷中心,与浙江、福建并称为全国三大印刷出版基地。宋太祖开宝四年,高品、张从信奉命在成都监雕佛教大藏经,历经长达13年的艰辛努力,直到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才大功告成,这便是中国历史上雕版印刷的第一部大丛书。宋代刊刻的四部大书中,除《文苑英华》外,《册府元龟》和《太平御览》均在四川刊行。新都费氏进修堂刊刻的《资治通鉴》294卷,以及南宋时期眉州官刻的《宋蜀刻七史》,都代表了当时四川印刷业的高超水准。

经济的高度繁荣与先进的印刷技术,催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业的发展,让成都的经济更加蓬勃兴旺,成为当时商业活动的重要枢纽。

在文化领域,成都更是人才辈出,人文荟萃。“人文之盛,莫盛于蜀”,南宋着名文臣张浚、虞允文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虞允文在采石矶战役中,临危受命,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粉碎了金完颜亮南侵江南的计划,后担任宰相,为孝宗时期的清廉政治做出了重要贡献。张浚的儿子张栻是南宋着名理学大师,他在湖南主持岳麓书院,其独特的心和理双重特色的宇宙论,为湖湘理学学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位理学家魏了翁同样学识渊博,自成一家,他的哲学思想在南宋理学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南宋后期,四川还诞生了杰出的世界级数学家秦九韶。他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的重要发现,包括对高次方程的深入研究、已知三边求三角形面积的秦九韶 - 海伦公式,尤其是“大衍求一术”,即“中国剩余定理”,对现代代数、代数数论以及现代计算机编码、算法、密码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北宋时期,四川的史学领域同样人才济济,司马光助手范祖禹参与了《资治通鉴》的编撰。南宋时期,李焘的《续资治通鉴长编》980卷,另有总目5卷,举要68卷,详细记录了北宋一代的编年史,极具史料价值;李心传撰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00多卷,对高宗以来36年间的事记载得精准详实,他所撰的《建炎以来朝野杂记》,被誉为“南宋以来野史之最详者”;王偁的《东都事略》,是一部记述北宋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在宋人私史中堪称佼佼者。北宋时期出生于四川眉州的三苏——苏洵、苏轼、苏辙,更是声名远扬。苏轼作为着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对两宋文学的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诗词、书画作品至今仍被人们传颂和珍藏。

然而,这一切的繁荣在1236年戛然而止。蒙古帝国野心勃勃,妄图吞并南宋,其军队如汹涌的潮水般踏入四川,成都首当其冲,成为了战争的重灾区。带队的阔端听算命的说“成都不吉利,不如杀光算了”,竟然真的下了“火杀”令。蒙古兵进城后,如同疯狂的恶魔,见人就杀,无论是老人、孩子还是妇女,都未能幸免于难。

宋末《昭忠录·王翊传》记载:“二十四日,元兵步骑十万至成都,入自东门。二太子坐府衙文明厅,令卜者占,卜者曰:‘民心不归,成都是四绝死地,若往,不过二世,不若血洗而去。’二太子大书‘火杀’二字,城中百姓无得免者。火光照百里。”明杨慎《全蜀艺文志》辑明赵枋《史母程氏传》也有描述:“呜呼!余尝得《三卯录》读之,蜀民就死,率五十人为一聚,以刀悉刺之,乃积其尸,至莫(暮),疑不死,复刺之。异孙尸积于下,暮刺者偶不及,尸血淋漓入异孙口,夜半始苏,匍匐入林,薄匿他所。后出蜀为枢密使。尝坦视人,未尝不泣下。贺靖权成都,录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

战争爆发前,四川地区人口众多,经济繁荣,“地狭而腴,民勤耕作,无寸土之旷”,“虽硗确之地,亦耕溽殆尽”,人口总数达1290万,超过清乾隆末因清初移民143年后达到的第一次高峰的857万。然而,在咸淳五年,四川却变得“地旷人稀”。北宋崇宁时,眉州有户约7.3万,按每户5人最低比例计算,约合36万人,这个人口数值在蒙宋战争前应不会明显减少,毕竟期间眉州地区并无大的变乱发生,然而到南宋咸淳元年时,“眉州(苏东坡的故乡)荒废已久” 。

这场屠杀让成都千年积累的文化、经济成果毁于一旦,无数家庭支离破碎。那些传承千年的手艺、文脉,如风中残烛般摇曳欲熄。但成都人骨子里的韧性,让文明的火种未被彻底掐灭。即便在蒙古统治下,民间仍偷偷延续着蜀地文化,像地下的暗流,默默涌动,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

第三次浩劫:张献忠带来的恐怖岁月

时间来到明末,又一个“狠人”张献忠的出现,让成都再次陷入了无尽的恐怖之中。1644年,张献忠带兵进入蜀地,随后在成都称帝,建立了大西国。起初,他或许也曾怀揣着治理四川的美好愿景,想要在这里开创一番新的天地。然而,局势的动荡、各方势力的挤压,很快让他的心态发生了扭曲,陷入了疯狂的杀戮之中。

传说张献忠幼年时,跟随父亲到四川卖红枣,不小心触碰到荨麻被刺痛,便在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发誓若有朝一日得势,必定报复。这个传说的真假虽难以考证,但它却从侧面折射出人们对那段血腥历史的恐惧 。

张献忠的军队在成都及周边展开了惨无人道的杀戮,奉行“归诚草木不动,抗拒老幼不留”的残酷原则。攻打重庆时,因为守军抵抗,城破后他竟下令“城中男女皆断右手”,三十余万人被砍手,鲜血汩汩流淌,场面惨不忍睹。攻克成都后,局势愈发失控,他认定“蜀人德不知怀,威不知畏,屡抚屡叛”,于是展开了更加疯狂的清剿 。

大西军执行“除城尽剿”的命令,将士们被摊派屠杀指标,杀男子一百或女子两百便可升为把总,而且还得砍下手脚作为证明。成都周边很快变成了无人区,简州百姓先是被抢杀青壮,随后老弱妇孺也未能幸免,被称为“卷塘”。城内同样笼罩在恐怖之中,举子们被诱杀,妃子、臣子稍有过失便会被处死。张献忠甚至因为儿子不应声,一怒之下将其杀死,之后又处死了数百嫔妃 。

最终,张献忠下令毁灭成都城。他驱赶百姓至南门进行屠杀,然后放火焚毁城市。一时间,成都火光冲天,浓烟滚滚,这座曾经繁华的城市在大火中化为一片废墟。这一番折腾后,成都人口锐减,天府之国宛如鬼域。据记载,顺治三年张献忠退出成都时,有40万人的成都只剩下二十户居民;天府之国四川遭到毁灭性破坏,人口从至少三百万一度锐减到只有八万人,导致后来清朝时期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湖广填四川 。

不过,也有学者对张献忠屠川的真实性和规模提出质疑,认为清朝对张献忠屠四川的史实有夸大之处。毕竟清政府说张献忠在四川杀了六万万人,这一数字实在荒谬,当时中国的总人口还不到一亿。尽管历史上农民起义可能存在乱杀的现象,但张献忠屠杀四川的行为,若真如记载那般规模巨大,无疑是自毁长城 。

从废墟中站起:一座城的倔强

历经这三次血腥屠戮,成都仿佛被无情地按进了黑暗深渊。但这座城市从未真正屈服,每次屠杀过后,劫后余生的人们就像荒原上的草籽,即便被烈火焚烧,只要春雨一浇,便会顽强地钻出地面 。

三国末年的屠杀过后,成都百姓在废墟中默默舔舐伤口,重新开始生活。他们重建家园,恢复生产,努力让城市恢复生机。曾经中断的文化传承,也在民间悄然延续,人们口口相传着先辈们的故事和技艺,等待着文化再次繁荣的那一天 。

宋末元初蒙古屠城后,幸存的蜀地百姓在废墟上艰难地重建家园。他们捡起残砖断瓦,修补被烧毁的房屋,重新开启作坊,让蜀锦的丝线再次穿梭,茶香再次在街巷中飘散。文脉也在私塾里偷偷延续,先生们压低声音讲授学问,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守护着蜀地文化传承的火种 。

张献忠屠川后,湖广等地的移民大量涌入四川,即“湖广填四川”。新的血液注入成都,不同地域的人带来了各自的文化、习俗,在这里相互融合。他们在荒芜的土地上辛勤垦荒,建起新的村落、城镇。客家话与四川方言相互交融,饮食中融入了各地的风味,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成都文化 。

成都的建筑在重生中不断蜕变。原来的木质结构建筑在战火中极易被焚毁,后来逐渐加入砖石元素,既保留了川西民居的韵味,又增添了几分坚韧。寺庙、祠堂在重建中承载着人们对平安、对祖先的祈愿,成为了精神寄托的所在 。

在文化上,成都更是浴火重生。从杜甫草堂的文脉传承,到后来文人墨客再次汇聚,“扬一益二”的繁华虽历经波折,却在清代及近现代重新焕发光彩。蜀绣、川菜、川剧,这些文化符号在苦难后愈发璀璨,成为了成都的亮丽名片,向世界展示着这座城市的坚韧与魅力 。

如今,成都的街头呈现出繁华与悠闲交织的美好画卷。当我们漫步在宽窄巷子,走过锦里,触摸古老建筑的砖墙,仍能感受到历史的余温。那些血色往事,时刻提醒着我们珍惜和平,守护文明。因为成都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遭遇多大的苦难,只要文明的火种还在,这座城市、这个民族就永远不会被彻底击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