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一剑绝尘 > 第73章 探秘巴蜀博物馆:岁月的交响与传奇的回响

在巴蜀大地的广袤版图上,博物馆宛如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天幕中。它们是岁月的记录者,用沉默的展品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是文化的传承者,将古老的智慧与精神代代相传;更是梦想的孵化地,激发着人们对过去的好奇与对未来的憧憬。从政府主导的大型综合场馆,到民间自发的小众特色空间,每一座博物馆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心跳”与“脉搏”,编织出一曲动人的巴蜀汉风交响。

省级瑰宝:四川省博物馆

当第一缕晨光洒在成都的街头,四川省博物馆便从沉睡中苏醒。这座始建于1941年的文化殿堂,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之一 ,宛如一座知识的宝库,集历史、艺术、科学为一体,静静伫立,等待着人们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踏入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宽敞明亮的大厅,阳光透过巨大的玻璃穹顶倾泻而下,为整个空间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墙壁上的鎏金大字在晨光的映照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它承载的厚重历史。

沿着楼梯拾级而上,来到历史文化展厅,这里仿佛是一部立体的四川通史。近代馆中,保路运动的血书檄文,那斑驳的纸张和干涸的血迹,仿佛让人看到了四川儿女为了争取权益,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场景;川军抗战的锈迹钢盔,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川军将士们在战场上的英勇无畏,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保卫祖国的钢铁长城。民俗馆则是另一番热闹景象,川剧变脸的彩绘脸谱色彩斑斓、神态各异,仿佛下一秒就要变幻出不同的模样;蜀绣屏风上的芙蓉花栩栩如生,每一针每一线都凝聚着蜀绣艺人的心血与智慧,仿佛带着晨露在风中轻轻摇曳;角落里的竹编背篓,编织工艺精湛,承载着巴山蜀水的烟火日常,让人不禁想起那些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身影。

再往上走,中国皮影展厅宛如一个光影的奇幻世界。暖黄的灯光温柔地洒在橱窗里,全国各省市的特色皮影在射灯下泛着温润的光泽。关羽的丹凤眼透着英气,貂蝉的柳叶眉尽显妩媚,每一道刻痕都凝聚着民间艺人的匠心。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组《西游记》皮影戏偶,孙悟空的金箍棒上还残留着朱砂的鲜亮,仿佛能感受到它在挥舞时的呼呼风声;猪八戒的憨态可掬,大耳朵、圆肚皮,让人忍俊不禁,仿佛下一秒就要从幕布上跳下来。轻轻拉动旁边的机械装置,皮影们在幕布上腾挪翻转,耳边似乎响起了儿时听过的川剧唱腔,那熟悉的旋律,瞬间将人拉回到童年的美好时光。

在这座博物馆里,还有一段关于太阳神鸟金饰的传奇故事。传说远古时期,蜀地大旱,民不聊生。一只金色的神鸟从天而降,它周身散发着光芒,扇动着翅膀,带来了甘霖,拯救了百姓。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只神鸟,便将它的形象铸造成金饰,代代相传。如今,太阳神鸟金饰成为了四川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那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造型,向世人展示着古蜀文明的辉煌灿烂。

蜀都明珠:成都博物馆

在成都天府广场西侧,一座建筑静静矗立,它便是成都博物馆,好似一位沉默却渊博的智者,守望着这座城市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其外观采用“金镶玉”设计,从三星堆文明和金沙文明中汲取灵感,2万块德国造铜板装饰外饰面,在阳光下闪烁着古朴而神秘的光泽,抽象再现古蜀文明的“金玉相生”意境 ,与周边环境自然融合,既现代又充满历史韵味。

步入馆内,仿佛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旅行。“花重锦官城——成都历史文化陈列”系列展厅,宛如一部生动鲜活的成都通史。在先秦厅,战国时期的狩猎纹铜壶静静陈列,壶口微侈,颈部瘦长,壶身上羽人仙鹤、狩猎场景、三足鸟向日等图案栩栩如生,几何菱形纹、蟠螭纹、云雷纹间隔其中,仿佛在低语着古蜀先民的英勇与浪漫,让人不禁遥想那个金戈铁马与神秘信仰交织的时代。

两汉魏晋南北朝展厅内,大量陶俑生动展现着当时的生活百态。舞乐俑身姿婀娜,长袖飘飘,似乎下一秒就要翩翩起舞;劳动俑弓腰劳作,神情专注,脸上的皱纹里写满生活的质朴;庖厨俑忙碌于灶台间,锅碗瓢盆似乎还散发着烟火气息。它们共同勾勒出成都作为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繁荣盛景,以及在丝绸之路“河南道”起点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精彩篇章。

隋唐五代宋元展厅中,瓷器、陶器、金银器琳琅满目。唐代的“蜀船红锦重”艺术品,再现了当时发达的水运,船只穿梭于江河之上,满载着蜀地的精美丝绸,运往四方;“三月蚕市”微缩场景里,人来人往,摊位林立,各种商品应有尽有,还原出宋代坊市林立、货通天下的热闹繁华,让人真切感受到成都“扬一益二”的辉煌与昌盛 。

明清展厅则通过明蜀王府建筑构件及模型,让人得以遥想明代蜀王府的宏大与威严;大量明代陶俑、精美的金器、玉器、瓷器,彰显着当时成都的富庶与繁华;清代种类繁多的瓷器、做工精致的鼻烟壶、饰品等,反映出商贸业的发达,展示了成都作为天府之国的富足与安逸。

成都博物馆的“影舞万象 偶戏大千:中国皮影木偶展”展厅堪称皮影木偶的艺术殿堂,这里登记在册的皮影藏品多达多件,是全世界收藏皮影数量最多、品类最全、质量最好的博物馆 。走进展厅,仿佛踏入一个光与影交织的梦幻世界,色彩斑斓的皮影在灯光的映照下,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众多哪吒形象皮影藏品尤为引人注目。来自河南信阳的哪吒皮影由牛皮制成,高约50厘米,红唇柳眉,凤眼微挑,柔顺的垂髫发型尽显孩童的纯真。他身着红花绿叶配色的服饰,云肩呈莲花花瓣形,红肚兜俏皮可爱,脚下风火轮似乎随时准备腾空而起 。而来自江西的哪吒皮影,手臂如莲藕般分为三节,风火轮上清晰刻着“风”“火”二字,充满奇幻色彩;还有来自云南腾冲的六臂哪吒皮影,造型大胆独特,六条手臂各持法宝,威风凛凛,仿佛正在与邪恶势力展开激烈搏斗。

在皮影戏的传统剧目《封神榜》《西游记》等中,哪吒是频繁登场的角色,各地皮影中的他虽形象各异,但均为孩童或少年模样,且服饰多含莲花元素,这源于传说中哪吒以莲花重塑身躯,莲花象征着他的纯净与坚韧 。这些皮影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见证了哪吒形象在民间艺术中的演变与发展,也反映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与审美差异。

展厅中,龙王形象皮影同样令人瞩目。龙首人身,身着蟒袍,头戴高冠,龙须飘逸,尽显威严庄重。在传统皮影戏里,龙宫戏是重要分支,《封神榜》《西游记》《白蛇传》等经典剧目中都有精彩呈现,龙的形象频繁出现,与之相伴的还有形态各异的“虾兵蟹将”皮影 。成都皮影人物的头和身子可分开,表演时能根据剧情和人物特点灵活组合,比如将龙首人身皮影的龙头去掉,换上人头茬,便成了帝王或王爷形象,充分展现出成都皮影的独特魅力与艺人的巧思。

成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石犀,也有着传奇的身世。它于2012年在成都天府广场东侧工地出土,长3.31米、宽1.38米、高1.93米,重约8.5吨 ,作站立状,躯干丰满壮实,四肢粗短,下颌及前肢躯干部雕刻卷云纹,古朴而憨态可掬。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作石犀五头,以厌水精”,这头石犀极有可能与李冰治水相关,肩负着水则和镇水的重任,穿越千年时光,默默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安宁。

市级明珠: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

在重庆渝中区,有一座与人民大礼堂遥相呼应的建筑,它就是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又名重庆博物馆。这座博物馆依地势而建,与人民广场和人民大礼堂三位一体,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山城的怀抱中。

三峡博物馆的外观气势磅礴,整体呈一个大弧线形状,就像雄伟的长江三峡大坝。其大面积的弧形蓝色玻璃幕墙,上面流淌着水,仿佛“三峡之水天上来”,水又通过三层叠瀑,一泄而下,与人民广场相连,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博物馆正面右上方,有一个4米见方的巨大篆体印章,印章刻有“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9个大字,刚劲有力,彰显着它的庄重与威严。

走进博物馆,首先看到的是弦梯两旁矗立着的两个伟岸高大、古色古香的乌杨汉阙。这两座汉阙是汉代的建筑构件,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保存完好,它们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来到《壮丽三峡》展厅,仿佛置身于壮丽的三峡之中。迎面是一幅长9米、高6米的三峡壁画,它与摆放有致的各种三峡奇石一起,构成了雄伟的夔门、秀美的三峡神女峰。脚下,是一条用玻璃隔水方式营造的长江水,江涛拍岸的声音、川江号子的声音以及长江三峡特有的猿啼声,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展厅内陈列着渔船、商船和许多生活在三峡的各种鱼类、珍禽异兽和特有植物的标本,还有古代三峡船工纤夫和当地蜗居山民英勇顽强地开凿崖壁修筑栈道发展商贸业的纪实石雕,上世纪八十年代三峡库区百万移民大迁徙的壮阔浮雕画面气势恢宏震撼人心,李白、杜甫、白居易、刘禹锡等大诗人文豪畅游三峡的群体塑像言行举止洒脱豪爽,人物形象惟妙惟肖。通过这些展品,人们可以深刻感受到三峡的壮美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楼的《远古巴渝》展厅是文物最丰富的一个展厅。这里陈列着巫山人的牙齿和下颌骨化石、剑齿象牙石刻、陶片、鸟形尊等珍贵文物,还有远古巴人生活场景复原,抱琴骑马俑、女厨俑、披衣俑栩栩如生;抚琴俑,一女子于中,三男子位于其左右,或抚琴、或仰天歌唱、或侧耳倾听,神态各异、惟妙惟肖,生动地展示了远古巴渝的无穷魅力。展厅内的文物按照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商周青铜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期遗存的时序依次分片布局,让人们可以清晰地领略到巴渝地区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脉络。

在这座博物馆里,流传着一个关于巴蔓子的传说。相传,巴国发生内乱,巴蔓子向楚国求救,并承诺割让三座城池。楚国出兵帮助巴国平定了内乱,巴蔓子为了不割让国土,自刎而死,以头谢楚。他的壮举体现了巴人忠诚爱国、英勇无畏的精神,成为了巴渝地区千古传颂的英雄。

民间宝藏:重庆大圆祥博物馆

在重庆的乡村,隐藏着一座充满神秘色彩的民间博物馆——大圆祥博物馆。它成立于2013年,现为国家级三级博物馆,取“大度、圆融、祥和”之意,以“天福碗厂”工业旧址建馆,成为让历史歇脚的驿站。

走进大圆祥博物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的巴蜀乡村。这里以巴蜀地区古代建筑文化为展陈主题,创始人刘健先生三十多年来收藏了上千座“巴蜀祖屋”的遗存构建及物品,按建筑构件的形态、用途、价值等作为标准,将1\/3的藏品分为8个展厅展示。馆中的藏品十万多件,是中国目前巴蜀古建筑构件收藏规模最大,类别最为丰富的民间博物馆。

漫步在博物馆的展厅里,仿佛置身于一个古建筑的世界。木质的门窗、精美的雕花、古老的牌匾,每一件展品都散发着岁月的气息。这里有清代的雕花床榻,床榻上的雕花工艺精湛,人物、花鸟、山水等图案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巧夺天工;还有各种石质的雕刻,如石狮、石鼓、石柱础等,它们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是艺术的结晶,每一道线条、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工匠们的智慧与情感。

在博物馆的一个角落里,摆放着一座古老的戏台。这座戏台虽然历经风雨,有些破旧,但依然能让人想象到当年在这里演出时的热闹场景。据说,这座戏台曾经是当地村民们娱乐的重要场所,每逢节日或喜事,都会有戏班子在这里表演川剧、杂技等节目,台下观众们欢声笑语,热闹非凡。

在这座博物馆里,每一件展品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它们或许是从某个古老的村落中抢救出来的,或许是传承了几代人的家族珍宝,又或许是见证了一段历史的变迁。这些展品不仅仅是文物,更是历史的记忆,它们将巴蜀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间智慧代代相传,让后人能够感受到那份浓浓的乡愁和对过去岁月的眷恋。

小众特色: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

在重庆沙坪坝区,有一座小众而独特的博物馆——巴蜀古代建筑博物馆。它是依托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复兴寺建设的一座以川渝地区古代建筑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也是川渝地区首座国有古代建筑类专题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的环境清幽,宛如一个世外桃源。一进门口,就能看到很多古巴蜀的老建筑,瞬间将人拉回到那个古老的年代。在环境营造上,它打造的是园林式博物馆,形成室内展厅与室外园林相互交融的独特景观。博物馆内的露天广场上,摆放着许多种石雕类文物,每一件都散发着历史年代感,前来参观的游客,都会驻足欣赏和品读。这些石雕有的是精美的佛像,有的是形态各异的动物,还有的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它们见证了巴蜀地区古代建筑艺术的辉煌。

走进馆内,更是让人目不暇接。整个博物馆馆藏文物400余件\/套(1000余件),以木质、石质、灰塑、砖雕等建筑构件为主,及与古建筑文化相关的出土文物,涉及大量描金、彩绘、嵌瓷、雕刻等装饰手法,收藏系统、品类齐全,充分反映了川渝地区传统建筑的发展演变与文化内涵。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商周时期的建筑构件,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也可以欣赏到明清时期的建筑艺术,领略那份独特的韵味。

博物馆的展厅设计巧妙,充分利用了复兴寺的原有结构,分为《海纳百川 源远流长》《因地制宜 异彩纷呈》《精雕细刻 匠心独运》《古刹复兴 涅盘重生》四个单元,分别讲述了巴蜀地区古代建筑发展史、巴蜀古代建筑类型与形态、巴蜀地区古代建筑装饰艺术与复兴寺历史文化与迁移保护成果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一对5.6米高的巴蜀地区目前已知体量最大的“清木雕七架驼峰”,它们造型精美,工艺复杂,是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还有清代嵌“八仙贺寿”木天花,色彩鲜艳,图案精美,让人仿佛看到了当年古人庆祝寿辰时的热闹场景。

关于这座博物馆的复兴寺,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复兴寺所在的地方经常发生水灾,百姓们苦不堪言。有一天,一位高僧路过此地,他看到百姓们的疾苦,便决定在此修建一座寺庙,以祈求神灵的庇佑。寺庙建成后,水灾果然不再发生,百姓们为了感谢高僧和神灵,便将这座寺庙命名为复兴寺。这个传说虽然带有一些神话色彩,但也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的敬畏之情。

民营之光:建川博物馆聚落

在中国博物馆小镇——大邑县安仁镇,占地500亩的建川博物馆聚落熠熠生辉。这座由民营企业家樊建川创建的博物馆,以“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为主题,拥有藏品一千余万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6000余件,已然成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和5A级景区 。

踏入建川博物馆聚落,仿佛步入了历史的长廊。这里的33个主题陈列馆、广场和展览,从不同角度展现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流砥柱馆里,根直径1.8米,高18米的柱子名为中流砥柱,象征着中国**及其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在全民族抗战中的支柱性作用,馆内520余件(套)中国**抗战文物,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正面战场馆通过二十二场重大战役,重现了抗日战争中国民政府的抗战历程;不屈战俘馆则以大量历史照片和文物,揭露日军虐俘罪行,展示被俘抗日将士的英勇不屈 。

中国壮士群雕广场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200多座高达2米的壮士群像以军人列队方式站立,他们的原型皆为真实人物,依据抗战时期的影像资料创作而成,按牺牲或战斗地点分布,形成一幅抽象的中国版图,仿佛在无声地呐喊着对和平的渴望;中国老兵手印广场采用腐蚀钢化玻璃的方式,展出4000余名抗战老兵的手模,每一个手印背后,都是一段热血青春与家国担当的故事 。

在这座博物馆聚落里,每一座展馆、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它们不仅仅是文物的集合,更是情感的寄托、精神的传承。无论是民间的智慧,还是国家的记忆,都在这里汇聚、交融,等待着人们去探索、去感悟。

巴蜀地区的博物馆,无论是政府大型的文化殿堂,还是民间小众的特色场馆,亦或是承载着特殊记忆的主题聚落,它们都如同一把把钥匙,开启着通往不同时空的大门。这些博物馆里,每一件展品都是时光的切片,每一个展厅都是历史的注脚,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这片土地上曾经发生的故事。

在这些博物馆中漫步,你会发现巴蜀文化的多元与包容。政府主导的博物馆,凭借雄厚的资源与专业的研究,系统性地梳理着巴蜀地区从远古到现代的发展脉络,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得以站在宏观的角度,理解这片土地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地位。而民间博物馆,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对某一领域的专注热爱,深入挖掘着那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瑰宝,它们或许聚焦于一座建筑、一种工艺,又或是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以小见大,展现出巴蜀文化细腻而生动的一面。

建川博物馆聚落的存在,更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在这里,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珍贵形成强烈对比,无数抗战老兵的手印、一件件带着硝烟味的文物,时刻提醒着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它不仅是对过去的纪念,更是对未来的警示,让“为了和平,收藏战争”的理念深入人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巴蜀儿女,乃至全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世界的和平稳定而不懈奋斗。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这些博物馆的屋顶,它们的轮廓在光影中显得愈发厚重。四川省博物馆的玻璃穹顶折射出金色的光芒,仿佛将千年的历史都凝聚在这一片光晕之中;成都博物馆“金镶玉”的外墙在暮色里更显神秘,石犀依旧静静地守护着这座城市的岁月静好;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宛如一艘停泊在山城的巨轮,承载着三峡的风云变幻与巴渝的古老记忆;而那些隐匿在乡村、街巷中的民间博物馆,也在夜幕下散发着温暖的文化之光,等待着有心人去探寻。

巴蜀的博物馆,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是文化传承的纽带。它们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巴蜀文明的根脉,让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都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到文化的力量。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博物馆都将屹立在巴蜀大地上,如同永恒的灯塔,照亮人们前行的道路,让巴蜀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