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玄幻 > 一剑绝尘 > 第10章 蜀地林盘:岁月深处的田园牧歌

一剑绝尘 第10章 蜀地林盘:岁月深处的田园牧歌

作者:弘扬赵 分类:玄幻 更新时间:2025-08-14 00:47:42 来源:小说旗

林盘,是镌刻在巴蜀大地上的独特文化符号,是蜀人千百年智慧与情感的结晶。它并非简单的村落,而是由农舍院落、茂密林木、潺潺水系和广袤耕地共同编织的诗意家园,宛如镶嵌在川西平原与丘陵间的璀璨明珠,在岁月长河中熠熠生辉。从远古的刀耕火种到现代的创新转型,林盘始终以其独特的姿态,诉说着人与自然、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故事。

一、山水织就的栖居密码

林盘的形成与巴蜀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紧密相连。亿万年前,地质运动造就了四川盆地的地形,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更让这片土地成为“天府之国”。在这样的自然馈赠下,蜀人依山水而居,逐渐构建起林盘这一独特的聚落形态。

林盘以农舍为核心,这些白墙青瓦的川西民居,看似质朴,却蕴含着深厚的建筑智慧。房屋多采用穿斗式木结构,这种结构不仅抗震性能良好,还便于拆卸和重建。堂屋作为家庭的核心空间,供奉着祖先牌位,每逢节日,家族成员在此祭祀祖先,寄托对先辈的追思与敬意。门窗上雕刻着花鸟鱼虫、神话传说,蝙蝠与铜钱的图案寓意“福在眼前”,牡丹象征富贵,这些精美的雕刻不仅是装饰,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外围的乔木林带,是林盘的天然屏障。高大的榕树、香樟、楠木等树木,树龄可达数百年,夏日枝叶繁茂,形成遮天绿荫,将暑气隔绝在外;冬日则阻挡凛冽寒风,为林盘营造温暖的小气候。中层的竹林更是林盘的“宝藏”,慈竹、斑竹、楠竹交织成海,竹子生长迅速,3 - 5年即可成材,可用于搭建房屋、制作家具、编织器具。在过去,村民们用竹子编织竹篮、竹筐,用于盛放粮食和蔬菜;竹椅、竹席则是日常生活的必备品。风吹竹叶的沙沙声,不仅是自然的乐章,还能起到预警作用,一旦有陌生人或野兽靠近,村民便能及时察觉。

水系是林盘的生命脉络。清澈的溪流或穿林而过,或绕屋而行,这些溪流大多源自都江堰的分支,水质清澈,富含矿物质。池塘点缀其间,除了满足灌溉与生活用水需求,还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夏日,荷花绽放,粉白与碧绿相映成趣,蜻蜓在荷花间飞舞;秋日,菱角成熟,妇女们划着木盆采摘,孩子们在岸边嬉笑玩耍。池塘里养殖的鱼类,也是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外围的耕地与林盘相依相伴,根据不同的地形和土壤条件,种植着水稻、小麦、油菜等农作物,以及各种蔬菜和水果。春天,油菜花金黄一片,宛如金色的海洋;秋天,稻田麦浪翻滚,弥漫着丰收的喜悦。

在空间布局上,林盘展现出独特的美学。在平坦开阔的成都平原,林盘多呈规整的圆形或椭圆形,宛如大地浅浅的酒窝,这种布局有利于防风和采光。而在丘陵地带,林盘则依地势起伏,或隐匿于山坳,似羞涩少女藏身群山怀抱,或沿溪流蜿蜒,如灵动游龙嬉戏山水之间。雅安某林盘,房屋沿山溪错落排列,溪水倒映着翠竹农舍,清晨薄雾笼罩,宛如陶渊明笔下“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仙境;郫县唐昌镇的林盘内,百年水碾坊藏身竹林,溪水推动石碾,昼夜不息地研磨稻米,见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种因地制宜的布局方式,使得每个林盘都独一无二,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二、天人合一的生存智慧

“乔木 - 竹林 - 农舍”的三层布局,是蜀人“天人合一”生存智慧的生动体现。这种布局不仅满足了生活需求,更构建起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恩泽,为林盘带来了稳定的水源。在古代,蜀人就懂得利用水的自然流动,修建水渠和水堰,将都江堰的水引入林盘。村民们根据水流的方向和地势的高低,合理规划农田和灌溉系统,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灌溉季节,水渠里水流潺潺,滋润着每一寸土地;非灌溉季节,水渠则成为孩子们嬉戏的乐园。

林盘内的生态循环系统令人惊叹。农作物的秸秆和厨余垃圾,经过发酵后成为有机肥料,施用于农田;动物的粪便也被收集起来,用于肥田。池塘里的淤泥定期清理,同样是优质的肥料。这种循环利用的方式,不仅减少了垃圾的产生,还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林盘里,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

每当盛夏,林盘便化身清凉的世外桃源。高大乔木与茂密竹林如天然遮阳伞,将炽热阳光挡在枝叶外,只留下星星点点的光斑。扫出一片空地,铺上竹席,便是绝佳纳凉处。孩子们趴在竹席上写作业,阳光透过竹叶缝隙在作业本上跳跃,蝉鸣中铅笔沙沙作响;老人们摇着蒲扇围坐唠家常,手中银针穿梭于鞋底,纳出细密针脚,讲述着过去的故事;妇女们或编织竹篮,或缝制衣裳,指尖翻飞间将生活琐碎织成温暖日常。微风裹挟着竹叶清香与泥土芬芳拂过,驱散暑气,带来阵阵清凉。在没有电扇、空调的年代,这里承载着无数人关于夏日的美好回忆。

林盘里的人们还深谙“顺应天时”的道理。根据二十四节气安排农事活动,立春播种,芒种收割,霜降贮藏。每个节气都有对应的习俗和饮食,如立春吃春饼,寓意迎接春天的到来;冬至吃羊肉汤,驱寒保暖。这种与自然节律相契合的生活方式,让人们在忙碌的劳作中,也能感受到自然的馈赠和生活的诗意。

三、商贾云集的古镇风华——元通古镇

林盘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巴蜀文化的活态载体。元通古镇,依文井江、味江、泊江三江汇流而建,有着“千年小成都,清明上河图”的美誉。其历史可追溯至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古名“水渠子”,因水湾得名。在古代,水路运输是主要的交通方式,元通古镇凭借得天独厚的水运优势,逐渐成为重要的商贸集散地。

古镇的林盘布局独具特色。桢楠、银杏等高大乔木沿河岸生长,形成一道绿色长廊,既美化了环境,又为行人提供了遮荫之处。河岸边的竹林郁郁葱葱,与古朴的川西民居相映成趣。永利桥横跨文井江,这座建于清嘉庆年间的石桥,桥身用巨大的条石砌成,桥墩坚固,历经百年风雨依然屹立。桥上的栏杆雕刻着精美的花鸟鱼虫图案,线条流畅,栩栩如生,展示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古镇内,黄氏公馆、罗氏公馆等明清建筑雕梁画栋,诉说着往昔的繁华。黄氏公馆是一座典型的川西四合院,庭院深深,布局严谨。院内的木雕、砖雕、石雕堪称一绝,人物、动物、花卉等图案丰富多样,每一处细节都蕴含着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罗氏公馆则是亦农亦商的代表,大院正门临麒麟街为商店,后院靠文井江,院外为码头,这种前店后宅的布局,体现了当时商业与居住的紧密结合。据说在“四川保路运动”中,罗家还派二十多名家丁参与保路,为这段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元通塔雄踞于三江交汇处,是古镇的地标性建筑。其得名于明朝时的圆通寺,与佛教渊源颇深。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即佛塔,最初用于存放佛祖释迦牟尼舍利子,后来也用于存放历代高僧舍利子或收藏佛经,七层为最高等级,在佛教中具有极其尊贵的地位。关于元通塔,民间流传着许多传说,有人说它是为了镇住水患,护佑两岸百姓;也有人说它是为了保佑商贾生意兴隆。这些传说为元通塔增添了神秘色彩,也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昌阁和“惜字宫”则彰显了古镇的文人风雅与对文化的景仰。文昌阁是文人学子聚会、学习的场所,每逢考试前夕,学子们会在此祭拜文昌帝君,祈求金榜题名。“惜字宫”是古人焚烧带字纸张的地方,体现了对文字的珍惜和对文化的尊重。在古代,人们认为随意丢弃带字的纸张是不敬的行为,因此专门修建“惜字宫”,将废弃的纸张集中焚烧,以示对文化的敬畏。

四、两市相连的烟火人间——连二里市

连二里市地处温江、崇州交界处,是集集市与林盘于一身的独特存在,素有“一足踏二县,一市连二乡”的说法。这里的“市”,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城市,而是古代的集市,是周边乡民交易商品、交流信息的场所。“渔火遥连市,村扉半掩柴”的诗意景致,生动地描绘了连二里市的宁静与繁华。

崇江桥是连二里市的标志性建筑,采用木结构,重檐庑殿顶,穿斗式架梁,这种建筑风格在川西地区较为少见。屋盖分脊上雕塑着“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桃园结义”等传统戏剧形象,这些雕塑色彩鲜艳,造型生动,仿佛将一个个经典故事凝固在桥上。崇江桥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文化的载体,见证了连二里市的兴衰变迁。在2008年的“5·12”地震中,原来嘉庆年间修好的崇江桥不幸被震毁。如今我们看到的崇江桥,是温江、崇州两地震后携手,精心规划和修建而成的,它承载着两地人民重建家园的希望和决心。

每逢农历“一、三、六、八”是连二里市的赶场期,这一天,整个集市热闹非凡。天还未亮,周边的村民们便挑着自家的农产品,从四面八方赶来。街市两旁摆满了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色彩斑斓,散发着泥土的芬芳。煎黄糕、叶儿粑等川西特色小吃的摊位前,更是围满了人。煎黄糕外酥里嫩,甜而不腻;叶儿粑清香软糯,一口咬下去,满嘴都是竹叶的清香。集市上,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充满了浓浓的烟火气。

连二里市至今还完好地保存着黄家渡旧址、黄家祠川西坝子、周家老鸹林“川西唯一集市林盘”等众多历史文化遗迹。这些遗迹见证了连二里市的历史变迁,也诉说着这里曾经的辉煌。在黄家渡旧址,老一辈的人还能回忆起当年船只往来、商贾云集的热闹场景;周家老鸹林则是当地生态环境的缩影,茂密的树林里,栖息着各种鸟类,每当傍晚,鸟儿归巢,叫声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和谐的自然画卷。2009年,连二里市因其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被评为“成都市历史文化名村”。

五、邻里守望的岁月温情

在林盘里,邻里关系亲如一家,这种深厚的情谊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清晨,阳光穿透竹叶,公鸡打鸣声唤醒整个村落,老人们扛起锄头走向田间,主妇们在厨房忙碌,炊烟袅袅升起。院落是生活的中心舞台,宽敞的晒坝上,金黄的稻谷、火红的辣椒、新鲜的果蔬肆意晾晒,竹编的簸箕、箩筐整齐排列,散发着淡淡的竹香。

邻里间的互助传统源远流长。在“湖广填四川”的历史进程中,大量移民涌入四川,面对陌生的环境,邻里互助成为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根据四川省社科院的调研数据显示,在清初移民入川后的百年间,超过80%的家庭都曾接受过邻里的帮助。这种互助精神代代相传,形成了紧密的社区关系。谁家有红白喜事,全林盘的人都会主动前来帮忙。办喜事时,男人们搭棚搬桌椅,女人们在厨房忙碌,准备丰盛的宴席;办丧事时,大家帮忙料理后事,安慰家属。平日里,村民们也常相互串门,在院坝里喝茶聊天,分享家常。农忙时节,“换工”协作是常见的场景,你帮我插秧,我帮你收割,不较报酬,只凭一腔热忱与深厚情谊。

林盘里的孩子们,在这样温暖的环境中成长。他们一起在田野里奔跑嬉戏,在竹林里捉迷藏,在溪流中捉鱼摸虾。夏天,孩子们光着脚丫在晒坝上玩耍,玩累了就爬上果树摘果解渴;冬天,大家围坐在火堆旁,听老人们讲述古老的传说和故事。这种亲密无间的童年时光,成为他们一生中最珍贵的回忆。

在林盘的传统习俗中,还有许多体现邻里团结的活动。每年春节,林盘里张灯结彩,舞龙舞狮热闹非凡。舞龙队伍走街串巷,为每家每户送去祝福;元宵节,大家围坐在一起包汤圆、猜灯谜,欢声笑语不断;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邻里们齐心协力,共同参与。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增强了林盘的凝聚力和归属感。

六、匠心传承的文化瑰宝

竹编、蜀绣、木雕等传统手工艺,是林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承载着蜀人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结晶。

崇州道明镇的竹编技艺,堪称一绝。竹编艺人从小就开始学习这门手艺,他们对竹子的特性了如指掌。制作竹编器具时,首先要将竹子破成竹条,再经过刮削、打磨等十几道工序,将竹条加工成薄如蝉翼、细如发丝的竹丝。这些竹丝宽度不足1毫米,却坚韧耐用。艺人们凭借精湛的技艺,用竹丝编织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甚至能模仿蜀绣的针法,让竹编作品细腻如绣品。一个直径30厘米的竹编花瓶,需要艺人花费400多个小时,穿梭超过10万次竹丝才能完成,每一根竹丝的排列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

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以其针法严谨、色彩秀丽而闻名。林盘里的绣娘们,从小跟随长辈学习刺绣,她们的双手仿佛被赋予了魔力,飞针走线间,绸缎上绽放出灵动的花鸟。蜀绣常用的针法有晕针、铺针、滚针等,不同的针法能表现出不同的质感和效果。例如,晕针可以使花朵的颜色过渡自然,呈现出立体感;铺针则用于大面积的色块,使图案更加饱满。绣娘们还善于根据不同的题材选择合适的色彩,如绣牡丹用鲜艳的红色,绣竹子用清新的绿色,使作品更加生动逼真。一幅普通的蜀绣小品,从设计图案到完成,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而大型的精品蜀绣,耗时数年也并不罕见。

木雕艺术在林盘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木雕师傅们以刀为笔,在木头上雕刻出精美的图案。他们的雕刻题材广泛,有人物、动物、山水、花鸟等。在雕刻过程中,师傅们注重细节和神韵,一刀一刻都力求完美。一个精美的木雕作品,从设计图纸到雕刻完成,需要经过选料、粗雕、细雕、打磨、上漆等多道工序。温江的桅杆林盘,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清代祠堂,其木雕、砖雕、石雕巧夺天工,人物故事、山水花鸟刻画得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祠堂的梁柱上雕刻着“八仙过海”的故事,人物神态各异,动作栩栩如生;门窗上的花鸟雕刻,连羽毛和叶脉都清晰可见,展现了古代工匠高超的技艺水平。

除了这些手工艺,林盘还保留着许多传统民俗活动。春节时的舞龙舞狮,元宵节的猜灯谜,端午节的赛龙舟,中秋节的赏月等,这些活动代代相传,成为林盘文化的重要标识。在黄龙溪古镇,至今保留着“烧火龙”的习俗,每年正月初二到十五,巨大的火龙在烟火中翻腾,寓意驱邪避灾、祈求丰收。舞龙者们**上身,在火花中穿梭,展现出勇敢无畏的精神,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舞龙前,村民们会举行隆重的祭龙仪式,由德高望重的长者带领,向龙献上祭品,祈求风调雨顺;舞龙时,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整条街道都沉浸在欢乐的氛围中。

七、时代浪潮下的挑战与机遇

然而,当城市化的列车轰鸣着驶向这片古老的土地,林盘原有的宁静被打破,那些曾经引以为傲的传统,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根据《2023年四川省乡村发展报告》显示,近十年间,川西地区林盘人口流失率高达42%,大量年轻人离开林盘,前往城市谋生,导致林盘出现“空心化”“老龄化”现象。许多林盘的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比超过60%,而18 - 35岁的年轻人不足15%。传统建筑因缺乏维护,年久失修,许多房屋出现墙体开裂、屋顶漏水等问题,部分建筑甚至面临坍塌的危险。在某调研团队走访的120个林盘中,有37%的古建筑处于中度以上损坏状态。

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随着乡村建设的推进,一些林盘的绿地系统被打破,树木被砍伐,溪流被填埋,生态结构特征逐渐减弱。某环保组织的监测数据表明,过去二十年,林盘周边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了35%,部分溪流的水质从2类下降到4类。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和水质污染,影响了林盘的生态平衡。在土地政策层面,政府实行增减挂钩土地整理等政策,虽然旨在盘活土地资源,但实际操作中,农村居民住宅建设用地指标急剧萎缩。某试点区域数据显示,集中安置小区的建筑密度较传统林盘增加了60%,绿地率却下降了40%,与林盘原本生态用地、生产用地、住宅用地交错融合的空间结构背道而驰。

经济转型之路同样充满荆棘。传统林盘以农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规模较小,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需求。在转型过程中,虽然一些林盘发展了特色产业,但特色产业布局与林盘聚落空间形态的完整性、外层环境空间优化的延续性冲突,部分产业用地侵占乡土林木资源和基本农田,牺牲了林盘原始的高弹性生态本底和可宜居性。据文旅部门统计,目前全省以“旅游型林盘”为定位的项目超过500个,但真正实现盈利的不足20%,大量林盘因同质化严重陷入恶性竞争。

但希望的曙光同样闪耀。大邑县作为成都市唯一的全域川西林盘保护修复示范县,在林盘改造利用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显着成果。通过新型林盘建设,将村民从散居变为集中居住,社区统一提供环境卫生服务,解决了垃圾、污水等问题。从2012年至今,大邑县已建设了56个这样的林盘聚落,极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对于一些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林盘,大邑县尽量保持原有风貌,保留人们的生活记忆 ,如雾山厂盒,便凭借这种保护利用方式获得第七届cREdAwARd地产设计大奖公建项目银奖。

大邑县还在积极探索从传统林盘农业向现代林盘农业的转型,“无人农场”便是其中的重要尝试。由西华大学现代农业装备研究院特聘院长罗锡文院士团队提供技术支持,“无人农场”利用北斗导航、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致力于实现耕、种、管、收四个环节的无人作业。在董场镇的试点农场,当收割机在农田中收割完毕时,能自动给运粮机发送信号,运粮机收到信号后从仓库出发,到田边指定位置等待收割机,全程无需人工操作。相较于传统农业,“无人农场”每亩可节省劳动力成本300 - 500元,粮食产量提高10% - 15%。尽管目前在技术上还存在避障、场地安全等问题,但一旦成熟,将向更需要“无人”技术的丘陵山地推广,进一步提升林盘农业的效益。

八、传承创新的未来新篇

临邛街道西江村则以党建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以特色林盘打造为载体,探索出“党建 林盘”的发展模式。通过引入邛崃市花木盆景协会落户叶湾林盘,建成30余亩金弹子盆景及销售观光于一体的产业盆景观赏园,拓宽加深了产业融合发展。园区内,形态各异的金弹子盆景姿态万千,有的虬枝盘旋如游龙,有的果实累累似玛瑙,吸引了众多盆景爱好者和游客前来观赏购买。

为了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生,西江村成立了蜀绣、竹编合作社,邀请非遗传承人定期授课,培养年轻一代的手工艺人。25岁的返乡青年李婷,原本在城市从事平面设计工作,返乡后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蜀绣,她设计的熊猫主题蜀绣丝巾,一经推出便成为网红产品,订单量突破10万条。在她的带动下,村里已有30多名年轻人加入手工艺创作团队。

西江村大力推进农旅融合,打造叶湾林盘商业综合体,与成都朝云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合作运营,为本地村民提供了20余个就业岗位,预计每年人均可增收两万元。商业综合体内,特色民宿、农家餐厅、手工艺品店一应俱全。民宿装修风格融合了川西民居特色与现代舒适元素,白墙青瓦搭配简约家具,既保留了林盘的古朴韵味,又满足了游客的居住需求;农家餐厅则主打原生态美食,选用林盘自产的新鲜食材,烹饪出地道的川菜佳肴,让游客品尝到浓浓的乡土风味。自开业以来,综合体年均接待游客量达1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500万元。

元通镇桤源慢村也在积极行动,依托园区建设,引入社会资源,将农田生态与林盘相结合,发展林盘业态。桤源慢村新规划了一批民宿,部分为川西民居风格,主打康养;部分为现代风格,主要承接团建活动。这些民宿于2023年3月陆续开建,年底装修完成并投入经营。川西民居风格的民宿,庭院内种植着各类花草树木,设有休闲茶座,游客可以在这里品茶、下棋,享受悠闲时光;现代风格的民宿则配备了完善的会议设施和娱乐设备,适合企业团队开展团建活动。

在发展过程中,桤源慢村注重生态保护,保留了大片农田和林地,打造了生态采摘园和田园观光步道。游客可以在采摘园里亲手采摘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体验农耕乐趣;沿着田园观光步道漫步,欣赏田园风光,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同时,慢村还推出了“林盘夜话”文化活动,每晚邀请村里的老人讲述林盘故事、传统习俗,让游客深入了解蜀地文化。自项目运营以来,桤源慢村的知名度不断提升,被评为“四川省乡村旅游重点村”,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夜幕降临,林盘沉浸在静谧之中,月光洒在竹林、农舍与溪流之上。这座历经沧桑的古老聚落,正以坚韧的生命力,在传承与创新中续写传奇。它不仅是巴蜀大地上永不褪色的风景,更是蜀人永恒的精神家园,承载着过去,也迎接着未来。在政府、社会资本、村民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下,充分汲取传统智慧,结合现代科技与创新理念,进一步挖掘林盘的文化内涵,持续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林盘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续写属于巴蜀大地的田园牧歌,成为人们向往的诗意栖息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