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剑圣琴心 > 第4卷 历练中原之书 第52章 以书会友

剑圣琴心 第4卷 历练中原之书 第52章 以书会友

作者:繁星楼主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25:1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理寺,主要的职能便是审理批复大小案件,大理寺卿叶知秋,人称铁面阎罗,与前刑部尚书裴敦复一唱一和,相互配合,裴敦复主侦破大小案件,而大理寺卿叶知秋主审查判决,让犯罪之人去该去的地方。

在这风雨飘摇的时代,这两人却都是刚直不阿,共同惩奸除恶,是划动唐朝这艘巨舰的中坚力量。

裴敦复之死,叶知秋早就觉得事有蹊跷,如今有人前来申明内情,看过书信后,他不禁拍案而起,叫仆役带裴鼎进堂。

裴鼎从容而入,他虽隐居太白山近二十年,但当年在朝中也是声明显赫的武臣,叶知秋对其早有耳闻,特赐其右座。

落座后,裴鼎将帖上裴敦复案详细道来。

在唐朝,刑部与大理寺本是同气连枝,大理寺、御史台、刑部是为三司,共同查察朝中大案要案,叶知秋先前与裴敦复素有公务往来,知道裴敦复其人忠心可表日月,但裴家满门被灭,叶知秋早感其中大有文章,现在才知内情如此。但因裴敦复案是玄宗皇帝亲自下旨督办的案子,叶知秋立即写下奏折,准备来日向皇帝呈报此事。

与此同时,侍者来报,大理寺主簿铁山有事向叶知秋禀报。

叶知秋只得暂时遣退裴鼎,裴鼎便被侍者领至侧厅奉茶。

大理寺专管刑事案件审理,大理寺卿与大理寺主簿少不了经常磋商公事。

大理寺主簿名叫铁山,他处理文案井井有条,又办事牢靠,谨小慎微,深得叶知秋信任。

可铁山这次并不是来与叶知秋商讨公事,而是给叶知秋带来了一个人。

这两人一前一后来到叶知秋面前。

铁山头戴幞头帽,细眉细眼,颌留黄须,年不过三旬,却一副老气横秋之气,他身为大理石主簿,长年累月与文案打交道,做事严谨,号称“铁案如山”,经他手里的案子,几乎没有被重审的,所以此人看上去免不了古板了一些,但他常年伏案,笔下书力也是非凡,尤善楷书,对金石篆刻也有所涉猎。

也是合该有事。三月前的一个下午,铁山处理完手头的文案,离开大理寺,向长安街上走去,伴随着一丝丝的凉风,铁山抬眼望天,这天也半开半合,隐隐有些风雷之声传来,眼看天公不美,雨水将至,铁山信步向街旁的一家小酒馆行去。

忽然,小酒馆屋檐下角落里的一个小摊引起了铁山的注意。

铁山经年累月与文字为伍,对文字有着特别的敏感,这个角落中的小摊与别的小摊自不相同,别的小摊里的货品总是琳琅满目,做足吸引眼球之能事,哪怕商品是以次充好,也要大声吆喝,招来买主。而这位摊主浑身衣服打满补丁,卷起了衣袖和裤脚,完全一身农民装扮,摆在摊主面前的,不过是几张灰黄的纸卷而已。

之所以引起铁山的注意,实实是因为纸上的字有些特别,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铁山虽常年伏案,而公文又主楷书,但眼前的这几张纸卷上的字迹如游龙飞凤,在他一眼看来已是不同寻常。

“老板,你这字多少钱?”铁山忍不住问道。

“一张一贯。”

“一贯?”

铁山以为自己的耳朵听错了。一贯可是一千文钱,足抵普通人家三个月的口粮。

那农夫无奈地说:“先生,你知道吗,这可是小人邻居张癫的手笔,小人家贫,听闻邻居张癫善工书法,便向其恳求,这张癫倒也爽快,不消片刻功夫便给小人写了这几张草字,小人也看不甚懂,但张癫告诉小人,说这几张草字每张可值千钱,这五张书法足够小人丰衣足食一两年之资,还吩咐小人每张卖价不得少于一贯,否则辱没了他的字,以后便再也不要求他。先生,您看?”

铁山拿起那几张纸卷细看半响,从腰畔解下随身玉佩,递与农夫,道:“今日我未随身携带足够的通宝,这块玉佩价值远超五贯铜钱,你可明日用它到大理寺找我换取六贯通宝,如何?”

农夫满脸欢喜,接过玉佩。铁山拿起那些纸张,折叠了两下,小心翼翼地放入胸襟。

铁山信步进入这家他时常光顾的小酒馆,刚想点几个小菜,慰劳自己一天的忙碌,却见店中小二正扯着一个小老头儿在争论着什么。

那小老头瘦骨嶙峋,头发稀少而乱蓬蓬的扎起来,颌下胡须拉渣,整个人有些不修边幅。

店伙计大声嚷嚷:“好个老头儿,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你还想吃霸王餐不成,小店小本经营,概不赊欠!”

那老头儿边挣扎边辩驳道:“你这伙计,好不晓事!我今日出门甚急,忘带钱币,我愿为你写字一副,权作一餐之资!”

伙计大声道:“你好酒好菜胡乱点来吃了,区区一副字,值得一百文么?”

小老头儿嘻嘻一笑:“你这伙计,怎么狗眼看人低?我随便写一副字,值个百十文那是绰绰有余,要是依着我平日的脾气,你求我我还不想给你写呢!”

伙计怒道:“我不听你的花言巧语,今日不会了这些酒钱,我看你是不想走出这个店门!”

伙计一挥手,店里突然便走出了几名大汉!

想来在长安城里开酒店,遇到前来混吃混喝的也是司空见惯。这些酒店当然是有所防备。

眼见那小老头儿一顿打是逃不掉了,铁山听那小老头儿也是执笔之人,遂挥手制止:“伙计,区区一顿饭钱,何必大动肝火,就把这位先生的帐算在我的身上。”

伙计一看,满脸堆笑:“铁先生,是您啊!好,好,您这边请!”

伙计是认钱不认人,只要有人愿意付账,那几个大汉也就没有难为那小老头。

那小老头儿朝铁山瞧了瞧,拱手道:“多谢先生为某解困。今日之情容他日图报。”

铁山笑道:“好说,好说。相请不如偶遇。我见您老也是爱书之人,铁某对书法也情有独钟,难得你我爱好相投,不如共饮一杯如何?”

“这……”小老头儿听说有酒可饮,但窘于身无分文,倒有些犹豫不决。

铁山会意,道:“今日自然由铁某做东,还请赏光!”

小老头道:“那小老儿便却之不恭了!”

两人一前一后捡临窗的位置坐下。

酒过三巡,铁山问道:“听老先生口气,您也是书中好手,不知先生学的是哪一家?”

“某自幼习字,篆金隶楷,无所不会,但尤善草书,你瞧,这便是我吃饭的家伙!”

说着,小老头拍了拍腰间的家伙。

铁山一看,这小老头儿腰际真就插着一支硕大的毫笔,他问道:“敢问老先生尊姓大名?”

小老头已酒意半酣,道:“贱名本不堪入尊客之耳,但今日相请之情,自又另当别论,鄙人姓张,单名一个旭字,人称张癫的就是区区在下!”

铁山一惊,酒杯竟未端稳,以致杯中之酒洒了一些在桌面之上。

铁山腾地站起身来,满脸惊疑之色:“难道是草圣张旭?”

小老头儿呵呵一笑,悄声道:“正是在下。不过,我中华书法能人之辈何止千万,这草圣之名是世人胡乱加上去的,张癫却愧不敢当。”

铁山放下酒杯,缓缓从胸前掏出那几张纸卷,双手呈上:“先生请看!”

张旭接过,粗略一看,道:“这《古诗四帖》正是我为邻人所书。”

铁山十分激动,道:“我见此书书力非凡,非常人可比,便不惜以随身玉佩相换,不曾想果是草圣真迹,谁不知草圣一字难求。刚才那店伙计也是昏眼不识真金的了。”

张旭道:“有钱难买知心人。老弟能欣赏我的字,那也是张癫的造化,来来来,共饮此杯!”

两人于小酒馆中开怀畅饮,无话不谈,后一来二去,这两人倒成了以书会友的佳朋。每逢闲暇,两人相约饮酒论字,倒也相安无事,张旭善书,铁山善刻,张旭每有得意之作,拿与铁山赏看,铁山赞叹之余,将张旭的字用刀笔刻于木牌或石碑之上,供人观赏。

想我泱泱华夏,自从仓颉造字以来,汉字便作为我中华的一种文化符号,代代传承,历经甲骨、篆书、隶书,而至如今唐朝盛行的楷书和草书,书法已成为一种盛况空前的艺术。

张旭,正是书法大家,其人有两件钟爱之物:一件东西是酒,另一件东西就是他手中的笔。

张旭饮酒,放浪形骸;张旭之笔,出神入化。

他常常大醉之下,旁若无人的提笔落墨,下笔如龙蛇狂舞,一副草书便一挥而就,其时张旭之草书尚未登峰造极,还在日夜揣摩习练之中,他常常将喜怒之色、窘穷之相、忧悲之心、愉悦之情、怨恨之苦、思慕之状、酣醉之态、无聊之境、不平之怀等但凡有动于心、有感于情之处,全都渐融于草书之中。

张旭常年笔耕不辍,他更是将在生活中的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花实、日月星辰、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斗、天地事物之变等寄寓于自己的书法之中,这是一个正真的艺术家对书法的执着追求,使其必成为一代书法大家。

又一日,铁山公务缠身,张旭独自一人在茅屋中饮酒,几杯落肚,肚子竟有些疼痛。

一般人肚痛是寻医问药,张旭却一时性起,他取来毫笔,铺好宣纸,蘸饱一笔,不假思索,提笔写道:“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

一笔竟连写这十二字,但意犹未尽,再蘸一笔,笔尖浓墨欲滴,张旭再次挥毫续写道:“ 致欲服大黄汤, 冷热俱有益。”

此时,第二笔墨汁殆尽,张旭再蘸一墨,“如何为计,非临床。”几字喷薄而出。

张旭将笔搁置,举书连呼:“痛快!痛快!”

这《肚痛帖》三十字,张旭洋洋洒洒一气贯之,三笔写成,竟忘了肚痛之苦,难怪他随时随地将书法融入周遭事物,连肚痛都可以用笔一挥写之,此举非书痴不能为,非对艺术真正追求者不能为。

正是:

恍若轻云蔽月,形胜流风回雪。

今日书就《肚痛》,不愧书中英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