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汉灵昭烈 > 武松来也 第94章:真假诏书

汉灵昭烈 武松来也 第94章:真假诏书

作者:七郎不姓杨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11:45 来源:平板电子书

相州州衙内,康王赵杦正面临着一件棘手的事情--面对几乎同时到达两份诏书,他有点懵了。

按常理,这两份诏书的真假不难分辨。

前一份是一块黄绢上写了数行字,无款无印,只是事先封于蜡丸之中。

而后一份,不仅是写在玉轴蜡笺纸上,而且中书省、门下省和宰相的签章,皇帝的玉玺印一应俱全,行文措词也工整考究,完全就是一道真得不是再真的圣旨。

最关键的是,来传诏的是赵檀身边的贴身内侍王都知。

王都知赵杦自然认识,这官家的字赵杦自然也认得。但问题是,赵杦把两封诏书看了好几遍,也都是官家亲笔。

要是两封诏书说的一样也罢了,但要命的是,这黄绢诏书要自己立即起兵进卫京城,另一封却要自己放弃抵抗,回京复命。

“送蜡丸之人现在何处?”赵杦问道。

“来人将蜡丸交于末将就走了。”当值的一名都头回道。

“来人是何模样?”

“是一个孩童,约摸七八岁的模样......”

“废物!下去吧。”

赵杦又仔细端详了两封诏书,依然没有头绪。

他索性一屁股坐了下来,抬头看了一圈四周的几位:两位兵马副帅汪伯彦、宗泽,相州通判赵不封。

他的目光最后落在了内侍王都知身上。“王都知,这圣旨可是圣上亲手交于你的?”赵杦突然问道。

赵杦这一问,把王都知吓得扑通一声就跪倒在地,“小的有几个脑袋,敢假传圣旨,欺瞒大王!”

“王都知莫惊,本王只是问问清楚。你且起来回话。”

正堂之内,一时陷入沉默。

“大王,下官有一言,不知当讲否?”宗泽终于忍不住了。

“宗大人请讲。”赵杦也知道,这难题终究躲不过,不妨听听几位大人怎么说。

“敢问大王,这两封诏可确定都是官家的御笔亲书?”

“这是自然,本王岂能不认识官家的笔迹。”

“那下官以为,这两封诏书都是真的。”宗泽道,“只不过字都是真的,但只有一封才是官家的本意。”

“哦。宗大人以为哪封才官家本意?”

“大王莫急。”宗泽说着扭头转向了王都知,“王都知,我来问你,这诏书送出京城前金人可曾看过?”

“这......”王都知颤颤微微道,“汴京外城已破,这诏书金人自然是看过,不然我如何出得了汴京?”

“大王。”宗泽转回身来,向赵杦拱手道:“如此便明了了,王都知所传之诏是假,那黄绢诏书才是真。”

“宗大人何出此言?”赵杦问道。

“大王,官家既然知道此诏要让金人过目,又岂能说出真话?此诏只不过是为瞒住金人耳目而已,那蜡丸所封之诏才是官家真实想法。此乃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

“宗大人所言极是。”一旁的赵不封也上前说道,“如今汴京内城尚在,金贼虽战据外城,却一时难再进击,故而假圣旨之名,以此既能废我勤王之师,亦能骗得大王自投罗网,此诏绝不可信啊!”

见赵杦依然在犹豫,赵不封接着道:“此诏虽亦是官家亲笔,还有各省同属,这恰恰说明是官家欲盖弥彰的无奈之举。”

“何以见得?”赵杦问道。

“大王久居宫城,皇诏当不陌生。难道就不觉得这封诏书有些古怪吗?”赵不封接着道。

“何处古怪?”

“既然诏书上已有中书省签章,执笔草诏的就当是中书舍人,又如何会是官家御笔亲书呢?”

赵不封此言也让赵杦心里格登一下。是呀,这么大个破绽自己怎么没能看出来呢?这官家亲笔写的诏书其实少之又少,而如此正式的圣旨更是从未见过官家自己执笔的。

“可见,此诏乃官家亲笔不假,但下官以为,官家正是言不由心,才故意露出破绽,以瞒过金人,却又能提醒大王。”赵不封挥着道。

赵杦又仔细地看了看那道玉轴蜡笺黄纸的诏书,上面写着:朕绍膺骏命:五运更始,三正迭代。朕受禅而继大统,历时载余,然元气肇辟,树之以君,有命不恒,所拥惟德......

如此正式的诏书的确不可能是官家自己执笔写的。

“那这黄绢诏书就确定可信吗?”赵杦又问道。

“大王你难道忘了,那封你为兵马大元帅的密诏不也是一块黄绢吗?”宗泽立即回道。

闻听此言,赵杦心里不由一惊,心道,是啊,若我不信这封黄绢诏,那前面那封黄绢诏岂不是也不能信,那我这兵马大元帅岂不是成了假的?

“宗大人所言也有道理。”赵杦道,“只是这黄绢诏必竟来历不明,也颇为可疑。”

“大王,官家如今身陷重围,要想送出诏书必然不能循常理,遵常规,必是以非常手段,差遣非常之人。这恰恰说明官家盼勤王之师如久旱盼甘霖。正如昔日汉献帝以衣带传诏,征讨国贼,所谓礼法程序,又岂能周全。”宗泽道,“还请大王即刻起兵,入卫京师,以解圣上之危,以扶社稷,以救黎民。”

“请大王起兵,解救圣上。”赵不封也附和道。

赵杦也有些心动了。

自从树起兵马大元帅的帅旗,这些日子以来,各地兵马纷纷来投,如今相州一地已聚集了近十万兵马。倘若自己一直按兵不动,必给人留下话柄,也难以收服人心。一旦失了人心,自己这兵马大元帅怕迟早成了摆设。

其实,赵杦虽然一时也难辨诏书真假,但他也早打定了主意,这奉诏回京的事自己绝不会干,因为这简直就是找死。

不过,赵杦发现汪伯彦一直没说话。他也有意无意地看了汪伯彦一眼。

“大王,下官以为此事不可草率。”汪伯彦立即心领神会,说话了。

“怎么,难道汪大人也相信这假圣旨所言,想让大王继续在此隔岸观火,见死不救吗?”宗泽知道这汪伯彦一开口,必无好事,言语中已是质问的口气。

“诶,宗大人救驾心切,本官又何尝不是。”汪伯彦道,“只是倘若大王贸然挥师南进,万一触怒了金兵,杀进汴京内城,这反而可能害了圣上,大王岂不是要落下骂名。”

“汴京内城尚在,城内尚有数万禁军,此时不救,难道要等内城也被破了才救吗?”宗泽不禁怒道。

“宗大人,你也为臣多年,自是忠心可嘉,但也须体谅大王。”汪伯彦道,“如果今汴京被围,西军又被挡在潼关之外,天下勤王的重任已系于大王一身,一旦贸然行事,天下难免会谣言纷起,指大王有不臣之心,这将至大王于何地?”

“难道眼看圣上身陷重围,坐视不理,畏首畏尾,逡巡不前就是为臣子之道?抗旨不遵,接诏不从,就不会招天下骂名?”宗泽已经是忍不可忍。

“好了好了,两位大人皆是忠心之臣,策略之争而已,不必如此。”赵杦连忙劝道。但其实汪伯彦之言可谓句句正中他心坎,也让他彻底打定了主意。

“宗大人救驾心切,本王甚慰。”赵杦道,“不过如今金兵势大,又据汴京之利,勤王之事绝非可一蹴而就,进兵之策也需进退有据。本王不才,受命兵马大元帅,自当行周全之策,尽臣子之心,不敢有妄动之念,行草率之举。”

话说到这个份上,宗泽也知道,要想说服这位康王已是不可能了。

“那敢问大王可有了进兵之策?”宗泽问道。

“如今之计,宗大人可领所部兵马南下直趋汴京,以作疑兵。本王则和汪大人取道东进,以迂回之势,出奇不意侧击金兵。如此,你我两路夹击,或可解汴京之围。”

“此计声东击西,虚实结合。深得兵法之妙,大王之才不愧为兵马大元帅之位。”汪伯彦忙不迭赞道。

闻听此言,宗泽心里道,能把避战之举说得如此冠冕堂皇,也真是难为这位皇子了。

“如此,下官即日起兵南下。”宗泽知道已多说无益,拱手告别,把一声长叹留在了心里。

看着宗泽忿忿而去,赵杦总算松了口气。

他随即又转向了赵不封道:“赵大人,待本王和汪大人起兵之后,你即权知相州,统领一州军政,以做后援。”

“下官领命。”赵不封一边拱手应道,一边心里也是一声叹息:这位族弟看来是真的要跑了。

这一次,只有亥言一个人在房顶上目睹了这一切。

他没让武松一同来,一则,是怕武松再起杀心,二则,此时尚是白日,武松虽已身负驭风之力,但也尚未达到沾瓦无声,如羽落尘的境界,难免暴露了行踪,惹来不必要的麻烦。

结果证明,还好武松没来,不然让他又看到康王赵杦那副嘴脸,亥言真怕劝不住武松。

他的矫诏之计其实已经成了,但奈何你有妙计千条,也抵不过康王的一颗逃跑之心。

走在返回客栈的路上,亥言一直在琢磨:该如何和武松说?

朕绍膺骏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