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汉灵昭烈 > 武松来也 第278章:汉胡同仇

汉灵昭烈 武松来也 第278章:汉胡同仇

作者:七郎不姓杨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11:4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孟宪,原本并不姓孟,也不名宪。

他本名萧先达,乃是契丹人,而且不是寻常的契丹人,由其姓氏便可知是妥妥的契丹王族。

辽国历代皇后几乎皆出于萧氏,故而在大辽中,耶律姓是皇族,而萧姓即为后族。

不过,世人皆知耶律和萧乃是辽国两大国姓,但其实在大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之前,契丹人本无固定姓氏,和北方众多游牧民族一样,重名不重姓。

直到耶律阿保机的出现,契丹人有名无姓的历史也才此改写。

耶律阿保机不仅雄才大略,成为辽国的开基之主。而且,他对中原的汉文化非常推崇,自身汉学造诣也颇高。

立国之后,耶律阿保机不仅大量任用汉人,还置州县、立城郭、定赋税,效仿汉人制度来管理本族军民和俘获的大量汉人。

由于南北差异先天存在,契丹人不事农耕,而汉人不善养马,耶律阿保机还独创了“南北分制”,中央官制分南北两院,北院以国制治契丹,南院则以汉制待汉人。

耶律阿保机对汉礼的推崇也体现在了姓名上。

契丹人历代无固定姓氏,只是以所居之地呼之。到了耶律阿保机这一代,仍以所居之地“世里”著姓。而“世里”的汉译即为“耶律”,就此耶律之姓也固定下来,成为了契丹皇族的姓氏。

由于耶律阿保机对汉高祖刘邦极为崇敬,所以他又为自己预选了一个汉姓--刘氏,并追尊商代刘姓豕韦氏为其祖先。

熟读汉史的耶律阿保机也明白,汉高祖刘邦之所以能成就大业,离不开重臣萧何的辅佐之功。他既然自比刘邦,自然也需要属于自己的萧何,故而便将契丹人中两大有功于国的大族乙室和拔里氏赐姓为“萧”。

所以,萧氏一脉不仅垄断了皇后之位,还长期居于相位,是辽国权力中心不可或缺的家族。

而萧先达的父亲萧德公就曾经是辽国的南院宰相。

生于王侯之家,萧先达原本该是幸运的。按照他的出身,即使以后不能继登相位,也可以养尊处优。

可是,辽国传至天祚帝时,已是日薄西山,江河日下。

话说这位天祚帝志大却才疏,好功却无谋,而且极度喜欢玩乐,犹好游猎。

其在位期间,一年四季,不是在四处游猎,就是在去游猎的路上。冬日里,在江河中钓鱼,到了夏季,便在山中猎兽。还美其名曰:此乃不忘祖宗根本,不废弓马之能。

有了昏庸的君主,也自然给了佞臣当道的机会。辽国一时间内乱四起,宗室贵族更是各怀异心,多有拥兵叛乱之事发生。

而就在天祚帝游山玩水之时,女真人在完颜阿骨打的治下已逐渐崛起,开始窥视已如病兽般的辽国了。

其时,身为南院宰相的萧德公业已发觉了女真人的野心,数度向天祚帝进谏需及早防备。可惜,天祚帝对此却置若罔闻,还嫌其多事将萧德公贬至宁江州。

宁江州辖境正好接近女真人崛起之地,萧德公也亲自目睹了女真人势力快速扩张。他又上书,称“女真有轻朝廷心,宜增兵以备不虞”,但天祚帝还是置之不理。

随后,萧德公又出任黄龙府知事,收集到了更多女真人意欲起兵的证据,再上书称“臣治与女真接境,观其所为,其志非小,宜先其未发,举兵图之”。然而,萧德公连上数折,却如石沉大海。

倘若说忠臣进言还不足以让天祚帝提高警觉的话,那当完颜阿骨打已反心渐露,甚至开始有所行动时,也足以令天祚帝意识到危机即在眼前。

可惜,这位游猎之君还是不断错过了挽救自己的机会。

辽天庆二年,天祚帝巡幸春州,召附近的女真各部首领来朝,完颜阿骨打也在应诏之列。

酒宴之中,天祚帝一时兴起,令各部首领跳舞助兴,唯有完颜阿骨打不从。此时,天祚帝才注意到这个女真人“意气雄豪,顾视不常”,担心其日后成患,遂起了杀心。

酒宴之后,他曾密令北院宰相萧奉先找借口杀掉完颜阿骨打。可萧奉先却认为阿骨打不过是不知礼仪的蛮夷,即使真有异心,蕞尔小国,也翻不起什么大浪。

这一番说辞正中天祚帝下怀,更让他依旧以为自己乃是泱泱大国之君,连宋朝都要向自己称臣,区区女真,弹丸之邦,如何又敢犯我天威。由此便放过了完颜打骨打。

此番酒宴之后,天祚帝继续沉迷于玩乐之中,政务荒废到把册封完颜阿骨打之事也彻底忘了。

原本,这也是一次歪打正着的机会。因为一直没等来辽国的册封诏书,完颜阿骨打以为天祚帝已知晓他心怀异心,便暗中起兵,开始着手吞并女真各部。

在吞并的过程中,女真人中的赵三、阿鹘产二部拒不归从,二人还逃至咸州,将阿骨打起兵之事飞报至北院。

可是,天祚帝居然将其当成了治下部族的寻常纠纷,只是命令地方官员去调停安抚,使得完颜阿骨打在其眼皮底下顺利地完成了起兵的准备工作。

天保四年,待完颜阿骨打正式起兵反辽时,一切皆已晚了。

之后的十年时间,完颜阿骨打不断攻城掠地,蚕食着大辽的国土。而天祚帝依然不改好游猎的习惯,只是他能游猎之地已越来越少,而他自己也逐渐成为了金人的狩猎目标。

至保大四年,天祚帝已经失去了辽朝的大部分土地,自己也已退出漠外。十年战耗,他的儿子和家属大多数被杀或被俘,辽国的王公贵族们也降金的降金,归宋的归宋。

此时,只有少数几位大臣依旧跟随着他,在连丢三京之后,一路西迁至夹山之中。这其中,就有已经改任都宫事的萧德公。

三年前,已经丧失了大半疆土的天祚帝复国心切,却又刚愎自用。他不听劝阻,率军出夹山,南下武州,准备收复河东的州县。给果被金军杀得大败,所率之军大部分降了金人。

其时,作为萧德公最小的儿子,萧先达也跟随其父在天祚帝军中。萧氏父子忠心不二,一直保护着天祚帝苦战不降。

只是,此役之后,天祚帝已是精锐尽失,只能带着残部和族人四处流亡,如丧家之犬。

次年二月,天祚帝一路西行,在逃至河东应州境内时被金军追上。一场苦战之后,天祚帝被俘。萧德公力战不休,最终身中七箭,血透铠甲,倒在了萧先达怀中。

临终之前,萧德公叮嘱儿子,让萧先达率部向南突围,为大辽和萧氏一族留住血脉,以图东山再起。

急切之中,萧先达问及为何要向南。萧德公乃言,金人知北地乃是契丹人祖地,必有重兵拦堵,眼下之势往南或可避敌锋芒,而且向南越过雁门关之后,不远就是五台山,有群山掩护,大可有回旋余地。

言罢,萧德公气绝而亡。

萧先达草草掩埋了父亲的遗体之后,便率残部和族人一路南撤。待一路奔逃,辗转到达五台山时,三千余人只剩下了千余人,其中还有半数是妇幼。而五十岁以上的男丁皆自愿留下断后,已全部战死。

进了五台山之后,萧先达最终觅得了白马山这块宝地,就此占山为王,客居他乡。

而为了掩盖契丹王族的身份,萧先达也取其母汉妃孟氏之姓,改姓孟,再取其原名中的一个先字,遂叫孟宪。

因其自小也熟读汉书,对三国时第一猛将吕布崇拜不已,所以萧先达也入乡随俗,给自己起了个“黑奉先”的浑号。他还特意找铁匠打了一把方天画戟,作为自己的兵器。

在白马山落草两年有余,萧先达虽然是偏居山野,却始终不忘复国之事。因此,在河东之地被金人占据之后,他便树起了抗金大旗,引得四方流民纷纷来投。

加之王青来投之后,山寨经营有方,便渐渐将方圆十余里的山地纳入了自己的范围,其中汉人的人数已占十之**。

虽然山寨中已是汉胡同居,但萧先达依然令契丹人独居大殿,而没有他的允许,汉人则不可进入大殿,违者立斩。

萧先达此举也是效法先祖的“南北之制”,将契丹人和汉人分而治之。

不过,若有战事,也是汉胡兵丁携手出战,共同御敌。而日常的赏罚奖惩,也是对胡汉一视同仁,契丹人有侵犯汉人者,亦难逃责罚,汉人有功者,亦受奖赏。

所以,山寨中的汉人虽有大殿不入之禁,但日常待遇也并无低人一等,汉胡之间也相处融洽。依萧先达之言就是:凡山寨之人,并无胡汉之分,皆为白马山之民。

萧先达之所以如此,除了他母亲本就是汉人,自己从小也读汉书,识汉礼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他心里清楚,若想在此站稳脚跟,继而完成复辽大业,光靠自己这千余族人是万万不能的,唯有广聚可用之民,才能和金人分庭抗礼。

其实,在得知汴京城破,宋廷二圣北狩之后,萧先达一度萌发了取消大殿之禁,让胡汉彻底混居的念头。因为,他知道,天下宋民如今对金人的仇恨已绝不亚于自己,完全可以同气连枝,共讨金贼。

如今,随着武松等人的出现,萧先达觉得,正是时候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