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汉灵昭烈 > 武松来也 第190章:香囊密信

汉灵昭烈 武松来也 第190章:香囊密信

作者:七郎不姓杨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11:4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应天府,大宋四京之一,号南京。

在四京之中,它也是唯一还未被金人铁蹄践踏过的地方。

而如今,它也成了康王赵杦首选的登基之地。

其实,从在济州开始,汪伯彦、黄善潜、王渊之流就已经数次劝进,让赵杦早即帝位。

不过,赵杦却一直推辞不受。当然,并非是他不想当这个皇上,而是他心里自有算盘:一则,如今二圣很可能还在北狩的路上,自己若是匆忙称帝,难免受授人以柄;二则,二圣蒙尘,已经不可能有传位诏书,若只是依靠群臣拥立,多少有些得位不正之嫌。

所以,他得等,等一个更合适的时机。

很快,康王期待的局面终于出现了。

原来,金人在罢黜了赵檀之后,强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不过,金兵一撤,张邦昌就很识趣地开始着手还政于赵氏。

他先是在私第中找到了元祐皇后这个关键的人物。

话说这元祐皇后孟氏本是先皇哲宗的第一任皇后。哲宗在位时一度被废,道君皇帝继位后又得以恢复后位,被尊为元祐皇后。但两年之后,又再度被废,移居瑶华宫,成了出家人。

然而,所谓世事难料,福祸相倚。谁又能想到,正是因为被废,让孟皇后逃过了这个王朝最大的一次劫难。

汴京城破之后,金兵金按照皇室名册清点后妃的人数,凡是有位号的嫔妃,无一幸免,皆被抓作俘虏押送到北方。而孟氏因为是废后,因而不在名册中。

更加碰巧的是,就在金兵进入皇宫搜捕嫔妃之前,孟氏先后居住的瑶华宫和延宁宫均遭离奇大火,无处可住的孟氏只得出宫,借住在其侄子的私第之中。

名册上没名字,皇宫里找不到人。孟氏就这样在金兵眼皮子底下躲过了这一劫。而且,她也成为了除康王赵杦之外,大宋皇室中唯一未被掳去北方的人。

如今,这两位“幸存者”的命运也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张邦昌先是将孟氏迎回了延禧宫,恢复其元祐皇后的尊号,并请其垂帘听政。

在得知康王统兵于济州之后,孟皇后命人持自己的手书前往,书中以宋太后之名宜谕天下,拥立康王继承帝位。

至此,康王赵杦继承大统终于“名正言顺”,群臣也趁机再度劝进,赵杦自然也顺水推舟,以“勉为其难”的姿态答应了。

这个世界有时候真的很有趣,康王自小就不得道君帝宠爱,而孟皇后更是被道君帝废了封号,然而这两位皆不受他待见之人,如今却成为左右宋室江山的关键人物。

已经北狩的道君帝若是得知此事,不知该作何感想。

康王抵达南京应天府之后,一边诏令各州官员于五月前进京,一边命人在城外修筑中兴坛,以为登基大礼之用。

而选定在自己的生辰之日登上大宝,则是赵杦早已想好的决定。

众人皆以为,此乃双喜临门,吉上加吉之意。但只有赵杦自己才明白其中真正的寓意。

在自己的生日登基,并非是因为喜上加喜,反而是因为,生日对于赵杦而言并非是什么愉快的记忆。

其实,从赵杦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和他的母亲就是皇宫中可有可无的存在。

都说母凭子贵,可惜,道君皇帝广播雨露,儿子实在太多,赵杦只是其中最不起眼的那个。而其母韦氏出身宫女,既无绝世容颜,也不擅琴棋书画,在后宫众多佳丽之中,实难入道君帝法眼。

母,难凭子贵,而子,亦难仗母恩。

在赵杦的童年记忆里,皇上老爹几乎很少踏足母妃的居所。唯一的一次是他六岁那年,时逢母妃韦氏生日,皇上老爹才大驾光临。

但其实这并不是道君帝有心,而是和韦氏相好的乔贵妃刻意提醒,道君帝才想起来自己还有这么一位诞下过皇子的嫔妃。

母子二人慌忙中迎接圣驾,安置酒席。可宴至半途,因为另一位妃子即将临盆,道君随即便抛下母子,匆匆离去。

到赵杦成年之时,依规要搬出皇宫居住。但他的老爹皇上居然差点忘了他的成人礼,经大臣提醒才想起此事。

在金兵挥师南下之前,赵杦的一生,几乎就是在被冷落乃至无视中度过。

尽管他从小发奋图强,是三十二位皇子中罕见的文武双全之人,但这并未能改变他被视若无物的命运。

直到金兵二度围了汴京,赵杦主动请缨赴金营求和,他老爹才感其忠勇,加封其母韦氏为龙德宫贤妃。

而这场意外的“母凭子贵”,也就成为了赵杦人生的转折点。

如今,赵杦登基在即,他马上就能够完成人生最大的一次逆袭。在他登上大宝的那一刻,之前所有的无视和冷落都将烟消云散;那些曾经主宰自己命运的人,其命运就将被自己主宰。

而从此之后,也无人再敢不记得自己的生日,因为,他赵杦的生诞之日,即是这王朝的复兴之日。

尽管,这一切是以江山倾覆,乾坤倒悬,苍生涂炭为代价。

自从到了应天府之后,赵杦的心情一直不错,尤其在得知两路北撤的金国大军皆已越过燕山之后,赵杦也彻底放心了。

金兵的北归固然大大减轻了他的压力,但更重要的是,随着二圣在大宋的疆域中彻底消失,在这片土地上,他就是唯一的皇位人选。

不过,一个叫曹章的人的突然出现却惊出了赵杦一身冷汗。

这个曹章自称是大宋臣子,宣和五年授承信郎,此番是随金国东路大军北上,和太上皇道君帝以及太上皇的诸妃嫔是一路,而诸妃之中就包括赵杦的生母韦妃。

按照曹章的自述,他是趁金兵看守不备,在半路上得以逃脱,这才一路南归,寻着康王的消息而来。

大宋臣子能逃出来,这并非什么稀奇之事。

在上万人的俘虏中,金兵对女性俘虏看管甚严,因为他们已经将其自己的私产和战利品。至于男性俘虏,除了太上皇、皇上和诸皇子被严加看管外,对其余人的看管并不太严,所以要逃跑并不算太难。

曹章不仅成功逃脱,更重要的是,他还带来了书信,太上皇道君帝的信。这才是他来找康王的主要原因。

道君帝的这封信是写在半截衣袖之上,想是仓促之间,不及多言,只有寥寥数语,其意无非就是思念皇儿,亦心忧社稷,望九哥赵杦能救其南归。

太上皇的笔迹,赵杦自然是认得。看着父皇的亲笔御书,他自然照例要上演一出悲情戏,向北而拜,痛哭流涕。

不过,对于父皇信中所言,尤其是其中最关键的一句“便可即真,来救父母”,赵杦是又爱又恨。

爱的自然前半句,“即真”即是让其登真天子之位,而恨的则是后半句,若救了父母,到时候谁又该是真天子呢?

此时的曹章却依然不识趣,居然建议赵杦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营救道君帝。也是言辞恳切,声泪俱下。

曹章的表现让赵杦心里着实恼火,在自己即将登上大宝之际,此人不仅来得不合时宜,还如此不识趣。

然而,曹章此行给康王带来的打击还不止于此。因为,他还带来了另外一封信,一封来自康王生母乔妃的书信。

这封信被缝在了一个香囊之内。

这个香囊,赵杦认得,正是母亲的贴身之物。囊中绢书上的笔迹,赵杦也认得,确是母亲亲笔无疑。

但信中所写,赵杦却不想认得。

书信不长,寥寥数字而已,但却字字如利箭穿心,如雷轰顶。

信上道:吾儿,汝非宋皇之子,实乃契丹皇族之后,汝父已归金,切勿以族为敌。盼归如盼日月。母泣书。

看着信,赵杦终于明白母妃为何要将信缝于香囊之中了。

信中所言,令赵杦愣在了当场。

万幸的是,他折开香囊时,身边除了汪伯彦之外再无他人。

汪伯彦见赵杦神情异常,只当是他思母所致,连忙出言宽慰道:“大王不必过于忧虑,待日后登上大宝,与金人议和,迎回太妃当不算难事。”

所谓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汪伯彦的话倒是提醒了赵杦,若是信中所言是真,而金人也知晓此事的话,这仗还真不能打了--打不赢也就算了,万一打赢了,金人将此事昭之于天下,自己这皇位怕是难保。

而眼下最要紧的则是,此事究竟是否属实,而知晓内情的又有何人?

对于前者,赵杦心里也明白,母亲不会凭空胡言。所以,真正要命的还是此事究竟有多少人知晓。

赵杦以思母心切为由,让汪伯彦退下。自己则在内室里陷入了沉思。

他的确是在思母,但更多的则是在回忆儿时和母亲在一起的一些往事,一些如今想来,颇有些蹊跷的往事。

比如,赵杦自小生得鹰鼻鹞目,无一丝道君皇帝儒雅之气,倒是有三分北戎之像。好在,一则,道君帝子嗣众多,不像自己的儿子也不止这一个;再则,韦氏本就姿色平平,其子貌不出众也是正常。

而比长相更蹊跷的则是,从赵杦记事起,母亲韦氏经常在黄昏之后,立于庭院之中观赏园圃内的春兰秋菊,往往一站便是许久,直到月上柳梢头。

以前,赵杦以为这是母亲在苦苦等待父皇的到来,但如今看来,却并非完全如此。

因为赵杦突然想起了一个细节,母亲总是会朝着北面默默地念念有词,而父皇的寝宫却并不在北面......

还有一件事,也赵杦越想心里越慌,那就是他十一岁那年,母亲进升九嫔之一,娘家人得以恩准入宫探望。当时,赵杦的舅舅,也就是韦妃之弟韦宗渊曾经入宫和韦氏相会。

赵杦在无意之间听到了二人的密谈,可他什么也没听懂,因为二人所用的不是中原之语,似像番语。

如今想来,应是契丹语无疑。

这其中究意暗藏着多少秘密,赵杦已经不敢再想下去。但仅凭母亲信中所言,不仅足以让他失去登基的合法性,还会背上灭九族之罪。

赵杦绝不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