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武侠 > 汉灵昭烈 > 武松来也 第131章:铁匠心伤

汉灵昭烈 武松来也 第131章:铁匠心伤

作者:七郎不姓杨 分类:武侠 更新时间:2025-07-08 14:11:45 来源:平板电子书

李彦仙的表情很复杂,欲怒却又有些哭笑不得。尤其是在看到那支破甲穿沙的巨矢时,他也明白,此人缺不得。

“罢了,由他去吧。”李彦仙颇为无奈道,“自古能人有些臭毛病也属平常。”

“是何人让李大人如此不淡定,小僧倒是想见识见识。”亥言问道。

“让小师见笑了。”李彦仙道,“此事说来也颇有些意思,在下方才所言能造床弩的正是此人,但他也有个毛病,每日皆要饮酒,而且一饮必醉。”

“哦。看来像是个有故事之人。”亥言道,“那此人是何来历?”

“只知他是个铁匠,自称关内人氏,在下于关内募兵时,是他毛遂自荐来投。”李彦仙道,“我本以为他就是个平赏的铁匠,可哪知此人打造兵器颇有功夫,所铸刀剑绝非平常铁匠可比。而且他还会铸造各种箭簇,威力各有不同,当真不输军器监的工匠。”

“看来李大人将此人当宝贝了。”亥言道,“所以才放纵他喝酒。”

“哎,小师父有所不知。”李彦仙感叹道,“如今兵荒马乱,各州都作院的工匠皆四散,汴京又被破,想那军器监亦落入金贼手中,想要寻得一位精通兵器的工匠实属不易啊。”

武松一直没说话。

因为他想起了一个人。但他又觉得不会有如此巧事,毕竟天下姓钟的人何止千万,凑巧也是铁匠亦不足奇。

不过,当他听闻此人精于兵器之道,还颇有些臭毛病时,武松也不由心里一动。

“李大人,你方才说此人可是姓钟?”

“正是。”李彦仙回道。

“敢问他全名是?”

“他投军时未报全名,只是说他行七,所以众人皆唤他钟老七。”

“他可是四十余岁,额上系一根粗布发带?”

“大师是如何知道的?”李彦仙有些纳闷。

“哈哈哈,说来说去,此人原是我旧相识。”武松道,“快,烦请李大人引我去见他一见。”

“好,大师请。”

钟老七看见武松时,已经有了七分醉意。不过,他还是认出了这位救命恩人。

许是借着酒意,钟老七一把就抱住了武松,话未说上两句,竟然痛哭起来,哭得撕心裂肺,不能自已。

男儿有泪不轻弹,这泪里必定是有什么悲伤的故事。

待钟老七把自己故事讲完,翠荷已经哭得梨花带雨,柳如烟也是潸然泪下,就连武松、亥言和李彦仙也眼噙泪水......

自从在商州和武松分别之后,钟老七原本打算就此退隐,寻一处避静之地,置几亩薄田,过一种平淡却无忧无虑的生活。

因为他手里有武松相赠的一锭金子。

钟老七离了商州之后,就直奔武关。

武关城外有处小山村,名曰:铁匠村。正是当年师父汤盛收下钟老七师兄弟七人之地。

话说汤盛从军器监退隐之后,就来到此地,开山收徒,并一手建起了这座铁匠村。

不过,自到了铁匠村之后,汤盛就再未亲手打造过兵器,只是将手艺传给了弟子。

而在收下钟老七这个关门弟子之后,汤盛虽就此收山,却从不吝啬将打造普通铁器的经验传授给周围的村民。

汤盛曾对钟老七言,打铁这门手艺本无太多不传之秘,好铁匠靠的是个人的悟性和修行,无论是锻打、淬火还是研磨,皆需要经年累月的专注和积累,并无取巧之道。

所以,铁匠村所打造的铁器表面看,并无什么特别之处。但时间一长,无论是铁犁、铁锹,还是菜刀、柴斧,就显出经久耐用之长。

就此,凭借着出色的手艺,铁匠村很快声名远扬,不仅是武关周围的客商纷至沓来,就连关中、洛阳等地,也有很多人慕名而来。

二十余年间,弟子们学艺得成之后纷纷离去,到各地自立门户,开枝散叶。

不过,三年前,得知汤盛过世之后,二徒弟叶良随即举家返回铁匠村,接过师父的衣钵,继续在铁匠村传授打铁的手艺。

在诸位师兄里,叶良资质不算高,但却为人宽厚,秉性纯良。尤其是对钟老七这个小师弟最是关爱。

钟老七刚拜入汤盛门下时,刚过弱冠之年,尚有几分顽劣之性,每次闯祸受到师父责罚,都是二师兄出头,代他受过。

平日里,二师兄对钟老七也是嘘寒问暖,如亲兄长一般照顾这位小师弟。

入门的第四年,钟老七上山取水时,不慎被毒蛇咬伤,多亏叶良冒着中毒的风险,用嘴帮钟老七将伤口的蛇毒吸尽,又守在钟老七榻边两日两夜,才保住了他的一条命。

所以,在知道二师兄返回铁匠村之后,钟老七也直奔武关,就是为了投奔叶良。

然而,在钟老七于两月前返回铁匠村时,看到的却是一副惨不忍睹的景象。

除了那道村牌依然竖立在村口之外,整个村庄,百余户人家,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横尸四野。

唯一活着的是二师兄叶良的七岁的幼子。他能够幸免,是因为叶良在危急关头将其藏在了一口枯井之中,才躲过这场劫难。

原来,铁匠村不仅远近闻名,连金人也知道了。趁着西北军勤王不成,一路退守潼关的机会,金人特意派出一营人马,突袭了铁匠村。

目的只有一个,金人欲将村中的铁匠们悉数掳往金营--对于金军而言,这些手艺出众的铁匠甚至比招降数千宋军更有价值。

面对来袭的金兵,叶良宁死不从,率村民进行了殊死却无望的抵抗。

一场血战,全村五百余口,除了十余人被掳去之外,男女老幼尽皆死在金人刀下。叶良以铁锤击杀了三名金兵,最终身受十余刀,血尽而亡。

临死之前,叶良死死地咬住了一名金军百夫长的耳朵。所以,当钟老七寻到师兄的尸首时,还有半只耳朵含在他口中。

看着满地的血污,钟老七明白,在这乱世之中,又何来安逸的世外之地。

在救出叶良幼子之后,钟老七一个人,花了整整三日,先安葬了师兄叶良家五口。接着,他挖了一个大坑,将全村老少的尸首一一收拢,合葬在这个大坑之中,并立了一块石碑,碑上只刻了二字:铁冢。

跪在碑前,钟老七对天发誓,此生之后,将与金人为敌,杀尽鞑虏,以血还血。

钟老七也明白,自己除了会打铁并无过人之处,所以他毅然决定投军,用自己的这门手艺打造出更多利器,好在战场上杀尽金贼。

离了铁匠村后,钟老七先寻了一处人家,将叶良幼子托付于这家人,并留下了那锭金子。随后,钟老七一路打听宋军的下落,直到在陕州遇到李彦仙。

在李彦仙军中,钟老七凭借着自己的手艺很快就获得器重,成了李县尉眼中的奇人。

不过,每当夜深人静之时,钟老七一闭上眼,铁匠村被屠的惨象就会浮现眼前,挥之不去。

只有将自己灌醉,钟老七才能暂时麻木自己,将血海深仇埋进心底。

“钟兄弟,此后只要莫误了打造军械之事,酒你直管喝!”李彦仙道,“若不嫌弃,本官陪你喝。”

“大人这是折煞小人了。”说了这一大段,又哭了许久,钟老七的酒也醒得差不多了,连忙回道,“小人平身所学唯有这打铁的手艺,但能杀金贼,小人定当全力以赴,倾其所有。”

“钟兄弟之能,本官早已佩服万分。”李彦仙道,“就今日所试这床弩,就可谓神器一件,足以让那金贼闻风丧胆。”

“床弩成了?”钟老七此时方才想起了正事,不免有些愧色。不过,他向来对自己的手艺颇为自信,所以才敢独自喝酒去了。

“成了,破甲而过。”李彦仙道,“若不是校场中箭靶只能置于三百步外,应该还可远些。”

“那是当然。”一说起自己的杰作,钟老七也不再谦虚,“不瞒大人,这床弩可射六七百步远,而且照样洞穿重甲。”

“当真?”李彦仙道。

“小人何时骗过大人。”钟老七道,“当年家师在军器监供职时,还曾造出能射远千步的床弩。只是,这千步之床弩需百人才能操作,又不利搬运,才未装备军中。”

一说起兵器,钟老七立即滔滔不绝,兴致勃勃。

一日之内,武松连续和两位故友重逢,心情也是大好。在说完床弩之事后,武松见李彦仙忙于军务,也不便再打扰,遂相邀二人晚上寻一家酒楼再叙。

不过,李彦仙却是另有打算。他知道,武松和亥言绝非寻常之人,此番到陕州也应该是有事而来。

所以,他在吩咐钟老七加紧督造床弩之后,特意引武松等人到了校场内的一处班房。

“前番在潼关有幸结识二位,知道二位也是心系抗金的义士,因此,下官冒昧一问,二位此番是为何事而来。”李彦仙也不再啰嗦,单刀直入。

李彦仙很直接,武松也喜欢这样的爽快。于是就把他们准备返回相州,伺机截杀北归金军,解救官家的计划告诉了李彦仙。

闻听武松所言,李彦仙不禁眉头一皱。

“大师所言,金兵即将从汴京北撤,此消息可靠吗?”李彦仙问道。

“可靠,金兵的确已决定北撤。”亥言回道,“只是具体是何时,又会走何线路尚不得而知。”

“如此说来,眼下出现在城东的金兵或许与此有关。”李彦仙沉思了一会儿道。

“哦。李大人以为如何?”亥言道。

“以在下看来,汴京的金兵若是要北撤,一是取道河北,再就是沿河东北上。眼下康王大军聚于河北一带,金兵怕是也有所忌惮。”李彦仙道,“所以在下以为,金人很可能走河东这条路。”

“那城外出现的金兵又所为何来?”亥言问道。

“在下以为,这支金军只是疑兵。”

“何为疑兵?”

“这支金兵是故作攻袭陜州之势,目的就是让我等忙于守城,而不敢出击,好让汴京的大军沿河东北撤。”李彦仙道。

“李大人的意思是,金兵此来攻城是假,牵制宋军不敢东进才是真?”武松也问道。

“在下以为的确是如此。”李彦仙道,“不过,金兵究竟是何企图,恐怕还需再作探查。”

“其实,要想知道金兵真正的意图也不难。”亥言突然一脸神秘道。

“哦,小师父有何高见?”李彦仙问道。

“打一下不就知道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