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快穿之战进 > 第23章 金系低武陈珂12

快穿之战进 第23章 金系低武陈珂12

作者:西永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9:39: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澄观道:“可我少林以外家功夫见长,点穴相当勉强,呆会儿光线昏暗,人影幢幢,唯恐失手啊!”

“这个不用担心,双儿过来,”韦小宝道,“双儿,呆会我们冲进后边小屋,你负责给玉林、行痴、行颠点穴。”

双儿道:“行颠大师虽力大无穷但身形呆滞,点他好办。行痴大师不会武功,可以忽略。关键是玉林大师。玉林大师武功高强,我恐怕制他不住。”

澄光道:“这可怎么好?”

澄通道:“陈施主不就是现成的内家高手?”

杨丹见提到自己,也站了过来:“现在不是谦虚的时候,内家高手之称晚辈就厚颜认了。但遗憾的是,晚辈并不会点穴。”

“这个好办,”双儿道,“陈姐你也不需要学会点穴,只需要认准一个穴位,然后去点,就行了。”

“哦,这么容易?”杨丹问。

点穴功夫本来是很复杂的,不光要有认穴的眼力、点穴的指力和能够外放的内力,还要计算时辰。譬如现在、也就是戌时,点委中穴可使人麻痹;换个时辰,点委中穴最多就让人痛一下而已。

现在,杨丹只需要认一个穴位,所以才容易。

——

随后,众人悄悄来到后边小屋,遵从韦小宝手势,一拥而入。双儿纵身过去,先点了行颠穴道,然后再点行痴。杨丹则直接飞身,点住了玉林。

众僧七手八脚,脱下三人僧袍,将喇嘛袍服套在三人身上。双儿取过烛台,将院中堆着的木柴点燃。澄通伸手抓起行颠的金杵,众人退出小屋。没从大门出寺,而是越墙而过,从东面荒坡往山下冲去。

小屋木紫浸有香油,故火势迅猛。山下喇嘛见庙中起火,忙往上赶。东边喇嘛虽然不多,但也有好几百人。两下一凑,便遇上了。

韦小宝喊道:“呜噜呜噜,花差花差!”杨丹眼看事情要糟,提气奔到前方,喊:“故康桑!”有喇嘛回应:“卡列撇!”杨丹再喊:“扎西德勒!”喇嘛也喊:“扎西德勒!”

然后喇嘛就把杨丹一行人当作自己人,没有阻挡。

很快跑到山下,周围已无喇嘛。韦小宝问:“陈姑娘,你刚才喊的什么?”杨丹答:“我就会这么两句。”韦小宝追问:“那话是什么意思?”杨丹回答:“故康桑、卡列撇。就是打招呼,第三句是吉祥话。”

“哦,我明白了,”韦小宝道,“故康桑,就是吃了吗;卡列撇,就是吃过了;扎西德勒,就是……就是今天天气不错!”

字面意思虽然不对,但精髓却是对的。杨丹再次领略到韦小宝的聪明。

——

随后的解穴,就不用杨丹出手了。

紧接着遇到多隆。不知道是多隆的时候,韦小宝也没叫杨丹,自个儿“故康桑、扎西德勒”就喊上了。

及至双方认出身份,转危为安之后,就再没有杨丹的戏份了。

众人等在道旁,眼看着一队又一队的士兵经过并上山。随后,众人被招呼到另一边的金阁寺休息。

换下喇嘛服饰,刚喝了几口水,就听到山上杀声大震,想来,那些侍卫亲兵正在围捕喇嘛。

过了将近一个时辰,声音慢慢停息,最后万籁俱寂。

倒是为杨丹和双儿找了间屋子休息。两人和衣而卧,暂时没什么睡意。忽听几十人的脚步声自远而近,到寺外而止。跟着,较少人数走进寺来。

杨丹知道,这一定是康熙来了。

想那韦小宝,看上去大约十三岁的模样,康熙大一点,估计也就十五六岁,跟陈珂差不多吧。

这个时候的康熙,应该还算不上康熙大帝。

那么,明天,是让康熙死,还是不让康熙死呢?

——

让康熙死,绝对是有理由的。

这个年代康熙所代表的满人是异族,就相当于后世人们眼中的岛国一样。

原剧情里,九难曾经质问韦小宝:“你既是汉人,为什么认贼作父,舍命去保护皇帝?真是天生的奴才胚子。”

那个时候的韦小宝没有顾左右而言他,也没有拿天地会青木堂香主的身份去说事。原因没有别的:先前九难挺剑刺向康熙,韦小宝挡在康熙身前,舍命接下了那一剑。

韦小宝说了很多话,但最关键的只有两点:一是永不加赋,二是康熙愧疚。

老皇爷顺治吩咐康熙:永不加赋;康熙表示一定照办。

康熙愧疚,是对扬州十日、嘉定三屠事件,心里不安,所以上五台山烧香拜佛,还下旨免了扬州、嘉定三年钱粮。

——

大家都知道,南京大屠杀直接屠杀人数19万;零散屠杀至死人数15万,总计死亡人数达30多万。

杨州十日呢?据《扬州查焚尸薄》清查,大约80万人或杀或饿或病而死。

嘉定三屠,死亡人数不详。有资料说是五万,不怎么可信。有文献记载,(第一次屠城)当时投河自杀的烈女子不计其数,河流曾被阻断。

但是,为什么现代国人仇恨岛国不怎么仇视满人?这是因为,杨州十日、嘉定三屠不是满人干的。

当年,到江南的八旗军其实只有9000人。同年4-6月,相继有明军提督李本深、张天禄、张天福、杨承祖、田雄、马得功、李成栋、刘良佐等人带着23万明军向清军集体投降。

实际上最后攻击扬州、嘉定的,就是刚刚投降的明军。其中最主要凶手,是刚刚投降的吴淞总兵李成栋,是他带兵攻破了扬州和嘉定。

当然,也不是跟满人全然没有关系,因为降军遵从的号令是满人颁布的。

所以,康熙心里不安,上五台山烧香拜佛,还下旨免了扬州、嘉定三年钱粮,根本就算不了什么。

这就相当于——你指使我的爷爷,杀死了我的婆婆、父亲和母亲,然后你心里不安,上寺庙旅游了一趟,还免了我三年家用——我就该原谅你吗?

——

至于“永不加赋”四字,绝对是讨好民众的欺骗之言。

一个国家政权,必定有一套体系。要抵御外敌,必须拥有军队;要维护治安,必定有警察和监狱;要修路清河,必定有相关部门和人员。国家财政需求不降低,光是“永不加赋”四个字行吗?

明朝灭亡,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是免赋。

明朝初,为提高读书人的待遇,对秀才及以上功名的读书人实行免赋。

“免赋”二字,比“永不加赋”四字,看上去更加金光闪闪。

但是,进士、举人跟秀才等同,岂不是乱套了?于是,在“免赋”的基础上,就有了“挂靠”制度:举人,允许多少农户挂靠;进士,又允许多少农户挂靠。

挂靠之后,整体向国家不再缴纳税赋。内部,挂靠的农户则以比正常赋税稍低略少的物资,进献给被挂靠的举人、进士。

由此一来,举人进士就得到了好处。读书越多越有用,被落到实处。

但是,读书人的好处是哪里来的?是从国家税赋里面来的。读书人多得了多少,国家就少得了多少。

到明朝末期,全国百分之八十的土地都挂靠了,国家财政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

其间,张居正曾经改革,从以征收农业税为主,变成征收工商业税为主。想法是好的,但因为没有触及“免赋”政策,光开源不节流不行。最终张居正改革失败,并且还把幼苗状态的工商业扼杀了。

所以,赋税的根本点,不在于加或者减,而在于国家财政需求。需要得少,国家财政宽松,可干的事情就相当多,民众直接间接都会得利。需要得多,国家财政吃紧,若坚持不加赋税的话,就得发动侵略战争,去掠夺他国资源。

相比“永不加赋”,反而是“精兵简政”脚踏实地。因为“精兵简政”的实质,就是降低国家财政对税赋的需求。

再看九难的身份:前明公主,并不是普通民众。九难对崇祯年间空前吃紧的国家财政是有深刻印象的。

因而九难不应该被“永不加赋”四字所欺骗。

——

永不加赋,加上康熙愧疚,在原剧情里,让九难放弃了对康熙的敌意——那并不是实质,而只是一种表象。

让九难放弃对康熙的敌意的根本原因,并不是永不加赋和康熙愧疚,而是,杀死康熙之后,又怎么办?

这其实也是不让康熙死的理由。

——

假设康熙死了,那么,清朝那边,将会因为“谁当皇帝”的问题而陷入严重的内耗。

由于清朝控制不力,各地反清势力必然风起云涌,迅速壮大,蔓延扩张。这倒是九难希望看到的局面。

但可惜,已知的各路势力都不怎么成气候。譬如冯难敌及其子冯不破、冯不催等武林人士,再譬如沐王府残存势力。估计都是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

相对成气候的,反而是西南的吴三桂和台湾的延平王。

天地会?那只是延平王手中的势力之一。

吴三桂本来就是汉奸,不消多说。延平王那边,还没上位,就开始排除异己,内耗上了;亦非能够窃取神器(神器取第二释义:指帝位、政权)之象。

杀死康熙,让民众陷入战火,最终却只换来吴三桂和郑经二人逐鹿中原!

这两个家伙又能比康熙好到哪里去——这里比的不是单纯的人品和能力,而是包括了异族因素在内的各方衡量的综合。

所以,的确有理由支持,康熙不能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