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宋好屠夫 > 第六百二十一章 莫非有何不妥?

大宋好屠夫 第六百二十一章 莫非有何不妥?

作者:祝家大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42:15 来源:平板电子书

种师道回东京了,带着五万大军,带着太上皇陛下赵佶,更还有无数的流民。

看到东京城门的种师道,眼神中带着一股别样的色彩,佝偻的身形也多了几分精气神。

重新面对这个大宋朝,种师道少了一些担忧,多了几分期盼。种师道的这种变化大多来自赵佶,来自这个经过洗礼的赵佶说出来的言语与变形出来的态度。

一个只知风花雪月的皇帝,变成了一个开始忧国忧民,开始有一些抱负的皇帝。这种变化,对于身为一个忠君为国的臣子,是极为激励人心的。

再次面对东京的赵佶,笑中带泪,驻足观望之时,一会儿点头说好,一会儿连连摇头叹息。

内心的复杂,不需多言。

内心慢慢平复下来的赵佶,最后开口并非高兴,而是叹气:“唉。。。这百万东京城,圈住了朕几十年的幼稚与可笑。”

种师道闻言一愣,却是听懂了,然而只是点头笑了笑道:“陛下回京,便是这大宋朝的幸事。”

赵佶点了点头,迈步往前,并不上身旁的车架。

远处来迎接的人群,浩浩荡荡,文武百官,一个不缺。

走在最前头的自是皇帝赵桓,赵桓身边站的却不是耿南仲与李邦彦之流,而是新晋太师朱勔。

隔着几十步,浩浩荡荡的人群已然大礼而拜。

“恭迎父皇回京!”

“恭迎太上皇回京!”

喊声震天,城门之外,无数围观的百姓也多是神采飞扬,指指点点、议论纷纷。东京这般的盛况,多年少见,整个朝廷都到了城门外,便也不是谈论什么君子是否圣明的话题,多是惊喜着见了大场面。

大多数人都是在人群之中寻找着自己见过的面孔,说着这是哪个衙门的大佬,那是哪个省的高官。如此来现实自己比旁人更加见多识广,便也比旁人多了几分面子。

赵佶迈步往前,双手平抬,示意众人起身,也亲自去扶起皇帝赵桓。

“父皇不在京中的这些日子,儿臣朔夜担忧,夜夜难眠。担忧这家国之事,担忧父皇安危。今日父皇回京,儿臣心中百般欣喜,难以言表,江山社稷之重,儿臣实在不堪重负,有负父皇重托。。。”赵桓话语,说得涕泪俱下,说得诚恳无比。

赵佶点了点头,面上几有泪水,叹气说道:“朕在危难之时,把你留在东京城内。如今想来,当真是做得不妥。朕这一生的错事,在这一段时间像是都想明白了一般,这江山社稷传到如今,百般艰辛,即便面对再大的困难,也要继续走下去,为难你了。”

赵佶的话语,当真有觉悟的念头,此时觉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似乎也还并不晚。

却是赵桓闻言面色稍微有变,似是听错了意思,以为是赵佶后悔把皇位传给自己,却是也不表露,又是一脸真诚说道:“父皇快请,旅途劳顿,快快回宫休息一番,国事繁重,还待父皇理清头绪,儿臣无能,愧对父皇信任。”

赵佶摆了摆手说道:“皇儿不可妄自菲薄,处理朝野之事,也多有妥善之处,可圈可点,放在当初,朕也不一定有你这般能力。”

赵佶边说,便随着赵桓往城门而行。

此时父子重逢的戏码,便也轮不到旁人插嘴。

直到赵佶注意到了身边不远的朱勔,方才开口说道:“朱勔,你怎么先朕到了东京?”

朱勔闻言有些尴尬,这个问题由赵佶这么来问,显然就不是好话。朱勔在江南,赵佶在淮南。江南入京,必然要经过淮南,却是这朱勔经过淮南了,也没有去见赵佶一面,礼节之上显然就不妥当。

“臣。。。臣奉命押送花石纲进京,一路都是水道,便也就快了太上皇陛下一步。”朱勔解释道,便是也在解释为何没有去见赵佶的原因,便是水道之上,不方便下船远走到濠州去见赵佶。

赵佶闻言点了点头。也不知心中作何感想。

却是李邦彦忽然凑上头前,开口说道:“启奏太上皇陛下,陛下有所不知,皇上念着朱相公多年来勤勤恳恳为太上皇办差,为表恩德,已把朱相公封为太师了。”

李邦彦之语,无不是为了打消赵佶的疑心,暗示着赵桓是如何孝义,把赵佶的亲信封为了当朝太师。

未料到赵佶闻言,眉头一皱,开口说道:“朱勔封了太师?朱勔岂有资格做太师?朱勔不过做了些皇家私人出差事,于国无功,于民无劳。何以有资格加封太师?此事不妥,朱勔若是因为花石之事加封太师,满朝文武心中,必然多是不服。不妥不妥。。。”

李邦彦闻言一愣,看了看赵桓,又看了看头前的朱勔,便是不知说什么是好。

朱勔也是大惊,连忙躬身下拜,口中答道:“臣有愧于陛下厚爱,太上皇所言甚是,臣于国于民皆无功劳,居此高位,必然不能服众。臣这段时间来,虽然加封了太师之名,却是心中多有愧疚,今日便辞去此职,以全天下公义。”

赵佶闻言点了点头,便也不多说,只顾往前走。眼神不断左右去看,看着汴梁城门,看着汴梁街道。却是恍然觉得有些生分,似乎这汴梁外城的外围街道,赵佶此生都未真正来过,之前出城之时,也多未正眼看过。

此时仔细看来,当真多有感触,贩夫走卒,来往商旅,大多数人风尘仆仆,大多数楼宇都透着一股市井气息,这才是真正的民间。

原来看到的汴梁,要么是内城里的高门大院,要么是那七十二楼的商业繁华。哪里看到了今日这般入眼的景象。便是也知道了这些繁华背后,还有无数风尘仆仆之人的支撑。

世间做好的东西都聚在了东京的核心地方,这些最好的东西都来自全国各地,都是这些面色黢黑,发髻散乱、身穿布衣之人的辛勤劳作。

“皇儿,你看着天下众生熙熙攘攘。那些身形稍微佝偻的汉子们,想来大多是城外汴河码头上的货工,多靠肩背往来往船只装卸货物为生。你再看那些满脸尘土之人,必然是从西北而来,运送一些西域香料之类,赚上一份糊口的钱财。还有那街角摆摊卖茶水的,一日里卖个几十上百碗的茶水,才能在这城中租上一间偏房。另外一个挑着柴火的人大概也就是把柴火卖个他,上山打柴一日,进城卖些钱财,回去当有一碗浊酒解一下今日的疲乏。这天下万万之人,皆是如此度日,江山社稷便也在此了。”赵佶一边指指点点,一边与身后半步的赵桓语重心长。

赵桓自然也随着赵佶去看被士卒们挡在街道外边的围观之人,看到的多是一副副好奇的眼眸,看不出多少世间疾苦,多看到这些人对于皇家的好奇,对于皇家的尊重。

却是赵桓心中也还有焦急,今日宫内宫外都安排得妥妥当当,却是也怕出了一些差池,怕前功尽弃。便听赵桓答道:“父皇所言极是,江山社稷便在这些百姓之中了。”

赵桓的话语少了一些真诚,多了几分照本宣科,就如书上看到了一样,话语与文字一样冷冷冰冰,圣贤之言,白纸黑字把这些道理说得极为清楚,民之重、社稷之重,其中的关系之类,道理谁人不知。却是这道理谁人也真知。

赵佶听得赵桓之语,摇了摇头道:“皇儿,你还是不懂。你也该出东京去走走看看。”

赵佶一语,听得赵桓眼眉快速跳动了几下,心中大惊。便是赵桓自作聪明听出了赵佶的话外之意,这话外之意,无不在暗示着赵桓若是失去了皇位的下场,便是这个太子连东京都不能待了,得出东京去。

权利迷人眼!

“父皇,家国社稷之事,儿臣愚钝不堪,还需多向父皇学习。”赵桓把身形躬下,显示出极大的诚意。

李邦彦也是心头大急,这赵佶在街道之上流连忘返,李邦彦便也替赵桓着急,连忙上前来道:“太上皇陛下一路舟车,该保重龙体,龙体康泰也是为国为民,还请太上皇陛下早早回宫。”

赵佶也点了点头道:“先回宫吧,在此处便也是扰民生计。”

赵佶说完快步往前走,身后跟着无数的车架,便是这赵佶不上车,众人也不好意思上车。

走得片刻,赵佶忽然发现了这一点,便也停住了脚步,招了车架上前。

头前两位陛下正在上车,众人等候,也是等得陛下的车先走,众人才好上车。

一个官员忽然从后面走到头前,走到李邦彦身边,耳语几句。

李邦彦皱眉又走到容光焕发的种师道身边,开口说道:“种相公,何以还带了几十万的流民?”

种师道被这话语问得一愣,便道:“淮西战乱,流民遍地。这些流民家中的精壮也多入了军伍,大军回京,这些流民必然跟随,莫非有何不妥?”nt

记住手机版网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