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宋好屠夫 > 第四百三十九章 臣有一计(巨大章节,一气呵成,懒得拆分了。)

王黼要拉童贯一起来垫背。这话在赵佶听来,似乎变了一个味道,只见赵佶抬头看得一眼王黼,面色颇为平静,语气也极为平和说道:“如此也罢,你且先回去吧。”

王黼闻言,直感觉浑身立马轻松起来,终于不用再在此处受煎熬。

却是赵佶开口又道:“老货,去把童贯叫来。”

便是这一句话语,本已轻松的王黼忽然又感觉压力重重,这皇帝赵佶把自己打发回去,又单独见童贯。实在不是一个好苗头。

“陛下,臣未能为陛下分忧,惶恐之至,臣哪里有脸面让陛下一人在此忧心忡忡,且让臣陪着陛下想想办法吧,兴许一会就能想出妥善之策。”王黼此时又不愿意走了,一来不能让皇帝赵佶疏远他,二来也不能让童贯背后构陷自己,若是童贯真有什么比较有成效的办法,王黼也想在一旁帮腔几句,如此也显出自己一些功劳。

不料赵佶却是语气平和开口说道:“你且回去想办法吧,有办法了再来禀告就是。走吧!”

王黼听言,已然无可奈何,只得行礼退去,

梁师成先动身而出,过了小路转角之处,步伐缓慢起来,便是想等王黼过来。

王黼一脸担忧出得绛霄楼,过了小路转角看见梁师成,连忙几步上前与梁师成并排而行,开口道:“太傅,官家要单独见童贯问策,那童贯最近屡屡与我过不去,此事麻烦啊。”

“此事才知道麻烦,头前为何不多想想,你为何非要与这童贯过不去,那郑智又是如何把你得罪了。如今多事之秋,正是用兵之时,童贯正是春风得意,你该亲自与之和缓一下了。”梁师成历经三朝皇帝,当真也是见多识广,虽然并不多读圣贤,却是也知朝堂上许多人情世故。

“太傅,并非我要与童贯过不去啊,是那童贯非要与我过不去。”王黼答得一句,也不正面回答梁师成的话语。便是在王黼心中,也是如此认为的,就是童贯与自己过不去,郑智直言打压自己的心腹秦桧,在王黼看来,岂是当初郑智一个从四品的外地小官敢做的事情?背后难道没有童贯的支撑?

梁师成摇了摇头道:“童贯与蔡京熟识多年,若想童贯弃了蔡京来支持你,你怎么可能不付出一些代价?不花费一些手段与心思?”

梁师成还算是明眼人。却是这王黼当局者迷,王黼眼中当真就只有蔡京,只以为朝中上下十几年来唯蔡京马首是瞻,是蔡京的身份带来的。只要自己巴结好皇帝,代替了蔡京,必然也会得到该有的尊重。

王黼把这一切想得太过简单,一个人超晋八级,陡然乍富,没有了官场中最重要的这八级的上升过程,没有了这个过程之中的合纵连横,王黼显然与这些朝堂真正的大佬是脱节的。一个官位并不能真的带来一切,合纵连横、利益均沾才是能服众的真正手段,至少要确保朝堂之上大部分人的利益才是稳固的根本。

成功的政治永远都是最大利益公约数的集合。

没有做到这些之前,低调与谦虚才是王黼应该做的。而不是仗着皇帝的信任便把自己当成了原来的蔡京,认为自己就应该如当初的蔡京一般地位超然。信任可以建立起来,信任自然也可以瓦解下去。

“太傅,我并非没有与那童贯示好,他也不想想那太师之位,那楚国公的爵位,是谁在官家面前与之谋来的。”王黼心中大概是真觉得童贯有些忘恩负义了。

梁师成闻言摇了摇头,只道:“那些是童贯该得的,不是你替他谋来的,更不是你给他的恩惠。”

王黼听言心中并不认同,只道:“太傅,若非我,童贯岂能得到这些,若是蔡京当朝,岂会与他这般大的名头?”

王黼此话,当真也有一定的道理,蔡京当朝,兴许还真不一定会给童贯这么大的好处。

梁师成又道:“蔡京予之与否,与你又有何干,两个名头而已,算不得什么真正的好处?”

王黼听言,只道:“太傅有所不知,童贯对我,必然是心中嫉恨,圣宠在我,他心里不平尔,非利益好处得失的问题。”

王黼下了定论,梁师成摇摇头也不多言,只道:“多事之秋,三思后行。”

王黼也听言并不上心,回得一句:“太傅,今日看那童贯与陛下说了些什么,烦请晚上的时候告知一下。”

“这是自然。”梁师成答道,童贯与皇帝说的话语,梁师成自然是要再转达给王黼的。

见到童贯进来,赵佶愁眉不展的面色立马缓和不少,待得童贯拜见,赵佶开口就问:“河北已经聚兵操练了,粮饷却是一筹莫展,此事该如何?”

“陛下,王仆射今日在朝堂之上已经明言,唯有等江南两浙的赋税了。如今只有多加催促,督导各路州府转运使钱粮运送,以最快速度送到河间府去。”童贯答道,也是中规中矩。

赵佶听言,叹了一口气问道:“若是钱粮久久不到,河北军将你可能确保。。。”

童贯一听,立马答道:“钱粮久久不到,军将无以果腹,必然哗变,更甚者,兴许会劫掠州府以充饥。”

赵佶闻言,心中深信不疑,大宋赵家,最是不信军汉,这赵佶是那每日提防军汉造反的皇帝,哪里会不信军汉会抢劫以果腹。

“若是解散军将,让其各自回归州府,明年再聚如何?”赵佶问道,既然没有钱粮,便让这些军将从哪里来的就回哪里去,如此也就解决了这些问题了。

“陛下,契丹不比党项,草原大漠之兵,源源不断,若是士卒不操练,必不能胜。燕云也不可收回。郑智在沧州还招了几万人马,更是等米下锅,若是尽皆遣散了。明年哪里来的兵马大战啊,辽人善战,等闲不可胜,唯有如此妥善备战,否则战端不可轻开,还请陛下三思啊。”童贯答道。

赵佶眉头紧锁,左右踱得几步,问道:“粮饷之事,你可还有别的办法?”

“陛下恕罪,臣向来只掌兵事,朝堂大事多不参与,臣也无良策。”童贯答得一语。

一旁的梁师成听得面色一松,童贯的这个回答倒是符合梁师成与王黼的利益。若是童贯忽然冒出一句“臣有一计!”,那梁师成当真就要着急起来了。对于梁师成这么一个太监来说,不论见识了多少朝堂之事,也局限在个人的基础认知了。国家大事如何,那都是朝堂诸公的事情,梁师成只在乎自己的利益,忧国忧民实在不是一个太监应该具备的素质。

赵佶听言,忽然抬头望向远方艮岳,望向艮岳上方的蔚蓝天空,长叹一声,惆怅说道:“历代先皇之遗愿,到得如今,却又付了一江流水。燕云如鲠,一百多年横在喉中,父皇呕心沥血还历历在目,朕无能,愧对列祖列宗啊!”

赵佶一语,当真有几分感动。至少这一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抱负,是可以称道的。

童贯见铺垫得差不多了,上前说得一句:“陛下,蔡太师多日之前与臣巧遇,闲谈之时曾出得一计,此计可解此时艰困。只是此计臣不敢奏。”

要说童贯高明,就在于此了。如此前后铺垫,实在是把赵佶的心思摸得透彻,还借势又帮了蔡京一把,至于什么计策之事,大概也是与蔡京没有什么关系的。

果然赵佶听言浑身一震,连忙转头来问:“还有何敢奏不敢奏的,快快道来。”

“臣斗胆,还请陛下恕罪。”童贯恭敬一礼。

“快说快说。”赵佶已然等不及了。

“陛下,蔡太师与臣说,各路州府每年的赋税,除了上缴东京之外,都会有不少结余,以供地方筑路修桥、修缮道观府衙等开支耗费,如今战事紧急,粮饷艰难。若是派兵到各个州府清查衙门府库,把这些结余一应充当军资,必然能聚少成多,北地几十州府,应当能聚齐粮饷,明年大战可保无忧。只是如此,各地百姓颇为受苦。”童贯话语说得倒是直白,但是又说得极为隐晦。

州府衙门之富庶,不是皇帝赵佶能想象的。说是聚少成多,只怕这一招下去,要大发一笔横财。倒是童贯说话也极为谨慎,州府贪墨之财被童贯说成了为民修路之类的经费。却也说百姓会颇为受苦。

赵佶一听,眼神一亮,问道:“可是郑智带兵南下剿贼时候所行之法?”

“正是!”童贯答道。

历史之中,童贯伐辽,过境州府之时,便是“抢”了一路。如今却是更加名正言顺,只怕河北两路,河东路,京东两路,皆要遭殃。

赵佶思虑片刻,开口说道:“家国大业,唯有如此了。百姓受些苦楚也是为国效力,便如此法去办,着令各路州府安抚百姓,不得出了乱子。”

童贯听言心中大喜,却是面色之上还有一副忧国忧民,只道:“陛下为国殚精竭虑,其中苦心与无奈,百姓必然感同身受,更知陛下圣明。”

这句马屁恰到好处,也正是时候。听得赵佶极为受用,便是心中也极为安慰,有人能懂自己的为难与苦心,是一件多么让人欣慰的事情。

却是也听得梁师成眉头大皱。

半夜时分,梁师成结束了一天的差事回得家中,直接从院墙上的小门到得王黼家中,王黼早已等候多时。

两人攀谈一会儿,王黼心中大急,唤来笔墨纸砚,便是奋笔疾书。

第二日再早朝,赵佶一脸不耐到得大殿,最近几日的朝堂再也不复头前两个月的轻松氛围了,又回归到了原来的压抑,甚至比原来更加压抑,也让赵佶对这早朝的心思越发的厌烦起来。

万岁三呼。王黼连忙上前禀奏:“陛下,臣有奏,北地粮饷之事,臣昨夜彻夜思索,一夜未眠,终于有了权宜之计。”

赵佶闻言,倒是来了几分精神,便道:“说来听听。”

“启奏陛下,各路州府,平常上缴赋税都会有一些结余。。。。。。”王黼侃侃而谈,谈论的内容自然是昨日童贯之语,不过也不尽是童贯之语,而是加了更多细节,比如该如何清查州府府库,该派那些官员负责到各地清查,如何安抚民心等等。倒是也有可取之处。

不论这王黼说得如何精彩,却是赵佶听得眉头一皱,眼神直往身边的梁师成盯了几眼。心中似有怀疑一般,又不那么笃定。

王黼话语,洋洋洒洒,却是赵佶越听越不耐烦,开口说道:“可有奏章?”

赵佶一语止住王黼话语,王黼一脸意犹未尽模样,连忙从怀中拿出昨夜写到半夜的奏折,一个小太监下来接过,便往上呈。

赵佶拿过奏折,随意翻了几下,开口道:“朕回去再作细读,众卿可还有奏?无事退朝。”

赵佶话语一落,便已经起身了。

刑部尚书范致虚连忙上前禀道:“陛下,臣还有奏,所奏之事,事关重大。”

便是范致虚也怕赵佶就这么走了,话语之中还说得一句事关重大,便是要留住赵佶的脚步。

赵佶听得这“事关重大”,果然止住了脚步,问道:“何事?”

“启奏陛下,臣今日所奏,弹劾大内总管李彦强取豪夺,以西城所之民,强占百姓良田三万余,更是激起民变,还强行弹压,杖毙上千无辜百姓。如此行径,臣不得不奏。”范致虚语气义愤填膺。

赵佶闻言,一脸不可置信,这大宋安稳之天下,哪里听说过这等事情,一个皇城之内的太监还有这般能量,还能到皇城之外强占百姓良田,还能有弹压民变,这等手段便是大宋一百多年闻所未闻的。

只可惜,这一切都是史实,明明确确记载在史书之中。

只听赵佶喝问:“此事当真?”

“回禀陛下,此事千真万确,御史台必然也收到了地方官员弹劾之奏折,只是都在御史台积压不发,还请陛下明鉴。”范致虚这一句话,已然就把王黼秦桧拉进来了。却是范致虚还有一语没说,就是这些少数敢上奏弹劾的官员,早已不知被贬到哪里去了。

赵佶听言,转身又落座在龙椅之上,开口问道:“王黼,可有此事?御史台可收到弹劾李彦的奏章?”

王黼闻言,心中一惊,事情他是心知肚明的,却是不知为何忽然被人捅了出来,只得上前开口说道:“陛下。。。此事。。。臣从未在御史台见过弹劾李总管的奏章,且问问秦中丞。”

秦桧听得话语,心中更惊,实在没有想到王黼直接把这事情往自己身上推,连忙上前拱手道:“启奏陛下,臣倒是在御史台见过有这么一篇奏折,似乎是滑州通判所奏,内容大概如此,只是并无佐证,滑州卫州等地也不见有其他人上奏此事,如此大事各地州府皆无上奏弹劾,臣当时以为,兴许是这滑州通判所言非实,也就未多理会了。”

赵佶一听,问道:“这滑州通判是何人,此时身在何处?且唤其到东京来奏对。”

秦桧连忙答道:“回禀陛下,臣不知,且待臣回去翻看一番再来禀报。”

范致虚又道:“启禀陛下,此滑州通判因弹劾此事,如今已经被贬谪至广南东路(广东),若是唤其回来,一来一去,只怕要大半年。不仅滑州通判因此事被贬,还有滑州治下韦城知县也因此事被贬广南。”

赵佶闻言大怒:“岂有此理,着刑部往滑州卫州彻查此事。退朝!”

赵佶回身就走,梁师成心中大急,连忙跟随而去。这大内总管李彦只怕就要遭殃,虽然事情还不知真假,但是这李彦也少不得一遭苦头了。赵佶回去第一件事便是要把这李彦叫到面前来问,不论李彦如何辩解,只怕这李彦也坐不稳这大内总管了。若是罪名坐实,人头也不可能还保得住。

王黼心中怒不可遏,见得赵佶已走,回头大喊一句:“范致虚!”

范致虚已经回头,闻言停住脚步,拱手问得一句:“王相公唤下官有何事?”

“你为何屡屡与本相过不去?”王黼直言耳闻,满朝文武皆驻足来看。

“王相公说的哪里话,下官何曾与王相公过不去,相公乃尚书省仆射,下官只是尚书省下刑部尚书,如何敢与王相公作对。”范致虚答道。

“你今日所奏之事,为何不与本相提前商议一番?你眼中可还有我这个尚书省仆射?”王黼已然怒火攻心了,这几日在朝堂之上颜面尽失,此时哪里还能不发火,若是再这样下去,满朝文武还有何人会把自己放在眼里。

“哦,原来王相公是说此事,难道下官弹劾一个触犯国法的太监便是与王相公过不去,若是如此,下官明白了,明日便与官家再奏一番,把王相公对于李彦强取豪夺之事的看法禀明官家,帮王相公把此时回旋一番就是,还请王相公恕罪。”范致虚开口说道,脸上还似有一些笑意。

左右文武听言,大多忍俊不禁,便是这范致虚当真会说话。

王黼听言,抬手指着范致虚,气得练练说道:“你。。。。你。。。你怕是这尚书不想干了。”

“王相公恕罪才是,未想王相公与宫中内侍关系这么好,头前下官也并不知晓,不知者不罪,相公息怒息怒。”范致虚便是要当众出这王黼的丑,话语看似请罪,实际便是当着这么好的机会,所有文武都在场,就是要王黼难堪。

王黼闻言,看得左右围观之人的面色,又气又怒,起身就走,口中还道:“秦中丞,这范尚书主政刑部多年,是否一向奉公廉洁。”

王黼当真没有了手段,没有了办法,威势一去,留下的手段只有这般了。这么多人面前,王黼似乎只有如此才能去给自己立威。

秦桧连忙跟上几步,开口说道:“待下官回去翻查一下近几年来的奏折,看看这范尚书是不是一向奉公廉洁。”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往外而出,话语声音不小,皆入左右之耳。

满场当真有不少人强忍着,就怕自己笑出了声。

忽然这大殿之中当真传出一声嘲笑,众人回头一看,正是童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