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宋好屠夫 > 第四百二十四章 此人便是郑智

大宋好屠夫 第四百二十四章 此人便是郑智

作者:祝家大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42:15 来源:平板电子书

王黼回身出得艮岳,也不走远,只在艮岳之外等候,也有太监已经去传童贯了。

王黼此时才明白,不论自己与皇帝赵佶的关系有多好,终究不可能变成朋友,皇帝还是皇帝,臣子还是臣子。玩乐可以在一起肆意挥洒,但是公事还得公办。员工永远不可能与老板变成真正的朋友,朋友的氛围必须是在把工作做好的基础上。

赵佶本来极为惬意的心情早已烟消云散,看着面前的新画也没有了兴致。似乎心中又想起了蔡京的好处,蔡京虽然不懂得王黼这些游戏的手段,上朝时候多有压抑。但是真正有遇到事情的时候,蔡京总能侃侃而谈,一个一个的解决办法呈现出来给皇帝赵佶来挑选。

原来的赵佶,觉得有解决方案的商量挑选过程都心烦。此时来了一个王黼,连解决方案都提不出来,这种差距才真正在赵佶心中酝酿与感受。

“父皇,是不是又要打仗了?”赵缨络此时开口问道。

赵佶回身看着赵缨络,眼神中满是疼爱,答道:“这世间的人才,有人擅文章,有人擅治国,有人擅打仗。大宋人才济济,却是也多烦乱之事。大宋八千里山河,任何事情不过都是一时烦忧,过不得多久就会风平浪静。打仗的事情童贯自有办法,也不需朕多操心。”

“父皇,为何那个王黼束手无策,童贯就能有办法呢?”赵缨络多习文艺,却是当真不懂世间百态,出身于这种家庭,自带一股不食人间烟火。不过十三岁的少女,更是不懂家国之事,不免有此一问。

“璎珞,就如朕刚刚说的话语一样,人各有所长,王黼并不擅长这些事情。”赵佶解释一句。

“哦,王黼不擅打仗,那他必然是擅长治国与文章了。”赵缨络倒是聪明,听懂了赵佶的话语,也就有了这么一个结论。

却是赵缨络这么一个结论,把赵佶说楞了,王黼拜相也有一段时间了,朝堂上也不见有什么建设性的意见,两人相熟也不是一日两日,平常更不见王黼作什么锦绣文章。便是赵佶画了一副山水,王黼题跋,一笔字也写得毫无特色。

此时认真想来,当真不知王黼擅长什么。

赵佶想不出王黼擅长什么,若是换做旁人来评价,必然给出四个字:阿谀谄媚。王黼就擅长讨皇帝开心。

赵佶想到此处,又想起刚才王黼那几句支支吾吾的依臣之见,依来依去依不出一个所以然,心中不免更是心烦,开口道:“璎珞,这王黼当真一无所长。”

赵缨络听言一愣,实在有些不明白了,问道:“父皇,若是这王黼一无所长,为何不教童贯来当尚书仆射呢?”

这话语要说旁人来说,必然听得赵佶大怒,朝廷任免岂能由他人随意议论。但是赵缨络却是能说,只因她还是一个小姑娘,又极为聪慧,极具艺术细胞,深得赵佶喜爱。

赵佶听言忽然觉得有趣,哈哈一笑道:“哈哈。。。璎珞,一个太监如何能当文官之首,岂不让天下笑话,太监只能给差事去做。”

赵缨络听言也笑道:“父皇,如何一个文官还比不过一个太监,宫里这么多太监,不若都去做官算了。”

赵佶也只赵缨络是在开玩笑,听得更是开心,口中答道:“要不要给璎珞也封个官,璎珞聪颖过人,若是做官,可比司马光。哈哈。。。”

赵佶也是说笑,大宋朝不可能有女人做官的事情,即便是公主帝姬也是不可能的。其实司马光与王安石是同时期的,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对手便是司马光,王安石自然是一个比较激进的改革派,司马光却是一个极为守旧的保守派。两人算是政敌。党争有一段时期也是围绕着两人进行的。

司马光算是儒家代表,王安石便算是法家代表。两人政见不同,但是两人私交却又是不差。治国理念上也不一定非要说谁高谁下,都是极为有才之人。

王安石的主要理念在于用新法来充盈国库,增强国家实力。意思大概是善于理财者,可以让民不加税赋,国家府库充盈。

司马光的主要反驳思想便是:天下每年的生产结余都有一定的定数,这些东西不在民就在官。若是官府收入增加了,那么民众的收入就减少了。府库充盈必须就是盘剥百姓。

苏轼比两人年轻不少,却是也参与了这些故事。苏轼乌台诗案之前,是一个保守派,也是反对王安石变法的,而且还受到王安石的排挤。司马光上台要废除新法,苏轼又反对司马光对新法的全盘否定,也受到排挤。

但是王安石与苏轼两人互相的评价又是极高。王安石评苏轼: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苏轼看了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极为敬佩,夸道:此老乃野狐精也。

几十年前的大宋文人,当真是极为有风骨与品格的,真正做到了君子和而不同。几十年后的大宋文人,相去甚远。司马光还有一个突出的贡献便是历时十九年编撰了历史巨著《资治通鉴》。

还有一个姓司马的也写了一本史学巨著,便是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

司马,本就是官名。从西周开始便有了这么一个官名。许多人便以自己的官名为姓氏,所以有了司马这个姓氏,中国古代的文人传承便是如此,司马一姓,名人辈出,还做过华夏正统。便是有家学渊源与传承。

也是世家士族的传承,一两千年都能如此,即便朝代无数次更迭,姓司马的总能在时代中留下印记。也间接说明了历朝历代的贵族阶级其实也是相对比较稳固的,并不因为朝代更迭而造成社会阶层的大转变。

底层穷苦,基本上世世代代都是底层穷苦,这也与教育资源有着极大的关系。后世教育资源也决定了阶级形态,“读书无用论”从来都是底层自欺欺人的借口。中西皆是如此,阶层差别基本都是稳固的形态。

这个世界有的时候就是这么残酷。

社会的进步标志也就是让更多的人能接受教育,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获得更高的教育资源。这也是新时代能带来的一点新希望,但若是真想完成一个阶级的大反转,那也不是一代人可以成就的。而是一步一步的往上,这个往上的过程也足以安慰人心。

赵佶与赵缨络闲聊,家庭的温馨似乎也能消解赵佶内心的烦乱。文化人的文雅便是受不得心态的烦躁,只愿意追求内心的安宁。

童贯来了,后面还带着郑智。两人觐见,又一次打破了赵佶的安宁。

赵佶闲话也懒得多说,开口直问:“童贯,党项之事该如何?”

童贯早已有腹稿,开口答道:“回禀陛下,党项之事,三百万贯钱粮加上一人便可解决。”

赵佶听言,不自觉露出喜色,忙问道:“快快与朕道来。”

“陛下,西北虽然卸甲几年,但是精兵悍将并不缺乏,只是藏兵于民,西北府库之中的军备也极为齐整。只要有一个名望极高之人振臂一呼,必然能在组一支强兵,所以只要有粮饷,人马倒是不愁。”童贯说道。

“那何人可堪此重任?莫不是种家种师道?”赵佶再问。虽然问出此言,心中却也知道谁能到西北振臂一呼。便是那个被赵佶卸下一身军权的种家了。

站在赵佶个人立场之上,种家对于中央的威胁当真不小。若是种家当初真要起兵造反,这个时候的大宋朝,谁又能挡。当然,这也仅仅就是赵佶个人的立场而已。对于国家来说,这个立场其实是不成立的,是极为自私的。

童贯听言,连连点头,还躬身一礼,口中答道:“陛下圣明,臣之所想皆在帝心,臣所言之人正是种师道。”

童贯的马屁自然比郑智高明了几倍,拍马屁的词句虽然没有变。但是方法截然不同,用自己的话语去引导皇帝的结论,再来称赞这个结论,如此这马屁才能让赵佶自己觉得可信,自己觉得受用这个马屁。

这个马屁还有一个好处,便是让赵佶潜意识里都不好意思拒绝童贯的提议,让种师道再回西北的事情更加定妥。

赵佶想了片刻,开口答道:“如此也好,三百万贯倒是不多,此番定然要灭其国,一劳永逸。朕这个决定,你也一并传给种师道。战事定妥之后,再行卸甲屯垦。”

“谨遵陛下圣明。”童贯又是大礼。

郑智却是听得眉头一皱,还要特别交代一句完事之后又去屯垦,这些西北出生入死的军汉,到了赵佶这里当真就不值钱了,用的时候便让他们卖命作战,不用的时候便弃之如敝履。

这种随意处置的态度,郑智只感觉如吃了大便一般,恶心至极。

赵佶此时又轻松起来,说道:“便把此时速速办妥,攻辽之事也不得延误。”

“遵旨,臣先告退了。”童贯一礼之后后退便走。

郑智自然相随而去。却是赵佶忽然又开口道:“郑卿,你且留下。”

郑智听言,与童贯对视一眼,止住了脚步。

此时赵佶却与赵缨络也对视一眼,笑意盈盈道:“此人便是郑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