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南宋英豪传 > 第七十三章 商议

南宋英豪传 第七十三章 商议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20:05 来源:平板电子书

通过历史上的借鉴,孟九成看清了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关键,那便是不必急于求治,不必追求尽善尽美,只要使社会各阶层、各类身份的人大多数都能获得实际利益,便能赢得最广泛的支持。

也就是说,痛苦的根源不可能消除,但却只能集中在尽可能少的一部分人头上。

说白了,争取大多数,孤立少数,这便是孟九成最简单的手段。

他要在强权失去控制能力之前必须收到改革的成果,才能取得改革得利者的拥护以加强和继续自己的事业。

所以,有反对,有批评,但掀不起大风浪。几只苍蝇叫,又岂能阻挡孟九成边改革边前进的步伐?

没错,在厮杀的血浴中,在遍地的狼烟里,一个伟大的帝国正在混乱的大地深处孕育、成长、壮大,使劲地挣扎,谁也无法压抑住这股越来越强大的力量。

它在黑暗里一脚又一脚狠狠地踹着坚硬的时空之壁,石屑簌簌而下,地面开始龟裂,山林开始颤抖,海水开始沸腾??????

嗯?嗯!现在还只是孟九成的意淫而已,到底是梦想成真,还是折戟沉沙,也只有老天才知道。

在海州呆了数天后,孟九成和杨妙真开始折返回家。所谓的家,便是设在密州的府宅。

地盘在变化,孟九成作为最高决策者,所住何处也就要照顾到方方面面。

离北面的防线近一些,更方便指挥调度;离青岛商港近一些,随着商人的增多,一些措施的调整也能很快得到回应。

而作为最为稳固的根据地核心——莒州,便是朱明在坐镇。在这里建校立院,也是最为安全。

于是,返回密州的途中,孟九成又到莒州去了一趟,与朱明商议要推出的诸项政策。

到了莒州,孟九成在朱明那里竟然见到了一个熟人,也是一个意外的人——方琛南。

方琛南本是完颜伯德的幕僚,被孟九成的假归降所骗,在孟九成所派人员的“保护”下,在根据地内行走观看。

万万没有想到,刚刚过了几天,完颜伯德便兵败身死,方琛南也立刻没了原来的待遇。

“保护”还是有的,却没有了自由。方琛南虽然没被关进大牢,也形同羁押软禁。

好在朱明曾任金国官职,与方琛南有过一面之交,觉得他也算是个人才,便召来在自己手下听用。

方琛南也没办法,便这样混了下去。但随着红巾军的屡番获胜,以及根据地治理的日见成效,他原来不情不愿的心思,却也有了不小的改变。

其实,培养地方政务官员的事情,朱明一直在做,也有过开书院的想法。只是财政不宽裕,并没有马上实施。

而孟九成这次提出来的,却比开书院更宏大。村村设书塾,适龄儿童人人要念书。光这个设想,就足够惊世骇俗了。

要知道,历朝历代,读书人都是一种尊荣的称呼,也不是一般人能够获得的,更不是一般家庭能够负担得起的。

而且,女子不能入学,商贾、部曲、奴婢等人群不能入试。古代教育普及率低下,也与社会制度有很大的关系。

当然,在北宋时,社会阶层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古而有之的良贱制度已经完全动摇而不能够成立了。

到了南宋时期,刚性的良贱制度已经基本消亡,剩下的则是人们在长期的观念中形成的良贱之分而已。

“不问良贱,考试合格则可入书院学习?”朱明捋着胡子,表情并不惊讶。

孟九成便出身微贱,以后还要招揽吸纳很多的义军,也多是社会底层出身,从事百业。这样一来,良贱自然要淡化处理。

“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孟九成坦然答道:“孔夫子亦曰:有教无类。”

朱明笑了笑,说道:“既是先贤所云,倒也无可厚菲。崇儒术、兴学校,亦是安定民心之善法。”

安定民心的善法?孟九成倒是有些想不通,尽管很多人都是这样做的。

比如应纯之,到任楚州之后,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局面,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亲自带领属员把一座破败的庙宇整修成儒学校舍,通过此举来安定民心。

只是孟九成不明白,建学校与安定民心到底有多大关系呢?当然,朱明既然给提高到这个层次,他也乐得接受。

“至于村村设书塾,恐怕不是短期内能够完成的。”朱明转而说道:“首先是师资力量,上哪去找那么多的老师?既便人员数量够了,可他们是否愿意在村中教学呢?”

没有功名,只能赚到不愁吃喝的钱财,这确实不是一个读书人的理想。

当然,这只是暂时的困难。等到教育普及了,有资格教孩子的还能少了?

“我觉得可以考虑给予功名,或者是一段时间后能有做官的机会。”孟九成对此也有想法,不过是钱财或其他方面的鼓励罢了。

“不可,不可。”没等朱明说话,在旁听着的方琛南忍不住出言反对,“既有功名,就有俸禄,哪怕是只够吃饱肚子的。如此,岂能满足,岂能安心任教?”

孟九成笑了笑,说道:“既要他们教书育人,又哪能亏待了他们?功名、俸禄可算是酬功,算是衣食无忧、安心教书的基础。至于以后的个人发展,如果有本事,我倒还真希望他们能不断进取。”

朱明点了点头,说道:“我看功名、俸禄可以暂时不提,只用钱粮来招募,若是事情不顺遂,再加码也不迟。”

“朱大人此言正是老成之见。”方琛南立刻表示赞同,说道:“功名是寒窗苦读得来的,岂能轻易给予?”

孟九成想了想,点头答应下来。

这就象孟九成实施的惠民之政,总有些余地留待日后,而不是一步到位,再无施恩的空间。

人哪,就没有满足的时候。由低向高、由坏向好发展,自然是一片赞声;而一旦削减待遇,便立刻产生愤懑和怨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