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南宋英豪传 > 第七十二章 边创业边改革

南宋英豪传 第七十二章 边创业边改革

作者:样样稀松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2:20:0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其实,孟九成早就有推行教育的想法,只是事业初创,在资金方面实在是捉襟见肘,也只能不断拖延。

即便是现在,要拿出足够的资金也是相当困难。但孟九成决定不再等下去了,虽然困难重重,也要先建立起制度和框架,勇敢地推行下去。

在这个时空,改天换地、兴复华夏的重任落在了孟九成身上。

在历史车轮的滚动中,孟九成不时地扔出一颗石子,越来越大的石子,使历史车轮弹起的越来越高,终于偏离了原来的轨道。

但这还远远不够,局面刚刚呈现,还十分的脆弱。

孟九成一边要筹谋着对抗近的和远的敌人,一边还要夯实自己的基础。

类似军校的讲武堂建起来,一批批忠于孟九成的军官会不断渗入军队,加强掌控;书院也要开张了,没有科举,那什么人能够做官,自然是书院的学生。

还有民间的普及教育,一个村一所书塾,每家适龄儿童都要去读书,至少五年,通过考试取得毕业证。

这种类似小学的普及教育当然是免费的,哪户不遵法令,便要重罚;而家中有一个去书塾读书的孩子,便会在赋税上得到一定程度的减免,以减轻负担;如果供出一个五年后毕业的学生,则会有田地或其他方面的奖励……

杨妙真端茶倒水,在旁侍奉得周到。孟九成写完一张,她也拿起仔细阅读。尽管不是识得所有字,但也能明白大概内容。

等到孟九成终于停下笔,暂时休息一下的时候,杨妙真才开口说道:“官人,书院出身的便要为官为吏吧?”

“是啊!”孟九成点了点头,理所当然地回答。

“那原来做官的,投靠过来也要入书院学习吗?”杨妙真眨了眨眼睛,继续就疑惑和不解发问。

孟九成想了想,说道:“多少也要入书院一段时间吧!”

杨妙真沉吟了一下,说道:“可有些官员完全可以直接任用,为何要入书院重新来过?很多官员想着纵使不能为官人运筹帷幄,留下作个行走洒扫之士也堪用的,又何必到书院重操学业?难道他们生平所学,就没一样可被官人看得上眼的吗?”

孟九成暗自冷笑,说道:“有些家伙自以为功名在身,或是学识优厚,说起论语、春秋,可以背诵出其中字句,甚至说出每句出自何处。但这样的人才,有用吗?

“目前的政策措施,我看是行之有效的。官员不加熟悉,并且知道其中关窍,如何能贯彻实施?”孟九成用手指重重叩击着桌案,继续表达心中的不满。

“连南宋和金国都算上,任职的官员又有多少懂得算学,熟悉法律条文,识得民生稼穑。且不说运筹帷幄,单说治理地方吧,也得清楚治下多少百姓。每年税收中留出多少,才能补贴劳力不足之家,使其不至于心生怨恨,铤而走险。要算出每年雇佣多少民壮,才能修整河道,平整道路……”

等孟九成说完,杨妙真不由得笑了笑,说道:“些许杂务自可交给从吏,何劳官员亲力亲为?家兄任命官员时,也是以文章论才能的。”

“从吏计算正确与否,官员心中岂可无数?若从吏相欺,引出事端,是谁之过?”孟九成不和妻子生气,玩笑般地说道:“娘子也知目前财政之紧张,又从哪里拿出多余钱粮供养废物官员及其从吏幕僚?”

“话虽如此——”杨妙真想了想,谨慎地劝道:“可这些还是与属下商议一番,才作决定的好。”

孟九成点了点头,说道:“娘子所言极是,我只是想到哪就写到哪,肯定有很多不切实际的地方。朱师父经验丰富,且没有私心,咱们回去时正好再拜见,和他商议一番。”

“其实官人想得也没有大错。”杨妙真劝谏完,又给了孟九成些安慰和夸赞,“如果做官只是写写诗词,拍拍上司马屁,那要之何用?”

哈哈,孟九成笑得畅快,拍了拍妻子的手,说道:“正是如此。娘子聪慧,一语中的。”

“要说聪慧,奴家连官人的一成也不如。”杨妙真细心地把纸张收起叠好,说道:“官人在别人习以为常的事情中,却能看出问题和弊端,连朱师父这饱学之士也未必知道呢!”

“正是习以为常,才不易被人们接受并改变。”孟九成叹息道:“趁着现在大业初创,立下章程来,以后倒少了更多的麻烦。”

硬实力,凭借孟九成的超前眼光是有办法增强的;软实力呢,也不能放松,这就是他急于推行诸般新政的原因。

而现在应该是建立体制的好时机。官僚机构小,自然有小的好处,起码那些文官固有的那些毛病少多了。

现在呢,新任的官员多是年轻后进,或是实心任事之辈。虽然也有不和谐的声音,但阻力不大。这对孟九成来说,是一个很有利的条件。

自己的精力可以偏重于军事,但政事方面可以委托给象朱明这样信得过的官员办理。

改革的阻力呢,现在却是最小的。

事必躬亲,那是下层官员应该做到的,孟九成很早便有这样的觉悟。

所以,他一步步组建起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较合理架构,他懂得放权和任用,懂得组织和管理。

说白了,他就是车头,掌握着方向,掌握着行驶的行奏,使根据地这个大车厢能够承载着各种负重,沿着他设定的道路前进。

道路已经不同以往,这是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的。

改制?孟九成觉得并不够确切,要说改革,还有那么几分道理。

而他也知道,在历史上正常的改革进程,就是权术和实力较量的过程。它的艰难性曾使得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改革家都头破血流、身败名裂。

而往往那时,可怜的人们,要么冰冷麻木地看着改革的失败,要么疯狂地扑了上来撕扯着失败者的血肉——所有人都把他们痛苦的根源推到改革家头上了。

如此血淋淋的教训,孟九成不会不知道,但他却不认为自己会落到那个地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