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从伦敦开始的诡异剧场 > 第六十一章 相持(十)【偏讲述】

拿下南原以后,秀吉下令搞了一场血腥屠杀,全城鸡犬不留。

没有太多目的,纯粹是为了泄愤。

接着,是位于北方的全州。

左右两路大军汇合,轻松占领这座空城,又搞了一场屠杀,来不及逃走,亦或者对倭人抱有些许幻想的李朝百姓,为之一空。

很显然,跟壬辰倭乱时期不同,那时候,它们好歹会打着安民的旗号做做样子,标榜仁义之师。

如今连样子都懒得做了,无论是左路军,还是右路军,皆在各自的行军路上,染出了一道由鲜血铺就的道路。

那些散落在林间、山沟中的义军,甚至不需要打听情报,根据鲜血干涸程度,以及村镇被焚烟火的温度、状态,就可以判断出倭军动向。

尽焚家舍。

屠戮村所。

……

这些已彻底成为倭人的代言词,随军的僧侣感慨,整个全罗道已经变成了“赤国”,很多没有处理的战场、尸坑,滋生出大量诡异之物。

非鬼非妖非魔。

异常恐怖。

连续屠了几座城,秀吉心中怒火稍稍退去,本来打算阻止麾下士卒。

但老猴子转念一想,上一次入侵时,自己已经足够柔怀,可贱民们根本不领情,这次索性把全罗道屠个干净,以震慑其它道,让他们变得老实起来。

就这样,发泄完兽欲以后,倭军第二阶段战略目标启动,前来助阵的水师沿着河道,前往沿海地区清除潜在威胁,并构筑小型城寨。

陆上主力部队,兵分两路,同时向京畿道和忠清道进军,务必在半个月内拿下汉城。

而早就南下驻防的明军,也探知到倭寇正在心急火燎地北上。

其中,还有丰臣秀吉亲自督战的坏消息。

不管怎样,老猴子勉强算是一国之君,虽说它们国内有什么天皇,但大明在上次战争过后,是将国王之名颁给了秀吉。

正因为如此,杨镐再度找上了朝鲜王李昖,要求他也亲上前线,以鼓舞士气。

为了表示诚意,位高权重的杨经略放出豪言,要亲自追随在李昖左右,护他周全!

朝鲜王吓得一边命人偷摸打点行囊,一边低头嘟囔说:

眼下兵荒马乱,战场上的刀剑火器可不长眼睛,您是明朝来的贵客,怎么可以亲自犯险呢?万一有个闪失,那谁来主持大局。

嘴上担心的是杨镐,其实心里还是舍不得自己,李昖真觉得凭万把人,根本守不住汉城。

要不是上次被骂了个狗血淋头,大明那边措辞严厉,宣称:要是自家再说逃跑,就撤军不管,他哪里会坚持到今天?

当下,只能和文武大臣一起,偷摸着转移私产和家人,介时,好轻装逃跑!

见李昖这个外番首脑,一副支支吾吾的样子,就差扒着柱子,一抹鼻涕一把泪,明说不去。

杨经略袖子一甩,冷哼着走人。

不需要说出来,朝鲜王就知道,肯定是怪自己烂泥扶不上墙。

扶不上就扶不上吧。

等以后去了大明,那位仁慈、陌生的皇帝兄长,多多少少也会给自己一点优待,再怎么说,他也是堂堂亲王,爵位比朝臣高。

有必要跟地位不如自己的人一般见识?李昖瞬间想通了,并开始回忆数年前。

那时候,明朝一直通过多种渠道暗示,倭寇很有可能发起大规模侵略,提醒他们尽快战备。

奈何大家享乐惯了,知道有这么回事,可就是不行动。

况且,本来就烂到不成样子的军队再怎么捯饬,也不堪大用,索性从上到下,一起装不知道。

等倭贼真正登陆发起进攻的时候,明朝再度发表官方咨文,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李昖顺着朝臣的意思,给了一封回信,潜台词是:小问题,您甭操心了,咱自己能处理好,放心吧。

然而,这明显是死鸭子嘴硬。

倭寇彼时连战连捷,已经拿下汉城,满朝文武不得不随自己移驾平壤。

这种时刻,距离半岛最近的大明宽奠堡副总兵佟养正,察觉到不对劲,主动跨过鸭绿江,询问义州官员需不需支援。

【我国兵力足够,不必劳动天朝】

原话如此。

佟养正无奈退走。

党争、好面子,多种因素导致李朝方面耽误了太多战机,以至于明朝收到求援国书,在得知真相以后,不得不怀疑其中是否存在阴谋。

一直有流言说,李朝已和倭人勾结,来图大明。

否则,拥有大量天险可守,带甲数十万,勉强算是大国的李朝怎么就败亡得如此快。

李昖清楚地记得,自己当时一边辩解,一边思考:

大明是父母之邦,孩子被人在外面痛打一顿,回父母家蹭吃蹭喝,不过分吧?

备受煎熬的等待中,大明爸爸很快查明了真相,立刻就派出援军,并让一个叫郭梦征的参将,给了自己两万两银子,说是安慰……

总而言之。

过去种种经历让李昖从骨子里憧憬天朝,那里有一位素未谋面,却极其豪爽的皇帝兄长。

所以,当危机再度来临时,他不想着抵抗,反而一门心思要内附。

可惜,远在燕京的万历皇帝,已经有些厌恶这个异父异母的异姓兄弟了。

可李昖却毫不自知。

事实上,李朝和倭国已经被常年战争,拖得民生凋敝了,而有内忧的大明也感觉到一丝疲惫与不耐烦。

朝廷内部,不管是主和派,还是主战派,现在都默默达成一致:

大家伙应该毕其功于一役,以雷霆之势把岛国鬼子撵下海,不要再拖了,让国家财政赶紧缓一口气。

因此,本就在战争爆发时定下的原则,得到进一步贯彻——

增兵,再增兵,大增兵!

当前不足万人守汉城,确实很难,但只要固守一段时间,危机就可以化解。

因为李如梅、李芳春、祖承训等辽东大将已跨过鸭绿江多时,预计再有半个月,即可抵达李朝京畿道。

而这才是第一波支援。

第二波支援,必须一步到位,实现把鬼子一次性赶下海的目标。

由于是大动作,会涉及到方方面面,故而,今年是不可能完成了。

要知道,辽东与宣大已经派出大军前往半岛抗倭,余者肩负着守卫大明北方的重任,怎么可能为了一个外番,无节制削弱京师的防御力量?

大明朝廷只剩下一个办法,就是从全国选拣参战部队,以及指挥官。

除此之外,兵力上涨带来的一系列后勤补给问题,亦无法一蹴而就。

【这个世界存在大体型妖兽,船只体型更加夸张,相应地,那些力能扛鼎的士兵,需要吃更多食物来补充体能。】

就目前而言,这项大工程已经悄然开始,游击将军蓝方威的四千浙兵、前营参将王国栋的三千骑兵,已被万历皇帝在名单上圈了起来。

辽东、宣大、江南、川渝、两广,云贵高原,悉数在征调之列,只等着冬季过去,开春就开拔,去异国他乡杀倭寇。

其中,有三人更是被早早定下。

大刀将军刘綎。

擅使一把镔铁巨刀,此人原先在缅国打叛军,镇守西南边境,后来被调去川渝当参将,壬辰倭乱时,一听朝廷要跟小鬼子打仗,兴奋道:

“老子的大刀可他娘等到派上用场的时候了!”

刘綎当即请求朝廷,准许自己出川抗倭,朝廷也觉得,一员虎将闲着也是闲着,就让他领着五千川军,去异国他乡砍小鬼子。

大刀将军接到正式调令,乐呵呵地率军出发,奈何路途实在遥远,等到他到达半岛战场时,鬼子已经支棱不起来了……

换而言之。

李如松带着辽东军团出尽风头,将倭人打出平壤,使它们彻底放弃了进攻,没了精气神。

而刘綎擎着大刀,一路急行军,结果一个大仗都没捞上,打了两年酱油就无奈回国了。

如今第二次战争,他已收到朝廷暗示,虽然年龄比初次远征时长了好几岁,但刘綎依旧忍不住嗷嗷直叫,非要让小鬼子知道,刘大刀的大刀到底有多猛。

可人无完人。

刘綎有一个很令人无语的毛病:

贪财。

不仅如此,他觉得所有人都和自己一样贪财。

第一次出川抗倭,功劳、苦劳都有,按理说升官发财是板上钉钉,可他想要多捞一点,就去贿赂御史宋兴祖。

人家什么人?御史啊!

负责监察、弹劾百官!

当即便被宋兴祖告上朝廷。

万历帝最终没有深究,毕竟武人思想单纯,便不赏不罚,还派他去播州平定杨应龙叛乱。

在当地总督的强力支持下,刘綎不负众望,打了个打大胜仗。

该赏!

可刘綎老毛病又犯了,跑去贿赂总督他爹,不出意外,再度捅上朝廷,功过相抵……

万历皇帝都忍不住想揪着他衣领,质问:你到底图什么?怕朕不给你升官?非要走偏门!

不过刘綎确实能打仗,尤其钟情于砍小鬼子的脑袋,所以在这种时刻,他被朝廷早早确定下来。

其次是董一元。

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后人,但他们这一支已经混成了将门,父亲和兄长都是一代名将,自身也战功累累,从西北到辽东,一刀一枪,硬生生把自己打熬成了精于边事的老将。

最后是陈璘。

皇帝打算给他的头衔是:

钦差统领水兵御倭总兵官。

毕竟,一旦总攻时机成熟,那必然是水陆并进!

这意味着漫长战争中,始终保持沉默的大明水师,即将启航远征。

而陈璘作为两广豪强,麾下有两千水兵,两千步兵,以及近五千狼兵,全是打鬼子的好手。

狼兵一直是抗倭主力,早在戚家军成立之前,狼兵就以悍勇的作战风格,令倭寇闻风丧胆。

但还是那句话:人无完人。

刘綎憨厚老实,一心想要攀附文官,却因为政治手段不行,总是被人整,可他惹不出大事,更不喜欢欺负人。

这陈璘可就是真坏了,打鬼子不含糊,可打自己人也是如此,喜欢虐待士兵,欺男霸女、纵兵掳掠……

地痞流氓做的事,他都占全了,而且这种人还身居高位。

可以预见,由陈璘率领的水师一旦抵达半岛,绝对是一阵鸡飞狗跳。

当然,明年的大反攻计划,陆总兵现在可是一点也不关心。

眼下是秋末,按照原历史,打完汉城保卫战,再尝试一次反攻,明、朝联军和倭寇方面,就会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熬过不适合作战的寒冬。

不过,历史发生了大转弯。

老猴子秀吉来到了半岛,有它亲自坐镇军中,十万倭寇不计伤亡发起强攻,有很大可能攻破汉城。

“麻贵手里有大几千人马,再加上天险,能当两万大军。”

黑皇号,也就是那艘巨型龟船上。

众多扮演者正在对着沙盘琢磨。

四周并没有什么外人,所以他们在称呼方面,也就随意了许多。

“三至四道防线。”

“麻贵麾下大将解生在最外围驻守,兵力也最多,估计有三四千人。

毕竟陈愚衷这个没种的家伙,退走全州时,身边应该带着约莫一千五百骑。”

陆离没有卖关子,直接陈述事实:

“第二道防线有个两千人顶天,要是一线没能顶住压力,他们随时顶上。”

“满打满算六千人,能挡十万大军几天?第三道防线和第四道防线,其实可以看做一道,水原和汉城本身就靠在一起,撑死三千人。”

魏峰点破事实。

在扮演者眼中,汉城周围的兵力布防图是全透明,除非……

“南原多争取了大半个月时间,而其它人不可能什么事情都不做,李如梅恐怕快到了。”陆离有些激动。

辽东军抵达汉城,自身能够发挥的空间可就越广了,不必担心提督麻贵搞什么人前一套背后一套。

况且,经略杨镐算是半个自己人。

“以现在的速度,再有两天就可以进入汉江流域,绝对能够赶上保卫战,但不清楚一线能否顶住压力。”

魏峰言语中透着期待:“除了前几天的海战,我们这帮人在海上一直没赢过,希望上了岸可以转运。”

“麻贵麾下的将军都是硬骨头,敢打敢拼,撑四五天不成问题。”

话落,陆离站在甲板上,远眺天安方向,暗自忧心。

倭人北上的必经之路。

天安。

明军前线大将解生正在全力备战,他没有草率进入天安城。

虽然不清楚陆总兵用什么办法,在南原守了这么久,并获得不世之功,但解生认真掂量了一下自己。

就他这点兵力,要是敢这么玩儿,据守一城,来硬抗倭人兵锋,根本撑不了多久。

倒不如利用附近稷山的险要地形,跟敌人周旋,争取更多时间。

诚然,宣大跟辽东不怎么对付,可危难关头,大家都是明人,自麻贵以下,其实都盼着李如梅赶紧到来。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