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从伦敦开始的诡异剧场 > 第五十一章 南原陷落(十)

心中怒骂了朝鲜王一通。

杨镐心情稍稍好转。

舆图上,标注着明军的兵力布防图,他这个经略,麾下仅有千余人,就在南山,而不远处的水原,是提督麻贵以及他账下的两千兵卒。

朝鲜军所谓的精锐,加起来不超过一万人,实际战斗力远不如一千明军。

并且,如果他们被混编进来,大明士卒非但无法获得任何加持,还要反过来分心照顾他们。

正因为如此,麻贵和杨镐都不敢把这群家伙派往前线,人数越多,越能坏事,只能将其分成两部。

一部前往鸟岭,靠近清州地区,护卫汉城侧翼,另一部分把守水道,也就是汉城附近的关隘津口与汉江上游。

说直白点,其实是打下手——

禁止他们做重要的、关乎大局的事,却又担心人多生事,索性随便找个任务给打发了。

主攻任务,明军只相信自己。

李朝那群人也用事实证明,他们烂泥扶不上墙,确实靠不住。

除此之外。

整张舆图上,还有三支军队没有调动到汉城附近。

第一支军队在南原。

时至今日,杨镐都没能搞清楚,总兵陆离麾下还剩多少人,凭什么能守这么久,是否可以带领一部分兵卒杀出重围,参与接下来的行动。

另外,那些或真或假的战绩,到底哪些为真,哪些是假?

岛津家和小西家全军覆没了吗?

相比于大同出身,与辽东军团存有竞争关系的麻贵,杨镐其实跟辽东李家关系很好,相应的,他跟宣大系的麻家军就不对付了——

上次征伐倭人,并取得胜利的提督李如松,有一个弟弟,名为李如梅,杨镐跟他是把兄弟,在辽东一起并肩战斗过,那是过命的交情!

刚好取代杨元的陆离,就是辽东军团的一面旗帜。

所以,先前听闻李朝文武,以及提督麻贵有心避战退让,杨镐旋即在第一时间单骑入汉城,用言语敲打、申饬麻贵,迫使他敦促全州守将陈愚衷前去支援。

最终,陆离见到了杜克,还有那一千已经战死沙场的骑兵。

第二支军队刚跨过鸭绿江。

李如梅、祖承训来了,辽东军团的主力再一次开进半岛。

前者是杨镐特意向朝廷举荐,指定他来朝鲜的,而目的没有其它,就是多立战功,加官进爵!

对此,朝廷欣然答应了。

而第三支军队非常特殊。

南人,以浙兵为主!

大明北方,有辽东系和宣大系之争,更别提放眼整个国家了,南北之争早就以各种形式持续了上千年,军队更不例外。

坦白来说,大明抗日援朝已经有好些年头了,李朝文武也对大大小小的明军将领有了一定了解,如果让他们自由投票,挑选心目中最优秀的将军。

不是李如松。

不是麻贵。

也不是陆离。

而是一个叫吴惟忠的男人。

李朝文武太喜欢这位来自大明南方,沉默寡言的总兵大人了,能力出众,是戚继光的亲传弟子!

他和他麾下的士兵,从来不会摆出一副救世主的姿态,更没有辽东军那般趾高气昂,这群南兵打倭人宛如猛虎,但对自己人,简直好到令人难以置信。

倘若军情不紧急,南兵会在行军途中主动帮助难民修缮房屋,将自身口粮分一部分给老幼病残。

因此,朝鲜人一听到是吴总兵的队伍路过,必然远远就迎上去,夹道欢迎,并献上一份心意、歌颂其功德。

假如有李朝民兵跟来自大明南方的军队合作过,不管输赢,当地父老乡亲都会视其为英雄!

按理来说,汉城保卫战理应召来这位能征善战、经验丰富的老将,事实上,他就驻守在忠州,离汉城很近。

但杨镐并未有调令下达,一方面是吴惟忠镇守之地同样很重要,不好轻易离开,另一方面是南北之争……

在明朝,有人的地方就有党争。

局势非常明显,汉城保卫战是属于北兵的战场,他们才是主力,且打骨子里排斥南人。

何况,杨镐的好兄弟李如梅快来了。

宣大系作为北人的一部分,跟浙兵之间确实不对付,但却远远不及辽东系!

这梁子结下很久了。

壬辰倭乱时期,朝鲜人大肆推崇南兵,本就令当时的大将军李如松不太舒服,而吴惟忠得了便宜还卖乖,经常暗戳戳向朝廷告黑状。

什么意思?

一介总兵,竟然告顶头上司黑状?污蔑辽东军人屠杀平民!

接着,南兵众将领又利用自己在民间的影响力,散布一则流言:

辽东人经常偷偷跟着落单的李朝平民,等到了无人之地,手起刀落,咔嚓一刀,就是一颗圆滚滚、血淋淋的脑袋,他们会把上面的头发剃成倭人那种秃头,去冒充倭贼领赏。

传得有鼻子有眼,等到了李朝王室耳中,瞬间吓得他们立刻向明朝皇帝哭诉。

毕竟,辽东铁骑跟鞑靼人作战时,确实有杀过沿途遇到的异族归化之民,来冒领军功。当地御史弹劾辽东将领时,不管是不是确有其事,反正肯定会加上这么一项罪名。

黄泥巴掉进裤裆。

这样一来,事情瞬间就闹大了。

南兵将领袁黄觉得火候到了,亲自找到李如松:“老爷何为如此事乎?”

李如松一听瞬间怒火攻心,他什么时候下令干过这么猥琐的事情!

堂堂大将军,要脑袋领功劳,不会自己上战场去砍?

他当即抓着袁黄的脖子,如同猛虎咆哮:“可恶老和尚,何处闻得此语!”

值得一提的是,袁黄这家伙是个居士,平时喜欢拿着佛珠念几句经文,跟当时的经略宋应昌乃同乡同窗,势力广大,能够左右朝政。

这南人们摆明了要在官场上玩死李如松,而且手段阴柔无迹。

但李如松会怕?

他李家镇守边疆,死了多少兄弟袍泽,朝廷上并非无人,甚至连皇帝也要拉拢。

最终,南北双方就“滥杀无辜”一事打了个平手。

南党主要首领袁黄:

其后黄谢以闻之误。

意为,袁黄向李如松道歉,言明自己的消息来源有误,承认自己是诬告。

李如松这边是:

北将亦叩头谢罪云耳。

也就是说,这种猥琐事,辽东军里还真有一个家伙干了,但他连千总都不是,怎么代表辽东方面?典型的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此次斗法,李如松向南人证明,整个东征军始终是辽东方面的北人说了算;南人也向李如松证明,北人别太嚣张,我们朝中有人,换个方式照样整死你。

双方一边杀倭,一边窝里斗。

而北兵也不是一直被动出招,比如平壤之战结束后,李如松论功行赏,当着南北双方所有将领的面,把头功给了弟弟李如柏,理由是他负责攻打的南城最先被攻破。

南军上下哗然!

他们在那场战役中,死伤最为惨重,劳苦功高,将军骆尚志最先登上城楼,这是众目睽睽下的事实。

可李如松却视作未见,硬把大功安在李如柏头上。

最最令南人意未平的是,他们的两位首领吴惟忠、骆尚志因为身先士卒,受了重伤,正瘫在床上养病,根本无法据理力争。

此事,李如松确实不地道。

听闻头功分给了辽东李如柏,刚从阎王爷那边把命抢回来的吴惟忠,双眼望天,默然不语。

等李朝使者过去探望、抚慰时,他一句话没说,满腔愤懑,根本说不出话来,只是递了张纸条过去,大致意思是:

我估计自己又不行了,希望你们看在我浴血奋战的份上,给我置办一副厚厚的柏木棺材。

使者当即大哭,立刻派人去定州染源山去找最最上等的柏木。

万幸吴惟忠又一次挺了过来,继续带着麾下士卒奋战倭寇。

讲了这么多,视线再度拉回当下的汉城南山大营。

经略杨镐太清楚南北之争的恐怖了,把他们分开去杀倭贼,那都是舍生忘死,但拉到一起抗倭……

算了,吴惟忠还是老老实实守他的忠州吧。

另一边。

南原守将、典型的北人,除大将军李如松外,辽东军里最有资格挑大梁的陆离,哪管什么南北之争,他在逃命!

……

------题外话------

讲了一下明军内部斗争,已经是很收着讲了,毕竟这玩意儿不解释,后面剧情无法展开,望谅解。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