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千禧年半导体生存指南 > 第二百九十六章 余额宝的推出

从新兴投资落地华国开始,过去三年时间里的战绩非常惊人,每年能保持百分之四十以上的投资回报率,远超新兴投资在阿美利肯分公司的回报率。

正常投资机构的逻辑自然是持续滚雪球,持续在过去有大量成功项目经验的领域深挖,构建足够厚的护城河。

周新的行为纯属有钱任性。

当然在当下这个土地财政还没有发挥威力,国家层面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能拿出支援半导体产业的钱非常有限,顶天了也就100亿rmb的投入。

这个投入对华国来说很多了,在国内的各类重点攻坚项目中算非常高的了,但是要想和其他国家的半导体公司们竞争,这个投入只能说杯水车薪。

在新芯诞生之前,国内媒体关于芯片产业有过这样的论述:

“高丽模式?弯弯模式?核心技术,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期求进一步成长抹不去的痛。

以成本优势进入制造环节的中国企业,正在面临盈利空间不断缩小的危机:家电企业的3C、6C认证之痛、几近被核心技术窒息的DVD之苦、日益频仍的低端反倾销之累、 WAPI标准最终难产之弱,“以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并没有给华国企业带来希望。

而另一方面,在刚落幕的燕京国际科博会映衬下,跨国公司们却仰仗其锋利的“技术刀叉”正在欢快地吞食中国盛宴

这一桩桩触目惊心的现状,让我们别无选择!我们不仅坐拥市场,我们更渴望技术!渴望不再被扼住喉咙!

但核心技术从何而来?

基础技术?方向,我们押得准吗?资金,我们投得起吗?标准,我们说了算吗?风险,我们经得住吗?

应用技术?资源,我们会整合吗?视角,我们够敏锐吗?决策,我们很迅速吗?三星,我们学得了吗?

生产技术?代工,我们真甘心吗?管理,我们够完善吗?前景,我们很看好吗?——台积电,我们值得学吗?”

这是当时《中外杂志》的一篇报道,里面表达了对华国企业无法掌握核心技术的痛心疾首。

随着新芯的快速崛起,这种痛要好一些,导致华国媒体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新芯模式上。

“我们能学新芯模式吗?

众所周知,新芯集团是全球首富,同时也是华国人的骄傲周新先生创办的集成电路领域综合性集团,在全球14个国家和地区有研发中心。

自从创立以来,新芯集团便具有远超华国企业的雄心壮志,同时涉及芯片设计、芯片设备、上下游关联企业投资等多个领域,在2001年的时候更是正式进军芯片制造和消费电子这两个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领域。

高盛亚洲的一篇研报显示,根据不完全统计,周新共计给新芯投入了超过50亿美元的初始资本,在过去的2003年中,新芯集团靠着Mphone的全球热卖和蓝牙技术的垄断,实现了接近10亿美元的利润。

尽管新芯集团的研发中心遍布全球,在狮城也有生产基地,但是新芯集团是不折不扣的华国企业,总部在申海的张江高科技园区,过去一直扎根华国。我们国家的企业无论是学高丽模式还是学弯弯模式都失败了,那我们能不能学新芯模式.”

无论是媒体还是一些论坛,都有大量关于新芯的讨论,因为它的存在感太强了,它有点类似后世的华为,尤其是在小米这个品牌获得成功之后,属于是存在感爆棚了。

而且它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单纯新芯的芯片部门总共在华国提供了接近一万人的岗位,如果把海外岗位加进来的话,那就是上万人了,小米电子的工作岗位则全部在国内,接近三千个就业机会。

正是因为新芯无论是规模、营收、利润、管理和技术都有太多可以聊的地方,所以媒体和论坛经常能看到关于新芯的探讨。

“其他企业为什么不能学习新芯的模式,加大对研发的投入?”

这是狐疑上一个长红的问题,属于时不时就有人把它挖出来做回答。

“很简单,因为其他企业不能确定自己投入了一定会有产出,投入资金去做研发,失败才是常态,像新芯这种反而是极少数。

一家正常的华国企业,利润是很微薄的,因为我们没有技术优势,只能靠性价比去争夺市场,以TCL为例,TCL是上市公司,每年需要公布年报,整个TCL集团在2002年的时候营收超过350亿元,利润仅仅只有10亿元左右。

而且这10亿元里,有超过80%的利润贡献来自TCL手机,TCL手机在2002年全年卖了600万台,TCL敢去搞智能手机吗?研发投入至少是10亿元起,要把公司一年的利润全部花掉。反正我作为李东生,我肯定是不敢赌,这是一条之前从来没有人走的路,我万一失败了呢?

但是周新不在乎,他手握几百亿美元,又有战无不胜的战绩,他看好一个方向甚至不需要自己出一分钱,只要他说我看好这个方向,大家给我打钱,从高盛到淡马锡,有两只手数不完的顶级投资机构会给他打钱。什么PPT、盈利模式都不需要,甚至连方向都不需要,只要周新说我要投资。

国内的企业和新芯在研发上根本比不了,周新不在乎钱,钱对他来说只是数字,人生如果是游戏的话,金钱对他来说没有意义了,他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把钱投进研发里。

加上周新在产品上有着远超一般人的嗅觉和直觉,这让新芯的模式几乎不可能能复制。要想复制新芯模式,需要满足两点,企业所有人不在乎盈利,企业经营者有足够的眼光。

国内大部分企业打着科技型企业的名头,实际上还是资源型企业,靠的是人力成本,研发投入对他们来说远远不如从国外企业手里买技术来的好用,复制别人已经走成功的路永远是最快的捷径。

国内企业的创始人,他们最擅长的是营销、资源整合、压迫员工等等,他们的技能点往这些方面点了,从资源驱动型企业往研发创新驱动型企业去转,几乎不可能。

尽管进入到千禧年之后,从国家层面对于商业已经从强调政治的时代向强调知识的时代在进行转向,但是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学新芯的模式还需要时间.”

狐疑上的回答更多是浮在表面,媒体能联系到更多资源,甚至能去新芯集团实际考察,媒体们的角度则更加刁钻,不仅是研发上的投入其他华国企业很难学,内部高度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和完善的福利待遇保障这些也学不来。

当其他企业还在研究信息化是什么的时候,新芯已经是高度信息化的企业了,领先的实在太多了。

周新回国之后,无论是燕京的媒体还是申海本地的媒体都想找他采访,他全部都回绝了,因为没有意义,他已经够出名了,不需要更出名。

对周新来说,与其参加访谈类节目,不如搞个个人博客,在个人博客上更新自己的想法,这样想说什么不想说什么完全由自己来掌控。

不过现在周新完全不想去想这些,他只想搞事,回到国内之后之前不敢做的事情,现在可以做了。

进入到2004年之后,随着二维码专利的开放,其他电子支付软件也在纷纷赶上,为了争夺NewPay的市场份额都不遗余力,更别说有不少新的电子支付渠道冒出来。

当然由于NewPay过去的垄断地位过于明显,NewPay在市场份额上依然遥遥领先,最先被蚕食的市场份额反而是

现在市面上陷入怪圈,其他电子支付软件搞活动,NewPay的市场份额反而很稳定,没有掉多少,但是的市场份额就掉的厉害,是NewPay的好几倍。

但是周新还是想搞事,之前在阿美利肯的时候不敢把余额宝这一大杀器拿出来,现在他不怕了,先搞余额宝,然后在把P2P的概念借别人的口说出来。

提前开启移动互联网时代,借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红利把08年的金融危机时间往后推,把余额宝、P2P拿出来,把泡沫吹大,这套组合拳下来,到时候危机爆的时候会比原时空严重得多。

还有隐藏的一招就是等到2008的时候,比特币的概念被提出之后大肆宣传,表达对这玩意的看好,把虚拟货币再加上,泡沫就彻底齐活了。

当然周新不会去吹虚拟币或者炒作虚拟币,他会去宣传区块链,利用区块链技术和华国联手推出数字rmb,借助数字rmb推出货币桥项目绕开Swift的限制。

一切的一切要先从推出余额宝开始。

“彼得,我认为现在是个不错的时机,NewPay的全球用户数已经接近1亿了,我们可以推出一些金融类产品给客户选择。”

利用流量为金融产品带货,这套玩法不需要周新提,之前彼得·蒂尔就和周新提过,他想把华尔街的一些基金、理财产品放上去,相当于NewPay从管理费里抽成,作为一个中间方。

但是被周新拒绝了,拒绝的理由是他们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判断理财产品的好坏,一旦出现亏损,用户可能把矛头指向他们,会为NewPay的推广带来危机。

今时不同往日,现在NewPay的地位足够牢固,加上周新打算推出的是风险极低的货币基金。

周新在电话里把自己的想法大致说了之后,彼得·蒂尔听得已经兴奋起来了,他意识到这又是经典的Newman式创意,以最小的代价撬动最大的利益:

“老板,虽然我说过无数次,但是我还是觉得你是天才。

之前我们想的是把一些基金、信托、期权之类的产品放到NewPay上面进行销售,NewPay相当于是一个展台。

但是这些钱不会到我们手里,我们没有套利空间,但是现在相当于NewPay自己推出货币基金,用户把NewPay账户上的余额自动转入我们的货币基金里,用户享受到利息收益,我们有海量的现金,只要做好流动性管理,我们可以充分进行套利操作。

这可比单纯的收管理费要赚得多啊。”

周新说:“货币基金我们要推,管理费我们也要收,这两点并不影响。

我想的是先通过货币基金培养用户习惯,让用户习惯通过NewPay进行理财,然后再推出你之前提到过的‘理财柜台’。”

NewPay因为很早就涉足供应链金融的业务,他们做供应链金融不仅仅在华国和阿美利肯之间做,他们在欧洲也搞这方面的业务。

因为从事供应链金融,NewPay会做一些投资类的业务,所以他们很早就拿了基金牌照,现在正好可以用上。

现在的NewPay与其说是一家电子支付公司,不如说是一家综合性的金融服务公司,更像是早期蚂蚁集团和供应链金融机构的结合体。

周新继续说:“这个项目就叫余额宝吧,给用户一种暗示,他们可以把自己NewPay账户里的余额都放进来。

这个计划启动之后,我们肯定会面临来自华尔街的压力,正好顺势把NewPay推上市,NewPay发展了这么多年,也到了要上市的时候,借助余额宝,NewPay的上市能有一个好的价格。”

彼得·蒂尔在电话那头有些恍惚,他想起自己最早的时候答应周新的收购,他当时创办的电子支付企业叫康菲尼迪,康菲尼迪和NewPay的合并,让他拿到了NewPay的期权。

虽然随着NewPay的数轮融资,彼得·蒂尔的期权早就被稀释到1%以下了,但是即便是不足1%的期权,按照目前市场对NewPay的估值,也价值十亿美元了。

而且彼得·蒂尔相信,余额宝推出之后,NewPay的估值不止千亿。

他内心感慨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如果当时没有答应周新的合并提议的话,即便康菲尼迪做到了电子支付领域的第二名,他的身家膨胀的也绝对没有这么快。

“老板,我尽快去安排,我估计能在今年10月的时候推出,另外我们需要提前在董事会上和其他的股东代表们沟通好。”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