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千禧年半导体生存指南 > 第二百二十七章 访谈2

千禧年半导体生存指南 第二百二十七章 访谈2

作者:乌鸦一号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2:05:18 来源:平板电子书

现在这个时间点,还属于传统媒体黄金时代的尾声,互联网的影响力远没有后世那么大。

在华国,互联网的影响力和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平起平坐大概要到08年之后,而互联网的影响力远超传统媒体,传统媒体除了最头部的几家外彻底沦为边角料,那要等到2015年左右了。

当智能手机成为每个人生活中的必需品后,互联网的边界彻底扩张到了线下。

周新之前可能对这个年代没有太多认识,但是现在都来了这么久,他从各种渠道都能了解到当下传统媒体在华国的地位,以及这是他第一次在华国参加访谈类节目,会在华国引起怎样的讨论,他是有预料的。

周新本来不想接受采访,正是知道自己言论可能造成的影响,所以周新对说的话会特别谨慎。

尤其在电子支付牌照获批的当下,整个华国范围内眼馋这张电子支付牌照的人可不少,从NewPay成功打通线上和线下的边界大家甚至都能看到未来的发展前景。

至于芯片,芯片领域和电子支付不同,芯片可以大谈特谈,周新巴不得华国多一些民间资本进入到芯片行业中来,这个领域涉及到的上下游企业太多了,华国企业在其中的参与程度越高,被踢出全球供应链的可能性也就越小。

芯片包括原材料、设备等等,加上设备的供应商等,一共有着数百个细分领域,华国企业如果能够在数百个细分领域中占据三分之一的主要供应商地位,那么未来想把华国从芯片供应链中踢出去,会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和时间。

“我一直认为华国有着天然的基础发展芯片产业,和我们有着相似文化来源的霓虹、高丽、弯弯地区,他们的企业能够在芯片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在很多芯片细分领域中战胜硅谷的企业成为市占率第一的企业,华国企业同样可以做到。

我正是带着这种信念下投资的新芯科技,同时新芯科技有很多华人工程师,他们都很优秀,他们从硅谷到了申海张江工作之后,我们招聘了很多华国本土的工程师和高校毕业生,他们一致认为华国本土人才非常优秀。

他们只是欠缺时间和经验,在工作的努力程度、细致程度和天赋上丝毫不亚于硅谷芯片领域的工程师们。

华国几乎具备一切芯片产业能成功的要素,它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恰好这两样我都不缺。”

这也不算是忽悠,华国在芯片领域确实具备几乎一切成功的禀赋,唯一的劣势在于西方不能卖最先进的生产线给华国。

要是西方能够卖最先进的芯片生产线给华国,中芯国际未必不能从台积电的市场份额中咬下一块肉,而不是眼睁睁看着台积电垄断了芯片代工领域最尖端的制程。

三星和英特尔同样掌握相关技术,但是从良品率和成品质量的角度出发,都不如台积电的技术。

同样的设备、同样的原材料,越到先进制程,台积电的工艺水平就是要胜出一筹。

主持人听完后问:“我也相信华国能够在芯片领域有所成绩,新芯科技的发展势头特别猛,在很多领域都实现了突破,新芯科技的成功能够很好的证明这一点。”

此时陈进已经回到了交大当教授,并且正在主持汉芯一号的设计。汉芯和交大都挺有意思的,在汉芯一号之前,交大就发过公告称他们已经攻克了深亚微米的集成电路设计,实现了0.25微米的集成电路设计技术。

然后交大的0.25微米技术是当时交大大规模集成电路研究所所长林争辉负责带队研发的,后来搞技术鉴定的专家委员会里有两个科学院院士,一个工程院院士分别是王守觉、邹世昌和许居衍。

再后来陈进到了这个研究所,林争辉自己说他没有收陈进,他看不上陈进,认为对方才三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林争辉认为对方没有技术积累,陈进是通过其他渠道进入的交大。

巧合的点在于,后来给汉芯一号做技术鉴定,在事发后被问责的专家里就有帮林争辉做技术鉴定的邹世昌和许居衍。

林争辉不愿意让陈进来交大完全是他个人的说法,缺乏其他人的佐证,而且如果他真的不愿意让陈进到交大来,他完全可以阻止陈进来交大。

“您认为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一直有一种说法,大致意思是我们要发挥我们的优势,去做我们擅长的,像芯片这个领域上,我们不用急着追赶,现在华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能投入的资源有限,等到完成原始积累后再去做技术研究也不迟。

周先生,您是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这个话题可以说是直指联想,在新芯在硅谷召开技术发布会后,其蓝牙技术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让国内再次开始了技工贸和贸工技的讨论。

贸工技并不是不发展技术,而是把技术的优先级放在很低的位置。在新芯科技的对比下,华国的舆论直指联想,传统媒体还会稍微顾忌,标题大致都是《联想技术之路要怎么走?》、《高科技消费时代如何创业》等等。

《高科技消费时代如何创业》只是短短点了一句:“仅仅通过贸工技实现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已经不可能。”

互联网上的言论那要犀利得多,尤其是在有了知识问答社区之后,这类社区主打的就是一个理性讨论、有理有据,证据一摆出来,大家才会觉得真不行。

“谢邀,联想怎么可能能搞得好技术嘛,从华国科学院八十年代的院长周光召到九十年代的院长路甬祥,历届院长都向柳表达过希望联想在高技术领域实现更大突破的期望。

包括大概三年前的时候,我跟着我们教授去和柳一起开会,期间有一批教授,大家都在帮联想支招,联想该怎么样发展自己的技术,期间柳只是‘嗯’、‘嗯’两句,没有任何实质性表示。

联想最引以为豪的是他们的精细化管理,所谓能够把成本压低,靠着ERP系统降低客户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成本,每年在接受外界采访的时候,都是强调我们要通过卓越的流程和精细化管理实现成本控制,从高层就不重视研发,研发被放在很低的地位,能实现技术突破才怪呢”

回到访谈节目现场,周新在听完主持人的问题后回答道:“我不认为要到某个阶段才能去做研发做创新,创新和研发应该是贯穿企业始终的一件事。

特别在商业现代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就更不是如此了。

现在有经营类贷款、风险投资、上市投资等多种手段来完成原始资本的获得,对于企业来说其实不太需要像之前那样,靠自身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

主持人继续问:“周先生,同时有说法认为,技术投资需要大量投入,一旦走错一步对企业来说是重大打击,通过您刚刚上面提到的这些手段获得的钱也是有成本的,走错的话那打击会更大了。”

这几乎是联想柳的独有观点了,在和倪光南发生争执的时候,他在公开场合的解释就是:世界上80%的公司会因为在技术上的错误的过度投入而死掉。技术不是唯一的。

周新这不得好好反驳一番:“简单的创新也是创新,技术的突破是从简单技术开始逐渐复杂化的,企业一开始就不重视技术创新,没有从技术创新上获得过好处,即便在完成原始积累,也很难实现从原本的贸易驱动变成技术驱动。

刚刚您说的那点其实是外界对创新的误解,认为技术创新需要大手笔投入,技术创新是可以小手笔投入的。

我认为想做技术驱动型企业,或者企业想实现技术转型,需要在一开始就发现可以技术创新解决的日常经营中的需求,或者是同行业企业共同存在的困难,在这一领域投入研发资源,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需求。

等类似的问题解决多了,从技术创新中获得好处之后,再去考虑创造需求这一级别的创新。

我认为技术创新有两种,一种是解决现实存在问题为导向的需求,另外一种是解决现实不存在问题为导向的需求,一般来说第二种要远难于第一种。

比如Matrix键盘,现实中存在键盘,我认为现实中原本的键盘不好用,所以我才研发出了Matrix键盘来解决需求,Mphone则是现实中不存在类似的手机,我认为需要有这样一款手机来解决现实中不存在的需求。”

主持人见周新提到Mphone之后,知道在技术研发上的话题差不多应该打住了,本来邀请周新很重要的目的就是帮Mphone打广告:

“刚刚周先生您也提到了Mphone,我想请问,您认为Mphone在华国市场能获得成功吗?

顺势我也有另外一个疑问,就是海外的硬件公司在华国一般都能获得成功,但是软件公司很难获得成功,像戴尔、惠普、索尼、三星这些海外的硬件公司在国内很受欢迎。

反而像eBay、雅虎、亚马逊、百度、quora这些国外的互联网公司在国内并没有受到额外的优待,这点你怎么看?”

“你刚刚提了两个问题,先回答第一个,Mphone能否获得成功我持保留意见,因为Mphone的售价太贵了,这个定价要比一般的手机高大概百分之四十。

这个价格是否能够获得华国消费者的认可,我心里是没有底的。

虽然我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好用的手机,但是华国消费者是否愿意为一款手机承担如此高昂的溢价,我不确定。

只能说希望节目播出后,观众们会看在我的面子上给予Mphone一点支持。

第二个问题,刚刚你说的那些硬件公司我喜欢统一把他们称为消费电子公司,做面向消费者业务的电子领域公司。

因为他们有技术上的优势,有品牌认可度,所以能在华国市场大获成功,就好比奔驰宝马在国内受到认可一样,在当下来看,他们的产品质量确实要优于国产品牌。

这种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能够扩张到他们每一款产品上,即便是性价比不那么高的产品,消费者也会愿意为他的品牌溢价买单。

而互联网就不存在这种优势,因为互联网技术是开源的,根本还是看产品好不好用,你说技术上能有什么优势?百度的搜索引擎技术更好,它能比搜狐搜索快0.1秒吗?搜索结果更精确,对用户来说他们有感知吗?

而且专注于英语搜索的百度,真的能比专注于中文搜索的搜狐更加精确吗?

加上海外的互联网公司并没有在国内打广告,做品牌塑造工作,海外的互联网公司一没有品牌优势,二没有技术优势,而国内的互联网公司更了解华国用户,更加贴近华国用户,能和国外的互联网公司打个平手,甚至略占上风再正常不过了。”

主持人先是奉承了两句:“希望看到我们节目的观众,在条件允许的范围下支持一下Mphone,我之前看过,光是外观就很让我心动了,周先生,要是Mphone找电视购物节目的主持人可以来找我。

刚刚周先生讲到华国的互联网公司更加了解华国用户,其实大家都知道,周先生最著名的身份是互联网产品经理、互联网创业者,您在硅谷获得了外界难以想象的成功。

而你名下的投资公司在华国也大肆投资互联网公司,好像参与了2000年之后华国所有上市互联网公司的风险投资。可以说您在华国,在中关村同样获得了非常出色的成绩。

你是如何做到,既能了解阿美利肯人对于互联网的需求,又能了解华国人的需求呢?”

说一下周末一直在加班,我周末连着两天加班了,昨天是真写不动了,本来我昨天想着写8k然后立个flag的,结果早上刚坐在电脑前就被拉去加班了。

本来乌鸦是想着这个月工作日每天6k,周末每天8k的,不立flag,把这个当成目标!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