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千禧年半导体生存指南 > 第一百三十三章 新芯科技的初始团队

关建英被赶出来这件事一直都在周新的意料之中,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因为他被赶出来,后来才有了世芯半导体的成立。当然现在有周新在中间运作,未必会有世芯半导体了。

周新一直和关建英保持联系,为的就是在关建英被赶走的时候能够挖人。

对方能在短短十来年时间把世芯半导体从初创时期的5个人,运作上市,市值在900亿新台币,大约为200亿rmb。

在周新看来,壮年时期的关建英简直是他要成立半导体公司后CEO的首选。

林本坚能力很强,但是周新希望对方的精力全部放在研发上,别把太多精力花在事务性工作上。

关建英就不同,在模拟IC上二十多年的经验,导致他同时有丰富的工程师经验和管理经验。

周新脑海里三星S系列的芯片设计可以直接拿来用,早期在模拟IC上不需要太多的研发投入。

“关先生有超过20年的模拟电路设计经验,他是很难得的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从业人员。

因为我们做光刻机领域的工作相当于从零开始,要赶上其他公司的进度,中间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做,所以我会找他来帮你分担管理上的压力。

可以让你把绝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研发上。”周新说。

林本坚说:“Newman,很感谢你的欣赏,但是这件事还是有点大,我需要回去和我老婆商量一下。

具体能不能加入伱的公司,问一下你打算叫什么名字?”

周新说:“新芯科技,新芯科技名下会成立两家半导体公司,一家做光刻机就叫新芯光刻机,另外一家叫新芯半导体,后面那家公司专门做模拟IC设计。”

“我前期投入10亿美元研发费用是全部投入新芯光刻机,新芯半导体会另外再投钱进去。”

名字还是得叫新芯科技,周新专门为半导体留着呢。

林本坚点头:“明白,所以如果把研发中心放在大陆的话,最终选择哪个城市呢?”

周新说:“放在申海,申海有申海微电子,他们也是做光刻机的,多少有些人才可以挖过来。

申海作为排名前列的沿海城市,有大量合适的高校学生,我们可以挖一部分人,从外面找一部分人回去,再自己培养一部分人。

前期我对进度没有太高的要求,三年,我的目标是三年做出第一台能够介入生产流程的光刻机。

至于是否能够实现技术突破,比其他光刻机厂商都要领先,这我不做要求。

我们前期主要要把公司研究人员的框架建立起来,把研究人员的梯队建设好。”

林本坚听完之后放心了,半导体创业研发最怕就是投资人不懂行,外行指导内行的情况发生,给太大的压力和不切实际的考核指标。

周新定的目标很合理,甚至可以用一句低了来形容。

林本坚:“好,我会在一周内给你回复的,因为回大陆涉及到举家搬迁,可能我两个小孩不会和我们一起回去。

但是这还是一件涉及到我们举家搬迁的大事,我需要好好和我太太商量一下。”

周新点头:“好,等你的好消息,我们共同创造一番事业!”

和周新聊完之后,林本坚去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自己的人脉,验证张汝京回华国搞芯片代工是不是真的。

作为前德州仪器的著名工程师,世大半导体的创始人,张汝京目前可要比关建英有名得多。

消息很好打听,世大半导体最近才被台积电以50亿美元的估值收购,张汝京离开台积电,这在弯弯算大新闻了。

至于张汝京的动态,林本坚相信周新不至于在这上面骗他。

在见完林本坚之后,第二天周新就找到关建英吃饭:“关叔,听说你过得不太顺利。

有没有想过来和我一起创业?

我最近打算回大陆成立半导体公司。”

周新和关建英已经很熟了,所以没有太多弯弯绕绕,直接开门见山。

关建英一直在加州的旧金山湾区混,包括他后面创业公司也是在硅谷。

来旧金山也就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关建英问:“你打算做什么?模拟IC?和老胡不同,我也只会这个了。”

周新说:“模拟IC和光刻机。”

关建英马上意识到:“光刻机的研发投入不小,没个几亿美元连起步都难。”

周新反问:“你觉得我缺钱吗?”

“也是,你确实不缺钱。

我是以什么身份参与到这个创业中?”关建英意识到周新可是手握数百亿美元的人,就差把我有钱写在脸上了,所以他开始问其他的问题。

周新说:“CEO,我不太擅长具体的企业管理。

我只负责战略方向的把握以及部分研发工作,企业日常经营管理全部交给你。

光刻机方向我已经找了一个研发主管,林本坚,也就是说这个企业现在只有两个人,我和林本坚。”

周新相信林本坚一定会答应他的条件,台积电和林本坚的第一次联系是在2000年4月。

参与新芯光刻机的创立,对林本坚来说,未来新芯光刻机上市后把股份变卖直接就是阶级跨越。

有周新源源不断的研发投入,加上他对自身能力的信任,林本坚对把新芯光刻机运作上市有很强的信心。

周新相信,没有人能够比他开出更好的条件。

关建英想了想:“老板,这活老关接下来了,主要我现在也没有去处。

另外回之前的公司工作我也拉不下脸,你能给我这个机会我很感激。

我们现在也算进入工作状态了,既然要做光刻机,我这边再给你推荐几个人。

光刻机的难度要比模拟IC大得多,我们得挖人,得迅速挖人把架子搭起来。

严涛南和林进祥,他们两个在主要是负责芯片成像和光罩。

他们的加入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周新心想又听到熟悉的名字了,严涛南后来是A**L的全球副总裁,在光刻机突破上同样立下过汗马功劳。

至于林进祥,周新不太了解。

既然关建英把这两个人相提并论,那么林进祥肯定同样有过人之处。

关建英继续说:“这两个人都是台积电的研发处长,林进祥是负责总体技术把控,严涛南则是负责光罩技术。

我会列一个名单出来,我们需要对名单上的成员挨个挖人。”

“这里面大多数都是台积电的工程师,我不敢保证都能挖过来。

但是最近我得到的消息,因为张汝京打算回大陆建厂,所以台积电很多工程师打算和张汝京一起回大陆。

现在正是人心思变的时候,我们去挖人有一定的概率。

但是我们需要抓住这个时间点。”

光刻机研发不是一门好生意,芯片代工同样不是好生意,芯片产业的下游,靠天吃饭。

建厂是一大笔成本,每年的设备更新是另外一大笔成本,能不能开工一是要看芯片设计公司的眼色,二是要看全球需求的具体情况。

周新心想,从台积电挖这么多人走,张忠谋知道了,我们在CAAS开会的时候他恐怕不会给我好脸色。

不过做事就是要拉得下脸,本来当时找张忠谋加入CAAS,就是为了挖台积电墙角的。

“关叔,所以你需要做的是,先把薪酬框架体系搭起来,然后再去挖人。

我们要成立的公司叫新芯科技,旗下分别有两家公司新芯半导体和新芯光刻机。

然后我打算把公司放在申海,你去申海之后,和吴世强联系,他在那边负责帮我打理投资业务。

你先把人力资源部门搭建起来,然后找个资深的外企hr,把薪酬体系建好,在建薪酬体系的过程中,一边去挖人。”

关建英以为是在硅谷成立公司,没想到要回大陆,“搞光刻机研究,大陆在这方面的人才积累非常薄弱。

包括模拟IC设计,大陆的人才积累同样薄弱。

我们如果把公司放在硅谷,这里有大量的人才可以被我们招揽。

IBM、贝尔实验室,有很多之前从事过光刻机研究的工程师,在和尼康、佳能这些霓虹厂商竞争过程中失败后,他们也陆续换了方向。

但是他们在光刻机领域的经验还在。

把公司设在申海,我们就只能找华裔工程师,而且还要是愿意回申海的华裔工程师。

当然有少量其他族裔的工程师愿意去申海,但是这种人数量可以忽略不计。”

周新点头:“我明白,但是硅谷多一家光刻机公司,少一家光刻机公司不重要。

大陆多一家光刻机公司,很重要。

张汝京宁愿放弃台积电的股票也要回大陆建厂,我们回大陆成立新芯科技不需要放弃什么,只是在人才招募的过程中会有一些困难。

我之前和林本坚聊的时候,和他说了,三年,我预计光刻机三年出成果就可以,而且成果不需要赶超同行,只需要能够进入生产流程进行验证就可以。

我们有时间,有精力,有资源去挖一批人,培养一批人。

大陆在集成电路领域什么都缺,但是唯独不缺可以培养的人才。”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