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科研从博士生开始 > 第二百五十五章 诺贝尔颁奖!持续几年的研究?很容易啊!

“今年的诺贝尔奖物理学奖获奖者是源点论的开创者,混乱力场的预测和发现人,电磁力、引力的理论关联研究人,来自中国苏东大学的张硕教授!”

“张硕教授在数学物理领域完成了诸多重大的研究,每一项都对于学术有极大的贡献。”

“他以混乱力场发现所塑造的基础力关系模型,创造了全新的物理理论--源点论,之后,源点论的基础被验证。”

“众多团队,在实验中发现了引力信号,世界科技可以期待未来掌握引力制造技术……”

“他的理论影响深远,成果是多方面的,他是当之无愧的获奖人……”

“……”

“张硕教授,恭喜恭喜!”

“恭喜你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你可是国内成为了第一个获奖人。”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荣誉,也是国际学术的重大肯定!”

“你实现了新的成就……”

“……”

一大堆的宣告,一大堆的恭喜,一大堆的祝贺。

张硕对于获奖也感到很高兴,毕竟是国际物理公认的第一奖项,但心理上并不是那么在意。

他不在意,其他人却非常在意。

各个与之关联的机构,纷纷发表祝贺公告,苏东大学更是连发了三条公告,全都和获奖有关。

国内媒体也陷入了沸腾,大量的报道都和张硕、成果内容、获奖信息有关。

国内确实很在乎诺贝尔物理学奖,因为奖项影响力非常大,被认为是最顶尖的物理奖项。

奖项,也是个人荣誉的提升。

举个例子来说,两个研究内容都不被关注的顶级物理学家,一个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另一个没有获奖。

在公众舆论范围内,前者就被认为是更优秀的物理学家,后者无论是名气还是待遇,都和前者会相差很多。

这就是奖项带来的影响力。

当然,依靠自己的成果被学术以及公众认可,并成为公认最顶级物理学家的学者,并不在以上例证范围内。

比如,史蒂文-霍金、爱德华-威腾。

即便没有获奖,他们也被公认为是最顶级的物理学家,甚至,舆论还认为大部分获奖学者,成就也比不上他们。

张硕也是其中之一。

他早就已经成为国际最顶级的物理学家之一,诺贝尔物理学奖也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如果他长时间没有获奖,才会引起公众以及学术界的质疑。

国内媒体围绕张硕的获奖以及其意义做报道,舆论也围绕张硕的成果,获奖的意义来谈。

比如,张硕是国内第一个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奖人,实现了国内学者获得诺贝尔奖物理学奖零的突破。

这是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在获得奖项以后,很多人都发来恭喜的信息,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按照计划,派出团队来源点论研究中心给张硕奖项。

前来的有六个人,包括评委会主席亚格兰-伯哈德-安德森,也包括其他两个瑞典科学院的学者,特里伦和布朗。

后两者都是理论物理学家,也已经随着时代潮流,开始进行基础力关系模型的研究。

六人组还有专门的摄像师,是专门过来拍摄颁奖过程。

实际上,出发前亚格兰一行人还担心会碰上给格里戈里-佩雷尔曼颁发菲尔兹奖的情况。

当时菲尔兹委员会一行人根本就没有见到佩雷尔曼,闹得留下个有些滑稽的故事。

这种情况并没有发生。

张硕对待亚格兰一行人还是很热情的,对方从万里之遥而来,专门过来给他颁奖,拒之门外就太不礼貌了。

源点论研究中心,张硕和亚格兰、布朗并排向前走着,闲聊了一下旅途的事情。

他们一起去参观了理论中心大楼以及基础实验室。

在布朗的请求下,张硕还带他们去看了发现引力信号的实验室,对于引力信号,甚至引力场的发现,所有人都非常感兴趣。

张硕简单介绍了一下实验,包括装置、设备等内容,并没有任何细节性的数据介绍。

这也已经让亚格兰等人非常满意了。

国际上已经有好几个团队在研究引力制造技术,他们的实验也明确发现了引力信号,但毫无疑问的是,源点论研究中心才是最先进的,成果也是最超前的。

一行人中,还没有人见过和引力制造实验研究相关的实验室,只简单介绍,随意看一下,都让他们感觉开了眼界。

在大致参观了一下以后,接下来就是颁奖环节了。

理论中心大楼一层大厅里,张硕站在了最中心的位置,亚格兰站在一侧,他手里拿着一个金色的托盘,上面有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金牌、证书以及记有奖金金额的文件。

在颁奖空地的正前方,站着的就是一大群记者了,亚格兰一行人带着的随行摄像师,则被允许站在最前面拍摄。

大厅的四周围还有一大群人围观,要么就是理论中心的人员,要么就是苏东大学的教授,还有一些大学和省里的行政官员。

罗勇军、孙兴利、谭友铭、张秋生等人都在其中。

罗勇军的脸上已经被笑容堆满了,他的嘴巴根本停不住,还有一群人围着听着,“你们肯定不知道,那是几年前了,张硕刚读我的博士,我就带他去了实验基地。”

“为什么我要带学生去,而且是带他去?因为我当时我就觉得他不仅仅是一个数学天才,也是一个物理天才。”

“多接触这些物理研究,可能会让他爱上物理,我承认数学很重要,但物理也很重要!”

“看到没有?果然是这样,现在他拿奖我一点儿都不意外,菲尔兹的时候就是这样……”

“乌拉乌拉~~~”

罗勇军一边不断地说着,周围人不断的感叹着,“原来是这样!”

“罗老师真不一般,看人的眼光真准!”

“怪不得!”

“我和罗教授不熟,他的学术能力怎么样我也不清楚,但是他教学生的能力……”

“是这个(大拇指)!”

这些赞同声大大满足了罗勇军的虚荣心。

孙兴利站在旁边用力撇着嘴,小声嘟囔一句,“你怎么不说,和张硕一起读博的刘成杰……到现在都还没毕业呢。”

李刘双悦也站在人群中,看着中间的张硕不由得很振奋。

这就是学长啊!

在东港大学的时候,她就觉得学长不是一般人……

果然如此!

虽然她觉得自己没什么学术天赋,但能和学长在一起,就感觉征服了科学。

这种感觉太好了。

实际上,罗勇军不是‘吹嘘’的特例,好多苏东大学的教授,只要认识张硕并且和苏东大学外的人站在一起,都在说‘曾经有多么看好张硕’之类的发言。

虽然获奖的是张硕,但他们感觉此时就是自己的高光时刻。

在众多的瞩目中,亚格兰端着托盘走到张硕的面前,布朗也跟着上前帮忙端起托盘,亚格兰则是把奖牌挂在了张硕的脖子上。

他说道,“恭喜你,张硕教授,你获得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你的研究成果引导了物理学的新方向,并推动物理研究取得质的进展!”

“再次恭喜你!”

“谢谢!”

张硕朝着亚格兰轻轻点头,并在摄像机镜头下,向前一步和亚格兰进行握手。

一时间,灯光闪耀,周围也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在众多的记者面前,张硕发表了简单的获奖感言,强调了基础物理研究的意义,以及源点论基础理论,对于实验验证、科技转化方向的重要性。

之后,张硕做了一个重大的宣布,“我决定成立源点论理论研究青年支持基金会,基金会由源点论研究中心负责,每年会拿出一笔资金来奖励那些做源点论方向理论研究的青年学者。”

“我所获得的奖金,会捐献给基金会,同时,源点论研究中心也会拿出一千万资金,合并在一起成为基金会运转的第一笔资金。”

在张硕说完以后,周围再次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金还是很高的,奖金数额每年会随着诺贝尔基金会当年的收入而变动。

如果同时有几名获奖者,那么获奖者就会平分这笔奖金。

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奖金为12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左右。

获奖者就只有张硕一人,奖金就都归张硕一人所有。

这笔奖金再加上源点论研究中心支持的1000万资金,基金会启动资金就超过了1900万,足以维持运作很长时间了。

……

亚格兰一行人只在苏东留了两天,随后就返回了欧洲。

张硕则是按照计划去了核物理中心的托卡马克实验基地,他早就对于新实验期待不已了。

在完成了基础的理论以后,他对于实验相关反应的理解更深入,也进一步确认了实验的安全性。

核物理所的实验基地里,汤华、宋瑞飞的团队,比张硕更加期待新实验的研究。

他们早就完成了实验前的准备。

宋瑞飞对于研究也是非常积极的,过去核物理所的核聚变方向,可以说就是一个小分支,因为核聚变大型研究是在人造太阳项目团队,他们的团队手里没有大项目,想维持基础的研究都没有经费,大部分研究可以说处在停滞状态。

现在就不一样了。

小型托卡马克装置不断被改造,也成为张硕的新物理方向的一环,上级部门给予了绝对的支持,要经费给经费,要设备给设备。

他们的团队也等于在张硕手下做研究,不管是待遇还是重视程度,都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同时,研究的可期待性还很强,因为是新物理研究方向,而且张硕的能力是被公认的,研究成果也是可以期待的。

宋瑞飞对于新实验内容了解更多,了解的多,才知道其有多么重大的意义。

实验团队是要在托卡马克装置内进行控制核聚变反应,并寻找反过程中的电信号。

这等于是核反应直接制造电力,绝对是前所未有的内容。

哪怕只是检测到非常微弱的电讯号,也绝对是国际最顶级的成果,是发现新物理现象以及力学转化的重大研究。

“感觉就像是重子cp破坏,又有点像实验寻找引力信号。”

在基地门口等待张硕到来的过程中,宋瑞飞和汤华说着,“都是复杂反应中找寻微弱的信号。”

“引力信号,张硕教授的团队以及国际上好几个团队都有发现,现在是要找全新电信号,估计要比引力信号还要难。”

“这是对张硕教授的新理论的验证。”

“所以我说起重子cp信号,如果能找到就验证了一下新理论,不过想找到是非常困难的,强力是核力,没有宏观表现,可要比引力难研究的多。”

汤华也认可宋瑞飞的判断,他轻轻点头,“如果能在几年内有发现,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像是这种研究,一般都不限制时间,就像是谭志明的组……以前的cp组,11年时间什么也没有发现,这才是正常的。”

“不过,因为是张硕教授的研究,还是有更多信心,肯定能发现,只是时间问题。”

宋瑞飞期待的点头。

汤华看向宋瑞飞眼神,带着羡慕,“要是我再年轻个十岁就好了,你是赶上了好时代。”

他说的摇了摇头,“我已经老了,这就是最后的研究了,退休前,估计是看不到成果了……”

宋瑞飞赶忙说道,“汤院士您还年轻,有的是时间。”

“别说这些虚话了。”汤华苦笑的摇头,“这些天,就只是看看实验室,看看实验准备,都让我感觉浑身疲惫,我已经决定好了,明年就退休。”

宋瑞飞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他有些同情汤华,同时,也感觉有些庆幸。

汤华确实没赶上好时代。

汤华率队建造了国内第一座托卡马克装置,也完成了国内第一次进行约束磁场高能等离子实验。

在托卡马克约束核聚变研究领域,汤华就是国内的第一人,为国内相关领域打好了基础。

但是,受限于经费、技术等情况,他的团队建造的装置后续就闲置,更甚至还被运走了,想再看一眼装置都不可能。

过去十几年时间,汤华也再没机会从事真正的实验研究。

现在张硕和核物理所核聚变团队进行合作,绝对是历史以来最好的机会,但汤华已经老了。

现在所进行的重大研究,汤华肯定是看不到实验有发现的那一天了。

这也是值得庆幸的地方。

到时候,项目主要负责人就是宋瑞飞自己了,成果、荣誉都会被放在他的身上。

宋瑞飞想想都非常的兴奋。

在两人的谈论中,两辆车子停在了实验基地门口。

汤华、宋瑞飞马上一起迎了过去。

张硕、薛博坤等人,从车子里走了出来,和实验团队成员纷纷握手,并一起走进了基地。

路上,宋瑞飞就介绍起了实验装置的改造工作,并说明一切都按照计划准备好。

现在就是听张硕安排要进行实验了。

张硕去大型实验间看了一下,到二楼查看了新安装的几台精密检测设备,还关心了一下设备检测运行的机制。

这几台设备,都是为了检测电讯号准备的。

现在还不知道强力转化电磁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就需要更多精密设备辅助进行检测。

在相关人员做了介绍以后,张硕还是非常满意的。

上级部门对于研究的支持力度很大。

这次实验只是装置改造以及引入新设备就花费了两个亿,还有几十个工程师前来配合实验。

在整体看了装置改造以及新设备情况以后,张硕考虑了一下,还是建立了一个任务。

【任务二】

【研究项目名称:实验测定核聚变转化电讯号(难度评估:C)。】

【实验装置完成度:99%(难度评估:A)。】

(剩余进度需要科研币数量:30。)

【进度:0.011%。】

(剩余进度需要科研币数量:100。)

“难度C级?”

“简单啊!”

“只要装置完成,分析上就很容易,但装置完成度只有99%,也就是说还差点什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