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科研从博士生开始 > 第二百二十七章 能源技术方向!张硕:理论上是可行的。

费米实验室是能源部直属的大型科研机构。

彼得-卡尔森不能说是费米实验室的上级,但拥有直接的管辖权,包括实验室的一些大型项目审批,都需要卡尔森的签字才能通过。

所以卡尔森的决定是相当重要的。

费米实验室主任莉亚-梅明加接到卡尔森的电话以后,一时间都感觉有些发懵,反应过来以后顿时满心惊喜。

这可是一个重大消息,张硕团队的研究又有了新的突破。

针对国家性科学竞争来说,其他国家的科学团队完成一个大成果当然不是好消息,但对于费米实验室以及她本人来说,绝对是个好到不能再好的消息。

一则是,表明她所领导的实验室,做出了正确的决定,因为他们早已经提交了项目申请报告,只不过没有得到审批而已。

不就代表她个人的决策和领导能力吗?

第二就是新方向有希望了,申请大型项目有希望了。

这個新方向可是牵扯到大量研发经费的,而且‘人为制造引力’,听起来就有非常美好的前景。

莉亚-梅明加马上找来了cp组的负责人扎克因,和他分享了这个惊人的消息。

扎克因同样非常惊讶,“他们又有了进展!这真是太神奇了,速度这么快……”

“最重要的是,能源部已经开始考虑这个方向,而不是继续坚持之前的什么弦理论。”

莉亚-梅明加说着不由得撇起嘴角,摆出一副讽刺的意味。

扎克因也道,“就是那些所谓顶尖的学者,他们维护自己的利益才支持什么弦理论。”

两人找到了共同话题,连续批评讽刺了一大通。

他们确实不相信迈克-约尔的理论,同时更加认可张硕的理论方向。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

张硕发布了自己的理论以后,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研究,就宣布发现了引力信号,但因为没有详细的数据,其他机构无法对实验进行复刻,再加上理论到验证的时间太短,让很多专业领域学者都有一种不相信的感觉。

迈克-约尔的理论就不用了,他的理论以粒子标准模型和弦理论数学作为基础,试图把混乱力场现象包含在已有的理论框架之内,自然会得到大量专业学者的支持。

但是抛开专业学者的领域不谈,其他学者更愿意相信张硕的理论。

他们考虑的是张硕的理论更贴近现实,更容易接受,四大力拥有统一的源点,或是拥有某种共性能够相互转化,排除‘专业性’因素后,想想也是行得通的。

对比来说,迈克-约尔的理论谈什么高维度,有点带有玄幻色彩,甚至有点像是神学,常人根本无法理解。

如果用数据举例来说,理论物理、高能物理领域学者,八成以上都支持迈克-约尔的理论,其他学者正好相反,八成以上都更愿意相信张硕的理论。

很可惜,决策层更愿意相信专业学者,也就是理论物理、高能物理领域学者。

其他学者根本没有发言权。

莉亚-梅明加是实验室管理,根本不是学者,扎克因从来不相信弦理论,他们自然更倾向于张硕的理论。

当然最重要的是能源部得到了确切消息,张硕团队的研究有了进展,他们已经在考虑这个方向了。

这可是非常好的消息,也代表着费米实验室将会申请到超大的项目,同时,代表实验室他们将会迎来巨大的发展。

莉亚-梅明加顿时充满了干劲,也马上和张英科以及其他人商议了工作方向。

第一当然是重新写项目申请报告,把报告做的更加精细,考虑更加多的方面,以便能够说服能源部。

想做到第一步,还需要对理论甚至是研究突破有更多的了解。

莉亚-梅明加马上联系了高能所,希望能够去高能所进行访问,甚至是达成一定的合作,都能帮助他们找到方向。

实际上,他们更希望能够和张硕团队直接达成合作。

显然,暂时是不可能的。

张硕团队还没有对外公布成果,而他们上一次公布成果也没有对外合作的意向。

这次申请去高能所访问,能源部也做了一些工作。

高能所方面也通过了。

实际上,高能所一直希望对外有合作,哪怕是混乱力场的研究方面也一样。

这主要是技术问题。

费米实验室有很多高端的技术,能够做一些他们做不了的实验,双方可以进行技术上的互补,并进行一些数据交换,来帮助他们对于混乱力场有更多的研究。

在理论方向上,理论物理学家们也希望能够有个对外沟通的平台,而不只是局限在国内范围。

源点论,才刚刚起步。

基础力关系模型的框架,是一个包含很多内容的物理框架,到现在为止,还可以用‘空旷’来形容。

有很多空间可以填补新的东西,而有更多填补的内容,才能够让框架更加完善。

在能量力场方程、混乱力场的研究方向上也一样,张硕对混乱力场的确切情况也不了解,他研究的是基础力之间的关系,源点论的探索方向,依旧处在‘初级阶段’。

一项理论,尤其是统一四大力的理论,必须要和各个物理层面进行联系,应用上也需要拓展其他领域。

比如,粒子标准模型(粒子组成、形态、分布等问题)。

比如,超导机制。

比如,超对称问题,能帮助揭露宇宙演化的奥秘。

等等。

这些问题都是理论需要解决的,产生理论关联以后,甚至可以转化为应用。

基础力关系,也只是力学关系的数学表达,研究的也只是‘模糊关联’。

理论方向,探索的还有很多。

……

瑞士,日内瓦。

核子组织正在召开新一次的会议,会有好几个理事参加,也有各个合作国家和机构的代表,也包括核子组织上下的管理人员。

这么多重要人士参加,也代表了会议的重要性了。

这次会议就是为核子组织下一步工作确立方向,明确主方向并起草议案,然后就可以申请经费对粒子对撞机进行改造,并建立团队分配工作了。

在会议中,核子组织有了三个重要决定。

第一是中断和高能所的合作,并中断各个中国高校的CNS合作组,后续不再共享相关的实验数据,也不会再进行直接性的交流。

会议做出这个决定的理由是,中国方面不接受《混乱场论》、《高维暗物质理论》以及其他同方向的研究。

“他们不接受这个方向的研究,我们也同样不接受源点论,双方不在一个方向就没有合作的必要。”

有理事在会议上发言说道。

第二个决定和第一个决定有直接关系,也就是新方向会顺着迈克-约尔的研究展开。

第三就是正式决定立项,并根据理论研究对于粒子对撞机进行改造,并拿出了草拟的改造方案。

三个决定,每一个都非常的重要。

会议进行了三个多小时才结束,捷克物理学家,核子组织理事之一艾普顿-利特从会场走了出来,他脸上带着些许疲惫,拧着眉头脸上带着不满和无奈。

实际上,会议最重要的是第三个决定。

前两个决定则完全是和不同方向,或者说和中国方面做一个分割。

核子组织一般不会做出这种决定,没有任何一个顶级科研机构,会去直接否定一项没有被证实错误的物理理论。

会议之所以会这样,还是因为受到了政-治上的影响。

有一些理事成员直接决定做出分割,会议的决定是投票表决的,他个人投了反对票也没什么意义。

马克里-乔夫快步追了过来,对艾普顿-利特说,“没有办法,现在的情况就是这样的,不接受也要接受。”

艾普顿-利特转头无奈的撇了撇嘴,“我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会这样,直接性分割?因为新的方向吗?他们怎么就确定迈克-约尔是正确的?”

“说这些还有什么意义。”

马克里-乔夫无奈的摇了摇头,“只希望迈克-约尔是正确的吧,我也希望是正确的,那也代表我们的正确。”

“希望如此吧。”

艾普顿-利特长长叹了口气。

他们一起走出了会场,正转过拐角的时候,艾普顿-利特的电话忽然响了,他拿起来听对面说了半天,脸上露出了极为复杂的表情。

“怎么了?出什么事儿了?”马克里-乔夫不解的问道。

艾普顿-利特深吸了一口气,表情变得更复杂了,“马克里,你绝对想不到发生了什么……”

“费米实验室,他们派出团队要去高能所访问,似乎打算达成什么实验以及理论方向的合作。”

“当然我说的理论是基础力关系模型,也就是源点论。”

“……”

马克里-乔夫半张着嘴,好久都没有合拢,“所以说,他们给了我们压力,让我们中断了合作,然后……他们主动去合作了。”

“可以这么理解。”

两人对视一眼都不知道该说什么。

现在核子组织决定完全中断合作,根本原因就是政-治上带来的压力。

一些顶级的理论物理学家,也都更倾向于麦克-约尔的理论,但实际上,他们并不会因此完全拒绝张硕的理论。

结果呢?

费米实验室主动去寻求合作,里面没有能源部的影子才怪!

核子组织怎么办?

会议做的决定,岂不是成了笑话?

……

费米实验室的访问以及合作,针对的只是高能所,暂时影响不到张硕团队。

张硕团队的研究,尤其是技术方向的研究,肯定不会公布详细数据,更谈不上什么合作、共享了。

在实验结束以后,实验室一直都处在忙碌状态。

任何人都没有假期,就是一直在工作,但每个人都乐此不疲,因为他们完成了改变世界的技术成果。

这一项技术成果必定会载入人类科技的发展史册。

即便是到现在传播没有那么广泛,但是还是有很多人知道了。

比如,航天局、科技工业局的领导层以及专家学者。

两个部门都派出顶尖的领导和专家团队过来参观项目组的实验设备。

这就是为技术转化做准备了。

领导和专家团队关心的实验情况都和技术转化有关,每一个知道既有成果的人都非常激动和兴奋。

人为制造引力,听起来就已经很震撼了,制造比地球表面更强的引力?

那岂不是能够让物体直接加速向上飞行?

另外,技术实现的需求并不高,也只是不到1T的电磁干涉以及要求稍高的媒介材料活跃度而已。

在技术层面上已经没有壁垒了。

这就表明未来的飞行逻辑会彻底改变,技术已经先进到想都不敢想的程度。

前来的航天局专家中,还包括做航天航空飞行器设计的专家,他们也开始讨论如何利用技术制造出飞行器或航天飞船。

讨论,持续的时间很长,也没有确定的结果,因为技术逻辑完全不一样了。

原来的技术是依靠航天发动机,来推动飞行器离开地球表面向上飞行,而现在是考虑让技术运作,就可以实现飞行器的自主升空。

所以声控层面根本不用考虑,要考虑的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是最重要的能源。

另一个方面就是引力场控制问题了。

后者和技术实现直接相关,而前者和技术本身无关,也是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在考察了一番实验以及对于技术需求做了详细计算以后,有专业学者得出了结论,“利用这项技术,制造二十米直径类似于传统UFO型态的飞行器,以现有的电池技术来说,最多只能支持飞行半个小时。”

“这是初步的计算,但时间差异也不会太大。”

“同时还要考虑横向飞行的加速问题,就需要安装特殊的航空发动机。”

“电动机需要额外的电力,维持飞行的时间就会更加短暂。”

半个小时,相对还是比较短暂的。

如果是制造一架载弹军用飞行器,升空后持续以三倍音速飞行,作战半径也不会超过一千公里。

这个时间还是太短了。

科技工业局的高晓明院士,和张硕说起了这个问题,并问道,“技术实现的需求能不能再降低一些?”

“比如,磁场强度……”

“不可能!”

张硕立刻摇头道,“数据模型,可能会求出磁场强度需求更小的解组,但磁场强度降低,不代表其他参数降低,也许找出了结组其他需求非常高,技术实现的难度就更高。”

这不是百分百的。

张硕也很清楚,肯定存在技术转化更容易的解组,但那需要碰运气,也许做了大量的研究,找出的解组比现在更差。

他之所以说不可能,是让其他人不要把希望都放在项目团队身上

能源,本来就是一个大问题。

哪怕是能源需求再降低一半,所制造的飞行器维持飞行时间也不会有质的突破。

重要的,还是解决能源问题。

高晓明点了点头,小声问道,“我知道佟院士的研究,那个研究是以电磁干涉原子核,让原子核解体,过程中会释放热量,其强度要远远超过普通的核裂变。”

“张硕教授,那么是不是有可能就像是核电厂一样,我们也能控制这种核裂变,并制造出相应的能源装置?”

张硕听罢犹豫了下,他拧着眉头思考了一阵,说道,“我没有特别去研究过技术问题,从理论上来说,也许可以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