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科研从博士生开始 > 第二百二十六章 这不就是UFO吗?

“这个技术完全能应用在航空、航天领域,可以支持制造出飞向宇宙的航天器,军事上的意义也是非常重大。”

“军事上意义是太大了,以后的战机不要考虑什么航空发动机,不需要在这方面进行投入,引力技术,要高端太多了。”

“引力飞行器,也要考虑动力问题吧?发动机还是需要的……”

“我觉得更需要解决的是能源问题,你现在的电池技术,估计也支持不了飞行太久……”

“具体还要看数据,耗能高是肯定的。”

“到时候,制造出来的飞行器是什么样子的?”

“这好像取决于那个环状的反核心吧……”

办公室里,三位老师不断探讨着技术转化的问题。

他们都有两个是军方的老师,有一位是科技工业局的老师,关注的自然是军事以及航天领域。

张硕到实验室和其他人庆祝一番,又交代了后续工作后,也来到了办公室里。

王老师马上问道,“张硕啊,你们那个反应管道,只能制成环形吗?”

“我的意思是说能不能变成别的形状?应用转化也要考虑环境适应问题。”

张硕开口的道,“环形是效率最高的,管道内部高温、高活跃度媒介离子,离子会受到磁场的影响不断运动,而环形最容易控制的。”

“其实就像粒子对撞机的加速器,同样也是环形的,只不过要求没有那么高。”

他说完又解释了一句,“如果造成方形或者其他带棱角的形状,磁场就没有办法进行有效控制,内部的活跃离子就会频繁撞击到管道表面,会出现大量的能量损耗,而我们需要内部粒子的活跃度保持稳定。”

三位老师听着点了点头。

李老师忽然道,“这么说来椭圆的环也是可以的,对吧?”

“调整磁场就没问题。”

赵老师听罢不耐烦道,“你们总是谈反应管道的形状有什么意义,以新技术支持制造的飞行器,肯定和原来的飞机不一样了。”

“原来的战斗机是要符合空气动力,而现在我们有了引力技术,是可以直接加速起飞的,根本不用考虑引力。”

“圆环,效率最高,最稳定,自然就用这個形状。”

他说着开始畅想起来,“如果是圆环,中间肯定要有电池,造出来以后会是什么样子?”

“这不就是UFO吗?”王老师马上接了一句。

其他人想想好像确实很像UFO。

这种技术需要持续的电能供给,能源部分会占用很多空间,就像是普通电动汽车,电池占用的空间是很大的。

一个圆环,再加上中心的能源供给部分……

不就是UFO的形状?

赵老师用力咧开了嘴,惊讶道,“这么一说,外星人的飞船用的不会就是这个技术吧!”

……

三位老师想到的问题,实验室里很多人都想到了。

在实验确定有了成果以后,很多人都开始谈技术应用问题,因为他们的研究是寻找需求低的解组,本来就是针对的技术转化。

现在实验取得了成果,距离技术应用还有一段距离,但实践已经为应用提供了最关键的技术,后续应用不存在无法突破的壁垒。

所以可以畅想一下了。

根据实验情况简单的畅想,马上就会把反应管道的环形和ufo联系在一起。

这听起来就很有意思了。

“也许我们和外星人用的是同一项技术?”

“看起来是巧合,但也许不是……外星人真的存在?”

“现在有点儿可怕啊……”

虽然嘴里说着可怕,实际上所有人都没当回事儿,因为外星人毕竟是谣传,网络上的一些图片证据到最后都证明是假的。

另外,考虑这方面也没有意义,重要的是实验完成了,他们研究出了技术。

在讨论应用的时候,一直沉默的王强忽然开口道,“你们有关注国外的报道吗?因为张硕教授的理论,国内外已经有了研究方向的分歧。”

“国外不认可源点论,不认可我们的研究……”

其他人都觉得很好笑。

他们全程参与了实验,有些人也参与了上一次的理论验证,都对于张硕的理论无比信任。

这种已经被实验证的理论,竟然还有很多人觉得是错误的,甚至国外机构全都不认可,听起来就很有意思了。

王强的话还没说完,他继续道,“看看这几条评论。”

“虽然我们同在地球,但物理规则不同,在中国的境内,四大力存在基础的关联,电磁力是能转化为引力的。”

“他们能以此制造出引力飞船,而他们神秘的高端飞行器,采用的都是这项技术。”

“全世界疯传的UFO,很可能就是中国制造出来的。”

他连续读了好几条儿,其他人则都笑成了一团。

换成是其他人听到同样的信息,都觉得是讽刺,同时也会觉得很不舒服。

实验室的人员就不一样了,他们刚刚研究出来引力制造技术,而且基础数据需求并不高,再听到同样的话以后,就感觉好像团队的研究被‘预判’了。

“这些人报道的可真准,国外的媒体就是不一样。”

“他们预判了我们的实验,预判了我们的研究发展方向。”

“了不起,真的是很了不起。”

好多人都哈哈大笑。

实验室的人员当然不只是谈笑,他们大部分精力还是放在工作中,因为实验有了很大的成果,接下来一段时间,实验室再包括项目团队,所有人都会变得非常忙碌。

打报告、整理资料、设备检测,详细记录……

一系列的工作都要认真完成,后续还要把个人的工作详细记录,也和报告一起提交上去。

工作记录非常重要,也会被当做档案封存。

这些都会成为宝贵的资料。

张硕团队的项目归属是科技处,实际上是上级直接领导的,包括科技处、军方、科技工业局,乃至更上层老师,对项目都非常的关心。

在实验结束三天以后,更高一级的老师来到了理论中心。

前来的高级老师参观了实验室,了解了一下实验情况,随后对项目全体人员进行了慰问,对他们的工作表示了赞扬。

在讲话中,老师还用了伟大来形容实验工作。

在做出了一系列肯定以后,老师许诺给每个人记上一功,并保证全力支持后续的研究。

等等。

在高级老师离开以后,实验室的每个人都干劲十足。

他们继续努力,完成自己的工作。

……

与此同时,国际对于《源点论》的否定进行了一个**阶段。

最开始只是几个官员提出建议,他们的目的是限制国内在尖端物理领域的发展,意思就是‘既然走错方向,就朝着错误的方向走’。

后来科研机构、物理组织纷纷宣布不接受《源点论》,并决定中断了和高能所,以及国内大学、机构的合作。

这种中断主要主要是在理论物理以及高能物理方向上。

理论物理,针对的是基础力关系模型、源点论。

高能物理,针对的是混乱力场、粒子对状实验相关的研究。

现在影响力就更大了,有好多国际顶尖学府都宣布不接受《源点论》,一些学术杂志也不接收基础力关系研究的成果论文。

国内情况正好截然相反。

国内是不接受《混乱场论》、《高维暗物质理论》方向的研究,全力支持《源点论》、基础力关系的研究。

学术,真的出现了国界线。

欧洲方面对于《源点论》的排斥很严重,或许因为他们拥有最大的高能物理机构——核子组织。

核子组织决定不接受《源点论》,赞同《混乱场论》方向的研究,并一次做了强子对撞机改造申请,就等于给高能物理定下了大方向。

实际上,有关理论、实验方向的争议,核子组织内部是一直存在的,即便他们公开支持《混乱场论》,并否定了《源点论》,还是有不少人觉得不应该这样做。

比如,实验中心主任法比奥拉-吉亚诺蒂。

法比奥拉-吉亚诺蒂,就是核子组织的一号决策人物,她主张和高能所进行合作,主张多方向进行研究,而不是全盘否定一项理论,并支持另一项理论。

理论,可不是百分百正确的。

张硕的《源点论》并没有被证否,又怎么能直接否定呢?这不也等于人为划定界限吗?

那些学者们都说是中国的科研支持政策给物理理论划定了界限,可实际上,他们的做法也同样是划定界限。

不过法比奥拉-吉亚诺蒂的想法不重要,她确实是核子组织决策的一号人物,但她并不是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更偏重于是一名管理人员。

核子组织内部的顶尖物理学家们,也就是纯正的学术派都认为,迈克-约尔的方向才是正确的,张硕的‘新物理’和编故事一样,根本假的不能再假。

实验中心二楼办公室里,吉亚诺蒂就在和数据中心负责人卡斯特洛说着,“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我们的决策受到了政-治影响,但学术本身不应该是有这种影响。”

“我们是国际上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高能物理研究团队,也根本不需要在两个理论方向上做选择。”

“我当然同意你说的。”

罗贝尔托-卡斯特洛用力抿抿嘴,无奈道,“但是没有办法,法比奥拉,你要明白,我们不是所谓的顶尖学者,那些理事们都支持《混乱场论》。”

吉亚诺蒂也只是抱怨两句而已,她当然知道无法改变理事们的看法,在学术研究方向问题上,他们说了根本不算。

虽然她是组织的一号决策人,但更倾向于是管理人员,要为组织达成一些合作、筹集资金等,而不是在学术方向上指手画脚。

核子组织的理事们,才是在学术方向上有权威的人物。

这些人都是不能得罪的。

一则,他们都是顶尖的物理学家。

同时,他们也是各个国家机构的代表,核子组织本身就是几十个国家、机构合作成立的,是一个高能物理领域的联合组织。

即便是她强硬的做出决定也没有意义,那些国家和机构只会听顶尖学者的意见。

……

美国,能源部。

彼得-卡尔森正凝重的翻阅一份文件,同时听着外派情报官员的报告,“上个星期,有两个很特殊的消息。”

“一个是西部某个额荒无人烟的地区,出现了阶段性的烟雾性爆炸。”

“我们分析认为,是在实验一种很特殊的炸弹,这种炸弹似乎会产生大量的烟雾,看起来像是化学武器。”

“不过,他们为什么要研究化学武器?好像没有必要吧。”

情报官员摇了摇头,“当然,这和能源部关联不大,最重要的是第二条,中国苏东,在建的理论中心,张硕教授的项目组。”

“这几天有几个重要老师去了项目组,根据外围的一些信息综合判断,这个项目组很可能有了新的成果,而且是非常重大的成果。”

“但具体还不确定,也许他们会发表出来?”

彼得-卡尔森凝住眉头,问道,“可能性有多高?”

“百分之85以上。”

“那已经很高了。”彼得-卡尔森的眉头凝的更紧了。

这条消息确实和能源部直接相关。

费米实验室就是能源部所属的科研机构,还有一些其他的尖端物理机构,也都是能源部所属。

彼得-卡尔森思考着说道,“也就是说,他们在那个力学关系理论方向上,又有了实验成果?”

“我知道这件事,而且重点关注过。费米实验室提交过一份项目申请,是希望朝着张硕教授的理论方向进行研究,初步申请的经费就高达10亿美元。”

“国际上也有很多的争议,但更多人倾向于那个新理论,好像和弦理论有关……”

“如果张硕教授的研究有突破,也就是说,他的理论方向是很有潜力的,可以这么认为吧?”

他就是这个问题和同事聊了几句。

听到说张硕团队的研究有突破,他们其实都根本不在意,因为就只是理论实验的突破而已。

高能物理、理论物理,和现有的科技距离太远了,即便是探究一项新的物理,想要转化为技术要多久呢?

二十年、五十年?

这已经很好了。

有一些理论技术,即便是上百年都无法转化为应用。

彼得-卡尔森在意的还是费米实验室,因费米实验室是就在他的管辖范围内,自然希望实验室能有很好的发展。

如果实验室找错了方向,后续所有的研究和投入都会变得没有意义。

这就关系到彼得-卡尔森的政-绩了。

卡尔森思考了一下,就在资料堆里翻找起来,并找到了费米实验室提交的那份申请报告。

然后,他打电话给了莉亚-梅明加,开口道,“你们再提交一份新的报告。”

“我忽然觉得,人为制造引力有吸引力,是可以考虑一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