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科研从博士生开始 > 第二百一十六章 成果发布,百亿项目!

科技处大楼,正门。

谭志明和其他十几个院士、教授,满是沉默的走了出来。

有些人还在小声讨论着,但多数人都没有说话,刚听到的消息,实在是太惊人了。

源点论,也就是基础力关系模型,是以四大力相互之间存在关联的角度上出发,对于能量物质现象进行论证。

在大多数学者看来,源点论也只是刚刚开始研究,只有一些基础的理论框架,针对的也是混乱力场,并没有联系其他的物理现象。

可以说,理论也只刚有个雏形而已。

另外,理论是在发现混乱力场的中途发表出来的,一直到现在也没有多长时间。

然后,验证了?

怎么验证的?基础是什么?怎么去做的实验?

他们只感到一片迷茫。

好多人想到了科技处批给张硕的项目,那可是上亿经费的项目,最开始还是引起很多注意的,但得知只是理论验证项目,都是做一些基础的实验,后来就没有多少人在意了。

他们并不觉得研究会有进展,因为理论是否真的都不确定,理论也不完善,又怎么可能验证呢?

现在只感觉一切已经超出了认知。

谭志明整个人都是混混沌沌的,他没有去讨论听到的消息,甚至没有和任何人说话,因为他发现自己真的是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本来是想凭借新发现,再做一些事情发挥自己的余热,结果发现自己做的是无用功。

这一切都成了笑话。

源点论的基础得到了验证,肯定是有很大的发现,才会让科学基金会、科技处、科学院一起否定迈克-约尔的研究。

上级领导已经无比肯定了。

同时,事情可能再次成为他的污点,也不能直接说污点,只是其他人说起的时候,他肯定又被当成了背景角色。

另外,理论基础被验证实在太惊人了。

这件事本身让人无话可说。

谭志明觉得自己应该回去冷静冷静,需要一段时间慢慢消化一下,否则他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心情。

……

苏东大学,电磁学实验室。

好多研究和工程人员进进出出,每个人都明显非常的忙碌。

实验有发现并不是结束,而是开始。

所有人在兴奋的庆祝以后,马上就着手准备下一个实验,而研究的内容有很多,比如关于新发现的引力问题。

这是什么样的引力场?

引力场覆盖范围有多大?各个位置的强度是否一致?是什么样的表现形式?

是像磁场一样有个范围,距离越远,强度越低,还是说覆盖一整个区域强度平衡?

是否只是影响媒介材料?还是说外在的设备有影响?

等等。

很多问题都要弄明白。

电磁力、引力的理论关联,也就是实验的基础中,引力只是一个转化参数而已,简单来理解,就是数学模型中的一个数值。

一个数值,放在实验中自然是很模糊的。

所以必须要进行很多次实验,才能对于转化发现的引力有更多的了解。

李老师又来了。

他还带上了不少的专家,包括佟智国、胡宝成、蒋纬维等等。

其中佟智国是最希望了解实验内容的,因为他正带领团队做原子核核子拆分的实验研究,原子核核子拆分是电磁力、强力的关系研究,可以说是同一体系下不同方向的研究。

电磁性实验室做的研究,对于他们的研究还是很有参照性的。

在小会议室里,张硕和几个人谈起了后续的实验问题,“我们需要弄清新发现的详细情况。”

“这和理论以及技术研究都有直接关系。”

“最初,我们计划使用三种材料——锂、铁以及氮,这些是媒介材料,达到一定活跃度就可以转化磁场,实在不行就要研究粒子了,只是没想到第一次就取得了成功。”

“但后续,依旧要分别进行研究,我们需要搞清楚媒介材料和转化之间的关系。”

“另外,强度和均衡性也是问题……”

他说了很多专业性的内容。

之后李老师、陈伟等人也谈了一下保密性的问题,其实相关问题已经有了决策,上级已经同意成果发布的问题。

这项研究是全新的物理方向,后续拥有巨大的技术转化潜力,但实际上想要完全保密是不可能的,而越是保密,希望了解情况的国家和机构,就会使用更多的方法了解信息。

既然无法实现完全保密,就把一部分理论的东西公开出来。

研究成果的公开发表好处也有很多的,比如可以展示基础物理研究的开拓性和前沿水平,也是塑造了大国形象。

国内基础物理的研究,和国际还是存在差距的,主要是因为起步比较晚,再加上国情影响更重视技术突破,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度不足。

在进入21世纪以后,国内开始重视基础数学和物理的研究,但毕竟起步太晚了,想有基础方面的大成果是很困难的。

现在有了这样大的成果,而且是新物理方向上的,也能塑造出引领全球基础物理研究方向的形象。

这种形象还是很有好处的,未来可能会吸引更多的人才来国内工作。

另外,成果发布以后,能够帮助确定新的物理研究方向,也会有更多的学者和机构参与其中,就会有更多的进展。

在科技方面,掌握完善的理论和高端技术,几乎可以说就立于不败之地。

源点论相关的研究始于张硕,他们自然掌握着完善的理论,而现在的发现未来也可能会转化为技术,那么他们就会掌握最高端的技术。

在成果发表方面,只要不公开所有的数据,其他机构想要复刻实验都是很困难的。

等他们成功复刻了实验,国内的研究也会变得更加深入,也就是会一直遥遥领先。

这才是最重要的。

在准备第二次实验的过程中,电磁学实验室的研究员们已经完成了实验数据的整理。

张硕把所有的数据汇总在一起,并完成了一篇实验报告论文,内容都是理论和实验的结合,也列出了一些简单的数据。

在提交科技处审核以后,论文就投稿到了《科学》杂志。

之所以选择《科学》杂志,是因为《科学》杂志的影响力大,国内很多大型实验、重大成果,一般都是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科学》杂志发文还是很困难的,但相对于张硕来说却很简单。

哪怕是不考虑研究的重大意义,他个人的影响也值得《科学》杂志非常重视了。

事实,也是如此。

当接到张硕发来的论文稿件以后,《科学》杂志编辑部反应非常迅速,论文很快就出现了主编的电脑屏幕上。

然后,甚至跳过了其他评审的环节,就被确定发表了。

这是因为根本无法进行同行评审。

张硕团队所做的实验是具有创新性和前沿性的,而且是非常关键的理论验证研究,类似的成果也根本无法评判正确与否。

难道还能找同行们到实验室来看看?拿出详细的数据去证明?

那当然是不可能的。    在论文成功发表以后,国际物理界瞬间为之沸腾起来。

“张硕的实验验证了基础力之间的关联,电磁力和引力?不是开玩笑吧?”

“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应该不是玩笑……”

“怪不得我上次听说,中国的科技支持部门不认可迈克-约尔的《混乱场论》,那个研究和张硕的理论是冲突的,而张硕的理论竟然得到了实验证明!”

“也就是说,基础力之间确实存在关联?电磁力、引力能够实现互相转化?”

“这太惊人了吧?以后就可以人为制造引力?”

“在短期内,应该是不可能的,这种实验也只是在粒子层面,或者是极其微小的层面上测定出了异常,结论也许都不准确。”

“过往有很多研究出现了非常惊人的结论,最后都没有了下文……”

“但不管怎么说,成果发表已经足够惊人了,如果被证明是真的,基础物理的研究就有了新方向,甚至未来可能转化为科技手段,人类就能实现新的科技革命!”

伴随着论文的刊登,其他的物理研究似乎都不重要了。

每一个能读懂论文的人都能明白其中到底蕴含着什么,一个是新的基础物理研究方向,准确的说就是源点论,研究四大力之间的关联。

另一个是,电磁力和引力的共通性,可能会让人类掌握主动制造引力的技术。

这种技术的应用会非常广泛,尤其是在航空航天领域,真是可以实现质的突破。

到时候,不要说是走出地球,建造大型飞船都是有可能的。

此外,有了全新基础物理的方向,也会让物理理论得到新一次的突破,可能会帮助人类解析那些无法解释的宇宙现象。

学术界的沸腾很快就蔓延到了公众舆论。

很多人认为,这个发现是向未来迈出了一大步,会让人类科技实现质的腾飞。

同时,也有人担心,新物理伴随着新的危机。

比如,研究强力、弱力,可能会发展制造出更惊人的破坏性武器,甚至能一口气毁灭整个地球。

但无论舆论说什么,都不影响实验发现本身的重要意义。

国内主流媒体进行大肆的报道,“苏东大学电磁学实验室,张硕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他们在研究电磁力、引力的关联实验上,取得了重大突破。”

“团队成功在媒介材料的运动上检测到了异常,并确定那是引力的信号。”

“据有关专家介绍,这个发现验证了基础力之间存在关联,也将引领基础物理朝着新的方向进行拓展研究。”

“这也是基础物理历史性的突破,非常具有标志性意义……”

“张硕团队已经成功完成了实验,后续也会继续拓展,期待有一天能够把实验发现转化为技术应用……”

……

在外界沸沸扬扬的议论时,电磁学实验室连续进行了三次实验。

其中两次是更换了媒介材料,一次是铁,第二次是氮气,剩下一次实验,则是增大了锂的浓度。

实验都是为了研究制造出的引力场,团队也获得了更多的信息,并有了一定的结论。

首先,引力场是均衡的场力。

不同于磁场,距离越远强度越低,又或者是各个位置强度不同,实验所制造的引力场各个位置的场力强度是均衡的。

场力带扩散效应,第二次实验就已经发现场力扩散到了设备管道外围,并且成功检测到了参数。

另外,引力场还有一个特性是边缘混乱。

引力场的边缘是电磁场、引力的叠加层,后续两次实验发现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而边缘特性的研究还需要继续进行实验。

会议室大屏幕上,展示出来引力的模型图,场力的边缘被虚线框了起来。

张硕浅谈了一下场力的结构,并说明还要继续进行实验研究,随后就说起了在场众人最关心的问题,“技术转化,一个关键是需求的磁场强度太高。”

“还有,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找到最适合的媒介材料。”

“媒介材料会影响转化度。”

“从理论上来说,特定电磁力会对应一个特定强度的引力,但转化并不是百分百的,不同的媒介材料,会有不同的转化结果,也会影响场力的范围。”

“我们还发现,材料的浓度同样会影响到场力强度和覆盖范围,但最终都有一个上限。”

“在技术转化上,我觉得并没有达到要求,现在的发现转化应用的可能性很低,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无法实现真正的应用……”

其中的影响最主要就是磁场强度要求。

比如,制造飞行装置,飞行装置和地面是没有联通的,内部想制造强度达到几T的磁场,可以说是天方夜谭,根本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为,能源不支持。

台下的李老师、朱老师,听了都有些生生失望,他们还畅想着利用新技术制造超级引力飞行器、引力飞船。

那听起来实在太高端了!

张硕说完继续道,“不过,实验到此,只是刚刚开始,我们所有的实验其,实只是验证数学关联模型的一组解。”

“我们还要继续研究关联模型,找出更多的解组,也许就能找到需求低、适合转化为科技的解组……”

李老师迫不及待的问道,“怎么去找解组呢?”

“需要很多基础实验支持。”张硕道,“我们之前已经做了很多实验,有一些基础的数据,但相对于复杂的关联模型来说还是太少了。”

“我们需要更多的基础实验支持。”

“那简单!”

朱老师猛地站起来,拍板说道,“扩大项目规模,扩大实验规模!”

“你们这个项目才一个亿,这么点儿经费能做什么?这样吧,我们科技处拿出一部分资金,先批个二十亿,都用来做基础实验!”

李老师点头认可道,“科技工业局也能拿出一部分资金,二十亿应该没问题。”

两位老师说完都看向了院长王长利。

王长利愣了一下,尴尬的不知该说什么,科技工业局、科技处,那可都是财大气粗。

科学院,是学术机构,可不是拨款的部门,每年都是靠国家划拨资金的。

他脑子一转,开口道,“不能这样,南江省不是一直准备筹建一个理论研究中心吗?我们可以联合各方,筹备建造一个大型科研机构,先期筹备百亿经费,一边建造理论中心,一边进行基础实验。”

“等中心建立好以后,基础实验做了很多,项目团队也拉起来了。”

“两全其美呀!”

几个人对视一眼,都觉得是个好主意。

如果只是支持一个研究项目,就真的只是一个研究项目而已,在项目的基础上筹建一个科学机构,后续就能直接给机构拨款,后续再拓展进行什么样的研究都容易很多。

王长利喜滋滋的说完,继续道,“还有,新的理论研究中心可以挂在科学院的名下,这样我们就能多一个大型科研机构。”

“想得美!”

“想都别想!”

李老师和朱老师异口同声,毫不犹豫的直接否定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