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 第372章 虚实相接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372章 虚实相接

作者:彩虹之门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1:47:13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一番调试之后,这一台以整颗矮行星为身体的引力望远镜真正进入到了工作状态。

厚度达到80公里的外壳,将这宇宙之中绝大部分的辐射全部挡在了外面,唯有中微子、理论预测之中的引力子等少数穿透力极强的粒子才能穿透进来。

它就像是一张大网一般,此刻已经静静张开,等待着猎物的出现。

在开始进入运行的第一天,李青松便观测到了高达1000万例粒子撞击事件。

但经过李青松的验证之后,确认了这1000万例粒子撞击事件之中的99.9%都是中微子撞击事件,剩下0.1%是其余干扰粒子,引力子撞击事件则一个都没有。

“没关系。按照预期收益来计算,就算以这台引力望远镜的性能,也要平均一年时间才有一次引力子撞击事件,慢慢等就是了。”

抽调了一部分克隆体和智慧生命科学家维持着它的运行,李青松的注意力则放到了另一个方面。

气态巨行星内部湍震探测任务。

此刻,用于执行此次探测的总计100万艘特制科考飞船已经生产完成。

这些飞船采取了特殊的加固外壳,足以承受2000万倍标准大气压的压力,并且承受三万摄氏度以上的高温。

这种性能,已经完全足以让它们进入恒星大气层,甚至于进入恒星的等离子海洋之中了。

就比如太阳,其表面温度也才5500摄氏度左右,完全在这些科考船的承受范围之内。

当然,它们只是科考船,内部采取了特殊构造才能有这些性能。而战舰很显然是不可能这样造的。

短时间内,在恒星表面进行星际战争对于李青松来说仍旧是一种奢望。

这些特制飞船如同一艘艘潜艇般闯进了那颗气态巨行星的大气层,然后迅速下坠。

5000公里,1万公里,1.5万,2万,2.5万……

一直下沉到2.8万公里的深处才停止下潜。

这颗气态巨行星的质量比木星更大,但体积和木星差不多。它的半径也才仅有3.5万公里而已,此刻这个下潜深度完全可以说是已经接近了核心部位。

此刻呈现在李青松面前的是一幕奇特的景象。

这一刻,李青松像是又回到了被毁灭者文明使用未知手段截杀的时刻。

环绕在这些科考飞船周边的,是极为纯净的亮蓝色物质。它们充斥了所有的空间,所有的方向,没有一丝遗漏。

那是因为巨大的压力和极高的温度所导致的物体自身的辐射。

因为颜色太过纯净的缘故,李青松甚至无法用肉眼看到它们的运动。

但科考船自身不间断的晃动却表明,这些物质并不平静。

在自身磁场、内部对流的影响之下,它们就像是洋流一般在时刻涌动着、流动着。因为其极高的密度和巨大的力道,导致就算采取了最为先进的稳定系统,这些科考船仍旧在不受控制的时刻晃动。

此刻,切换到位于这些科考船内部的克隆体身上,李青松感觉自己如同置身于一片蔚蓝大海中一样,一切都那么静谧美好。

可是李青松知道,这静谧美好的一幕只是表象。那无穷无尽的凶险就隐藏在这一层表象内部。

因为那些物质并不是海水,它们是液态的金属氢。

它们的密度甚至有普通物质的数百倍。一旦将它们取到外界,失去了星球引力的束缚,它们便会怦然爆炸,释放出比TNT炸药高出至少十倍的能量。

这是一片“炸药”的海洋。而李青松的科考船们便在这一片海洋之中遨游。

有时候,这些科考船游着游着,便忽然间消失不见,就像是凭空失踪了一样。

就像是真正的海洋一样,这里的“水文”条件也极端复杂。内部的磁场变化,某些宏观层面的对流现象,等等等等,都会导致某些不可预测的压力与温度、辐射变化,进而瞬间突破李青松费尽周折才造出来的防护系统,在一瞬间将科考船摧毁。

被摧毁之后,构成科考船的材料会在一瞬间之中被电离,融入到这一片炸弹海洋之中。

整个过程极为迅速,悄无声息之间就会完成这一切变化,甚至都来不及反应。

而完成同化之后,这一片海洋却仍旧维持着原本的静谧与美好,似乎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

甚至于,就算“水文”条件没有任何变化,这些科考船也随时有可能因为内部故障而瞬间被毁。

在完成了投放的第一天,这100万艘科考船就毁掉了足足12万艘。剩下的88万艘预计也会在接下来一个月时间内彻底报销。

幸好李青松对此早有准备。

他的无数座工厂时时刻刻都在轰鸣之中,时时刻刻都在生产巨量的特制科考船,然后不顾价值,不顾收益,只顾着一股脑的将它们扔到那颗气态巨行星之中,维持着足够的观测密度。

毕竟那种湍震现象极为微弱,且据计算极为稀少,必须要维持足够的观测密度才有希望观测到。

此刻,在数量高达千万的细分领域和应用层面的研究项目之外,这两个涉及到最根本、最基础物理学定律的试验计划已经全面开始了运转。

两张大网已经彻底张开。能否捕捉到引力子这头神秘莫测的猎物,就看接下来一段时间了。

时间悄然流逝着,转眼间便是一年时间过去。

截止到现在,李青松投入到气态巨行星的特制科考船数量已经突破了千万艘。引力望远镜那里,探测到的撞击事件总数量也达到了40亿次。

但……很遗憾。这千万艘科考船没有探测到一例湍震现象。那40亿次粒子撞击事件中,也没有一粒引力子撞击事件。

这一结果引起了李青松与一众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

事情的发展不应该是这样的。按照之前理论计算,就算此刻己方仍未直接探测到引力子,至少也应该探测到了一些疑似事件,或者检测到了一些间接效应才对。

实在不应该像是现在这样一无所获。

除非,己方的设想从一开始就错了,除非引力子的性质与己方之前的理论计算存在较大偏差。

那么,该做第二手准备了。

李青松一边召集大量的智慧生命科学家,展开一次又一次的研讨会、讨论会,不断交流碰撞新的想法,探讨新的可能性,一边继续维持着这两项探测任务的进行。

时间继续悄然流逝着,转眼间便到了第五年。

气态巨行星内核探测计划,与引力望远镜探测计划仍旧一无所获。

不,不能说是一无所获。

除了引力方面,在其余方面李青松倒是收获了许多东西。

在平均每天1000万例以上的中微子撞击事件之中,李青松的中微子天文学大幅发展,对宇宙演化、大尺度纤维状空间结构、各种极端天文现象、河系合并、星系早期变化等等领域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持续不间断的气态巨行星内部观测,则让李青松对气态巨行星的内部结构、物理变化,乃至于恒星的演化等等,也有了大量的资料和科技积累。

这两个探测计划并不能说是“赔钱”的。

将当初投资额看做100块的话,这些收获大约价值150块,对于李青松来说仍旧是赚的。

唯一的问题在于,李青松当初投资100块,是希望能实现1000块的收益的,此刻却只赚到了150块。

对于李青松来说,赚的少,就等于是赔了!

并且这150块还是以其余方式呈现,并不是自己最想要的类型,这就有点难搞了。

李青松轻轻叹了口气。

“之前的道路走错了么?那么……正确的路在哪儿?”

时间悄然流逝着,转眼间便是20余年过去。

这些年之中,科学家们和李青松一道,进行了无数种猜想,进行了无数次理论计算与推演,但始终没有找到一种数学上可以自洽,且与现有物理数据相契合的理论模型。

长时间没有突破,李青松心中开始隐隐有些忧虑。

原因很简单,20年的僵持而已,对自己来说算不得什么,但对于那些来源于各个种族的智慧生命科学家来说却有些承受不住。

智慧生命是需要正向反馈的,精神状态是需要维持的。长时间的毫无进展,很容易打消他们的进取心和自信心,最终导致一潭死水。

但最终李青松担心的事情并未出现,因为海默蓝站了出来。

李青松看到,以副元首身份统领所有智慧种族的海默蓝甚至先于自己察觉到了这一点隐患。早在数年之前便开始筹备,在科学家们渐渐丧失进取心和自信心的苗头刚一出现的时候,便开始了着手应对。

各种各样的活动,譬如星际探险、文化交流,各种联谊会、娱乐会,各种影视作品等等轮番上阵,更是从最根本着手,全面塑造了每一个智慧种族最基础的社会舆论,让所有人对科研学者抱有更为宽容、包容的心态,竭力降低着参与这一次基础理论攻关的科研学者们的压力。

同时也通过各种方式给予他们正向激励,让他们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心态,能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的这一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收获战果的战争中去。

转眼间又是30余年过去,距离此次攻关被卡住已经有了足足50年。

李青松先是震惊,然后喜悦的察觉到,所有参与攻关的科研学者们仍旧还保持着如同50多年前,这一场“战争”刚开始时候的积极和乐观态度,自己所担心的一潭死水的现象丝毫没有出现。

“这个海默蓝真是个人才啊。”

这一刻,李青松也不由得感叹。

换做自己都恐怕做不到这一步。

这不是投入多少管理力量、投入多少克隆体的事情,而是能否全身心投入的事情。

掌管着一整个庞大的文明,各种事情千头万绪,李青松很显然没那么多心力和精力去管智慧生命科学家们的心理问题。

而现在,海默蓝代替李青松将这一责任承担了起来。

“海默蓝干的这么好,也该想办法再奖励他一下。”

想到这一点,李青松又有点犯愁。

各种物资层面,乃至于耗资巨大的定制化基因优化方案等等待遇,身为副元首的海默蓝早已经拉满,实在是奖无可奖。

总不能把元首的位子让给他做吧?

想了想,李青松干脆将海默蓝叫了过来,亲口询问他的意见。

海默蓝却笑着摇了摇头,给出了一个李青松完全没想到的答案。

“元首,能让我做事,给我平台做事,且做的是有意义的事,对于我来说就已经是最大的奖赏。”

李青松心中感叹一声,肃然站起,庄重的和海默蓝握了握手。

一切尽在不言中。

李青松知道,只要智慧生命科学家们能继续维持着这种状态,那,用不了太久,突破一定会出现。

李青松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原因很简单,普通强核文明尚且能突破为引力文明,此刻自己麾下不仅汇聚了二十个种族的智慧,自身还具备如此庞大的工业实力,结果自己却找不到正确的方向,突破不了?

不可能的,这不合理。

在绝对的信心之下,李青松再度投入到了似乎永无尽头的理论分析与计算之中。

果然,就像是李青松所预料的那样,数年时间之后,从一个极为边角的地方出现的一个突破逐渐浮现在了李青松面前。

那是伴随着数学的进步,出现的一个关于规范玻色子运动方程解析解的突破。

这个全新的解析解原本还未引起李青松的注意。它就像是一株野外的野草一般,在无人关注的角落静静生长,然后,越长越大,越长越大,当研究者偶然回顾的时候,才发现它竟然已经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

研究团队的成果公布之后,先是引起了一些临近领域科学家的关注。

他们将这一份研究成果引入到自己的领域,意外发现竟然解决了以往困扰己方许多年的不可重整化问题。成果发表之后,不仅引起了整个科学界的关注,李青松的注意力也被吸引了过来。

将这一份成果再引入其余领域,李青松意外看到,它几乎在每一个基础物理学领域之中都表现出了巨大的潜力。

李青松迅速意识到,这就是自己所期待的那个突破!

它就像是一把钥匙一般,轻而易举的便将以往牢不可破的物理学之锁打开,且融合了多个看似相互矛盾的理论,让人们意识到,那些看似不可交融的理论,原来在更底层竟然都是相通的,仅仅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有了这一突破,李青松所期待的不仅自洽,而且与现实现象相契合的理论体系终于建立成功。

这一套全新建立的理论也完善解释了为什么之前的两项重大探测工程会失败。

“原来引力子具备与虚粒子类似的特性啊……怪不得无法直接探测到。”

虚粒子是一种十分奇特的粒子,与实粒子对应。

在李青松现有的基础物理学理论之中,所谓虚粒子究竟存不存在都还暂时没有一个明确的结果。

说虚粒子存在,它却绝对不可能被观测到。因为任何能被观测到的粒子都是实粒子。

也即,假设一个虚粒子被观测到了,那么它就不再是虚粒子了。

说它不存在,而仅仅只是一种用于计算的数学工具,它却能导致可观测到的各种效应。

它是基本作用力的传递粒子,譬如,电磁力就是通过虚光子传递的,而电磁波则是通过实光子传递。

放在引力上,正常情况则应该是两颗星球之间的引力通过虚引力子传递,引力波则由实引力子传递。

但与其余基本作用力不同,李青松通过现有探测数据与全新理论进行推算,发现引力子并不存在虚实之分。

引力子只有一种,但却会有不同的外在呈现。

它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是“虚”的,唯有在少数极端特殊的情况下,才会由虚向实,呈现出实粒子的特性。

理论推进到此刻,想要观测到引力子,研究方向似乎便很明确了,无非是营造出那种可以让引力子“由虚转实”的环境而已。

但却又因为未能完成引力量子化的缘故,李青松又无法知晓那种环境究竟是什么。

这似乎又营造出了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想要探测到引力子,就必须先营造出那种环境。而想要营造出那种环境,又必须先探测到引力子,完成引力子的量子化。

“不,这绝不可能是一条死胡同,必定还有路可以走。否则,其余文明是如何突破强核,晋升引力的?”

在百分之百确定未来仍旧有路可走的情况下,李青松与众多科学家们再度开始了智慧的碰撞。

很快,就像是李青松所预料的那样,一条全新的思路出现在了面前。

“既然现阶段暂时无法完成营造出那种环境,进而实地观测到实引力子的任务,那么就先观测虚引力子好了。”

这里所谓的观测虚引力子,并不是说真正去“看”到它,而是如同其余虚粒子那样,观测它的间接影响,进而确定它的性质。

在一番探讨之下,很快,一台全新的引力探测器便完成了理论验证和工程论证,进入到了实际建设阶段。

它并不是之前挖空星球所建造的那种引力子望远镜,而是李青松早就已经掌握建造技术的引力波望远镜。

引力波是时空的涟漪。当空间内有引力波通过的时候,存在于这一片空间之中的物质,无论它是飞船还是星球,全都会跟随着这时空的涟漪发生四极矩“震荡”,导致自身尺寸的变化,譬如球体变成椭球之类。

将空间看做一片池塘,将引力波看做水波,将物体看做月亮在水中倒影的话,这种现象便很容易理解了:当有水波通过的时候,月亮的倒影也会随之波动,体积、大小、尺寸都会随之发生变化。

既然引力波会导致物体自身尺寸发生变化,那么通过探测这种变化,便能间接探测到引力波的各种性质。

但对于此刻的探测来说,这种模式却存在一个问题。

传统的引力波探测器是通过激光测距来确认尺寸变化的,而现在,李青松希望能通过这一台探测器来探查在有引力波通过的时候,物质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与引力波发生了哪种交互作用。

那么传统的激光测距方式便无法使用了。毕竟一道激光又没有实体,怎么探测它和引力波之间的交互?

一番讨论之后,李青松明确了此刻自己要建造的这一台引力探测器以什么为主结构,采取什么东西来代替传统的激光测距模式。

答案很简单,一根柱子。

一根并不普通的、科技含量极高的柱子。

这根柱子将采取与那些探测气态巨行星湍震的科考飞船外壳类似的材料,采取强核技术制造,但技术含量比那些飞船更高。

它的密度高达70克每立方厘米——这个密度甚至超过气态巨行星核心的物质密度,内部原子排列极为密集。同时它硬度极高,能硬抗能量炮的轰击。

它还必须极为笔直,因为任何弯曲都可能导致受力不均匀,影响到探测精度。

它还必须要极长,因为唯有足够长,才能将那些极为微弱的引力波与自身的交互作用放大到足够倍数,为后续观测提供便利。

综合计算之后,李青松最终将这根柱子的长度定了下来。

十亿公里!

如此长度,假如用它来连接地球与太阳的话,它可以连接三个来回还有剩余!

为了确保它不受任何干扰,尤其是引力场的干扰,它还不能在星系内部,而是必须在远离任何大星体的地方运行。

李青松最终确定的建造场地,是在距离恒星2500亿公里之外。

幸好近期量子数学继续发展,超距通讯技术进一步进步,否则这个距离已经超过了李青松的通讯极限。

便在这远离任何大星体的空旷太空之中,李青松的庞大工业舰队开始了建设。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