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 第371章 捉星拿月

人类失踪,幸好我有亿万克隆体 第371章 捉星拿月

作者:彩虹之门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1:47:13 来源:平板电子书

仅仅二十余年时间而已,李青松便在这个完全原生态的恒星系之中完成了工业体系的搭建任务。

每一颗具备价值的星球之上都出现了数量多到数不清的各种工厂,每一颗星球上都耸立起了短则数千公里,长则高达十万公里的众多太空电梯,庞大的运输船队往返在不同的星球之间,终日不停。

那早已经清洁溜溜的各种仓库再度被无数物资充满。居住飞船之中,因为能源不足而取消的天气系统、水循环系统、野外环境系统等再度启用,山峰再一次被绿草覆盖,丛林之中再度出现了各种飞禽走兽。

城市、山野之间的河流再度开始奔腾,早已干涸的湖泊海洋也出现了碧波万顷。

一座又一座实验室再度恢复了工作,无数科研人员终日忙碌不休。

引力工程的前期物资与设施准备工作在这一刻也真正完成。

那么,到了真正向基础物理学突破展开冲锋的时候了。

李青松知道,引力与其余三种基本力俱都存在一些差异。

这差异早在电弱时期,也即人类文明时期,便已经被科学家们察觉到。

那便是,相比起其余三种基本力来,引力实在太过怪异,太过格格不入。为了描述引力,科学家们甚至不得不专门发展出一套名为相对论的理论。

这种格格不入表现在各个方面。最为明显的一个差别是,相对论认为时空是平滑的,连续的,而量子力学则认为时空是非连续的。

套用在引力上,便是相对论认为引力是时空的弯曲,而量子力学则认为引力是一种物质间的作用力。

既然是作用力,那么就涉及到引力子的问题。

就像电磁力通过光子传递,弱核力通W和Z玻色子传递,强核力通过胶子传递,以此类推,引力也应该需要一种粒子来传递才对。

这种暂未明确的粒子,便是引力子。

引力波的存在,李青松早已经明确。他甚至还研发出了精度极高的引力波探测器,甚至可以用于接收引力波通讯信号。

当初从赤星联盟处得到的信息,便是通过引力波传递的。

那么……引力子在哪里?

如何才能探测到它,并明确它的属性?

这是统一引力的基础条件。用科学术语来说,便是完成引力的量子化。

也即,首先必须要将引力纳入到量子力学的框架之中来,才能谈后续将其统一的事情。

打个比方的话,就像是地球上存在两个种族,一个种族已经发展了一些科技,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称之为智慧族,另一个种族则是蛮族,茹毛饮血。

现在这两个种族打算和谈。那么,且不管和谈能否成功,智慧族首先都必须要做一件事情:开化蛮族,让其认同己方的一些理念,譬如人人平等,相互友爱,和平共处,生命无价等。

“人人平等,相互友爱,和平共处,生命无价”这些价值观念,便是“框架”。唯有也让蛮族认同了这些框架,和己方处于在同一个框架之内了,才能有后续和谈的事情。

否则,智慧族认为生命无价,蛮族则认为烂命一条不值钱,智慧族认为相互友爱才是对的,蛮族则认为阴谋诡计才是王道,智慧族认为签订了条约就要遵守,蛮族则认为条约就是拿来违背的,价值观念都不在一个框架内,双方看重的根本不是一个点,牛头不对马嘴,能谈出什么东西?

此刻,引力相对于李青松来说,便是一个“蛮族”。将其量子化,为后续统一做准备,便等同于智慧族开化蛮族,进而为谈判做准备。

很显然,要完成引力量子化的工作,首先要能探测到引力子才行。否则连引力子是否存在都无法明确,能量子化个什么?

为了完成这项工作,早在尚未停靠这个恒星系之前,各种族科学家与李青松便进行了大量的思考与讨论,进而形成了一些共识,找到了一些可能有效的办法。

还是要提升探测精度才行。

怎么提升探测精度?

工程师与科学家们准备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

其一,建造足够巨大的,基本原理与中微子望远镜类似的探测器。

在理论计算之中,李青松与各种族科学家们一致认为,引力子和普通物质粒子也有发生碰撞的概率,而这种碰撞同样可能导致一些可以观测到的光学现象。

又依据现有科学资料,李青松还知道引力子的穿透力极强,甚至远远超过中微子。

现有的中微子望远镜在可期望的时间内根本没有概率探测到引力子撞击纯水分子的现象。

想要依靠这种模式来探测到引力子撞击现象,进而通过撞击数据反过来研究引力子的各种性质,需要将现有最大的中微子望远镜的规模再提升5000万倍才行。

李青松所建造过的最大型的中微子望远镜,其内部容纳有21.5亿吨的纯水,呈现出球体的它,直径甚至达到了1600米。

将这个巨大的水罐放到地球上的话,它甚至要比泰山还高。

将其提升5000万倍,其内部容纳的纯水质量将达到10亿亿吨左右。

而地球上,所有的海洋、湖泊、河流,连大气层之中的水、土壤之中的水、生物体之中的水,等等等等,所有形式的一切水都算上,总质量也才仅有140亿亿吨左右。

这一台设计之中的引力子望远镜,其所需要用到的水量足足占据地球总水量的14分之一,大约与四大洋之中的印度洋的总水量相当。

如果将这么多水散布到太空中,它甚至会在自身重力下凝聚成一颗水球,其直径将达到720公里!

更关键的是,为了确保观测精度,这些水必须都是超纯水才行,也即每1亿亿颗水分子之中最多只有一个杂质分子的程度。

这样巨大的工程,便连李青松都感到有些棘手。

但这大概还属于普通强核文明可以做到的程度,无非是耗时更长,慢慢建设而已。

至少从社会工程学层面来说,通过这种探测器来完成引力量子化的工作是有可能的。

那就没什么说的了,造就是了。

工程师与科学家们准备的第二种提升探测精度的方案,便是通过气态巨行星为媒介来进行。

在基于现有理论的计算之中,科学家们认为,引力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物质在微观层面发生一种名为“湍震”的现象。如果能探测到这种湍震现象,便可以通过它来反过来研究引力子的各种性质,进而完成引力量子化的工作。

但这种湍震现象极为微弱,根本不具备在常规试验环境下探测到的可能性。

除非能将试验工具放大到足够大,这种微弱的湍震现象才会跟随着同步放大,才能被人们探测到。

需要放大到多大才够用?精密计算表明……差不多像是气态巨行星一般大就差不多了。

这很显然是普通强核文明不可能完成的工程,就算以李青松的工程能力也远远不够。但很显然,李青松是不必真的去建造那么巨大的探测器的,因为星系之中天然存在符合条件的试验媒介。

那些巨大的气态巨行星便是天然的试验场所。

现在唯一的问题便是,如何进入到气态巨行星内部足够深的地方,在那里进行实际观测,看能否观测到理论推测之中的“湍震”现象了。

早在当初由电弱晋升为强核的时候,李青松便尝试过在气态巨行星内部进行观测的行动。

但因为气态巨行星内部的压力实在太过巨大,且自己的科技有限,无法支撑的缘故,最终未能成功。

但现在自己的科技程度已经到达强核巅峰,强核材料早已经获得了大规模的应用,有了长足的发展,探测飞船的性能大幅提升,进入气态巨行星内部进行探测便有了可能性。

当然,李青松此刻所掌握的强核材料,其本质上并不是理想化的“克服原子核间库伦斥力,令其紧密排列”的那种材料。

理想化的强核材料,密度大约接近中子星的密度。其各种性能当然超乎想象的强悍,甚至能近距离硬抗大当量氢弹的爆炸,将其丢到恒星核心恐怕都不会破损。

但它的技术含量实在太高,在可预见的未来,哪怕成功晋升为引力文明,李青松都清楚知道自己没有任何做出这种材料的可能性。

现阶段李青松所谓的强核材料,其实是和能量护罩类似的某种通过强核激发来获取到的材料。其性能当然比真正理想化的强核材料差得远了,但也比常规材料超出许多,足够用了。

确认了这两种方式全都具备工程可行性,李青松立刻便和众多智慧生命科学家一起,真正开始向“引力子量子化”发起了冲锋。

首先进行的是引力子望远镜的建设工作。

它太大太大了,直接在太空之中找一个地方开始建造恐怕不行。更加经济与合理的方式,是找一颗矮行星,借助其结构和框架来进行引力子望远镜的搭建。

一番寻找之下,李青松很快便找到了一颗合适的星球。

它距离主恒星约有120亿公里的距离,接收到的恒星辐射极低,且周边不存在任何大行星,也不必担心会受到引力干扰。

就是距离远了一些。120亿公里的距离,就算是李青松的运输船,一趟运输下来也要耗去约三个月的时间。

但这个障碍对于李青松来说最多也就是略微麻烦一点而已,仍旧算不得什么。

大量的工业飞船、运输飞船抵达这颗矮行星,工程立刻开始。

操纵着元始AI,令它操纵着各种智能机器人和机械实地展开作业,李青松还分出一点心思,望着这颗矮行星那布满暗红色托林的大地,心中满是感慨。

他回想起了当初自己在洛神星之上艰难发展,一点一点积攒克隆体,发展科技的岁月。

恍惚间已经是上万年时间过去了啊……

幸好,上万年时间的发展,我早已经不是那时候的我。以我现在的技术,一颗矮行星而已,已经不再是我只能仰望的存在,而是我可以随意揉捏、改造的工具。

这一次,李青松要进行的工程也很简单。

掏空这颗矮行星!

把这颗直径达到了900公里,总质量高达100亿亿吨的庞大星体,除去厚度约80公里的外壳,内部全部掏空!

这意味着高达55亿亿吨的土方量。而这个质量基本上与地球四大洋之中最大的太平洋的总水量相当。

在元始AI的直接操纵下,无数台巨型机械首先开始在这颗矮行星那荒凉死寂的大地之上打出了2.5万个洞穴,平均每10*10,100平方公里一个。

每一个圆形洞穴都有550米左右的半径,面积为1平方公里,深度则达到了80公里。

在到达这个深度后,李青松便不再打洞,而是开始了挖掘。

挖掘什么?

什么都挖!

无论水冰、干冰、液态氢氧氮,还是硅酸盐、硫酸盐等岩石,有什么挖什么,看到什么挖什么,一点不剩。

巨量的土方在重型升降机的工作之下源源不断的攀升,又随之被转运到太空电梯那里,顺着太空电梯来到太空。

满载而来的空天母舰、巨型运输船等,在卸下货物,货仓清洁溜溜之后,便将这些挖出来的土方运输到数千万公里之外的位置,让它们在那里依靠自身重力,再度自然聚合在一起。

80公里深的地下很快便出现了一个个巨大的空洞。为了保持这些空洞的完整,不至于在自身引力作用之下坍塌,李青松还跟随着挖掘进程,一边挖一边搭建支撑结构。

采取强核材料制作的,具备超强支撑力的巨大支撑杆如同擎天巨柱一般,一头连接着更深处的底层,一头连接着厚度达到80公里的外部壳层,将其死死撑住,不让它塌陷下来。

伴随着挖掘的进展,地下空洞越来越大,越来越深,这些支撑柱也随之延伸,越来越长,越来越多。

时间悄然流逝着,转眼间便是数年时间过去。

伴随着最后一堆土方被运走,这一处地下空洞被李青松彻底打通。

从此刻开始,这颗矮行星便呈现出了任何自然过程都不可能造就出的结构。

它内部是一颗直径达到了730公里的庞大球体,外部则是一层厚度达到了80公里的厚重壳层,而这两者……互不相连。

想象有一颗煮熟的鸡蛋,此刻这颗星球的状态,就像是那颗煮熟的鸡蛋的蛋清层消失,只剩下了蛋壳和蛋黄,蛋黄便悬浮在蛋壳之中,没有一处自然结构与蛋壳连接。

负责连接蛋黄与蛋壳,并支撑起蛋壳不坠落下来砸到蛋黄上的,是李青松专门建造的,数量高达数百万的巨型支撑柱。

操纵着一名克隆体站在内核地表上,仰望着这一片被无数灯光照亮的世界,李青松心中满是感慨。

此刻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幕奇特的景象。

脚下是平整的大地,天空则是各种颜色交杂的岩石,大地与天空之间,则是一根根擎天巨柱,密密麻麻,甚至看不到它的尽头。

“还真是奇妙啊……”

但现在并不是工程的终点,接下来李青松还要继续。

把这颗内核破碎掉,也挖出去!

如同蚂蚁一点一点吞食馒头一般,在李青松那庞大的工程能力之下,这颗内核的体积不断缩小。而远在数千万公里之外,一颗新的星球正在逐渐生成。

一船又一船的星球残渣倾倒在这里。一开始时候,那些残渣还各自保持着独立,相互之间并不接触,大致形成了一个小行星群,共同围绕着恒星旋转。

但伴随着物质的急速增多,这一情况很快便得到了改变。

李青松看到,那些平均尺寸不超过200米的小行星像是受到了一双无形大手的操控,相互之间开始了聚合、挤压,慢慢的形成了一个外型并不标准的星体。

伴随着物质的再度增多,这颗并不标准的星体渐渐呈现出了球形。

一颗真真正正的矮行星便在李青松面前诞生了。

“放在古人面前,我此刻的行为可以算得上是真真正正的捉星拿月了吧。”

李青松淡淡的想着:“只可惜,现在我最多只能拿得动矮行星。那种大行星还是力有不逮啊。”

伴随着这颗人造矮行星的出现,真正的施工场所那里,位于内核的那颗星体也彻底消失不见。

现在,这颗天然矮行星真正只剩下了外部一层壳,内部什么都没有了。

数百万根长度达到了740公里,纵横交错,各自指向不同方向的擎天巨柱,将这一层约44亿亿吨,约等同于两个大西洋所有水量加起来的质量撑了起来,让它们保持着稳定。

平均算下来,每根柱子需要支撑的质量约为2000亿吨。这看似太过巨大,根本不是区区一根柱子便能支撑起来的,但不要忘了,这里是矮行星,而不是地球。

其实这些柱子所需要支撑的并不是2000亿吨质量,而是这些质量所造就的相互之间的引力,只需要抵消这些引力即可。

这个数字就小了许多,用这些柱子撑起来丝毫不成问题。

此刻,有一系列奇妙的现象发生在了这巨大的内部空洞之中。

工程进行到了这一阶段,李青松在这颗星球之上的物资运输任务便不再采取之前的那些或者在星球表面建造高速铁路,又或者直接使用飞船来运输了,而是一种以往从未出现过的全新的运输方式。

将物资打包好,直接扔下去。

是的,就是这么简单。

此刻有一批聚变燃料需要从星球这一侧运输到另一侧去。于是,那些承载着氕气的大罐子便从这一侧扔了下去。

突破外部壳层,进入到内部空洞后,这巨大沉重的罐子仍旧在以高速坠落,且一直保持着加速状态,一直到此刻已经空无一物的星球质心处为止。

越过质心,它的速度便开始了降低,一直减速。一直到恰好越过正对应的星球另一侧的孔洞,到达星球另一侧地表时,它的速度恰好降低为零。

这里的智能机器人们只需要将其拉走存放即可。

星体的质量分布所导致的引力关系,造就了这一幕奇景。

只可惜,这种奇妙的物资运输方式仅仅只持续了短短几天时间而已,之后便不能用了。

因为李青松的工程进行到了下一个阶段。

该在这开挖好的巨大空洞内进行引力望远镜的建设了。

在前期任务之中,除了将原本的“星核”挖走,李青松还在进行着另一项任务。

从一颗气态巨行星的卫星上开采水源。

它的半径有约1500公里,对应的,表面积便有大约2820万平方公里。而如此广袤的面积全部被厚重的冰层覆盖。厚度约500米之下则是一片平均深度约有3000米的液态海洋。

这么多水,将其均匀铺设在地球表面的话,其深度将达到160米左右!

而现在,因为李青松持续几十年时间的开采,这颗卫星上,无论冰层还是液态水,所有水源已经全部消失不见,全部被运输到了那颗遥远矮行星的旁边。

它们在那里汇聚成了一个直径约为700多公里的“水星”。

现在李青松所要做的事情便是,将这颗直径约为700多公里的“水星”,塞到这一层球壳内部去。

当然,在这之前还需要做一件事情,那便是水的净化。

唯有超纯水,才能承担起观测引力子的任务。

于是,一边进行着球壳内部巨型储水罐、引力望远镜内部设备的建设任务,李青松建造在星球地表的众多水净化工厂也开始运转。

众多巨型运输船将一船又一船的水运输到工厂之中,在这里完成净化程序后,汹涌的超纯水便灌注到了球壳内部,将那一个个提前搭建好的储水腔室灌满。

持续了足足十年时间,那一颗“水星”彻底消失不见,这一颗矮行星则重新拥有了内核,不再只有外部那薄薄一层。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