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我看到了一切 > 第三百零六章 精确蒸发

我看到了一切 第三百零六章 精确蒸发

作者:岭南仨人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1:38: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民勤县,西郊高新技术产业园。

民勤集团旗下的碳化硅纳米管第三实验室。

自从研发出可以高效提取纯净水的特定碳化硅纳米管之后,民勤集团并没有躺平,而是利用庞大的现金流,不断加大各项科研项目的投入。

这个第三实验室就是负责研究碳化硅纳米管精确蒸发技术的团队。

“刘博士,你过来看一下,阿龙这边好像有点发现。”

“哦?我马上过去。”

挂了电话,刘同信直接来到了目的地,这是他们实验室第五小组的工作区域。

刚才打电话的那人,已经在门口等他过来。

“刘博士,里边请。”

“黄组长客气了。”

干瘦的黄重义刷卡开门,带着刘头信进入实验区域。

一边走路,黄重义一边向他简明扼要地介绍了一下情况:“阿龙前天做了一批特殊改造的碳化硅纳米道,其中582号实验材料在测试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全新的特性。”

此时两人已经走到了穿戴防护服和呼吸头盔的房间内,这种纳米材料的研发实验,由于纳米材料进入体内之后,容易出现类似于石棉的危害,因此有严格的安全管理。

穿戴好防护服和呼吸头盔,刘同信已经从黄重义口中得知了一部分情况。

进入真正的实验区域。

他看到了兴奋不已的方腾龙,一个二十七八的小伙子,对方同样穿着防护服和戴着呼吸头盔。

通过呼吸头盔内置的通信频道,刘同信开口问道:“阿龙,听说你们搞出了一种特殊的碳化硅纳米管?”

方腾龙笑容满面地点了点头:“是的,刘博士,您看一下报告,这是昨天晚上我连夜做的相关实验。”

接过文件,刘同信低头仔细浏览起来,看了一会,他目光之中充斥着一丝惊讶。

这个特殊改造之后的碳化硅纳米管,可以在特定负压下,就纯净水之中的轻水吸走,保留重水和超重水。

这其实就是精确的同位素分离技术。

实验室的纯净水,已经通过了第一次提纯,几乎不存在其他杂质了,因此二次进行的同位素分离,就可以获得纯度极高的超重水和重水混合物。

氢有三种同位素,分别是氕、氘和氚。

氕就是轻水,氘是重水,氚则是超重水。

由于氚的半衰期只有十二年多,因此该同位素在天然水体之中的含量非常低,近乎于没有。

而氕在天然水中的含量为99.98%,氘在天然水中占比为0.02%。

因此通过纳米管技术分离出来的重水之中,99.9999%都是氘为主,只有非常少量的氚。

看着方腾龙手上的透明容器,这就是昨天晚上提炼的1公斤高纯度重水。

按照实验报告的数据,通过碳化硅纳米管提炼的重水,提炼成本和之前的普通碳化硅纳米管提取纯净水差不多,也就是一立方米大概在几分钱左右。

要知道,采用目前国际主流技术提炼一立方米重水,成本大概需要200万华元左右,这是国内这边的提炼成本,如果是国外,这个成本会更加高。

高纯度重水的核心用途自然是核工业。

一立方米几百万的成本。

和一立方米几毛钱的成本。

两者简直是天壤之别。

更加可怕的一点是,这种碳化硅纳米管提取重水的技术非常简单,只要有设备,国内任何一个污水处理厂、自来水厂、海水淡化厂都可以快速生产,根本不需要大规模改动生产线。

关键是这种生产工艺提炼出来的重水纯度非常高,可以直接作为氢弹的原材料,或者作为核工业的重水中子缓冲剂。

刘同信看向方腾龙问道:“可以将重水和超重水进一步分离吗?”

方腾龙点了点头:“可以,不过我今天上午将几百公斤重水进一步分离之后,通过同位素测定技术,发现留下来的浓缩液中,超重水含量不断提升,我担心出现核事故,便停止了进一步提纯处理。”

“你处理得非常好,如果不断浓缩超重水,确实可能会出现核事故。”

“这也是我急匆匆通知刘博士你过来的原因。”黄重义同样清楚这件事非同小可。

要知道方腾龙搞出来的这种超精确分离技术,理论上可以将氕、氘和氚三种同位素完全分离开来,形成纯度99.9999%以上的高纯度氕、氘和氚。

如果是高纯度的氕、氘,问题还不大,毕竟这两个同位素是相对稳定的类型,但氚形成的超重水可是不稳定的放射性元素,一旦浓度达到90%以上,其不断产生的贝塔衰变,会释放出电子和反中微子。

当然,贝塔衰变比起其他核衰变,倒是没有什么大危害,主要是该类型的衰变,穿透力非常弱,只要科研人员不赤身**接触,一般不会出现健康风险。

而氚元素衰变的产物是氦3,这东西的价值倒是非常高。

也就是说,如果从核衰变的转变,以及地球表面的水体含量来看,全球的水体之中大概含有14亿吨左右的超重水,如果这些超重水都通过核衰变成为氦3,地球其实并不缺乏氦3。

那为什么人类还是对月球的氦3资源垂涎欲滴?

答案自然是重水、超重水的分离提纯技术不行,成本比较高,特别是超重水的提纯成本,比重水还高非常多。

就算是获得了超重水,还需要存放几十年,才可以让绝大部分超重水中的氚衰变成为氦3。

提纯成本、管理成本、储存成本、时间成本,综合叠加起来,还不如直接发火箭去月球开采提炼氦3。

而地球水体之中的超重水,每年虽然会通过衰变产生大量的氦3,但氦这种东西有两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一个是氦属于惰性元素,它几乎不和其他元素结合,而是会形成氦气。

第二个问题,就是氦气非常轻,一旦其出现在大气层中,根本不会在地面堆积,而是快速向上漂浮,然后飘到外太空去。

这也是为什么,明明氦元素是元素周期表中排行老二的元素,按道理来讲,应该是宇宙中含量第二高的元素,却在地球表层混成了稀有气体。

究其根本,就是因为地球没有办法保存氦气,只能眼睁睁看着氦气逃逸到外太空,成为外太空的星尘。

而现在方腾龙搞出来了的这一套技术,就为氦3资源的生产,带来了全新的希望。

只需要通过沿海的海水淡化工厂,源源不断提炼重水和超重水,然后将这些重水和超重水进一步分离,分离出高纯度的超重水。

然后将这些超重水储存起来,只需要等12.3年,即第一个半衰期过去,那储存的超重水,就有一半的超重水中的氚,会转变成为氦3。

理论上,1吨超重水经过第一个半衰期后,大约可以产生136公斤氦3。

以现在民勤集团掌握的技术,只需要在海水淡化工厂的工艺之中,加多两道提纯工艺,一吨氦3的提炼成本大概就是几十万块钱。

当然,如果将这些成本分摊到海水淡化工厂的淡水生产之中,那其实并不需要每吨几十万块钱的提炼成本。

就算是每吨几十万块钱的生产成本,对比来看,还是物有所值的。

因为理论上,1吨氦3通过可控核聚变可以产生大约10亿千瓦时的电能,哪怕是按照目前现在国内的平均电价0.4元每千瓦时计算,10亿千瓦时的电能也价值4亿元左右。

不过这种计算显然不够精确。

毕竟可控核聚变的其他成本投入也不小。

但是如果可以直接采用氦3作为可控核聚变的核燃料,倒是可以降低可控核聚变的一部分技术难度。

现在全球的可控核聚变项目,别看都吹得天花乱坠,仿佛过几年就可以实现可控核聚变的商业化营运。

实际上,现在可控核聚变有非常多缺陷。

包括反应系统的材料难题、超高温等离子体的控制难题、中子照射难题、氢脆难题、核燃料难题等。

如果采用氦3作为可控核聚变的核燃料,至少可以解决三个难题,即中子照射难题、氢脆难题、核燃料难题。

中子照射、氢脆这两个难题,也是导致可控核聚变系统的材料要求非常苛刻。

恰好氦3产生的核聚变反应中,不会产生严重的氢脆和中子照射,这进一步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材料要求。

同时民勤集团还获得了母公司海陆丰公司的水银硅管常温超导技术。

因此现在如果这些技术可以组合起来,可控核聚变似乎只剩下最后一步了。

其实最后一步的高温等离子体流体控制问题,现在已经没有太大的难题了,因为这几年国内这AI技术上,和工程模拟技术上,取得了大量的成果。

比如长安的星环聚能公司,他们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果,从传统的托卡马克装置和仿星器,衍生出全新的技术路线。

如果星环聚能公司可以获得海陆丰公司、民勤集团的技术和材料支持,估计不用几年就可以搞出商业化的可控核聚变系统。

刘同信思考了一会,觉得这件事不是他一个人可以决定的,便出了实验区,通过内部的特别线路,拨通了一个电话。

嘟嘟嘟…

“喂,你好,我是民勤集团第三实验室的刘同信,请问是杜总吗?”

“刘同信?”

过了片刻,电话对面似乎弄清楚了他的身份,便简明扼要问道:“刘博士,有什么事情需要我帮忙?”

“杜总,我们实验室最近研发出一套新技术,可能涉及到战略安全,我需要您亲自过来一趟。”

一听到涉及到战略安全的技术,杜国建便瞬间严肃起来:“涉及战略安全?好,你们还在实验室吧?”

“是的,我还实验室。”

“等一下,我看一下行程表…”过了一会,电话对面再次传来杜国建的声音:“刘博士,下午一点半有时间吗?”

“有。”

“好,你们准备好相关的材料,我下午一点半会过去一趟,不过我只有一个小时的时间。”

“好的,我尽量安排好汇报工作。”

“那就下午见。”

挂了电话。

刘同信看了看手机的时间,此时已经是上午十一点半了,他赶紧转过头看向黄重义,吩咐道:“重义,你们先吃饭,争取十二点半返回实验室,然后准备好材料,待会我和你们一起整理。”

“好。”黄重义也严肃地点了点头。

很快第三实验室的全体员工便提前下班吃饭。

对于这种科研团队来讲,他们上班的时间往往是不太固定的,特别是遇到这种重大项目的时候。

他们很多人只用了半个小时左右,就吃了午饭,便急匆匆赶回实验室,对各种实验数据进行全面整理。

刘同信也没有回去,而是留下来帮忙向,带过好几个项目的他,对于这种科研项目的汇报工作非常熟练,这极大减少了黄重义、方腾龙等人的工作量。

在不知不觉中,时间就到了下午一点半。

杜国建的电动中巴车,缓缓停在了第三实验室的大门口。

刘同信笑着说道:“杜总,欢迎过来第三实验室莅临指导。”

“刘博士别打趣了,我就一个管理人员,可不是科研人员,今天没有什么莅临指导,单纯就是过来听课和给你们服务的。”杜国建笑着摇摇头。

民勤集团虽然有国资成分,但一直都是海陆丰公司在管理,因此公司的风气也偏向于海陆丰公司。

海陆丰系的企业,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是完全分开的,不存在什么管理人员挂名科研项目的情况。

如果想搞研发,就只能成为科研人员。

如果想搞行政管理,那只能成为管理人员。

两者是不能混淆的。

这种规定主要是为了避免公司的行政管理人员,通过职务之便,霸占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

因此杜国建才说自己是过来听课和服务的,主要是所有的管理人员上岗之前的专门培训过的内容。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