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我看到了一切 > 第二百八十六章 产业革命

我看到了一切 第二百八十六章 产业革命

作者:岭南仨人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1:38: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华北平原,正值冰雪消融的三月。

靠近胜利油田的海岸边,一个废弃的炼化厂,经过几个月的改造,已经变成了一座非常庞大的海水淡化工厂,该工厂的设计产能为每年100亿立方米淡水。

不过如此庞大的产能,自然不会一下子就启动,毕竟当地也消化不了每年百亿立方米级别的淡水。

而此时这个工厂的一间办公室内,正上演着一出激烈的辩论。

一个戴着眼镜的老教授眉头紧锁:“老黄,你这个方案我反对,贸然改变地下水的储量,可能会造成难以预料的后果。”

脸上胸有成竹的黄教授直接反呛回去:“呵呵,老林,你那一套地上管道输水的方案,你知道成本是多少吗?而且铺设管道沿途的征地和建设,至少要扯皮十几年,还不如不建。”

“可我的方案至少安全。”林教授并不认为自己的方案有什么问题。

“安全?那我的方案有什么不安全?”黄教授直接站起来。

负责召开这一次技术论证会的章领军,轻轻咳了几下:“咳咳,两位注意会议纪律。”

林教授不甘示弱说道:“章组长,你别听老黄忽悠,他那一套坎儿井方案根本不现实,地下结构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随着时间出现变化,而地下深处维修起来又非常困难,到时候出了问题谁负责?”

“我为我的方案负责。”黄教授硬气反驳道。

林教授推了推眼镜,冷笑起来:“呵呵,你负责?你负责什么?到时候将你拉去枪毙吗?还是拉去炼油做肥皂?”

两人已经辩论出真火来。

看到这种情况的章领军也是眉头一皱,他严肃地斥责道:“两位,我们今天是谈科学谈技术,不是菜市场买菜,请用科学说明情况。”

面对章领军的斥责,两人和他们团队的人也一下子安静下来。

过了一会,林教授第一个开口:“抱歉,刚才是我情绪激动了。”

“我也有错。”黄教授也借坡下驴。

这个时候,章领军看向场地提供方,也是海陆丰公司下属的海陆丰水务公司总经理杨擎天:“杨总,贵公司有什么看法?”

一直当小透明的杨擎天,笑着抬起头来:“各位教授说得都有道理,林教授团队的方案,主要问题是工程难度大,投资成本高,建设周期长;黄教授团队的方案,主要问题是地质不稳定,生态风险大,维护难度大。”

“杨总总结得非常准确,那不知道杨总有什么高见?”章领军笑着问道。

杨擎天笑眯眯回道:“高见不敢当,不过我们老板有一些设想。”

看到杨擎天将江淼抬出来,本来想说什么的林教授、黄教授等人,也瞬间按下了心里面的各自想法,静待下文。

章领军看到那些专家学者终于安静下来,也是暗中松了一口气,随即他便捧场地说道:“既然是江院士的设想,我也非常感兴趣,请杨总给我们描述一下吧!”

“没问题。”杨擎天站起来。

他助理赶紧将提前准备好的PPT文件播放,会议室的投影幕布上,瞬间显示出一张图案。

站起来的杨擎天拿出一块白色泡沫砖:“这是我们公司的新产品,硅泡沫砖。”

“硅泡沫砖?”

“这东西有什么用?”

会议室的其他人小声讨论着。

杨擎天将这一块硅泡沫砖递给左手边的章领军,然后解释起来:“这是通过改性蚕丝蛋白制造出来的一种新材料。”

这种泡沫砖的工艺和硅藻豆丝大同小异,准确来讲两者的工艺是差不多的。

硅泡沫砖的工艺是制造大豆蛋白阶段,对大豆蛋白进行全面乳化,变成类似于泡沫状态,然后再加入硅藻土和其他化学辅剂进行改性。

通过这种工艺的改造,制造出来的泡沫砖非常轻,但是整体强度非常高,而且体积非常庞大。

其单位密度就比空气重大约2.1倍左右。

常温常压下的近地面空气,密度大概是1.2千克每立方米,而这种硅泡沫砖的密度则是2.52千克每立方米。

每吨硅丝材料,差不多可以生产出396立方米的泡沫砖。

看着手上这轻飘飘的硅泡沫砖,章领军转过头问道:“杨总,我可以掰一下吗?”

杨擎天脸色一变,赶紧提醒道:“章组长,你要戴防刺手套,因为这材料非常细,如果你太用力,会扎进肉里面。”

“呃…”章领军也赶紧将东西放桌面上。

“这种材料的细丝虽然达不到纳米级,但也是微米级,一些切割的位置,是不能随便接触的,容易刺穿身体。”杨擎天再次解释道。

其他人也小心翼翼接过这种材料,一上手的第一感觉就是轻飘飘。

过了一会,一个工作人员拿了几套特制的防刺手套过来。

穿戴上手套之后,章领军才尝试掰断这块泡沫砖,然而他使劲全力,憋得满脸通红,仍然没有掰断这块泡沫砖。

其他人也一一尝试了一下,同样没有办法掰断。

脱下手套的章领军不解地询问道:“杨总,你们公司这种材料非常好,不过和我们的议题有什么关系?”

“章组长,接下来我会向大家描述我们老板的设想。”泡沫砖再次回到杨擎天手上,他笑着说道:

“对于这种材料的特性,大家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知,不过大家可能不知道这种材料的生产成本,目前这种泡沫砖每吨的定价为5万元左右,每吨差不多就是396立方米。”

“这么便宜?”

“差不多是每立方米135块钱吗?”

“这东西难道是打算用来替代钢筋混凝土?”

“也不是不可以,毕竟强度非常高,就是不知道使用寿命是多少年。”

杨擎天嘴角微微上扬:“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了一部分内容,没有错,这种材料是可以替代钢筋混凝土材料的,请看…”

助理会意,随即播放着PPT内容。

“由于硅泡沫砖非常轻,还可以在工厂一体成形,因此我们可以直接生产出大型构件,然后采用大型飞艇吊运到施工现场,再直接安装即可,该材料的户外使用寿命差不多在30到40年左右。”

看着PPT上的模拟动画,那一整座拱桥结构,被飞艇吊运到施工现场,然后直接安装的画面,大家都目瞪口呆。

咕噜!林教授推了推眼镜:“杨总,你们的计划建设架空输水桥?”

杨擎天点了点头:“没有错,这是目前比较好解决的一个方案,我们计划在沿海地区建设海拔高度不低于60米的输水塔,然后通过落差向内陆地区输水,整个华北平原的海拔高度,普遍在20到50米左右,完全可以利用落差实现自然输水。”

林教授团队的不少人心思活络起来,他们其实就是支持输水管道项目的,只不过他们的项目方案,是利用逐级加压的方式,向内陆输送淡水。

这种方案的问题,杨擎天也说过了,那就是工程成本高、输送成本高,建设周期漫长。

而杨擎天代表海陆丰公司搞出来的方案,则是林教授团队方案的改进版。

毕竟钢筋混凝土的成本,每立方米大概在800到1200块钱左右,而硅泡沫体的成本则是每立方米135块钱左右。

两者成本相差6到9倍左右。

钢筋混凝土的成本,在这种特种工程之中的占比,通常可以达到50%到70%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就钢筋混凝土材料改为硅泡沫体材料,整体成本可以压缩到原来的40%到60%左右。

而且由于硅泡沫体材料可以一体成形,这可以减少大量人力成本和养护成本。

整体来讲,差不多可以降低一半的工程成本。

当然,成本减少还是小事情,关键是建设速度非常快。

按照PPT上演示的内容,只要提前将地基打好,剩下的桥梁主体部分可以直接在工厂大规模生产,然后通过飞艇运输,一次吊运一公里长度的桥梁,也不是不可能。

而且由于硅泡沫体材料非常轻,同时强度非常高,采用这种材料制造的桥梁跨度可以非常大,这进一步减少了地基的钢筋混凝土用量。

硅泡沫体材料生产的构件也不用考虑混凝土放热,以及热胀冷缩的问题,基本可以在铺设完成的当天,就可以进行下一步工程改造。

这对于水资源稀缺的地区,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减少了养护用水和搅拌混凝土的用水。

一个研究员缓缓说道:“可以从一开始,就采用高位输水,通过重力落差让水自然流动,确实可以减少输送过程中的一部分成本。”

另一个圆脸研究员是专门从事输水成本研究工作的,他也跟着说道:“从海拔将水提高到60米高度,每立方米大概需要耗电0.15度左右,考虑到目前的电费,差不多每立方米的输水电费为0.06元左右,100亿立方米就是6亿元电费,还可以接受。”

“确实可以考虑。”

黄教授团队也不提什么地下水层输水方案了,而是加入到了输水桥方案的讨论之中。

而除了华北平原输水研讨会在讨论。

负责高铁建设中铁工程集团,此时也在开会。

比起八字还没一撇的华北平原输水项目,中铁工程集团已经在秘密召开实验了。

他们在实验室测试数据出来之后,将迅速召开了管理层会议。

中铁工程集团新一任董事长雷武,雄心勃勃地说道:“大家都看过了,现在宣布一下各自的看法。”

一个负责成本管理方面的副总开口说道:“现在国内的高铁运行,整体处于亏本状态,虽然东部一部分热线可以勉强盈利,但西北、西南、东北等边远地区的高铁运行普遍处于亏损状态,虽然今年的经济获得缓解,但不代表我们可以高枕无忧。”

“李副总说得有道理,整体来讲,国内可以盈利的高铁线路,已经建设得差不多了,现在只剩下很多难啃的骨头,我们不能继续按老模式来了。”另一个副总的脸色满是忧虑。

“我认为必须采用硅泡沫体材料,这不仅仅可以减少成本,还可以增加国铁集团继续投入的热情。”

“我赞同。”

“我也是这样想的。”

显然他们知道国内铁路建设已经开始走向后期了。

这也是大基建之后,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

很多地区的铁路建设已经逐步走向饱和,这种情况下,铁路相关的工程开工规模会逐年下降,然后维持一个比较低的更新规模,甚至可能出现停歇。

而这种情况,有时候对铁路相关的产业,会造成致命的影响。

就比如国内的高铁技术为什么可以后来居上,原因就在于国内这个庞大的市场在支撑。

而阿美丽卡为什么没有发展出高铁相关的产业,原因就在于他们国内已经过了大基建时代,铁路建设早就饱和了,加上各州相互扯皮,私人铁路营运商不愿意更新,没有内部需求情况下,高铁产业自然发展不起来。

国内现在也即将面临这个情况。

一旦进入后大基建时代,随着新开工的高铁线路减少,仅仅靠老旧铁路的自然更新换代,显然是没有办法维持整个产业链的。

至于出口高铁,这个想法非常好,现实却很骨感。

这种需要好几年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其中的风险太大了,一旦该区域出现动荡,或者出现一些不要脸的势力,结果就是血本无归。

比如,去天竺投资高铁之类,这种地区铁定是收不到款项。

而很多地方又非常贫穷,还没有多少人才,根本玩不起高铁。

国内这几年也就在东南亚的中南半岛地区搞了几条高铁线路,其他地区根本没有多少收获。

外不能开拓市场,内又在出现萎缩,这导致很多铁路建设的从业者,都对于未来普遍持悲观看法。

临危受命的雷武,自然想改变这种困境,但上任一年多以来,他还是改不了铁路投资规模整体下降的大趋势。

直到去年十一月,海陆丰公司的实验室搞出了一种新材料,他们通过一些关系,拿到了实验室的样品之后,就一直在研究如何使用这种材料。

这种材料在实验室的各项测试之中,都表现出优异的特性。

虽然使用寿命只有30到40年,但这是指完全暴露在户外的情况下,如果在外面涂抹一层水泥砂浆或者沥青沙料,可以有效隔绝空气、光线,可以将这个使用寿命延长到50到60年左右。

而到了50年左右,其实差不多可以直接更换新的部件了。

因此中铁工程集团才快速召开高管会议,目的就是为了尽快推动硅泡沫体材料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如果工程建设成本可以节约一半,那整体投资就可以减少很多,让国铁集团的回本周期变短。

当然,这件事不仅仅是中铁工程集团的事情,国铁集团那边近期也召开了多次高管会议和技术研讨会。

不过国铁集团那边讨论的内容,倒不是采用建筑新材料的问题,而是打算采用民勤集团研发的新材料,建造新型列车。

因为他们的工程师团队进行过仔细分析,如果采用新材料制造列车,可以让列车整体重量减少35%左右。

减少列车整体重量,一方面可以增加有效载荷,另一方面则可以减少能耗。

加上现在高铁线路用电成本下降了不少,方方面面的成本减少之后,叠加起来就是一个不小的份额。

经过一系列分析,国铁集团的管理层已经知道,如果铁路建设采用新材料,列车同样采用新材料,加上电力成本下降,高铁整体运行成本可以下降20%左右。

今年国铁集团整体营收为1.36万亿,才勉强盈利了58亿,由此可见整个铁路系统的净利润实在是太低了。

如果可以将高铁运行成本压缩20%,那国铁集团在维持当前票价的情况下,至少可以盈利2000亿。

只要可以持续盈利,那国铁集团就有资本进行投资新铁路,对老铁路进行更新换代,让整个高铁产业链勉强可以维持下去。

不然,以当前的盈利情况,以后投资新铁路的钱只能越来越少。

而这种运行成本的下降,还可以让一部分处于轻微亏损状态的铁路线路,变成可以盈利的线路。

除此之外,国铁集团还在考虑采用民勤集团的新型太阳能光伏板,将整个铁路线路全部覆盖起来,反正铁路又不像公路,有固定线路的铁路,自动驾驶已经非常发达了,不太需要靠肉眼观察前方的情况。

如果可以将铁路线路都覆盖上太阳能光伏板,那高铁运行过程中,不仅仅可以实现电力自给自足,还可以向外卖电,进一步提升整体的盈利能力。

当然,作为国有企业,国铁集团就算可以实现不错的盈利,官方也会采用降低票价的方式,让其整体盈利处于一个相对合理的区间。

新材料带来的影响,已经开始向国内整个产业链蔓延。

高铁、工程、桥梁、汽车、造船、客机、无人机、飞艇、集装箱、航天、净水、污染处理、电力、光伏、风电、储能、燃油、纺织品、半导体等,几十个核心产业开始全面的更新换代。

这种改变已经演变成为一次产业革命。

而且这一次产业革命的蔓延非常迅速,主要是因为AI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让很多技术落地更加便捷。

不过这种产业革命,目前仅限于国内,国外虽然或多或少知道这些新材料的存在,但是由于海陆丰公司不允许出口技术和相关原材料、产品,导致国外的企业很难复刻。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