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我看到了一切 > 第二百七十九章 产业革新(大杯)

我看到了一切 第二百七十九章 产业革新(大杯)

作者:岭南仨人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1:38: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桂省,壶城。

亦是有着糖都之称的城市。

春节临近,而海陆丰公司在该市设立的子公司并没有闲下来。

去年八月份左右,海陆丰公司的农业种植事业部就在当地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壶城糖业公司。

该公司的总部建立在大新县。

作为壶城地区中,糖蔗种植面积超过五十万亩的县,这里的糖蔗种植区域主要以坡地种植甘蔗为主。

种过地的朋友都知道,山地和平原之间的耕地,其实现相同的劳动成果,需要付出的劳动强度是有明显差别的。

山地之中的耕地,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强度,而且对于机械设备的投入,存在不同程度的限制。

然而此时的大新县龙门乡附近,很多村民的坡地甘蔗田,却有了非常明显的变化。

十几个村民正在自家甘蔗田上,一边聊天,一边翘首以盼。

“东哥,收糖队什么时候过来?”

一个正在啃着甘蔗的中年人,吐了一口甘蔗渣:“急什么,人家海陆丰公司还会骗你不成?”

一个戴着鸭舌帽的年轻人干笑回道:“这不快过年了?家里等着用钱。”

中年人用手上的甘蔗比划着:“呵呵,你小子在想什么呢?你爸说了,这笔钱要交给他,如果你过年再去赌钱,就要打断你的腿。”

“呃…”年轻人一脸尴尬。

“就是,波仔,你爸可是放话来,村里面谁敢跟你赌钱,他就去谁家门口泼屎。”

“你可别来呀!”

“靠!死老头真这样说?”鸭舌帽年轻人一脸难堪。

突然,远处有一车队缓缓行驶过来。

“来了!”

“谁来了?”

“收糖队来了。”

不一会,车队到了众人不远处的路边,从其中一辆皮卡车上,几个收购队的员工走下来。

刚才在啃甘蔗的中年人,小步快跑过去:“你好,是李队长吗?”

“我是李箫,接下来半年左右,负责该片区的糖液收购工作,加个微信。”收购队小队长李箫拿出名片递给众人。

不一会,众人就添加了微信。

当然,这个微信是工作号,所有权是属于公司网络事业部的,而海陆丰公司有严格规定,那就是员工不得使用私人号码添加顾客、合作方,避免形成沟通渠道的垄断,同时也方便公司调整工作区域和调查员工的工作内容。

中年人加好了微信之后,擦了擦手:“李队长,我是方健强,你叫我阿强就可以,我们什么时候开始收?”

“马上开始。”李萧也没有寒暄的意思,直接让所有人开工。

细小的塑料软管被拉到了木蔗林中,接口直接扣在提前钉入木蔗主杆下方,大概距离地面20厘米的位置,这也是抽糖液的下限,如果将木蔗内的糖液都抽空了,那木蔗的抗病性、抗旱性会下降。

木蔗的种植密度比普通甘蔗稀疏,但是其茎杆比普通甘蔗大很多,看起来像一片低矮的巨龙竹。

不一会,接好了管道的工作人员拿着对讲机说道:“队长,第一片接好了。”

“收到。”

李萧转过头喊道:“开始抽糖液。”

“好的。”另一个员工按下抽水设备的开关,顿时大量半透明的糖液从管道被源源不断抽下来,由于地势原因,抽起来毫不费力。

糖液被抽到一个车斗之中,这个车斗里面已经提前进行了食品级改造,不一会,100公斤糖液就被抽出来,也灌满了第一个车斗,出液口随即被转移到下一个车斗。

而工作人员将一台特制的去水器,放入第一个车斗的糖液之中,启动开关之后,糖液液面快速下降着。

很快饱和的糖晶就凝结在车斗底部,随着最后一滴水被抽干,干燥度差不多在99%的糖块已经出现底部。

工作人员提起去水器。

李萧按下车斗控制开关,这个车斗顿时将开口朝下倾斜,一旁已经放好了不锈钢铁桶,他拿起沙铲插了车斗底部,一块块裂开的半透明淡黄色糖块哗啦啦掉下来,掉入了不锈钢铁桶之中。

蔗田主人是一个老头,拿着一杆烟斗:“呼…这直接就是冰糖了?”

方健强从不锈钢铁桶拿起一块,放入嘴里含了一下:“就是冰糖,还是老冰糖。”

李萧也拿了一块放入口中嚼起来“现在就是老冰糖,里面有很多甘蔗留下来的杂质,我们拉回工厂之后,还要进行二次除杂和造粒。”

“呼…李队长,这一桶多少斤?”老头目光紧盯着自家的糖。

一个员工将不锈钢铁桶搬到电子秤上,看了一下显示屏:“去皮后,是25.3公斤,就是50.6斤。”

老头关切的喃喃自语着:“也不知道老汉这两亩木蔗有多少斤糖。”

“宽叔别操心,估计可以出两三百斤。”方健强笑着说道。

不一会,老头的两亩木蔗就抽完了,而最后的粗糖块重量就是335.7公斤。

“老爷子,你家的蔗糖收完了,671.4斤,按合同,一斤一块钱。”李萧拿输入数据:“没有错吧?”

“没有!”财务审核员点了点头。

随即皮卡车后斗内的一台自动打印设备,将商票打印出来,然后财务审核员和李萧进行了确认和盖签名章。

李萧将商票递给方大宽:“老爷子收好,掉了可就麻烦了。”

“李队长,这个钱怎么领?”方大宽有些不明白。

李萧解释了一下:“非常简单,你们明天直接去县里的壶城糖业,到了那里你们直接问门卫就可以了,到时候有人给你们办。”

“好好。”方大宽将商票仔细放入自己的衣服内衬口袋,然后将这个口袋拉链拉好。

虽然才一斤粗糖才一块钱,但众人都没有坐地起价的想法,因为壶城糖业不仅仅和他们签署了采购合同,还有在附近几个村开了多次座谈会,就是告诉当地村民别幻想以后粗糖价格会提升。

因为国内目前的蔗糖价格是虚高的。

目前国内白糖报价为每吨6200元,而国际白糖报价为每吨3900元,两者价差2300块钱左右。

哪怕是加上运费和关税,进口原糖的价格仍然比国内糖厂低很多。

壶城糖业要和国际市场完成价格接轨,就必须控制好粗糖采购价格,将其控制在每吨2000块钱左右,就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采购价格。

加上运输、人力、设备、销售和能耗之类的成本,采用新工艺可以节约一点,但是这些成本加起来仍然需要大约每吨白砂糖1000块钱。

这样一来,每吨白砂糖的总成本就是3000块钱左右,如果完全对接国际市场的白糖价格,每吨可以赚900块钱。

而国内之前的白砂糖生产成本,明显是偏高的,因为其原材料采购成本就让整个制糖产业难以进入良性循环。

之前国内每生产一吨白砂糖,需要付出的甘蔗原材料成本,大概在4000块钱左右,加上1000块钱其他成本,直接就将成本给干到了5000块钱。

而且国内糖厂还有一个致命问题那就是季节性生产,没有办法全年开工,这会导致糖厂需要将其他季节的亏损,迭加到榨糖季中,进一步将抬高到每吨5900到6100块钱左右。

另外国内还设置了一个特殊的补贴政策,需要二次结算联动,当食糖销售价格超过每吨6300元时,蔗农可获得联动补价,这又进一步增加糖厂的运行成本。

前后夹击下,国内制糖产业能够盈利才怪。

海陆丰公司要改变这个现状,就必须压低粗糖采购价格,才可以盘活整个制糖产业。

很多人或许会以为,两亩木蔗才收六百多块钱,这实在是太少了,但别忘记了,这是每个月的收入。

而且木蔗的糖液产能会逐年递增,到了第四年开始,这些木蔗亩产可以达到每个月450公斤粗糖,那就是每个月亩收入900块钱左右,一年差不多可以达到10800块钱。

以目前正在采收糖液的这个村为例子,这个村的蔗农种植面积普遍在五到十五亩左右,一部分可以达到几十亩,少部分可以达到几百亩。

类似于方大宽种植种植两亩的,反而是比较少见的情况,主要是老头就一个人,他往年也是种两亩,多了管不过来。

而方健强他家就有12亩木蔗林,这一次采收就拿到了近四千块钱。

看到其他人都拿了几千,方大宽赶紧问道:“李队,我想种多几亩,不知道可不可以?”

李萧没有给明确回复:“这个事情你明天去拿钱的时候,可以顺便咨询一下,那边有专门的办公室负责种植配额。”

“宽叔,你想种多一点?你老人家忙得过来吗?”一个年轻人开玩笑道。

方大宽摆摆手:“去去去…老子身体好着呢,就这种林子,如果我年轻一点,一个人可以干十亩。”

其实他也是无奈,无儿无女的他,现在年龄已经六十多了,但是这些年存下来的钱,却才三十多万,他觉得这些钱可能不够自己养老,因此才打算再开多几亩山地种木蔗。

毕竟他这五个多月来,管理这些木蔗林的时候,比他之前种甘蔗容易多了,现在又不需要砍甘蔗和搬运甘蔗,收购队直接过来采收,那些日常管理的工作还是可以坚持下来。

而且如果真的干不动了,大不了将木蔗林租给村里面的其他人,到时候每个月一亩收两三百块钱租金,也不失为一条后路。

这个村的三千多亩木蔗,一共有五组收购工作组完成了采收工作,期间负责运输粗糖的卡车,已经连续跑了好几趟,将537吨粗糖送到了壶城糖业的大新县制糖分厂。

目前整个大新县53万亩甘蔗田中,大概有21万亩改为木蔗,剩下的还在种植传统甘蔗。

不过随着一月份开始,壶城糖业不断采收糖液,很多种植传统甘蔗的蔗农也非常震惊。

方健强刚刚回到家里。

一个少了一个手指的中年人,一下子从他家的沙发弹起来:“大强,今天糖液卖了多少钱?”

刚刚开门的方健强被吓了一跳:“靠!你吓死个人呀!”

“你啥时候胆子那么小了?”

“有话快说,有屁快放。”方健强拿起泡了芒果叶的茶壶,咕嘟咕嘟喝了几口。

中年人苍蝇搓手,一脸猥琐的笑着:“嘿嘿,大强,今天卖了多少钱?给兄弟说一下。”

方健强一脸不耐烦:“你哥也种了木蔗,你不会去问他呀?”

“大强,别提他了,你消遣我是吧?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和他的关系。”提起他大哥,中年人顿时一脸不高兴。

“呵呵。”放下茶壶,方健强开口说道:“一亩大概三百多块钱,你要种就赶快去县里的壶城糖业登记,不种就拉倒。”

“才三百多块钱?这也太少了吧?”

“我说二豆,你还没有开始种就嫌弃上了?”方健强一脸无语。

方双德则说了自己的疑问:“不是说一亩可以收**百块钱?”

听到这个问题,方健强顿感无语:“呵呵,你小子读书的时候,上课睡觉也就算了,听过座谈会也听一半,人家说得明明白白,是第四年开始达到每个月**百块钱,而且还要有合理养护,你如果还是这种态度,我劝你还是别种了。”

“别呀!大强,我真想种,每年砍甘蔗太累了,要不是他们给的收购价格太低,我早就种了。”方双德为自己开脱道。

“还低?你在想屁吃吧?他们给一块钱一斤已经不错了,你用自己脑子想一想,以后咱们整个壶城都种这种木蔗,你知道一年会收多少糖吗?”

“多少?”

“如果达到巅峰期,差不多一年可以生产2000万吨蔗糖。”

“2000万吨是多少?”

“知道咱们国家去年生产多少蔗糖吗?”

“不知道。”方双德一脸懵逼。

“900万吨左右。”

“咕噜…”方双德下意识吞咽着口水。

“现在知道为什么一块钱一斤是公道价了吧?你们以后不种也得种,还种传统甘蔗?你看糖厂愿不愿意收?”

这种情况下,整个产业都在逼着蔗农淘汰传统甘蔗,除非是种植作为果蔗的甘蔗,不然根本没有市场。

毕竟其他糖厂也不是傻逼,哪怕是官方也压不住这种大势所趋。

现在传统糖蔗压榨蔗糖,每吨蔗糖的原材料成本需要4000块钱,采用木蔗糖液制糖,每吨蔗糖的原材料成本才2000块钱。

但凡脑子正常的糖业公司,都知道该选择哪个了。

由于这种技术革新出现在国内,官方不可能说这个木蔗糖液太便宜了,强行给定一个收购指导价。

因为现在就算是采用一个比较高的收购指导价,也扛不住几年的。

随着桂省和岭南的木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很快就会突破国内的需求上限,然后倒逼市场降价。

要知道目前海陆丰公司旗下的三个糖业子公司,已经在桂省和岭南的雷州半岛,累计推广种植木蔗84万亩。

哪怕今年是第一年采收,平均亩产只有每个月168公斤左右,这也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

这代表着海陆丰公司今年的蔗糖产能将达到170万吨,相当于去年全国产能的18.9%左右。

而且看一下大新县已经种植木蔗的蔗农反应就知道,他们都希望可以扩大种植面积。

哪怕海陆丰公司控制种植配额,将种植面积限制到300万亩左右,到了巅峰产期,每年也是近1500万吨蔗糖的产能。

这个产能基本和目前国内每年的蔗糖消耗量差不多。

一旦国内市场饱和,加上生产成本下降,蔗糖价格必然只能和国际市场接轨。

而且随着国内的蔗糖产能飙升,国际市场本来就低迷的蔗糖价格,将进一步下跌,毕竟国内将少进口600万吨左右的蔗糖,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富余量,根本不是其他地区可以轻易消纳的产能。

其实国际白糖的期货交易价格,也在大半年之前开始持续下跌了,只是因为木蔗没有真正大规模量产蔗糖,实体市场没有直接表现。

现在一月份的国际白糖期货交易价格瞬间暴跌,达到近几十年来的最低位,期货市场的每吨蔗糖价格目前为423美刀,折合3045华元。

当然,这种突然的暴跌,并不是真正的实体市场交易价格。

市场会自己调节,将一部分多余出来的甘蔗种植面积给淘汰掉,最后再次恢复到一个相对合理的价格。

但这个价格需要经过一两年的市场动荡,才可以初步完成调节。

包括东亚糖业、南华糖业、桂省糖业、湘桂糖业等国内大糖厂,已经从去年开始,要求蔗农尽快改种木蔗,或者改种其他经济作物。

因为目前海陆丰公司给的木蔗种植配额,一共就350万亩。

这些糖厂早就受够了不断亏损的日子,他们想通过木蔗改变整个糖业的生态,实现一个比较好的盈利。

而各地的蔗农也开始分化,一部分想方设法改种木蔗,一部分种植水果甘蔗,一部分改种其他经济作物。

比如滇省的蔗农,除了种植水果甘蔗的那一部分,剩下的全部改种其他经济作物了。

官方也开始引导种植,避免蔗农改种橡胶树,因为橡胶树同样也是日薄西山了,海陆丰公司在漠南的橡胶草种植,今年就会达到50万亩左右。

现在种橡胶树绝对是死路一条,还没有开始等橡胶树进入割胶年限,就会遇到大规模量产的橡胶草,到时候橡胶树产业会被瞬间碾压。

因此这一次改种植的经济作物,主要集中在咖啡、可可、山竹、腰果等国内以前比较少种植的经济作物上。

特别是以前种植橡胶树的地方,以后大概率要改种植可可、腰果了。

没有办法,产业升级就是如此残酷。

同时官方也开始逐步扩大各地的自然保护区,将一部分环境比较脆弱,或者比较靠近自然保护区的果园耕地抛荒。

整体来讲,虽然这一次产业升级会导致一部分农民失业,但是新增加的各个产业,可以吃得下这一部分多余的劳动力。

毕竟随着国内开始快速进入老龄化、少子化,农村劳动力减少也是一个必然。

这一次将一部分边远农村地区直接列为自然保护区,一方面缓解了环境压力,另一方面也实现了劳动力的再调节。

毕竟用更加少的耕地和人力,在可以保证内部农产品需求的情况下,也是一个可以接受的结果。

两相其害,取其轻。

农业的各种调节已经在不断进行,几乎是马不停蹄的节奏。

这一场由海陆丰公司掀起的技术革新,已经开始全面影响到了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

甚至到了需要调整生产关系的节奏。

现在东南亚各地已经噤若寒蝉了。

因为他们发现这几年的赛里斯,简直是突飞猛进,在各个方面都在发展,很多还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们自以为旱涝保收的热带水果产业,几乎是一夜之间陷入困境,只要赛里斯愿意,就可以随时摧毁他们任何一个水果产业。

哪怕是现在保持相对克制的生产,已经让他们非常难受了。

当世界第一大工业体系,和世界第一大农业体系融为一体的时候,全世界都要发抖。

而且这个世界第一大农业体系还解决了一部分矿业的需求,比如钢铁、铝合金、铜、橡胶、塑料、石油、天然气、煤炭,都有农业体系衍生出来的替代品。

欧美势力硕果仅存的产业,只剩下电子产业、软件产业、精密仪器产业、医疗产业这四个产业了。

其他产业不是被碾压,就是不分上下。

甚至现在欧美的医疗产业和软件产业,也是呈现出岌岌可危的局面。

比如海陆丰公司的新型抗生素、玉麟蛋白;海陆丰公司和五道口大学合作的医疗纳米传感器、纳米手术刀;还有国内目前开始进入量产的血清稻米,这些成果都在医疗领域不断出现。

软件产业方面,国内虽然在一部分专业软件上有些落后,但是不代表没有还手之力,至少存在可替代的软件产品。

唯一比较难搞的产业,大概只剩下精密仪器和半导体这两个了。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