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科幻 > 我看到了一切 > 第一百七十八章 渐变(中杯)

我看到了一切 第一百七十八章 渐变(中杯)

作者:岭南仨人 分类:科幻 更新时间:2025-07-05 11:38:04 来源:平板电子书

8月6日。

海陆丰公司的大豆收割队,开始在马宫镇西面的梅拢镇开启收割工作。

不过这一次,海陆丰公司并没有对该镇的大豆种植进行补贴,因为这本来就是临时补种,为了应对干旱的一种策略。

虽然种植初期遇到了干旱,但是好在粤东在六七月份的降雨比较充分,因此这一万多亩大豆田的亩产非常不错。

小型大豆收割机在大豆田上快速吃进大豆藤,然将豆荚从豆藤中打下来,紧接着通过收割机内置的脱粒器,将豆子从豆荚中分离出来。

豆荚和豆藤被粉碎成为细小的粉末,喷洒在已经收割完成的大豆田上。

石洲村农业合作社的几个农户,站在了不远处的路边,有说有笑地交谈着。

“老黄,你说这一片大豆可以收多少斤?”一个带着草帽的中年人坐在摩托车上问道。

“五六百应该有。”正在吞云吐雾的老黄脸上笑呵呵。

另一个穿着拖鞋的中年人一边点烟,一边说道:“不过收购价格低了不少。”

“呵呵,你就知足吧!”

“就是,人家江老板也不可能亏本给你收豆子,现在外地的豆子田头就两块钱出头。”另一个消息灵通的年轻人解释了一下。

“多几毛也好呀!”

那个年轻人故作高深地说道:“你别抱怨现在的两块钱,以后有没有两块钱还是一个未知数。”

“小凡,你有什么消息?”老黄递给了一根烟过去。

张凡接过烟,随手别在耳朵上,然后指了指北方:“江老板在漠南包了几十万亩沙漠种大豆,你说这事情要是成了,以后大豆还能是一斤两块钱吗?我看一斤一块钱还差不多。”

“靠别!真的假的?”

“那这大豆还种不种?”老黄脑瓜子有些发懵。

“种!”张凡却给了一个出乎意料的答案。

刚才抱怨收购价格低的中年农民,一脸不解地看向张凡:“小凡,你没有发烧?”

“烧你个大头鬼,我正常得很。”张凡继续说道:“各位老哥没有看合作社的种植成本公示吧?”

老黄解释着近况:“呃?我最近去隔壁村的鱼塘帮忙收埃及鱼了,没有关注这件事,有什么情况吗?”

张凡这才说了一下合作社的详细情况:“我们合作社的大豆田成本是300亩6.9万元出头,一亩230块钱左右,海陆丰公司给的收购价是一斤2.1,一亩赚钱1000块钱左右。而且各位老哥没有发现这大豆不用太操心吗?”

听到这里,其他人也反应过来。

“确实。”

“社里为了保证稻田,又是抽水又是打农药,今年还减产了不少。”

张凡继续说着自己的判断:“就算是以后收购价格只有一块钱,一亩还是有四五百块钱毛利,而且这大豆只要三个月出头,就可以收一次,我去红草镇看过一部分没有翻地的实验田,那些大豆再次发芽了,现在又结荚了。”

“真的?”

“当然是真的。”

“那种这一次可以管几年?”

“我听海陆丰公司的农技员说,好像是种一次可以收五六年。”

“那岂不是一年可以收三次?”

众人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就在此时,收割队已经完成了第一块大豆田的收割工作,运输拖拉机来回抖动了车斗,通过车斗的体积刻度线,计算容积然后估算一个大概的重量。

合作社的两个农民和收割队的两个员工,一起查看了车斗的容量刻度,又取了一升大豆进行称重。

过了一会。

合作社的两个农民拿着本子和商票回来。

“老张,火照,情况如何?”

拿着本子的老张笑着回道:“100亩收了30900公斤,已经拿到了商票。”

“多少钱呀?”

“不会算数吗?12万9780元。”一个中年农民一边调侃,一边拿着手机的计算器计算着。

“这个收获,不错呀!”

“300亩差不多可以收39万,扣掉本钱,加上合作社的一部分经费,差不多有30万。”

“小凡刚才不是算了,一亩赚1000块钱。”

“可惜咱们南方的耕地不多,算到每一户头上,也就一户一亩到三亩左右。”

就在此时,合作社的社长张大山也开着摩托车过来,看到一群人在田边汇集,他还以为出了什么事情,赶紧靠过来。

了解了一下情况,才知道这帮家伙又在指点江山了。

他赶紧问起众人的意见:“大豆是翻地改种其他农作物,还是留根继续种?”

张凡提议道:“大山叔,我觉得留根比较好。”

“小凡,你说一下理由。”

张凡解释起来:“我去红草镇那边的大豆田看过,海陆丰公司在那边有尝试混种。”

“哦?说说看。”张大山顿时来了兴趣。

“就是割了一茬大豆后,表面翻地十几公分,然后种上玉米、高粱,我去那边走亲戚的时候,仔细听那边的农民和农技员说过。”

张大山沉思片刻,便拍了拍摩托车后排座位:“小凡,我们再去一趟红草那边看看,听你说,我还是不放心,其他人有想一起过去看看的吗?”

“我也去。”老黄扔下烟头踩了踩。

“老黄,我坐你车,一起去见识见识。”另一个农民眼疾手快,迅速翻上老黄的摩托车后座,笑呵呵地拍了拍老黄的肩膀:“别磨磨蹭蹭,早去早回。”

“走起!”

两摩托车沿着乡道七弯八拐了半个多小时,就来到了红草镇北部的一大片大豆田路边。

张凡带路找到了他老舅。

然后他们在张凡老舅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大片实验田附近。

这是一片大豆玉米混种田。

玉米生长得非常好,高度差不多有两米左右,而盘踞在玉米根部的大豆藤,则生长得比较矮小,只有八十公分左右,而且还没有开。

“这玉米种了两个月?”

“是的,六月初种的现在差不多两个月了,再过一个月就可以收割了。”张凡老舅一边说,一边给几人派烟。

老黄接过烟:“三个月就收?”

“这是做饲料的玉米。”

“也是海陆丰公司来收购?”张大山非常关心如何出售。

“嗯,就是海陆丰公司过来收。”

没有种过饲用玉米的老黄点燃了烟,吸了一口:“呼…价钱怎么算?”

“连杆子一起算,一吨240块钱。”

“这么便宜?”

“就这个价,而且你们别自己随便种,要做饲料的玉米得有人来收,如果你们要种,最好去找海陆丰公司在公平镇的奶牛养殖场,他们才大量收购玉米。”张大山比较关心成本和收益:“老哥,这一亩种起来的成本是多少?大概能收多少?”

“一亩地,种子差不多80块钱,翻地150块钱,播种是我自己来,两个月的肥料用了210块钱,估计还要再用多50块钱的肥料,农药40块钱,给海陆丰公司收购,不用收割费。”

“这样算下来,差不多就是一亩530块钱?”张大山喃喃自语着。

“收益的话,我听海陆丰公司的农技员说过,这个品种的玉米做青贮,一亩差不多有四五吨。”

张大山一下就计算出来一个大概:“960~1200块钱?毛利一半左右?”

“对了,老舅,玉米割了,那下面的大豆怎么处理?难道要等大豆成熟?”张凡好奇地问道。

“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等多一个月,收豆子;一个是一起卖给海陆丰公司做饲料。”

“价格呢?”

“田头价600一吨,差不多可以割3吨左右。”

张大山非常惊讶:“这?为什么比玉米高了这么多?”

“因为大豆豆子和豆藤比较值钱,要不是因为掺杂了三分之一左右的玉米杆子,单纯的大豆藤和豆子,一吨可以达到800左右。”张凡老舅弹了弹烟灰,随即补充道:

“大豆和玉米一起割,可以收纯玉米青料3吨,混有玉米杆的大豆青料也是3吨左右,一亩差不多可以卖个2520块钱,赚1800块钱。”

本作品由六九書吧整理上传~~

张大山盘算着:“这已经非常不错了,如果三个月一收,一年可以收四次了。”

张凡老舅摇摇头:“农技员说了,不能这样种,地会受不了的。”

“老舅,海陆丰公司的农技员是怎么建议的?一块地一年要怎么种?”

张凡老舅从兜里的塑料袋中,取出一份皱巴巴的技术指导手册:“他们说,咱们岭南地区一年到头都可以生长,但必须合理安排,比如从三月份开始纯种大豆,到六月中旬收割大豆;六月底混种玉米,到九月底收割玉米和大豆作为饲料;十月初混种华糯一号小麦,冬天气温低,加上小麦遮掩了一部分光照,小麦和大豆会到第二年的二月中旬成熟,可以一起收割。”

老黄挠了挠头:“种小麦?我们村近几年确实有推广冬天种小麦,不过亩产就三百多斤,收益太低了。”

“所以才要混播呀!”

张大山接过那一份农业技术指导手册,仔细翻看着,然后他看到一起收割小麦的那一页,眉头一皱:“老林,小麦和大豆一起收割,到时候岂不是混在一起?”

“不会,农技员说海陆丰公司有几台收割机是可以分离大豆和小麦的,就算混在一起,也可以过筛。”

老黄听得惊疑不定:“这样高强度种植,土地真的没有问题吗?”

“好像不会,听说是这个大豆的功劳,只要三年后,让大豆烂在地里,每年加上一些发酵的有机肥,就可以保证农田的养分。”

其实他们杞人忧天了。

不同于其他农作物,仙豆大豆不仅仅会通过根瘤增加土壤的氮含量,还会疯狂吸收化肥之中的磷钾等元素。

而国内目前的粮食作物种植过程中,化肥有效利用率只有30~40%左右,剩下的60~70%化肥,一部分会沉积在土壤之中,一部分会随着降雨、灌溉而流走。

仙豆大豆在大水漫灌过程中,就仿佛抽水机,但是它不仅仅会吸水,还会吸收水体和土壤之中的磷钾等元素,从而将这些元素富集到根块之中,作为生长需要的养分储备。

以岭南地区为例子,在种植过程中,如果是采用三季方案,那基本就需要下三次化肥,其中纯大豆不需要下化肥;玉米大豆混种的化肥使用量和一般单纯种玉米差不多;而小麦大豆混种,化肥使用量会增加10~20%。

之所以如此不同。

那是为了避免肥料浪费,冬小麦期间,由于岭南气候会变得相对干旱,在施肥浇水后,磷钾基本都留在田里,其中小麦吃剩下的化肥,都被大豆吃了。

冬季大豆储存在根块的磷钾等养分,相当于大豆一季需要的2倍左右。

因此明年那一季纯大豆,就不需要下化肥了。

到玉米大豆混合期,之所以要施肥,那不是为了大豆,而是给玉米补充的,因为土壤之中容易吸收的那一部分磷钾,很大一部分都被仙豆大豆富集到自己的根块之中,玉米根系又没有办法穿透大豆根块,因此需要额外补充一次化肥。

但是在玉米大豆混种季下的化肥,会有50%被大豆吸收了,大豆根块储存的氮磷钾并没有被消耗。

按照这个情况,种植在岭南的仙豆大豆,每年根块会富余1.5季左右磷钾、1季左右的氮。

积累到第三年冬天,再使用特定的根腐菌感染大豆,大豆根部彻底腐烂之后,就可以将它们储存了三年左右的氮磷钾和有机物养分释放到土壤之中,这也是仙豆大豆会制造营养土的根本原因。

种仙豆大豆的土地会越种越肥沃。

毕竟国内农民的化肥使用量比较大,这一点给仙豆大豆提供了额外的养分积累。

因此类似于岭南地区这种一年三季种植方案,单位产出的化肥使用量是下降的,而不是增加的。

这就是肥料有效利用率提升的好处。

混种仙豆大豆可以让肥料利用率提升到80%左右,这个利用率是全球最高的。

相当于用一份肥料,发挥出两份效果。

张大山等人并不清楚其中的内情,才会担心如此高强度的种植,会导致土壤变得贫瘠。

其实在没有腐烂仙豆大豆根本之前,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确实会有所下降。

这也是为什么技术手册上,会建议每年补充有机肥。

至于有机肥来源。

海陆丰公司的公平镇奶牛养殖基地,以及明年要发展的微生物燃料电池技术,就会给周边农田提供源源不断的有机肥。

经过微生物燃料电池使用的牛粪、秸秆和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废料,会含有20~30%的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还有大量葡萄、单、维生素、芳香化合物、矿物质等。

电池废液可以作为沼气发酵原材料,进行二次利用。

江淼回来之后,重启了相关实验。

他发现使用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池废液发酵生产沼气,可以让沼气产能飙升。

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废液之中还有大量的葡萄、单、氨基酸、芳香化合物和矿物质,加上残留的纤维素、半纤维素,这让沼气发酵细菌节约了分解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时间。

如果是正常的一立方米湿牛粪,差不多可以产生50立方米左右的甲烷。

而微生物燃料电池的电池废液,一立方米可以产生120立方米的甲烷,效率增幅到达了240%。

另外,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代谢发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如果不及时处理,这些废热会导致电池室的气温飙升。

因此这些废热可以通过热水循环系统,导入沼气发酵系统之中,从而维持沼气发酵过程中的高温。

不过江淼计算过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发热量,如果在长江以南的冬天,这个热量基本可以富余,从而供应给沼气发酵系统。

如果是在长江以北,黄河以南的区域,在冬天的时候,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废热基本可以保证自己繁殖需要,实现自给自足。

而到了黄河以上北,特别是东北和漠南地区,微生物燃料电池系统产生的热量,在冬天是不够用的,特别是外面气温低于零下10摄氏度的时候。

这种情况下,可以采用工程手段解决,就采用地下发电室,通过给地面覆土,从而实现保温。

只要覆土厚度达到1米,加上塑料膜,内部的温度基本就可以达到0~5摄氏度,加上微生物燃料电池自身产生的废热,内部温度就可以达到20摄氏度以上。

只要设计的沼气发酵系统,安置在微生物燃料电池发电室头顶,不仅仅可以保温,还可以减少沼气发酵系统的增温能耗,其实沼气发酵细菌本身也会产热。

至于淮海平原可以设置半地下室,而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微生物燃料电池和沼气发酵系统,完全设置在地面即可。

特别是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的夏天,其高温环境会让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废热无处宣泄。

这需要通过合理增加沼气发酵系统的规模,将这些废热利用起来。

总而言之,未来在微生物燃料电池、沼气发酵系统中,最后产生的沼渣沼液,可以作为高效的有机肥使用,而且生产量会非常庞大。

毕竟英雄乳业养殖了那么多奶牛,加上大量农作物废料可以利用,有机肥的原材料太多了。

只要整个系统循环起来。

未来甚至可以考虑逐步减少化肥的使用量,从而降低生产成本。

作为一个企业,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决定了企业的根基。

海陆丰公司本质上是一个高科技企业,而不是传统农业公司。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