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之铁骑南下 > 第一卷并州风云 第七十七章攻下东武城

韩成害怕中了高干的埋伏,带领着青龙营的将士们缓慢行军,远远地跟在高干的军队后面二十里处。

高干的探马只打探到距离军队十五里的情报,便没有发现身后的奋武军。

就这样,韩成及奋武军四千青龙营士兵来到了袁绍的地盘—钜鹿郡平乡县。

平乡县和上艾县相邻,高干的一万五千大军便驻扎在平乡县的军营里。

韩成到达此县后,并没有着急的对着高干的大军发起攻击,而是广布探马,打探冀州各处的消息,思索破敌之策。

这日,奋武军探马来报:“有超过三万之众的黑山军从太行山出来进攻魏郡了,已经击破了魏郡的内黄县,阴安县,平思县三座县城,直逼邺城。”

听着探马打探到这个重要的消息,韩成对着身边的张凡说道:“速叫黄忠和张辽前来与我商量破敌之策。”

待张凡去通知两人之时,韩成想到:

“袁绍攻打我常山郡,导致郡内的百姓和军队伤亡惨重,虽说惨重的伤亡其中有着赵孚报仇心里的推动,但罪魁祸首却是袁绍无疑。

既然自己的兵马来到袁绍的地盘,不给袁绍来下狠的,只是小打小闹,可就算是白来一趟了。”

在此想法的作祟下,韩成又听到了黑山军逼近邺城的消息后,心中便产生了一个计划。

......

待黄忠和张辽到来,韩成将刚刚得到的消息告诉此二人,并说道:“两位对此有什么看法?”

虽说张辽一开始不同意韩成的追击方案,但对于一个合格的将军来说,第一要务也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服从主公的命令。

当韩成提出了追击的方案之后,张辽要做的就是如何出谋划策和领军打赢这场追击战,而不是消极的抵抗。

张辽思索片刻后,对着韩成说道:“关于此次追击战,卑职有上中下三个策略,请主公定夺。”

韩成说道:“这么快便有三个方案,你说说,我听听看。”

张辽说道:“邺城危机,我认为高干前往邺城救援的可能性非常大。卑职的下策就是趁高干率军南下邺城,我们奋武军攻占平乡县等周围几个钜鹿郡的县城,扩大主公在冀州的地盘范围。

但是,我奋武军在冀州的人马并不多,攻下的县城也没有太多人马守卫。若掠夺一番就走,则有损主公威名;若不走,则兵力过少,待袁绍回过神来,很容易将我们各个击破,故我认为此乃下策。”

韩成满意的点点头:这个想法,韩成也考虑过,但弊端太大,转眼间就被韩成放弃了。

张辽当下策说了出来,说明就是最差的选择,还有更好的策略,故韩成说道:“这个策略我考虑过,白白浪费军力,不适用。我不会选这个策略,文远,你继续说一下中策吧。”

张辽也不是很赞同这个下策,下策只有攻取县城,剩下的分析是张辽自己加上去的,就是害怕韩成头脑一热,打下几个县城,现在来看,主公韩成很冷静,张辽的考虑完全就是多余的。

听到韩成的话后,张辽放心了许多,继续说道:“中策就是以消灭袁绍的军事力量为主。就是说我军趁高干南下之时,利用骑兵的高速性,在路上提前设下埋伏。吃掉高干的大军。

但毕竟高干拥有一万五千大军,我四千青龙营吃起来比较费事,会对青龙营产生不小的伤亡。故我认为此策略只是中策。”

黄忠听到后,发言道:“我觉得这个中策不错。

在上艾县城下,那个文丑和颜良不要脸皮,两个人打我一个,我不能将他们斩杀,心里憋着火呢。

待我们提前埋伏他们,我打一个,文远负责拦住一个,我保证不出二十回合就可将文丑那个小光头斩杀,到时候再将文远拦住的颜良斩杀,袁绍突然损失心爱的两员大将,估计能把在中山郡和公孙瓒打仗的袁绍气的吐血。”

韩成听到张辽的中策,一脸欣慰的看着张辽,能打仗,还能出谋划策,怪不得‘张辽’能名列中国古代六十四名将,确实有其本事。

韩成却还不知道,张辽还有一个称号叫做“百计张辽”。

在一些戏曲中曹操左右基本都是固定的两人,一个是九牛许褚,另一个就是百计张辽。

九牛许诸说的是许诸的力气能拉动九头牛,而百计张辽的意思可不是张辽只有一百个计谋,而是说明张辽计谋多。

张辽能以曹操左右出现,和许诸的地位相同,足见曹操对张辽的看重。

韩成听完黄忠的话,对着张辽说道:“文远不如将上策中想要进攻的地点写在手心之上,我也将我的想法写在手心之上。

一会儿,我们同时打开手心给对方看看,我看文远是不是和我的想法一致。”

张辽一听,主公这个法子不错啊,便在手心中写出自己的上策想要进攻的地点。

当韩成写完举起右手,看到了张辽手中的“东武城”三个字,内心更加欣慰了。果然英雄所见略同啊。

......

一切准备就绪,现在只能高干南下邺城救援了。

攻打冀州的袁绍军队,是原来钜鹿郡的守卫军队,现在要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南下救援袁绍的大本营—邺城,二是固守原地,在保存钜鹿郡的势力,等待袁绍的命令。韩成觉得,领军人物高干会帮自己做出选择的。

果不其然,高干手握大军,不能看着邺城被白白攻破,于是乎,探马打探到消息:高干的大军南下了。

......

待韩成收到消息后,下令全军,立即赶往清河郡。

东武城县,县城虽然不大,人口也不是很多,但在清河郡却非常出名。

原因便是因为这个县城内居住的一个大世家—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虽然没有大量的土地,也没有大量的财物,但是却有着别人向往却得不到的东西—家族传承。

自西汉时崔业定居于清河郡东武城县后,清河崔氏族中人才辈出,虽说没有袁家‘四世三公’的显赫地位,但是一直也是官宦不断,并且在儒林中也享有极高的名声。

到了这一辈,已经历经了十二世,在官场和儒林中一直屹立不倒,凭借的不过就是这家族传承。

现任家主崔密,曾经做过清河郡功曹,年轻时和当代大儒郑玄有过不错的交情,故曾经推荐过自己的次子崔琰在郑玄座下读书。

而崔密的堂哥崔景,先任魏郡郡守,后又调到河间郡任郡丞,实乃冀州官场的“老人”。

袁绍和公孙瓒在河间郡的大战,军粮等后续相关事宜,不少就是崔景辅助的。

崔琰和韩业是求学时的好友,本来要投奔韩业,但父亲崔密认为韩成不可靠,早晚会被袁绍所灭,故让崔琰投奔到袁绍名下,袁绍看在河间郡郡丞崔景及清河崔氏的面子上,直接便任命崔琰为骑都尉。

现在东武城县的守将是袁绍手下的大将冯礼。

因为清河郡西面有着高干在钜鹿郡驻军,东临渤海郡,北靠安平郡。

南临黄河,是自然的天险,其他三面皆有冀州郡县守护,实在是不可多得好地方。故袁绍将大军安扎在四周三郡,并未在清河郡部署重兵。

结果,西面的钜鹿郡守军在高干的带领下,南下救援邺城去了,韩成的青龙营便毫无阻力的出现在了清河郡的地界上。

天刚刚亮,东武城门口,

一个壮汉带着十几个庄丁推着大车子出现在守门士兵的视野中。

大车子上装满了干草。

守门士兵对着群人大喊道:“干什么的?”

这十几个壮汉领头的人正是张辽,赶紧回道:“东家说,昨天让把这些干草运进城,但我们昨天到的时候,城门已经关闭了,所以今天只能来个大早,叨扰各位军爷了。”

说着递过五百文钱,说道:“请各位帮帮忙,事后喝个酒。”

守门士兵一看,还挺懂事,便说道:“赶紧去吧。”

这几个壮汉推着车子,走到门口,突然不走了。

守门士兵气的大怒,说道:“在这停着干什么,想死吗?”

张辽等人从车子下抽出大刀,转眼间便将守门士兵们砍翻在地。

然后,将车子中的干草点燃。

远处的黄忠看到城门口处烧起了大火,便知道张辽得逞了,下令青龙营全军出击,拿下东武城县。

看着远处的骑兵,冯礼的手下一脸茫然,这是哪里来的骑兵?

四千对五百,虽说还有八百县兵,但连战场都没上过的县兵怎么可能是精锐的青龙营的对手,辰时,韩成已经坐在了东武城县的官衙内。

堂下跪着的是守将冯礼以及县内的一干官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