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之铁骑南下 > 第一卷并州风云 第四十八章文士徐邈

在众多百姓中,有一青年男子,二十岁左右的样子,脸上布满了灰尘,看不出原来的模样。

但见其身材挺直,一副书生打扮,待其看到太守韩成的所作所为之后,脸上浮现出满意的笑容,整理了一下自己的破旧衣服,便直奔县衙而来。

韩成正在县衙中忙的不可开交,忽听见门口下人报告:有一青年男子拜见自己。

韩成放下手中事务,起身到县衙门口迎接此人。

韩成从后世的《三国演义》中知道,凡是有才者,总喜欢拜见这一套,若当权者亲自迎接,便可忠心归顺,最著名的事迹便是官渡之战时,“曹孟德光脚迎许攸。”

于是韩成听到了门口下人说有人拜见,便亲自迎接,以示尊敬。

这男子一见面,先求清水一盆。待洗净脸上污秽之后,韩成仔细一看,好一个俊朗青年,光看相貌,就感觉不是平凡之人。

来者对着韩成行了一礼,说道:“幽州蓟县徐邈,徐景山。拜见太守韩大人。”

韩成一听,心里说道:“啥?”在《三国演义》里,你可不是很出名啊。

......

韩成不知道的是,这个徐邈,可是个奇才啊,不仅能治理一方,还能带兵作战。

据史料记载,徐邈是曹操的手下,刚得到曹操任命做官时,每任一官,皆政绩卓著。

到曹叡时期,任徐邈为凉州刺史、使持节,领护羌校尉,出驻凉州;

徐邈任凉州刺史时,开凿水渠,招募贫民租种土地,使得凉州这个贫瘠的地方家家丰足,仓库盈满;

徐邈能很好的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深得百姓信服和敬畏;

最后升任司空,因年老而拒绝。

且这徐邈擅长作画,据说以假乱真这个词语就是评价他的作画水平。

......

韩成出自韩馥的教育,自是不能失了礼数,赶紧回了一礼。

徐邈说道:“邈自幼家贫,深知百姓疾苦,今日得见太守的分地告示,知太守是心怀百姓之人,故被太守的仁义之心所感动,想投奔太守名下做一功曹,为太守鞍前马后。”

韩成一听,来投奔自己的啊,心中大喜,自己现在最缺的就是人才,无论什么样的人才。真是天冷有人盖被子,居然有人来投奔。

对着徐邈说道:“我得景山,得一臂膀啊。”

徐邈恭敬地说道:“主公谬赞了,分地令有利于万民百姓,不知邈可否亲自为百姓出力?”

韩成拍着徐邈的肩膀说:“当然可以,我还正愁没人帮我干呢。别说什么功曹了,现在你就是平城县的县令了,你准备一下,分地令年后先在平城县开始,你只管放心大胆的去做,我是你最坚强的后盾。”

徐邈见韩成直接就是任命自己为县令,对自己信任之极,内心充满感激。

自己名气不扬,却受到了莫大的重视,心中暗自发誓一定要做出点功绩来。

而韩成只是想看看这个年轻人的能力,是不是有能力治理一方,虽然自己也只是个年轻人。

......

一更时分,徐邈的书房仍然亮着灯。

徐邈之所以投靠韩成,主要是因为分地令最适合在雁门郡施展。

此时的雁门郡四县中的世家已经逃离的一家也没有了,当然,败落的世家不算在内。百姓也逃离严重,大片的土地荒废。

若这时候官府出面,土地都成了官府的了,再卖给百姓,将是大大的利润,韩成这样做了,徐邈也就不会投奔韩成了。

没想到韩成没有这么做,反而让利于民,这让徐邈不得不佩服韩成的眼光长远及心胸宽广。

徐邈考虑颁布分地令好处有三:

一是能充分利用土地;二是能留住这些被匈奴掠夺的百姓;三则是综合一二所说,有了土地和人口,主公还害怕没有军粮和士兵吗?

可谓是一举三得。

见太守如此大义,徐邈便主动来投。凭自身多年所学,为百姓做事是徐邈最大的理想。

徐邈现在又是平城县县令了,分地令先从自己的县城开始,好坏全看自己了,感觉自己身上的担子很重。

徐邈也没想到刚刚投奔韩成,便得到了如此重任,心里也暗暗发誓:自己一定要干好。

徐邈打了一个哈欠,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仍然看着手中的登记名单以及土地的详细记载,想争取尽快拿出一个方案。

而此事的始作俑者韩成太守大人,正在呼呼大睡,这几天处理两个县的事,可把韩大人累坏了。

......

三日后,徐邈拿着整理好的方案拜见韩成。

自从有了徐邈,韩成的日常事务减轻了一半,以前要处理两个县,现在只处理一个县了,晚上休息的好,心中也高兴万分。

看着徐邈眼睛周围的“黑眼圈”,韩成心道:“不管这个徐邈能力怎么样,凭这份勤奋劲,就是个不错的人才。”

嘴上说道:“距分地的时间还有将近一个月呢,景山慢慢来就行,不要太过劳累。”

听到韩成的关心之语,徐邈内心甚是感动,主公不是装的,是真的很关心下属,对着韩成说道:“属下谢主公关心,只是分地之事,牵涉甚多。且百姓现在居住在城中,没有土地,心里边不踏实。故邈为百姓做事,越快越好。”

韩成看着徐邈说话时的表情,不带一丝做作,说道:“景山心系百姓,不错不错。今日到来,是有了具体的方案吗?”

徐邈见韩成问道正事了,说道:“禀主公,方案我已经做好了,只是有个地方需要主公定夺。”

韩成说道:“你说吧,我听着。”

徐邈说道:“主公在告示中说道,成年男子每人至少可分三亩地,属下以为这三亩地需详细说明。

土地分为三等:上等土地,每年能产五石粮食;而中等土地每年却只能产三石粮食;下等土地,每年却仅仅只有两石的产粮。

近三日,我看了平城县的土地资料并亲自考察了一番,若所有的百姓全部都分得中等以上的土地,则土地不够;若分得下等土地,则百姓生活不易,甚至种了一年的地,依然会出现饿死的状况。所以我这想问一下主公,可否改一下告示?”

韩成听了徐邈的话,高兴地对着徐邈说道:“景山大才啊,是我的疏忽,差点铸成大错,幸亏景山提醒的及时,说说你的想法,我考虑一下。”

徐邈听到韩成又夸奖自己,心中很高兴,感觉浑身的疲劳感在这一瞬间都消失了,遂高兴的说道:“我的想法是:主公分的土地,均按照中等土地来计算。比如每个成年男子的三亩地,就是三亩中等土地;女子,老人的土地也是这样的。

税可定在九取其一,这样百姓即可得土地,官府也会有所税收。至于中等土地的数量不足,可以用下等或者上等土地代替,比如三亩下等土地可换成两亩中等土地;一亩八分上等土地,也可换成三亩中等土地。”

韩成略微考虑一下,这个想法真不错,徐邈可真是个人才啊。治理一方,不仅有想法,还能有具体的措施,自己走大运了。嘴上说道:“景山啊,你的这个想法不错,可行。你用心了。”

徐邈说道:“为主公出力,是我的荣幸。”

韩成也不和徐邈继续说话,思考了半盏茶的功夫,继续说道:“景山啊,你再放出两则消息:一是从军者可多分一亩下等土地;二是过几日帮助官府开恳荒地者,分地时也可多分一亩下等土地,至于税收,也定九取一吧。”

徐邈说道:“诺。”

徐邈回去又整理了一番,一日后将分地方案及两则消息传出,百姓们瞬间沸腾了,高呼“韩成万岁。”

首先,分地方案有了,百姓们心里便有了底,不会每日心事重重的样子了。

至于另外两则消息,对百姓来说,也是重磅消息,内心感激之情无法用语言表达。

第一条开垦荒地,可多分一亩下等土地啊。一年下来,去了税收,整整多了一石半的粮食啊,足够一个孩子大半年食用。是明君才能有的政策啊,此举过后,雁门郡百姓心中,可不知道什么大汉汉献帝了,有的只是太守韩成。此举,深入民心。

第二条从军者多分一亩下等田地,这可鼓动了这些老百姓的从军热情,纷纷安排家中的孩子从军。

奋武军的收人是有标准的,虽然报名从军者就有四千多人,但奋武军只募得新兵三千余名,其余的皆充当县兵,仅仅奖励半亩下等田地。

据说以后立功,可到奋武军中,可获得剩下的半亩田地。让当县兵的青年们,内心也充满了希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