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之铁骑南下 > 第二百二十八章宁县商谈

三国之铁骑南下 第二百二十八章宁县商谈

作者:妙时尊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8:25: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虽然袁绍对田丰所说的收尾建议并不是很满意,但对田丰所提出的立即撤军的建议还是十分赞同的。

况且这两个建议又不冲突。

‘秋后算账’的方式,比较委婉,而且十分有效果,正符合袁绍的心意。

故而袁绍命令大军撤出涿郡,只能将涿郡拱手相让给韩成了。

撤出涿郡的袁绍大军并没有直接回到冀州,而是撤到渔阳郡固守。

袁绍又令冀州的军队在中山郡一带集结重兵,摆出一副随时反扑涿郡的样子。

这种威慑的行为,虽然声势浩大,但并没有什么实际性的效果。

因为就算袁绍没有在冀州的中山郡一带集结重兵,在刚刚收复涿郡之时,韩成也会派遣精锐军队来接手涿郡的防御工作。

袁绍的行为对韩成来说,就像小孩子打架一样。

打不过,挨了揍,是不要紧的。

但也要咬着牙哭几声,狠狠的骂人家几句。

因为这样,感觉自己虽然挨了揍,但是在语言上没有输的样子。

当然,这只是自己的感觉罢了。

对于袁绍礼让涿郡的行为,韩成毫不客气地接收了。

在接收之后,韩成并没有乘胜追击袁绍到渔阳郡的想法。

一是奋武军的兵力不足以让韩成这么做;二是奋武军刚刚收服涿郡,一大堆的事务缠身。

此时的幽州,共有三方势力,最大的依然是占领渔阳郡、广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的袁绍;

排名第二的则是占据代郡、涿郡的韩成;

最后则是占领上谷郡的刘虞旧部。

在此三方势力的相互制约之下,幽州境内暂时达成了共存,获得了短暂的和平。

......

在韩成接收涿郡的三日之后

上谷郡宁县的太守府的议事大厅内

坐在最中间的一名男子,大约四十余岁,长着一张国字脸,双目炯炯有神,留着长须,穿一身白色绣袍。

此人正是现在的上谷郡太守—鲜于辅。

这个太守的职位,不是大汉朝廷任命的,也不是占领大半个幽州的袁绍任命的,而是上谷郡的百姓私自拥护的。

在公孙瓒败亡之后,上谷郡内无人做主,很多事情都无法处理不下去。

鲜于辅众望所归,被属下的官员和百姓推崇,代行太守之事。

时间长了,大家便习惯了,故而鲜于辅就成了真正的太守。

坐在鲜于辅下首有两人,其中一人膀大腰粗,面容儒雅,但浑身上下充满着少数民族才有的彪悍之气。

此人名叫阎柔,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汉人。

只因年少时被北方的少数民族乌丸族、鲜卑族所俘虏,故而养成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给人一种少数民族的感觉。

不是他想变成这样,而是他不得不这样。

一个很小的孩子,远在异族他乡,而且地位卑微。

若不熟悉少数民族的习惯,融入少数民族,他怎么可能活到现在?

至于最后的剩余之人,乃是一副文弱书生的打扮。

方巾,佩剑,书生的装饰品一样不少。

虽然他也能领兵作战,但是他更加擅长治理地方。

此人不是别人,正是曾经的幽州牧刘虞的独子—刘和。

此时,这三人正聚在一起,商讨幽州南部之事。

此三人都心知肚明,凭着他们三个人的能力,在上谷郡也许还行,但在天下间,还真有点不够看。

自立之路是不可取的,投靠他人才是最好的出路。

此时的鲜于辅算是三人中职位最高的人,于是率先对着阎柔和刘和说道:“两位贤弟,据可靠消息得知,涿郡已经易主了。

新任主人乃是并州牧韩成。

此人年龄不大,但颇有手段,在伊河畔用六万大军打败了袁绍的八万大军。

他占领涿郡之后,上谷郡也许就是其下一个目标,到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

鲜于辅的言外之意是:我们是投靠于他?还是另投他人,和他对抗?

刘和知道自己的能力,治理一方还算可以,但这种战略性的问题,自己并不能给出很好的建议,上谷郡的最终去向,还需是鲜于辅和阎柔来商谈决定。

今天对刘和来说,就是来听听的。

于是乎,刘和率先站起身来,对着两人客气地说道:“我对此事没有任何意见,你们说投靠谁,我就跟着投靠谁。

只是希望你们二位在商谈的过程中心平气和的,慢慢来,不要伤了和气。毕竟不管怎么说,我们都是曾经共同战斗过的兄弟。”

鲜于辅和阎柔对刘和的话,十分赞同。

慢慢商讨,才有结果不是。

在刘和说话间,阎柔便在心里盘算着。

待刘和说完,阎柔对着鲜于辅柔和地说道:

“鲜于辅兄,现在天下间的诸侯已经越来越少,给我们所留下的人选也不多了。

我明人不说暗话,并州的韩成和兖州的曹操,我比较看好这两人。

至于冀州袁绍,扬州袁术,徐州吕布之流,我并不看好。

所以说呢,要么我们归顺韩成,要么我们投靠曹操,对抗韩成。

我比较倾向于归顺韩成。”

鲜于辅听完阎柔的话,也是柔和地对着阎柔说道:“贤弟,从人选上来说,我们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除了并州的韩成和兖州的曹操,我观这天下,无人能取之。

但我比较看好曹操,此人心系百姓,雄才大略,知人善任,且心胸宽广,定是走到最后之人。”

阎柔笑了笑,接着鲜于辅的话,说道:“鲜于辅兄,单从为人品格来看,韩成和曹操两人相差无几。

这两人都是心系百姓,知人善任,且心胸宽广之人。

但是曹操毕竟年长一些,经验丰富一些,故而在军事上能比韩成强出几分。

韩成如此年纪便能有此成就,我觉得韩成比曹操厉害一些才是,走到最后之人应该是韩成才对。”

鲜于辅听完阎柔的话后,面色不变,但内心十分着急。故而语气略微有点急促的对着阎柔说道:

“贤弟啊,人是会变得。韩成现在年轻,对人生的感悟还没有那么深刻,若到了曹操现在的这个年龄,也许就不会是现在的这个样子啊。

古人说:三十而立。

韩成还未到三十,还是嫩了一些。

若好好发展,听信良言还行,若不好好发展,我们跟着他,前途可就是一片黑暗了啊。”

阎柔双目紧紧注视着鲜于辅,心中暗道:“今天的鲜于辅怎么了?和往常不太一样啊。

虽然鲜于辅为人算不上正直,但也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之人,今天的这些话,明显偏向了曹操。

难道鲜于辅已经投降了曹操,今天是专门来劝说我的?”

此时的鲜于辅并没有感觉到自己的不妥之处。

鲜于辅的话,确实很偏向曹操,一是鲜于辅自己十分看好曹操,二是近几日,鲜于辅的府中来了一位熟悉的‘贵客’。

此‘贵客’是鲜于辅的知己好友—田豫。

鲜于辅是幽州渔阳郡雍奴县人士,和田豫是同乡。

两人的关系十分好,曾经一起拜师求学,一起练习武艺。

两人成年之后,皆在幽州任职。

只是一人在刘虞手下任职;一人在公孙瓒手下任职。

虽然主公不同,但一点也不影响两人的关系。

鲜于辅刚刚掌管上谷郡之时,还曾四处打探田豫的消息,想让其担任自己的长史,共同管理上谷郡。

然而,自从公孙瓒开始鱼肉百姓之时,田豫便脱离了公孙瓒,直接南下,投奔了兖州的曹操。

曹操十分爱惜田豫的能力和才华,任命其为弋阳太守,治理一方。

田豫为了感谢曹操的知遇之恩,便主动请缨北上幽州,打算趁韩成和袁绍征战之际,游说鲜于辅归顺曹操。

田豫此人,可以说是三国中最低调的名将。

此人有胆略,有辩才,有风骨,有能力,可以说是一名‘完美将军’。

在历史上,田豫可是曹操北方的防御屏障。

而且对外能够震慑少数民族,让其不敢入境一步;对内训练精锐骑兵,辅助曹操争夺天下。

可以说曹操能有最后的成就,田豫功不可没。

经过田豫的一番游说,鲜于辅便在心中生出了投靠曹操的想法。

故而在今日的商量中,处处为曹操说话。

阎柔思索了片刻之后,刚毅果决的对着鲜于辅说道:“鲜于辅兄,我还是比较看好韩成。”

鲜于辅听到阎柔的话,脸上闪过一丝不悦之情,语气冷淡地说道:“贤弟,人各有志,我不强求!

既然你已经心有归属,那么我们的缘分已尽。

若以后在战场上相见,我们只能各凭本事了。”

阎柔还未开口,刘和便赶紧出来打圆场般的说道:“你两位先不要着急。

我听了二位的话,心中有了一个想法。

既然两位谁都无法保证韩成和曹操谁能走到最后,那不如一人投靠一个如何?

况且你二位都是才能卓越之人,若在一方势力,发展的时候定会掣肘,还不如在两方势力中,各自发展各自的呢。

万一韩成是最后成事的人,那么有阎柔在,鲜于辅兄及其家人不也可以保全一番;

若曹操是最后的成事的人,那么有鲜于辅在,阎柔及其家人不也可以保全一番?”

鲜于辅和阎柔两人听到刘和的话后,眼中一亮。

刘和的话,才像是最好的出路。

既能满足个人的愿望,又能在最后的时候相互保护。

何乐而不为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