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之铁骑南下 > 第一百八十章众才投靠

三国之铁骑南下 第一百八十章众才投靠

作者:妙时尊者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8:25: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颍川郡阳翟县城外,平风谷之战落下了帷幕,虽然奋武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最后负责在平风谷入口处阻挡西凉军逃亡的玄武军也伤亡了很多将士。

虽然玄武军没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那种悲壮,但三千玄武军将士也战死了一千多人,至于剩下的一千多人,多数带伤,仅仅那几个不带伤的,也是一副体力消耗过度的模样。

他们每个人至少杀了三人以上,也就是说平风谷一战,奋武军单凭玄武军这一支军队,就至少斩杀了万余名西凉士兵。

以三千对两万多的逃命之徒;以付出一千多人的代价,斩杀敌军万余人等。

这战绩,烁古耀今,被称之为奋武军最强的盾牌,当之无愧。

韩成看着仅剩一千多人的玄武军,黯然泪下。

战争是冰冷的,是残酷的,但人是热血的。

韩成来到玄武军营中,毫不犹豫的对着玄武军的将士们深深的鞠了一躬。

不仅是站着的,还有躺着的,韩成的这一躬,一个都没有落下。

韩成悲伤的说道:“兄弟们,你们是最优秀的军人,从今日起,你们就是我奋武军中最强的盾牌。

这一战,你们面对兵力数倍于你们且以强悍著称的西凉军,一步未退,牢牢的守卫着阵地。

这一点,我韩成发自真心的佩服。

虽然此战过后,和我们情深似海的很多兄弟没有了,但是你们还在。

你们在!玄武军就在。

你们的英勇,让玄武军的名字传遍了天下,也让天下人知道了我并州军的强大。

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玄武军尚存的将士们被韩成的一番话说的热血澎湃,虽然军人的使命让他们随时准备好了马革裹尸的结局,但主公的尊重,让他们安心:我们没有跟错人,主公时时刻刻都在想着我们。

玄武军的三千辅兵在沮授的带领下,默默的在平风谷内打扫着战场,这一战,定然会是收获良多。

与此同时,潘凤也押着西凉军的一千多名俘虏回到了大营。

这一千多西凉军的俘虏只是被下了兵器,用一根长绳绑在了一起,并没有受到严惩体罚。

因为不虐待俘虏,是奋武军将士的基本准则之一。

徐庶看到这一千多俘虏,眼神闪烁,好像在思索着什么。

一会儿之后,徐庶对着韩成说道:“主公,当年西凉军入侵颍川郡,每个人都是恶行累累。不如我们把这些俘虏交给颍川郡太守,这样对我们很有利啊。”

韩成听完徐庶的话,心中却在犹豫:“现在自己的手中仅仅只有五千多名士兵。

李傕应该已经放出了汉献帝在自己的手中的消息。

况且现在距离并州还有两郡之地,任重而道远啊。

若将这些西凉军的俘虏留下,一边赶路,一边训练,他们很快便能成为正规军;

不过,若把他们交出去,也能获得颍川郡家族百姓的好感,交还是不交呢?”

这交与不交的纠结,让暂时兵力短缺的韩成心中犹豫不决。

沮授的大局观,可以说是奋武军中的第一人。

并且沮授跟随韩成多年,深知韩成的脾气习性,看到韩成正在沉思,大体能猜出韩成的心中所想。

沮授明确知道这种时候,不是痛惜兵力之时,必须早下决定。

便毫无顾忌的对着韩成说道:“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主公,现在这种时刻可不能有妇人之仁啊。

虽然这一千多西凉军俘虏能暂时增加奋武军的兵力,但也存在不易控制的弊端。

而此时将这些俘虏交给颍川郡太守,必然会在颍川郡的家族百姓的心中种下一颗善意的‘种子’。

几年后,当我们率军前来收复颍川郡之时,他们必然会站在主公这里。

最重要的是:颍川郡可不同于其他的郡县,此郡的文士众多,天下闻名。

请主公速下决断。”

韩成听完了沮授的话。

前面的那些道理他都懂,但最后一句确实触动了韩成的心弦,故而韩成下令将这一千多西凉军的俘虏送到颍川郡太守韩寿的手中。

韩寿收到俘虏的一日之后,便在阳翟县城中众筹了大量的黄金财物,来到了奋武军的军营中答谢韩成等人。

奋武军在平风谷内的阵亡的一万多西凉军士兵的身上得到了大量的财富,根本不差这点。

韩成便婉言拒绝了韩寿等人的好意并趁机提出了借路北上河南郡之事。

韩寿等人在心中十分感谢韩成等人,故而对于借路之事满口答应。

韩成听到后,内心是欣喜若狂啊。

有了韩寿的话,奋武军便可不费一力的到达河南郡。

正在这时,军营北门外的士兵前来禀报:“营外有十几名青年文人求见主公。”

韩寿见韩成有事情需要处理,便主动告退。

韩成亲自将韩寿从大营的东门送了出去,便整了整衣服,带着徐庶和沮授,来到大营北门。

此时奋武军大营的北门口处,聚集了十几名一表人才的青年文人。

大家都是颍川郡的青年才俊,彼此认识;而且以后一起共事的机会很大,现在打点好关系,以后好相见不是。

故而一个个亲切的站在一起,交谈着什么,不时传出互相敬佩恭维之声和互相打趣的高兴声。

韩成远远地看着这十几名一表人才的文士,心中大喜:

自己自后世而来,没有‘王者之气’,不可能在这群人中随随便便的遇到荀彧,陈群,钟繇这样的治世大才。

但这些人,可都是颍川郡家族中的子弟。

这些人至少都是家族中有一定才华的,比较不错的,能拿得出手的弟子。

因为世家大族都是要脸面的,你弄个子弟投奔人家,若是个什么都不会的纨绔子弟,你那不是投奔,你那是去结仇。

韩成自从做了并州牧之后,才懂得一个道理:虽然一些世家子弟和一些寒门子弟都很有文化,但他们是不一样的。

世家子弟的家中长辈,多是官员,对治理地方有着很深厚的经验。

在平日的言行之间,多会流露出来,从而对世家子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些,恰恰是书本上学不到的,而是十分实用的东西。

故而世家子弟刚一做官,在处理事务上便会得心应手。

而寒门子弟刚一做官,只能自己一步一步的摸索前行。

现在的并州需要发展,这群青年文人的到来简直是“雪中送炭”啊。

还有一点让韩成欣慰的是,这十几名青年文人的投靠,同时也证明了韩成的势力,至少已经达到了颍川世家可以看到的地步。

韩成快步上前,客气地说道:“诸位到来,有失远迎,是我的过错。诸位里面请!”

说话间,韩成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众青年文士见韩成亲自来迎接自己,并且很注重礼节,心中对韩成充满了好感。

别的方面不说,至少这个‘礼贤下士’的态度,让众青年文士心满意足。

众人知道自己是来投奔的,不能端的太狠。

当众人随着韩成来到大帐之后,便开始一一自报家门。

“颖阴县荀家荀衍前来投奔州牧大人。”

“长社县钟家钟演前来投奔州牧大人。”

“许昌县陈家陈松前来投奔州牧大人。”

“定陵县杜家杜袭前来投奔州牧大人。”

“阳翟县赵家赵俨前来投奔州牧大人。”

“襄城县李家李央前来投奔州牧大人。”

.......十几名青年文士纷纷自报家门。

众青年文士自报家门之时,徐庶只是面无表情的默默地看着他们。

当杜袭和赵俨自报家门之时,徐庶的脸上一闪而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

却恰恰被眼尖的韩成捕捉到。

韩成也当做无事发生,便继续的在心中记录着这群青年文士的相貌及姓名。

待众人说完之后,韩成心花怒放的说道:“诸位的到来,让我如虎添翼一般。并州,就拜托诸位了。”

韩成想收服这些投靠的人,说的话有夸大的成分,但其中还是有一定水准的。

论顶尖的谋士,名臣,武将,韩成并不弱于袁绍,但为什么袁绍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能将冀州发展的风生水起?

这里面,除了冀州的优良地理位置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便是世家子弟。

一州官员的组成,最顶尖的是州牧及其亲信等人,下面便是各郡县的官员。

一州想要发展,光有州牧等人的英明决策是不够的,还需要大量郡县官员的辅助。

袁绍手下有各个家族的大量的世家子弟,处理政务快而且迅速。

而韩成没有,只能使用并州原本剩下的官吏。

这些人,要不是‘老油子’,做事拖拉懒散,只懂守着自己的官职和俸禄,明哲保身;

要不是‘愣头青’做事勇猛但能力不足,虎头蛇尾。

故而并州的发展十分缓慢。

颍川郡众青年文士听完韩成的话后,便将目光看向最前面的三人—荀衍,钟演,陈松。

这三人,分别是颍川郡荀家,钟家,陈家三大名门望族的子弟。

只听荀衍出声道:“州牧大人客气了,我们能为州牧大人效力,是我们的福分。”

韩成看着众人的眼光,不自觉的想到的荀彧,陈群,钟繇三人。

据情报营的打探,荀彧已经归顺了曹操。

但陈群,钟繇两人的下落尚不明确。

韩成回道:“哈哈!能得到你们相助,也是我的福分啊。”

徐庶和两方的人都很熟悉,便出来打个圆场:“呵呵,你们也别互相称赞了,诸位远道而来,先休息休息吧。我家主公为大家准备了丰盛的晚宴,到了晚上,大家边喝酒边畅谈不是更好?”

众人都知道徐庶的话中之意,这是有话要和韩成说啊,便纷纷知趣的行了一礼,然后跟从士兵,去往自己的营帐。

徐庶知道,韩成肯定会问自己一些事情,便说出了刚才一番话。

果不其然,待众人走后,韩成果然对着徐庶问道:“元直,我虽然出身在舞阳县,知道颍川郡的四大名门望族:荀氏,陈氏,钟氏和韩氏,可是对荀衍,钟演,陈松这三人并不熟悉。

我的印象中只知道荀彧,荀谌,陈群,钟繇四人,你是颍川郡的本地人,能给我详细的说一说吗?”

徐庶微微一笑,平静的说道:“没想到主公对颍川郡的青年才俊如此了解。

主公所说的四人,正是颍川郡这一代青年才俊中的翘楚。

荀衍呢,是荀彧之兄,荀谌之弟,和荀彧,荀谌共同称之为‘荀家三若’;

钟演呢,是钟繇的弟弟;而陈松呢,却是陈群的堂兄。”

经过徐庶的诉说,韩成明白了这其中的人物关系,安慰自己道:“都是至亲之人,才能应该差不了太多的。”

当然,谁都知道,这只是安慰的话罢了。

韩成又百思不解地对着徐庶问道:“元直啊,那杜袭和赵俨两人有何不同,为何你在他们两人自报家门之时,发出那一丝笑意呢?”

徐庶听到韩成的话,兴高采烈地说道:“我是高兴啊,恭喜主公喜得良才啊。”

韩成更加诧异了,连忙问道:“这两人的才能很出众吗?”

徐庶微笑的回道:“主公有所不知,这两人可是身怀大才之人。颍川四大青年文士,这两人便占其中之二,而另外两人则是辛毗和陈群。”

当韩成听到陈群之名,眼中一亮。能和年轻时候的陈群相提并论,这两人的能力想必不会太差。

韩成听完徐庶的话后,一副正中下怀的样子,喃喃的说道:“竟然如此优秀,看来我的运气也不差啊。”

又过了几日,奋武军一切准备就绪,便起营北上。

当大军经过阳翟县之时,百姓纷纷站在街头,对韩成等人表达感谢之意。

壶浆箪食,韩成在并州之外,第一次享受到了这种备受欢迎的感觉。

当队伍远去之时,韩成回头张望,心道:有朝一日,奋武军定然会再回到这个地方的,那时,我们就是主人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