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游戏 > 女帝:陛下请自重,臣不想升官 > 第三百二十八章 祖制

听到隋王这么说,姜允恪回想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

“的确如此,那些士人都是这么传的,沧溟圣王虽然武道通玄,强大无比,但在政务上并未有出彩的表现,是个典型的武夫,照理说是想不出如此精妙的改制之法的,倒是陆少保时有惊人之举,思维天马行空,从不受匡扶,这改制之法,确实像是他的手笔,只是借着天策府的幌子和沧溟圣王的无尚威势推行罢了。”

闻言,隋王顿时很是感慨地道:“陆少保,果然天纵奇才,陛下慧眼识珠,重用他想必也是看重了他的才干,而不仅仅是因为他当初的忠义无双之举。”

“如今陛下励精图治,锐意革新,又有能臣相助,极盛之世,定不远矣,天佑大夏,使我姜氏皇朝得此明君贤臣。”

姜允恪不禁暗自翻了翻白眼。

父王,宗室供奉改制的政令刚下来的时候,你可不是这么说的……

一想到两年前父王在接到改制的命令时,在隋王府不停跳脚,好几天都吃不下饭的模样,他的表情不禁变得有些怪异。

不过子不言父过,他再怎么样,也不会拆父亲的台,只得在一旁恭声附和。

“恪儿。”

冠冕堂皇的话说得差不多了,隋王又道:“你今后切莫跟那些没有善行的乡绅世家接触了,那些狼心狗肺混账,没一个好东西,咱们大夏给他们这么多优待,又是免税又是免征,结果他们是怎么回报国朝的?”

“侵吞土地,隐没人口,鱼肉百姓,坏我大夏根基!!”

说到这里,他便气得不行,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

“他们每侵占一寸耕地,朝廷就少了一分田税;每隐没一个百姓,朝廷就少一分粮税;每害死一户人家,朝廷就少一分产出。这些人只顾自己享乐,全然不管黎庶死活,害得朝廷岁入连年减少,咱们皇族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

听到这话,姜允恪的表情更古怪了。

父王…最后一句话才是重点吧……

前面说了一大堆,真当孩儿不知道那都是屁话不成……

要不是现在皇族待遇和地方财政收入挂钩,和百姓对当地皇族的风评直接关联,王府的每一枚银子都跟民众息息相关,向来不管民生的父王会如此捶胸顿足?

去年会主动派人盯着官府有没有作为?

扯淡吧.

“唉…”

隋王突然叹息一声,一脸惋惜地道:“可惜士绅不纳税是鸿武祖爷定下的祖制,不然本王非得上书,让陛下收这些蛀虫的税,最好地越多,要交的税越高,如此地方官府财政肯定能得到极大的缓解,百姓也有余钱修桥铺路,垦荒造田。”

姜允恪有点听不下去了。

什么狗屁地方官府财政得到缓解,父王想的是地方财政收入提高以后,进他腰包的银子和灵石、灵粮会变得更多吧。

尤其两年前禹王被杀,隋州不少宗室上书请求改封,宁愿去琼州就封也不愿留在隋州,因而走了一批人,导致现在隋州和禹州的宗室子弟极少。

分钱的人少了,隋王府入账的钱自然就多了。

王府去年吃的改制红利,真不是一般的多,妥妥的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不然他怎么可能如此热衷改制之事?简直比驻扎在两州之地的玄极卫还要积极。

甚至都把主意打到乡绅那边去了。

就很真实。

同时,他也不得不佩服,这陆少保真不是一般的高明,改制一事,宗室待遇和地方财政挂钩,地方财政囊括的可就多了,只要胆子大一些,操作得当,那财政来源可就不仅仅只有农户的田税和商户的商税了。

那些士绅家里,可是富得流油。

以前宗室和地方势族、乡绅、官员没什么利益冲突,就算动他们也没什么好处,而且对方还懂事得很,时不时就送礼上门,这才相安无事,但现在就不一样了。

饼现在只有那么大,要是让那些人吃得多了,他们宗室能吃到的可就少了,甚至还是地方财政太差,他们就得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这谁受得了?

事关根本利益,他们宗室岂还能像过去那般,与士绅豪族井水不犯河水?

如今在地方上,玄极卫盯着各处,要是谁敢勾结起来,蝇营狗苟,直接上家伙,事后还能从抄家中名正言顺地捞一笔银子,被重点关照的宗室,不得不把目光放在乡绅身上。

没办法,偌大的府邸,这么多人要养活,就算是尊贵的宗室也是要吃饭的。

乡绅士族不可能坐以待毙,必然会奋起反抗,要么把玄极卫搞死,要么把地方的宗室搞死,要么跑路。

陆晨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就是要让各方博弈,确保基层百姓的权益。

隋州和禹州还好,地方基本上被清理得差不多了,下一步,就该是七省各地的士族乡绅了吧……本来那里有些宗室看到隋王府现在的风光就眼红得不行,只是苦于实力不济,又被削了权柄,不敢动当地士绅。

但陆晨这么一去,这机会不就送到嘴边了嘛……

他的父王从一开始的抵制,在尝到甜头后就变成了现在的疯狂拥趸,可想而知那里的宗室在陆晨到来后,将会是什么反应。

“父王,祖制的事,其实也不是没有办法。”

就在隋王絮絮叨叨的时候,姜允恪主动开口说道:“要说祖制,咱们宗室待遇也是太祖鸿武皇帝定下的,但是由于宗室数量急剧增加,对朝廷财政造成了极大的负担,若是再不改制,愈发庞大的宗亲支出必然会拖垮整个大夏。”

“陆少保显然是意识到了这一点,这才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向陛下进言,弃祖制而保江山。”

隋王闻言,不禁怔了一下,呢喃道:

“弃祖制而保江山…”

随后他猛地眼前一亮。

“对啊!太祖爷留下祖制,所为者,乃是我大夏朝能够江山永固,若是有朝一日祖制反而害得江山不稳,有倾覆之祸,我等后世子孙就算将其弃之不用,想来就算将来去上面见了太祖皇帝,他老人家肯定不会怪罪我等。”

“正是如此。”

姜允恪笑道:“在祖制和江山之间,太祖爷肯定也会选择后者,既然我等流淌着洪武帝血脉的宗亲供养之策可改,那些祖上还不知道是个什么玩意的乡绅,又有什么动不得的?”

“原本的宗亲供养之策贻害无穷,士绅不纳粮之策又能好到哪去?百姓活不下去了,将土地投献给乡绅,这种事本质上就是他们靠着朝廷的优待兼并土地,若是放任下去,朝廷可征税之地越来越少,财政照样会捉襟见肘,其害丝毫不逊色于改制前的宗亲供养之策。”

“既然如此,士绅不纳粮的祖制,自当弃之,如我等宗亲一般,保社稷而弃祖制,如若不愿,那就是私心甚重,其心可诛!”

隋王哈哈大笑。

“恪儿说的有道理,该当如此啊!”

姜允恪突然躬身拱手道:“此事当尽快告知陆少保,恳求他向陛下上书,以期让天策府拟定改制事宜,孩儿不才,愿为父王走一趟禹州,向陆少保陈明利害。”

隋王颇为意外地看着他。

“哦?恪儿怎么突然对此事如此热衷?”

姜允恪老老实实道:“其实孩儿也有些私心。”

“什么私心?”

隋王问,面上却不见怒意,反而挂着一抹淡淡的笑容。

姜允恪连声道:“自从改制以来,孩儿就一直在思索,我等宗室未来的出路是什么,如今陛下放开了对宗室子弟的从业限制,宗室的人也能参加科举,做官经商,孩儿琢磨着,既然咱们隋王府响应改制,不如响应到底,正好为王府内的各位兄弟姐妹谋一份正儿八经的家业,不必一直指望着王府过活。”

“听说陆少保兼容百道,学究天人,方玉这等商道奇才,就是当初在禹州追随陆少保的时候,听了他的教诲才能有如此造诣,孩儿也兼修商道,想试试能否从陆少保那里得到一些启发。”

闻言,隋王不禁沉思起来。

片刻后,他才开口问道:“恪儿,你为何会有如此想法?”

姜允恪轻声道:

“弟弟妹妹们可以安享荣华,但人这一辈子并非只有吃喝拉撒,他们待在王府固然吃穿不愁,但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一眼就能望到头,孩儿曾经问过他们可有志向,结果他们都说祖宗成法所限,不敢言志,若无枷锁,他们也想学文修武,报效家国,成就一番事业。”

“若是没有打拼家业的志向,孩儿便留他们在王府。”

听到这话,隋王不禁叹道:

“恪儿,你是个孝顺仁德的孩子,也是为父钦定的王府世子,隋王府的家业将来迟早都是你的,以你之才,加上改制后王府收益大增,养活你的弟弟妹妹和各位叔伯完全不成问题,就算你什么都不做,也是天生富贵,高人一等,为父也从未对你有所要求,你又何必做这些麻烦事?”

姜允恪摇了摇头:“陆少保曾有言: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身为宗室子弟,孩儿身上流淌着鸿武皇帝的血脉,即便不涉朝堂,也当隐于门庭而芬芳依旧,会隐忍不外露,不竞权势不求非分,若是朝廷有需要,孩儿便可挺身而出,尽心王事。”

隋王仿佛第一次认识自己的儿子一般,深深地看着他。

良久,他才伸出手,轻轻搭在他的肩膀上。

“恪儿,你能有此想法,为父甚是欣慰,你…比为父强。”

这话姜允恪可不敢接。

“父王言重了,孩儿岂敢与父王相提并论?”

隋王没有说什么,只是再次拍了他肩膀两下,一切尽在不言中。

随后他唤来下人,吩咐道:“来人,把本王的印玺取来!”

“另外,给本王准备二十万石粮草,一万枚灵石,火速送往禹州,交到陆少保,就说此乃本王对朝廷的一点心意,只求陆少保早日平定南方动乱,诛灭反贼,还各省一个太平。”

说这话的时候,他的胖脸上忍不住流露出了肉痛的表情,但他还是毫无停滞地吩咐了下去。

闻言,姜允恪不由怔了一下。

“父王…这……”

隋王笑了笑。

“你也说了,陆少保乃是难得一见的伟丈夫,当世人杰,大夏能否重现极盛之世的关键,去见他哪能空着手去?我听说陆少保极为厌恶官场的那一套,从不收礼,贸然送礼只会引起他的方案,不妨改为资助朝廷,在卖个好的同时,咱们王府也能落个好名声。”

“他对本王有成见,毕竟本王以前的名声…他肯定通过玄极卫知晓得一清二楚,但是恪儿你历来积善行德,谦虚恭谨,待人以宽,贤名在外,他肯定也知道这一点。”

“想来你去求见的话,他肯定不会不见,加上有此厚礼开开路,祖制的事,他也会更加尽心一些,长远来看,对咱们王府还是有利的。”

姜允恪顿时了然。

不得不说,自家父亲虽然人品不太行,但眼光还是有的,知道取舍,不然当初大清算的时候,隋王府也不会安然逃过一劫。

而要说他大奸大恶吧,其实也算不上,至少跟禹王比起来,他连提鞋都不配。

毛病肯定是有的,只不过是大夏亲王基本都有的通病罢了。

现在朝廷有变,他眼光长远和魄力十足的优点就完全发挥出来了。

“还有。”

隋王又转头,看向一旁等待他下令的侍卫。

“立即给其他七省三州的宗室递名刺,就说本王有几门大生意,想找人一起合作,若是有意,可速来隋王府,限时半月,过期不候。”

“喏!”

那侍卫得令后,立马拿着隋王的印信离开,执行命令去了。

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姜允恪似乎意识到了什么,俊朗的脸上逐渐流露出期待之色。

“去吧,恪儿。”

最后,隋王朝姜允恪摆了摆手。

“替本王向陆少保问个好。”

“是!父王。”

姜允恪躬身退下。

离开大厅后,他抬起头,同时握紧拳头,眼中踌躇满志。(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