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游戏 > CNC苍蓝暮光V2 > 犬狼传说 机动警察:台风眼 OR8A-EP1:圆满时(11)

OR8A-EP1:圆满时(11)

在德军第9空降师拐弯抹角地向印度人重申了要求后,因交通事故等意外而推迟的德印联合训练计划终于开始了。共有数千名孟加拉人难民被德印军收留并接受训练,其中原先身为军人、准军事武装人员和警察的孟加拉人被编入相对正规一些的队伍之中,而从未有过军事经验的平民则被划分到了另一支队伍之中。前者按照建设正规军的标准进行训练,后者则充当辅助部队和游击队。

激烈的对抗从训练的第一天就开始了。希望孟加拉人能尽快独当一面的德国人拿出了最严苛的训练标准,并从周边驻军机构抽调出了许多恶名远扬的刁钻军官前来主持训练工作,这些终于在折磨新兵之外找到了新乐趣的军官们兴奋地投入到了工作当中,连带着把许多和他们有过接触的印度人也吓得不轻。

在所有对抗项目之中,同德军装甲猎兵的对抗是孟加拉人最吃不消的。别说是他们,就连同样装备动力装甲的印军士兵也没有在规模大致相当的条件下战胜德军装甲猎兵的绝对把握。因此,经历了一个多星期的失败之后,【自由孟加拉军】的士兵严肃地向德国人提出了修改训练方案的要求。

“此时此刻,穿着这种装备的巴基斯坦士兵、警察还有特工就在你们的土地上到处杀人放火,而你们的同胞即便拉响手榴弹、冲进敌人当中也不能伤到他们分毫。”面对着孟加拉人的意见,麦克尼尔把冰冷的事实直接呈现给他们,“如果你们甚至没有办法在训练中取胜,我想你们也只好向真神和先知祈祷自己能获胜了,不然再没其他人能救得了你们。”

“但这仍然很不公平,我们在训练中没有用来对抗装甲猎兵的武器。”前来和麦克尼尔交涉的孟加拉人士兵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他细心地对麦克尼尔解释,让一群带着不能伤及假想敌的武器的士兵们被人形坦克追得到处乱窜除了加剧士兵的恐慌情绪之外并无其他收获,“我们知道你们有不少能击穿动力装甲的武器……难道你们打算让自己的士兵在未来的战争中也和我们一样用普通步枪去对付敌人?”

麦克尼尔上下打量着肤色黝黑的孟加拉人士兵,对方的态度同那些稍显懒惰的孟加拉人有明显的差别,和那些已经被愤怒冲昏了头脑的同胞也有不小的差距,“当然不会,到那时我们会公平地对待你们,但你们先要证明自己能熟练地使用那些武器。把你的名字报一下,改天我可以找你谈谈。”

送走了名为谢里夫·罗易(Sherif Roy)的孟加拉人士兵后,麦克尼尔的脑海中突然冒出来了一个既能照顾孟加拉人情绪又能更好地模拟复杂环境的计划。他马上返回办公室,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约阿希姆·汗——既然孟加拉人坚持认为近乎赤手空拳地对付装甲猎兵很不公平,那就给他们在演练中获取其他武器的资格吧,但那些人必须要在设定好的场景下把取走武器也当做一项任务才行。

“当他们返回孟加拉境内之后,这些人就必须要学会突破巴基斯坦军队设下的各种障碍、顺利地获得补给。”麦克尼尔对着长官侃侃而谈,他有充足的信心说服在制定训练计划这一问题上十分重视他意见的少校,“我们可以和施密特中校沟通一下,以后在对抗中加一个让孟加拉人偷武器装备的环节。”

“他会喜欢的,埃里希。”约阿希姆·汗点了点头,立即提笔撰写新的训练计划。这些方案要经过指挥官的批准之后才能被落实,不过第9空降师还没出现过指挥官和参谋人员对抗之类的恶性内耗,“我们要确保这些孟加拉人能把麻烦挡在外面。”

少校桌子上的收音机里播放着印度人的德语新闻,往常这些新闻节目会关注多种多样的内容,比如各地农村的新鲜事(麦克尼尔有时候会把听到的东西当笑话讲给别人),可惜这些乐趣自去年年底以来消失了大半。有几亿人的眼睛紧盯着孟加拉地区,他们生怕这里成为下一个火药桶;即便他们可以闭上眼睛,涌入印度的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孟加拉人却不是他们能够忽视的。

播音主持人挑选了几条和孟加拉人有关的新闻,有些是听众通过电话投递到广播电台的,另一些则是驻扎在前线的记者反馈回的消息。因成千上万孟加拉人难民的到来而承受了不小压力的西孟加拉邦最近可以放松一下了,因为有相当多的孟加拉人在意识到西孟加拉地区容不下他们之后选择继续向印度内陆地区探索。不过,大多数难民仍滞留在西孟加拉,这里有他们的另一部分同胞。

唾沫横飞的主持人大概不是孟加拉人,因为他把发生在西孟加拉的一系列治安事件全部归咎于刚来到此地的来访者。尽管如此,麦克尼尔并不觉得在印度生活的孟加拉人会仅因莫名其妙的血脉联系就对【同胞】更友好一些,他亲眼见到有些本地的孟加拉人村民激烈地要求将进入村庄内的孟加拉人难民全部驱逐出去。

“难民人数还在不断上升,未来可能会有数百万人进入印度。”约阿希姆·汗见麦克尼尔聚精会神地听着广播,随口提醒了他一句,“听说新德里方面已经是一片混乱,他们至今未能拿出一个缓解东北地区压力的方案。”

“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去把计划打磨得更完善,但要是他们在无关紧要的琐事上浪费了太多时间,只怕巴基斯坦人、叛军还有印度的某些激进人士会让局面变得更加复杂。”麦克尼尔直言不讳地吐露着自己的担忧,“毕竟,西孟加拉是印度最激进的邦之一,不仅是因为它相当接近叛军。”

类似的事情在德国也有发生,那些认为SPD的长期优势不可动摇并从SPD稳定地掌握权力的现状中看到了自己大展身手的机会的激进分子——相较他们的另一些同道中人而言温和得多——打算投身SPD并借机实现自己的理念。这些自以为信念坚定的投机者很少有机会把他们的美妙设想变为实际,而一旦他们得以登上舞台,他们就会用一种同样隐蔽的方式来潜移默化地推行自己真正的主张。

德国人和印度人或许还没有看清,但麦克尼尔早已认识到了情况的复杂性。他把这些人看作是NOD兄弟会的同谋,这也是他认为和NOD兄弟会只有一步之遥的SPD不值得信任的主要原因:那个组织仅从名义上就可以给种种激进思想以存活的机会。当然,他还犯不上为此而得罪柏林或德国本土的某些大人物,再说印度的情况相比德国而言只会更复杂。

第二天下午,麦克尼尔打算前去训练场上确认他的新点子在训练工作中的作用,不过半路上他才想起来该去找舒勒谈谈如何把新型武器装备更好地应用于实战了。没有舒勒的协助,他们在哪怕最简单的技术问题上都会遇到困难,而且这些困难也不是靠着麦克尼尔或博尚凭着盲目的热情就能克服的。

埃贡·舒勒所供职的夏普敦企业是德国的一家大型综合国际公司集团,最早在德国的航空航天竞赛中脱颖而出并迅速地超越了那些历史更加悠久的卡特尔。于航天事业上大获全胜之后,夏普敦将视线转向了其他领域,并试图应用在航天技术研发过程中取得的副产品来造福德国及其盟友的公民们。在确认夏普敦甚至把触手伸向了生活日用品后,这家企业的规模让麦克尼尔只会联想到通用银河:上天入地,无所不包。

“老实说,夏普敦的垄断倾向让我非常不安。”麦克尼尔来到舒勒办公的地方,看到舒勒正在用基地里为数不多的电脑整理数据,“他们在德国的影响力比过去的好几家大型卡特尔加起来还要大,而且柏林方面到目前为止没有半点限制他们的意图。对了,你真的是偶然路过印度的吗?”

“其实不是。”埃贡·舒勒停下了手边的动作,站在他身后的麦克尼尔能清楚地看到布满了代码指令的显示屏上有一些对机甲运行过程中获得的数据的描述,“我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在德国的每个盟国找了负责帮我注意某些奇怪动态的同事去搜集情报。上个月呢,我在他们从巴基斯坦间接找到的情报中了解到有人开始在报刊和电台里发表一些奇怪的诗作,于是我猜是伯顿或者卡萨德被困在巴基斯坦,但你也清楚德国人去了巴基斯坦就会得到些不必要的额外关注。”

“……你是说伯顿或卡萨德可能在巴基斯坦?”麦克尼尔顿时喜出望外,可他马上发现自己并没有一个去巴基斯坦的机会,除非战争爆发,“咳,那我们以后可以更仔细地讨论行动方案。既然你的公司设计了这种造型奇特的机甲,也许你比我们更懂得该怎么使用它。”

麦克尼尔说这话的时候,心里隐约对舒勒有一种愧疚。埃贡·舒勒应该做些更伟大的事情、应该把好不容易得来的第二条生命用于探索宇宙的真理和未知领域,而不是纠结于某些可有可无的技术问题并被团队的【义务】限制在特定的干工作上。

可他没有别的办法。面对哪怕稍微涉及到科学理论和技术的事情,他和团队内的大多数人一样束手无策。

“我这样说,连我自己都不见得相信。”舒勒缓缓开口了,他的语言一如既往地犀利,“根据我的猜测,夏普敦公司在设计这种机甲时的思路和他们在其他商业领域时拓展业务的态度是相同的,那就是要尽可能地适应足够多的应用场景。虽然发明万能陆地载具的想法不太切合实际,他们的态度还是足够大胆的。”他按下了几个按钮,屏幕上显示出了另一个文档,“你看,这是机甲内部的记录……”

一知半解的麦克尼尔尝试着理解舒勒的话,他从其中提炼出了几条关键内容以便于分析这款机甲的用途。坦克在过去和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将是陆战中的霸主,而当年日军在第三次世界大战后期投放大量机甲对付盟军装甲部队时成功地证明那种花里胡哨的东西在大部分情况下并不比坦克更可靠。提及机甲的灵活性时,舒勒表示赞同并将其称为拓展机甲应用性的主要突破方向。

依靠着舒勒的描述,麦克尼尔这才从机甲的设计中找到了他此前根本没关注过的细节。这款外观看上去接近蜘蛛的步行机甲于研发和投入生产的过程中做了数次修改,其他没有被投入军事领域的型号说不定会成为另几种比目前的工程车辆更加灵活的民用工程装甲载具。

上述这些举措固然大胆,但也仅仅是大胆而已。

“他们肯定有一项核心竞争力。”麦克尼尔笃定地说着,他从舒勒的表情中猜到了结果,尽管光头的瑞士学者经常只板着脸,“这机甲可能也有特殊的优势。”

“答案是夏普敦的思维相较目前的技术水平而言稍微超前了一些。”舒勒又按了几下键盘,可惜麦克尼尔永远看不懂屏幕上的一长串代码,后者在这方面的知识估计不会比帕克更多,“他们希望能让用户对产品形成依赖……这一整套系统会在使用过程中逐渐记录下最常出现的模式,而后在必要情况下代替使用者做决定。至少目前的架构有这样的趋势,只是我不能确定他们是否会在使用场景拓展后针对不同的方向而更改方案……”

麦克尼尔还想多问几句,这时有其他军官走近了机房并好奇地看了看站在舒勒身后的麦克尼尔。不想引起怀疑的麦克尼尔便打算和舒勒道别,临走之前他又有意无意地和舒勒聊了聊装甲猎兵那套自面世以来就伴随着诸多谜团的动力装甲。

事实上,包裹着装甲猎兵的迷雾迄今为止还未完全消散,就连舒勒所能从夏普敦公司找到的情报也只是提供了和德军官方说法相同的内容。对于那些看上去有七分真三分假的鬼话,迪迪埃·博尚的评价是,如果让士兵用躯体扛着金属装甲就能在战斗中无往不利,意大利人说不定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中把奥匈帝国碎尸万段了。

这位陆军航空队技术士官大多时候在和各种各样的飞机打交道,机库就是他名副其实的家园。有时他会和飞行员们开玩笑说自己想要成为其中一员,而他也理所应当地从飞行员们那里得来了体面的客套笑容。这不是什么特殊时期,飞行员的岗位还轮不到一个不怎么受信任的半法兰西人士官。

完成了手边的工作后,博尚打算继续去参观孟加拉人的训练,顺便打听一下和装甲猎兵有关的小道消息。他实在是忍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因为他不相信德军仅让一群穿着金属装甲的士兵去冲锋陷阵就能在东欧战场急转直下的关键时刻反败为胜。既然平时不怎么轻易出手的装甲猎兵部队这一次成为了和孟加拉人对抗的专用教学部队,他当然要借着这个机会多打探些消息。

训练刚开始时,孟加拉人希望能够在常规训练场地而不是装甲猎兵那阴森的林中魔窟里迎战具有压倒性优势的对手。几天之后他们就返回了,一部分是因为装甲猎兵能在视野开阔的地带轻而易举地把全部参加对抗的孟加拉人【击毙】,另一部分原因则是施密特中校本人也厌倦了这种千篇一律、毫无技术含量的演练。于是,当麦克尼尔向他提出新点子时,担心自己手下的士兵们失去警惕性的施密特中校没怎么犹豫便同意了。

博尚抵达训练场附近时,对抗还在进行着。孟加拉人仍然没有取得能让他们对装甲猎兵的【攻击】奏效的武器,那些装备被其他巡逻的装甲猎兵封锁在一个隐蔽但偏远的角落里。只有在获取到那些武器之后,孟加拉人才能【击毙】附近的装甲猎兵并杀出一条血路。

那些远在他视野之外的孟加拉人没能引起博尚的兴趣。法兰西绅士一眼看到了训练场边缘的几名装甲猎兵,这些人聚集在几排人体靶前方,每人手提一挺重机枪,做着对目标扫射的姿势。挂在旁边大树上的录音机里滚动播放着凄惨的嚎叫声,那声音听上去过于真实,以至于连能毫不犹豫地制造出类似惨叫的博尚也忍不住皱了皱眉头。

没错,里面夹杂着孟加拉语。

约翰尼斯·施密特中校站在博尚前方约两百米远的位置,监督着参与对抗训练的一百多名装甲猎兵。他不必亲自上阵指挥,或者说孟加拉人目前所表现出的实力还不值得他亲自动手,那样一来战斗只会更快地结束。

“那个是我提议放上去的。”麦克尼尔的声音从背后传来,“让他们每时每刻都感受到自己的同胞正在被屠杀……必须如此。”

“你真是个魔鬼,麦克尼尔。”博尚见四下无人,满不在乎地喊着麦克尼尔的本名,“这些孟加拉人比印军更业余,即便那些自称原先在巴基斯坦军队中服役的家伙也一样。他们对战争的理解停留在三十年……不,四十年之前,竟然还搞出整齐划一地向着敌人发起自杀式冲锋同时喊口号的行为艺术。”

“改变这些令人遗憾的现状需要时间,博尚。”麦克尼尔轻轻地说着,他很庆幸自己不必直面那些孟加拉人难民给印度带来的压力,德军的铁丝网和高墙让他得以心无旁骛地构思那些异想天开的计划,“他们需要在所有方面重塑自我……从最基本的躯体,到精神和心灵,再到信仰。”见博尚用一副看傻子的目光盯着他,有些心虚的麦克尼尔移开了目光,“首先就要确保他们能在我们这里吃饱喝足。”

“等他们填饱肚子之后,他们就不会有复仇的想法了,麦克尼尔。”博尚失望地转过头,他全神贯注地通过望远镜观察着远方那座烂尾楼,想从那附近的动静中推测出装甲猎兵和孟加拉人的表现,“要饿着他们,让他们明白哪怕最基础的生活也要拼上性命去争取,这样一来他们既不会因轻易受到优待而怠惰甚至反过来怨恨你不给他们更优厚的条件,也不会因为丧失了向前的希望从而完全退回敌人的队伍中。”

麦克尼尔愣了几秒,向博尚走近几步,小声说道:

“……那么,咱们来打个赌吧。我会想办法说服印度人用你所说的条件去训练另一些孟加拉人,看一看到最后哪一边训练出的士兵更优秀一些。”

博尚告诉麦克尼尔先安静一下,他刚看到烂尾楼训练基地附近似乎有人往这边走来。从博尚手里接过望远镜的麦克尼尔很快找到了目标:那是个垂头丧气的装甲猎兵,而且已经打开了面罩和头盔,全身上下布满各色涂料。

穿着装甲猎兵的全套作战服但没有投入战斗的施密特中校见了,走上前去训斥了手下几句。麦克尼尔猜想施密特中校也许是为手下输给了孟加拉人而苦恼,而他本人站在类似的立场上也会做出同样的事情。没过多久,又有另一名装甲猎兵从建筑所在方向撤回,那人同样迎来了施密特中校的一顿痛骂。

对抗训练结束时,麦克尼尔和博尚完成了关于快速在战场上投送装甲猎兵打击敌军枢纽的又一次讨论,尽管他们在细节上仍有一些分歧。把大规模战略轰炸当成家常便饭的博尚说,装甲猎兵最大的用途是确保对重要据点的控制,因为这些部队的镇压效率远远超过其他常规部队。

“至于打击敌军要害和脱节部队这种事,交给空军就行。”迪迪埃·博尚见到施密特中校转身往回走,知道对抗训练已经结束了,“……我说错了什么吗?”

“没有。”麦克尼尔推了博尚一把,让同伴先回去休息,到了晚上之后他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忙,“可你不是装甲猎兵……先撤吧,我去打听一下细节。”

事情的经过没有什么波澜起伏,甚至平淡得过分了。拿到了重型武器的孟加拉人首先打算对装甲猎兵进行直接攻击,但他们马上就被发现其行踪的装甲猎兵包围了。这一次,能够使得德军装甲猎兵被判定遭击毙的孟加拉人变得灵活了许多,他们组织一部分人员防守阵地,另一部分人员伺机突围。

虽说参加对抗的孟加拉人最终还是由于武器装备差距过大和经验不足而彻底落败,他们成功地迫使三名装甲猎兵退出战场、成了施密特中校怒斥的出气筒。

“但这些孟加拉人确实有点勇气。”走在去餐厅的路上,施密特中校回忆起从手下口中听来的消息,“有一个孟加拉人在明知自己逃不掉之后,用火箭筒近距离攻击逼近他的装甲猎兵,从而粉碎了我们在演练中保持的零伤亡记录。”

“听起来他该做些更重要的工作,如果他还有组织和指挥能力的话。”麦克尼尔对那打破僵局的人起了好奇心,“那个人叫什么名字?”

“好像姓罗易,原先在他自己的家乡组织过对巴基斯坦军队的袭击行动。”施密特中校挠了挠头,全覆盖式头盔被他夹在另一条手臂下,“经验不足,但胆识和勇气都够了。更重要的是,他说自己也曾经在遭遇战中击毙过穿着动力装甲的巴基斯坦警察。”

TBC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