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青春校园 > 小小童养媳 > 四十五章 将启蒙学

小小童养媳 四十五章 将启蒙学

作者:香辣凤爪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5-31 01:09:4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苞谷需得将外头的老叶子掰掉,就剩里头几层叶子扒拉了打成一串串的挂在檐下晒干。豆子都是收的整棵,要一个荚子一个荚子的剥开,然后摊在院坝里头晒干。

就连平日里最懒的王氏做起来都是似模似样的,麻利地把苞谷外头的老叶子撕拉开,外头叶子几下就扒拉成两股,这是为了方便将苞谷砣子打成串。

掰开了还要看品相,好看的就打串子,有些稀稀拉拉的就直接剥粒子下来。赵明礼、小李氏和王氏都负责扒拉苞谷,赵李氏则拿了个圆匾坐在一边剥苞米粒子。

赵老三和大郎主要负责把苞谷砣子打成一个长串。这不仅是个技术活儿,还是个体力活儿。结不能打松了,不然苞谷会掉下来;也不能打紧了,晒干水分之后太紧还是会有些苞谷砣子掉的。一个串子大概有两米来长,举起来约莫百来斤,没点体力可干不好。

二郎带着小小和刘妈妈两口子剥豆荚子,天赐和天佑也不例外,就连三岁的大妞二妞都跟着凑热闹。

除了还在房里养小月子不能见风的陈氏,全家都上阵了。

一岁多的五郎靠在赵李氏身边,流着口水直笑,嘴里含糊不清地说着:“奶奶,粑粑。”赵李氏回头慈爱地一笑:“好,今天晚上就做新苞谷粑粑给我孙孙吃,瞧这口水流的。”

转眼看见剥豆荚子那边,刘妈妈两口子和小小都甩着手,顿时换了一副面孔:“四体不勤的东西!这才剥了多少?”

豆荚子都已经成熟了,晒了好些个好日头,豆子饱满硬挺,没剥一会儿手指头就疼得厉害。刘管家两口子哪里做过这些农活,小小更是前世今生两辈子加起来第一次,自然是不习惯的。

可这个话,谁也不敢说出口。

看看大妞、二妞,虽然才三岁多点,手上也都挺麻利的,果然是穷人孩子早当家啊。

抬头看了看好似山一般高的豆荚垛子,小小心里哀叹一声:这么多,得剥到什么年月去啊!

剥了大半匾苞谷粒子,估摸着差不多了,赵李氏便吩咐赵老三去磨浆子,五郎拍着手跟着去了,隐隐暗沉下来的天色里,看着牵手走开的儿子和孙子,赵李氏的脸上满是慈爱之色。

小小觉着自己肯定是剥豆子剥太久都眼花了,慈爱这种神色怎么可能出现在赵李氏脸上。

果然转过头,看见抬着头的小小,赵李氏满脸厌恶地开了口:“动作还不麻利些?当着自己是城里小姐呢?再磨蹭下去,豆子就该发芽了!”

果然是幻觉了。

当晚赵家的主食便是苞米饼子。也难怪这个赵家并不常吃,新鲜的苞米粒子磨成浓浆,不用放任何作料,锅里少少地放一点油,拿勺舀了浆子摊下去一煎,便是一块金黄香脆的饼子。

莫说小小,就是天赐几个,都是第一次吃到这个,天佑夸张地吃了六个,撑得小肚子圆圆的。

不过想也知道这等吃食不能经常吃到,是以吃饭时餐桌上难得平静。

经过这一天,大家似乎都忘记了前日赵李氏与陈氏的摩擦,休书更是无人再提。加之收获的粮食忙着晒干、过称、储藏,全家人都忙活起来,更是没人提起这些个不开心的。

寒露过后没的几日,村长廖大嘴又上了赵家一次。

全村的粮食都差不多收了,先前与赵明礼约定好的村童蒙学的事情,也该开始了。廖大嘴看好了日子,就定在十月初一,只要是愿意让孩子念几个字的,直管将束?交了,带着板凳上学就成。

为了这个,赵明礼特意亲自带着刘管家拜访了学正王大人几趟。

先时不过因着自己是秀才身份,又在二郎治眼的时候受了人家的恩惠,需得拜谢一番。这次却是为了蒙学课本的事情。

小小这才知道,为了让各地幼童识字,朝廷特地刊印了如《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之类的简易读本。纸张虽说差点,但是好在是免费发放的,不用钱。

施州民风彪悍,这许多年来免费的读本在府衙仓库里积了一大堆,听说谭家坝有人来要,学正王大人高高兴兴地批了条子,给谭家坝批了三十套,还道不够再拿就是。

不过这也是在施州,江陵府、成都府那等文学鼎盛之地,这样的读本说是免费,实则也是有限供应的,毕竟人家那里都是求知如渴,哪里像施州,赶着送人也没的几个人要,还变成供大于求了。

自古不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吗?怎么这施州不同些?

这个疑惑莫说是小小,陈氏几个也是不能理解的,赵明礼一边捡看着这些书籍是否有损坏、霉变的,一边将施州文风不盛的情况娓娓道来。

原来这施州府周围土王环伺,依着朝廷对土王的政策,虽有控制,并不严格。土王必须识文断字,但并非由得他们延请西席,而是统一到朝廷设立的府学入学。施州本身的府学并没有这个资格,各家土王子弟,自九岁之后,可带一名下人,至江陵府学附学。

而施州除了土王之外的汉人,多是三百年前周、唐之争时战乱迁徙过来的,本就是流离失所的穷苦人家,好不容易在施州谋得立锥之地,每日里忙着土里刨食的,根本就没有那个闲工夫识什么字,再加上供养一个读书人不知得花多少银子,更没几个人家有这闲钱。

加之施州官员考核并不是很严谨,学风这块的考核不过是走个过场,调到施州的官员与流放无异,历任的学正大人们不过将这里看做一个混日子的所在,没几个有那整治文风的心思。

积年弊病之下,施州文弱简直到了一个令人不可思议的地步。

据赵明礼说,当年他下试的时候整个施州府拢共不过七十余人参考。如今这几年人数更是越来越少,直把个不惑之年的王大人愁得头发发白,正与知府大人商量如何振作施州文风。

众人这才恍然,难怪赵明礼这个秀才在施州如此吃香,便是学正大人也得高看一眼,原来是物以稀为贵呀。

可紧接着另一个疑问浮上众人心头,既然赵明礼中了秀才在施州是如此不得了的事情,为何赵李氏对此并不热心呢?

赵明礼对陈氏如是说:“当年爹执意要供我和大哥念书,家中日子本就过得紧巴。后来爹过世,明智年幼,家中生计艰难。娘要我跟大哥不要再念,大哥立时回了家,我却觉得念了许多年就放弃了实在不值,犟着性子念了下去。后头虽然中了秀才,可也拖累家里不少,娘对我……着实喜不起来。”

陈氏不忍,赶紧劝他:“好歹相公寒窗苦读,这日子也出了头不是?照理说娘应该高兴呢,怎么就会背乡弃家呢?”

秀才老爷老脸一红,不愿再提这个话题,敷衍了两句,转口问两个儿子今日又抄了什么诗句。

心知赵明礼是在岔话,不过他不肯说,陈氏也不好勉强问下去。心里估摸着多半是那日提过的什么婚事的缘故,只是这缘故到底是哪般,还得琢磨着问清楚才是,不然这心里总是生着个疙瘩。

蒙学授课的日子放了出去,村中便开始有人上门来。

首先来的便是村长廖大嘴。他家中儿子跟五郎一般大小,哪里需要开蒙识字?赵明礼虽然疑惑,却还是好好地将人迎了进来。

原来廖大嘴是为自己大舅哥的两个孩子报名来了。两个娃儿正是那日与小小、天佑打架的两个娃娃,是一对双生子,如今六岁,还没取大名,一个唤作狗蛋,一个唤作狗剩。

小小在旁跟着刘妈妈服侍上茶,听了嘴角直抽。看来赵家的确算是“耕读传家”了,至少家里按着排行唤孩子们大郎、二郎的,没起那些让人忍俊不禁的小名儿。

廖大嘴拿了束?过来,赵明礼本不欲收,村长却说:“规矩是我帮着定的,若是从我这里就坏了,如何跟乡亲们交代?你若不收,我这村长也当不下去了。”

话说到这般田地,赵明礼才恭敬地收下了东西,送了村长下去了。

前脚刚出门,后脚赵李氏就拎着装了粮食的袋子叫赵老三:“将称拿来!”小小和刘妈妈正收拾着,闻言对看一眼,暗自好笑。

赵老三赧然道:“娘,村长才刚出院坝呢!”却被赵李氏眼一瞪,乖乖将秤杆子取来了。

赵李氏将粮食上称,满意地点头:“廖大嘴虽说年轻,做人还是挺不错的。瞧这称,翘得高高的,四十斤粮只多不少哩!”

赵明礼送了客回来正好看见,满嘴发苦。难道自己还能上前夺了下来不成?只好磨蹭着说:“娘,粮食还是搁你屋阁楼上去。天赐他娘正坐小月呢,这鸡蛋就放在后厨吃着罢?”

赵李氏不出小小所料地鼓起了腮帮子:“不过丢个孩子罢了,就那样金贵?还要吃鸡蛋?二郎伤了眼也没得一个蛋吃,你弄只鸡回来也没偏二郎一口汤,如今一个蛋也要争啦?”

虽说知道赵李氏口里讲不出什么好话,可真听在耳里还是让人心里膈应。刘妈妈抢前一步提了装鸡蛋的篮子问赵明礼:“老爷,不如奴婢先将鸡蛋收好了,腾了篮子明儿好还给村长家去?”

赵李氏就在上首坐着骂赵明礼:“你看看,你家一个下人也插嘴主子的事了。什么时候轮到你个下贱的开口啦?赶紧地给我滚远点儿。”

王氏从房里出来就眼也不错地盯着东西,赵李氏一发话,立刻就上前接刘妈妈手里的篮子:“就是!别杵在这儿碍咱娘的眼,惹咱娘生气了。”

刘妈妈觉着委屈,手里攥着篮子也不敢用力,看赵明礼怎么应付。

赵明礼抚着额头,只觉得头抽痛着,这就没一天安生日子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