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其他 > 传说中的沈藏拙 > 第120章 见家长(下)

传说中的沈藏拙 第120章 见家长(下)

作者:笔下有瑜 分类:其他 更新时间:2025-02-11 00:51:11 来源:小说旗

我小心翼翼地把娘搀扶起来,扶她坐到床上,再拿出一张软垫给娘靠着。

忙完这一切,开始小口小口喝醒酒汤。

娘脸色惊疑不定:

“女儿,他是你亲爹。”

我喝完最后一小口汤时,用勺子刮了刮碗底的汤末,认认真真开口:

“我当然知道他是我爹,我要给老头子下药,又不是下毒,这么激动干嘛。”

我娘闻言,长长地舒了口气。

我补充道:

“我认识一位大夫,他能调制一些养生的方子,本来想靠这些方子发家致富,结果自己混得穷困潦倒,这些方子虽然有延年益寿的功效,但头先喝的那一两个月,服药者昏昏沉沉,像生了一场大病般,等这一两个月过去就好了。

我娘惴惴不安的开口:

“真的?”

我悚然一笑:

“假的,这药没有延年益寿的功效,就是让人昏昏沉沉,但与身体无碍。但那个大夫卖不出去这批药材,我买了,他答应帮我扯谎。”

“娘,这可是我一辈子的终身大事,和齐家这桩婚事,多多少少都有深藏锋的算计在里头,我可不想,平白当了他的垫脚石。”

一听沈藏锋,我娘眼睛一眯,恨得咬牙切齿,一个字一个字从嘴里吐出来:

“行,女儿,你放手去做,我来给老头子灌药。”

我娘这副神情,颇有种义无反顾想要“弑夫”的错觉。

……。

娘说,孙姨距离京城,大概还有半个月的路程。

等孙姨一到,再把冯氏祖孙带过去,现在,我需要见见另一位举足轻重的“苦主”。

我那位不靠谱的老叔公。

……。

郑知南比我先到衙门,递了名帖,虽然欧阳师兄一点也不想见我们,但自打他赴任后,郑叔公的待遇改善不少,不仅能住独立牢房,而且每日还能放出来遛遛弯。

我和郑知南进牢门一看。

嘿——

老叔公胖了一圈。

一见我和郑知南,脸笑得跟弥勒佛似的。

“孩子们来了,随便坐。”

我看了看满地稻草,又脏又乱的牢房,果断从桌子下拖出那张小板凳,用帕子遮住脏兮兮的灰,一屁股坐下。

老叔公眼睛有些看不清东西了,直到我坐在他面前,他眯着眼半天才看清我:

“这姑娘长得俊,是我家那位新娶的媳妇吗?”

我内心开心的冒泡泡,嘴上却道:

“不,我是那些年被你嫌弃,长得磕碜的妹妹。”

老叔公笑得更慈祥了:

“小丫头,还挺记仇。”

这次,郑知南带来了好酒,食盒也装得满满当当,这些年,杭州换了几任知府,后来拒绝了我们的探监,暌违多年后,再次见到老叔公,明明他满脸笑意,我却越瞧越心酸。

老叔公像从前那样,从一只肥鸡上扯下一只鸡爪子,递给我。

郑知南无奈想要阻止:

“叔公,她又不是小孩了,不用哄。”

叔公眨眨眼,示意他学着点:

“臭小子,女孩子什么时候都要哄一哄的,你不哄她,到手的媳妇万一跑了怎么办?”

我从善如流接过那一只油汪汪的爪子,开始啃。

叔公这才心满意足地大快朵颐,又呷了口酒:

“你们这次来,是有什么想问我的?”

“有”。

我插了句嘴,接着道:

“叔公,你真和文先生是故交吗?”

说好的托孤呢?

叔公心虚地把目光移到大猪蹄子上,嘿嘿地笑:

“见过,说过话,怎么就不算故交呢?”

好好好,同朝为臣,偶尔碰上了说三两句话,就算故交?那我和西街卖饼的张大妈,东街卖胭脂的李姑娘,说过多少句话,要论我和她们还是八拜之交,生死契阔的好姐妹呢。

叔公决定找回点场子:

“你是怎么拜入师门的?托你的福,这段日子,老头子我受了欧阳大人不少关照。”

郑知南道:

“跪了2年。”

老叔公摇摇头:

“我说的不是你。”

然后,用胖乎乎的手指点了点我:

“我问的是你。”

我摸了摸鼻子,颇有些不好意思看了看郑知南,再看了看老叔公:

“跟着郑知南踩了几次点,贿赂了管家,威胁了他儿子,还把叔公你给卖了。”

“这么说吧,郑知南靠死缠烂打,我靠不择手段。”

老叔公乐不可支,笑得险些被酒给呛,到底上了年纪,一时吃这么多荤腥油腻之物,怕伤了肠胃,但人老了就跟小孩似的,根本不听劝。

来之前,我思量许久,虽然我屡次给欧阳师兄下套挖坑,但他也不是输不起的人,祸不及家人这道理他懂,自他赴任以来,对叔公多有照顾。

算来——

叔公算是他同门的“家属”,一条船上的人。

而且,是重要级苦主了。

比起老叔公,欧阳算是一只生瓜蛋子,他不想说的内情,欧阳用尽手段逼迫也无用,干脆做个顺水人情。

有时候,我真的觉得欧阳师兄算个很复杂的人。

善恶半掺吧,每次我心软觉得他算个好人时,他泼我一盆冷水,当我想把他弄死时,又给我一颗甜枣。

等温馨的开场白结束后,老叔公才切入主题。

“南儿,你是想弄清楚,当年这桩冤案的细节吧。”

郑知南颔首。

“13年前,鹤县闹起了蝗灾,出现大面积的饥民和饿殍,朝堂派人赈灾,可赈灾款被侵吞大半之数,这些赈灾款都是按需发放,因此,导致三分之二的饥民没有领到温饱之需,接着是暴动。”

“这场暴动激起了不小的水花,皇上决定彻查贪腐。”

“我是御史,想查清这桩案子,我亲手把证人送到大理寺,可重重查询下,证据一一指向了我。”

“在旁人眼里,本官打着为民起名的旗号,实则排除异己。”

老叔公苦笑,再摇摇头:

“我算是晋王殿下这边的,又主动掀起了这桩案子,眼下的朝廷,不可能真的彻查贪腐,不过口号说说罢了,这件事得有人平。”

“也是我倒霉,办事太冲动。”

我忽然感觉齿冷,和孙姨一样,本想做点实事,却成了两党相争的牺牲品。

“当年,我们追查到,这笔银子经过层层转手,大部分进了李公公的私库,这阉人想在江南置豪宅,为退休做准备。”

我黯然,看似李公公是齐家靠山,可齐家这只钱袋子赚的银子,分毫流不进李公公口袋里,所以他换了个渠道贪。

但这笔赃银,需要“洗干净”。

于是李公公借齐家来洗,可那些洗钱的腌臜生意,来往信件却变成了御史大人。

证人,便是唯一打过照面的掌柜的。

这笔钱洗干净后,李公公想让齐家灭口,证人闻了风声想着破釜沉舟,逃到京城告状。

而郑御史,想要一个真相,查清这笔银子,还那群在饥荒中惨死的百姓一个公道。

结果那位掌柜,当众反口,诬陷郑御史煞费苦心构陷李公公,分明是党同伐异。

郑叔公提起那位掌柜,忽然坚定摇了摇头:

“我阅人无数,不可能看错,我想了这么多年,终于想明白,这位掌柜为何临时反口。”

我和郑知南听完这段往事。

异口同声抛出了两个字:

“孪生。”

当众反口的掌柜,和逃亡京城告状的掌柜,根本不是同一个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