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历史 > 战斗在甲午年 > 第七百四十六章 二十三年的遗憾

战斗在甲午年 第七百四十六章 二十三年的遗憾

作者:西瓜是水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2-12 23:48:05 来源:蚂蚁文学

伊东亨佑得到了东洋情报人员的报告,大清从德国最新进口了两尊280mm口径的克虏伯管退式速射火炮,正在厦门岛的胡里山安装。

根据东洋驻德国使节发来的数据,这两尊火炮花了大清近20万两白银购买,有效射程可达16000米(最远射程19760米),每分钟可发射1-2发炮弹,被誉为克虏伯的‘炮王’。

毫无疑问,这两尊大炮一旦顺利的落成,帝队如果再想进入漳州湾,将会极为困难。

当然,最主要的就是,伊东亨佑就想打一打厦门岛和福州港,再欺负欺负大清。

桦山资纪大将今日来电,同意打垮胡里山炮台,不过不允许联合舰队对厦门,福州,等大陆海港,城市进行炮击,怕惹恼了洋人,引起不必要的纠纷。

虽然略有遗憾,不过想到联合舰队的炮声继中国明朝年间,在东洋浪人的船炮轰击中华东南沿海大陆以后的三百年后,东洋帝国的炮火再次降临大清东南沿海。

伊东亨佑就忍不住发自内心的高兴。

大清,大沽口。

在东洋已经是夕阳落海的时候,大清的大沽口还是阳光正好的下午。

李鸿章在大沽炮台总兵府下了马车,熊凯玉的副官柳刚毅作为罗家的代表,在总督府门前迎接李鸿章的到访。

在日军炮击大沽口,炸塌了半个总兵府以后,罗荣光的妻子很硬气的没有回迁到津门,而是依然住在这残破的总兵府内。

远在唐山的罗华飞,在对乔山镇进行了数遍搜寻以后,依然是毫无所获。

当日日军炮击引发的大火,引燃了大量的茅草屋,还有堆在镇子里面的大量储备过冬的干柴。

烧毁了太多的东西。

悲愤不已的罗华飞,已经带着他那一哨炮兵和一挺格林炮,在奔赴廊坊的途中。

得到消息的柳氏母女,又是一场大哭,也算是绝了念头,准备建一个衣冠冢作为纪念。

在李鸿章进入总兵府的时候,其余的使团成员则是分散到塘沽的各个客栈。

卞长胜则是率领着他的一营人马,在变薄的冰面上放着一张张宽大的木板,谨慎的渡过海河,到南岸去接收南炮群,以及两营的驻守清军。

而李经方则是进入了大沽兵站,那里面也有一间属于他的房子,而且很幸运的没有被炮火央及。

大沽兵站在新兵北上,津门旅2团,炮营奔赴津门后,顿时就空旷下来。

除了伤兵和近百名兵站职员,只留下了一个步兵连守护。

熊凯玉考虑兵力不足,就把其余的小炮台交给留守的一哨大沽炮兵把守。

而曹义涛在北上津门的时候,直接拉走了所有小炮台上面的75克虏伯行营炮,此时那些炮台上面除了一尊尊的青铜老炮,基本都没有什么别的东西。

得知李经方来了,熊凯玉连忙去见面,虽然两人不是很熟,不过从去年去朝鲜开始就混个脸熟,此时见面不禁唏嘘不已。

当晚,李鸿章在总兵府吃了一顿素饭,没有到给他准备的客栈歇息,而是出了总兵府的大门,就走进了大沽兵站。

此时,夕阳渐下,天色微黑。

熊凯玉,李经方,柳刚毅,三人先陪同李鸿章去了兵站的医院。

此时超过有800抗倭军,宏字军,江南兵,鲁东军,芦勇,霆军,士兵和军官在此养伤治疗。

兵站的军队医院建造在北山的后面。

当日东洋舰队炮击大沽口的时候,虽然所有的伤员都及时的安全转移,然而因为处于山后死角,只有一颗炮弹打进来,击倒了半间砖瓦屋子。

熊凯玉这些天在高价聘请大量泥瓦匠,和士兵们一起修整兵站,炮台的时候,独独留下了这间屋子不管,打算作为激励的见证。

“嘟嘟嘟”

三人陪着李鸿章走到军队医院的时候,天色已经暗淡,兵站发电房里突然响起一阵机器发动的声音,然后北甲,北乙,兵站,总兵府,都有了灯光亮起。

“你这发电机功率这么大?”

李鸿章一脸的好奇。

“是三台串联在一起工作,具体的我也不懂,是科技处的技术人员弄得;以后”

熊凯玉脸上带着骄傲的神情说道:“总有一天我们要用上咱们自己制造的发电机,蒸汽引擎,把电力传递到全国的千家万户!”

李鸿章微微诧异的望了熊凯玉那略带稚嫩的脸庞一眼,看到熊凯玉身穿西式的军服,只知道他是大沽兵站的负责人,并不知道他是什么官位。

他原本以为何长缨把这个人留在这里,不过就是有一些小能力而已。

现在只是听一听这话语里面带着的那份不容置疑的骄傲和肯定,还有面对自己时不卑不亢的从容,就让李鸿章不禁微微动容的另眼看待。

一个有激情,有理想,有学识,又有着强大自信的年轻人,在大清这个地上,并不是太容易见到的。

在李鸿章的印象里,但凡见到他的年轻人,不是分外拘束,就是为了引起他的注意,掩起心里的忐忑,故为大言,或者更是有意的放浪不羁。

一个不出名的年轻人,此时能这么从容不迫的面对着他,本身就是一种不俗的能力。

李鸿章不禁想起了也就是去年夏天,有两个有意思的年轻人拜见了他。

一个叫孙德明。

一个叫何长缨。

孙德明是招商局帮办郑观应推荐的,一见面就是满口大话‘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

这道理李鸿章能不懂?而且只会比他懂得更加的深刻!

何长缨这小子是自己的大儿子李经方从吴育仁的刀下拉回来的,第一次见面这小子插科打诨之中,却是可以隐见不俗的铁骨。

事实证明这小子何止是不俗,简直就是要逆天啊!

心里冒出‘逆天’两字,李鸿章的心里不禁轻轻一抖,再一想到刚才这小子说得是‘全国的千家万户’,而不是‘大清的千家万户’。

李鸿章的心里就有些微微的不喜。

然后心里暗自一叹。

朝廷也想要年轻的俊杰,然而但凡放眼看世界的俊杰,还有几人愿意被大清驱使当奴隶?

这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问题!

大清在二十三年前开始官派留学,从1872年到1875年,先后派出4批10岁到15岁的少年共120名官费留学生。

结果只派了4批,就停止继续派遣。

到了1881年,更是直接强行停止学业,命令回国。

这里面不还是皇族发现这些学童在迅速的‘西化’,怕动摇大清的愚民统治?

詹天佑,梁敦彦,唐绍仪,蔡绍基,欧阳庚,吴仰曾,梁如浩,方伯梁

这些半途而回的学童们,现在都在各个位置崭露头角。

假如这个留学能够一直坚持下去?

有这二十三年的时间的储蓄底蕴,想来大清也不会像今天这样,不堪一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