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青春校园 > 重生奋斗在八零年代 > 第 27 章

重生奋斗在八零年代 第 27 章

作者:水晶翡翠肉 分类:青春校园 更新时间:2025-05-31 00:04:5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朱师傅心里犯嘀咕。qiuyelou

汤权却心头喜悦。

而闻青已经坐上了回县城的公交车,半个小时后,到了肖姨裁缝店。

肖姨裁缝店内人来人往,十分忙碌。

“肖姨。”闻青喊一声。

肖姨得空抬起头来:“咦,闻青你回来了。”

“嗯。”闻青见肖姨又是卖布料,又是卖鞋,又是缝衣裳的,二话不说上前帮忙。

等到客人渐渐稀少,闻青提出:“肖姨,咱们店再招个人吧?”

“招人?”肖姨纳罕,忙是忙了点,但都不是急件,又不是忙不过来,再说农闲的时候姚世玲不就过来了吗?

“嗯。”闻青点头:“招个年纪和我差不多的,肖姨,你觉得修鞋大爷的孙女宝红怎么样?”

“宝红不会做衣裳啊?”肖姨说。

闻青笑着说:“但是她长得讨喜,人也机灵,会看眼色,这不就够了?”

“可是……”

“肖姨,我想从制衣厂里,拿些衣裳在店里卖。”闻青说:“搭配着我做的鞋子来卖。”

“卖衣裳?”肖姨立刻反对:“卖衣裳肯定不行,现在大家伙都是买布做衣裳,根本没几个人直接买衣裳的,再说了,尺寸不一样,谁会要,肯定卖不出去。”

闻青笑了,过去确实如此,家家户户都是拿布料做衣裳,成品衣裳少,但是随着整个国家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穿、戴、用不再拘泥本质属性,渐渐开始追求美观,甚至一些商品达到供不应求的地步。

闻青别的行业不太懂,但是这一行,她要抢占先机,至少可以让妈妈和弟弟衣食无忧。

“肖姨,相信我,肯定可以卖出去。我们可以先拿货二十件,试试看。”闻青说。

肖姨虽然不情愿,但是既然闻青说了,她也只好试试看。

招修鞋大爷的孙女宝红的事儿,就这么敲定。

闻青同肖姨说了宝红的工作内容之后,招人的事儿,就交给肖姨去和修鞋大爷说去。并且闻青向肖姨说明,自己最近三天不会到县城来。

肖姨纳罕地问:“家里出什么事儿了吗?”

闻青说:“没什么事儿,就是家里要种玉米,种红薯,挺忙的,我就帮帮忙,平时也做做饭。”

“种地这事儿就是忙人,行,你忙,这店我看着,你放心。”肖姨笑着说。

闻青点点头:“谢谢肖姨。”接着便离开肖姨裁缝店,向大土路走。

走了半个小时,走到了水湾村。不过,她没有绕路从修鞋匠那里走,而是直接从村东头王婶家门口走。

之前路口树荫下,总会有三三两两的邻居乘凉,今天空无一人,这点闻青丝毫不意外,麦秸垛都被烧了,谁还有闲心乘凉说闲话。

闻青从王婶家门口路过,余光一瞥,王婶的院子里空荡荡的,但是可以听到院里传来一声声的哭声。

闻青步子没停,直接回了自家院子。

尚未进院子,邻居周大姐便从院子来出来,抬头一见闻青,客客气气地说:“闻青下工回来了?”

“周大姐好。”闻青笑着应一声。

周大姐说了几句客气的话,便回了自己家。

闻青进院子,就见姚世玲正坐在院子里捋红薯秧子,一撮撮青色秧子,下面都带着一团泥土,而后姚世玲将它们一一码在竹筐里。

“妈。”闻青喊一声。

姚世玲抬头,随即露出笑容:“闻青回来了。”

“嗯。”闻青走上前,就着周大姐坐过的凳子,坐在姚世玲身边,伸手就抓地上的红薯秧子。

姚世玲伸手阻拦:“你别碰,都是泥土,我自己来就行了。”

“没事儿。”闻青伸手就拿了一把,学着姚世玲的样子,像模像样的,闻青问:“怎么现在还有红薯秧子?”

“这是春天放着地窖里的红薯放的苗子,现在种,回头冬天的时候,麦子不够吃,红薯、玉米磨成粉,可以接济一下,挺到下一茬麦子。”姚世玲说。

闻青低头捋红薯秧子,再码到竹筐里,听着姚世玲说这些生活中的小事儿,这是她上辈子都没有听过的,倍感亲切,然后问:“妈,周大姐来这儿干什么?”

“向我们借红薯秧子种红薯。qiuyelou”

“他们家没有?”

“有,都被烤死了。”

“怎么被烤死的?”闻青疑惑地问。

姚世玲看着闻青说:“你忘了,昨天失火。”

闻青这才想起来。

“周大姐家的地窖挖的浅,又贴着内院墙根,麦秸垛在外墙根,这一烧,硬生生烤着地窖,红薯秧子全烤死了!”姚世玲说:“这不,马上就要种麦茬红薯,没有秧子,只好来我这儿讨,幸好我春天的时候弄的多。”

闻青听后,连连点头,然后问:“周大姐损失这么多,王婶没打算赔?”

姚世玲一听闻青说王婶,连忙向院外看,然后小声说:“赔什么?今天早上她跑去村长家闹,说是二虎子没点麦秸垛,大风刮的。”

“噗嗤。”闻青没忍住,笑出来:“这都可以?”

姚世玲说:“还不止,说是自己家损失严重,想让村长打个报告给上头,说自己家是困难户,希望上头救济半年。”

“村长怎么说?”

“村长说,这都救济,国家把粮仓开了都不够吃。”

“那是。”闻青应着。

姚世玲站起身来,又拎了一个空竹筐继续码红薯秧子:“早上在村长家吃了瘪,上午又跑到二队队长家,队长性子可比村长强硬多了,直把他们夫妻两骂的狗血淋头,王婶哭喊了好一阵子。村长让他们赔我们六七家麦秸垛的损失,王婶拍着大腿说,是大风刮的火把麦秸垛给烧了,跟他们家没关系,要赔就让老天赔。”

闻青听过直想翻白眼,这理由亏的王婶能想到。

“下午的时候,种玉米的,种红薯的都从地里回来了。王大和王婶看到了,才想起来自己还有两亩地是空着的,但是他们家的玉米种全烧没了,红薯也没有。于是就向邻居借啊,没想到没有一个人愿意借给他们,都说自己刚够种,没有多余的。

王大王婶着急啊,总不能种豆子,豆子产量低,玉米红薯产量高,麦子吃完,玉米、红薯还能顶一段时间,豆子又不能吃多久。王大王婶把一村子的人都借遍了,没有一家愿意借给他们。”

“是他们自己作的。”闻青问:“借咱们家了吗?”

姚世玲:“那倒没有,估计也没脸借。”

“也不一定。”闻青若有所思地说。

正在这时,闻亮背着一捆草回来,身后跟着满头大汗的闻朋。

“大姐!”闻朋极其热情地跑过来。

“姐,你回来了。”闻亮说一声,背着草就往牛棚去。

闻朋捧着一个草帽,兴冲冲地过来:“大姐,你看我捉了好多爬拉猴。”爬拉猴又叫蝉猴,是知了的前身,生长在土里,破土之后,爬到树上,蜕掉壳,变成知了。这个壳叫知了壳,也叫爬拉猴壳。闻朋特别爱瞅着地面,一看有个小洞就用手戳,戳开了可能就是一只爬拉猴,爬拉猴壳可以入中药,每年都有人来收爬拉猴壳,听闻朋说是四十块钱一斤,但是捡爬拉猴壳捡了两年,也没有到一斤。

“怎么这么多?”闻青问。

闻朋说:“今天小树林那边下雨了,它们都爬出来了,我就捉到了。”

“不干正事。”姚世玲说闻朋。

闻青笑着:“妈,这可是填饱肚子的大事。”然后问闻朋:“想不想吃油爆爬拉猴?”

“想!”闻朋最爱的就是吃。

“好。”闻青站起来,接过一草帽的爬拉猴说:“妈,我现在去做饭了。”

“妈,我去烧火。”闻朋紧跟着闻青。

当晚,闻青就做了油爆爬拉猴,辣椒炒豆酱,玉米仁稀饭和粗面饼。

油爆爬拉猴喷香扑鼻,才端到院子里饭桌上,就引来邻居们的围观。

“闻家的,你这是吃的啥啊?这么香?”

“可真香啊。”

“……”

姚世玲这次没有关起门来吃,也没有让闻亮、闻朋收起来,毕竟爬拉猴不是什么稀罕物,于是大大方方地说:“是闻朋白天捉的几只爬拉猴,闻青就给炒一炒了。”

“爬拉猴也能炒着吃?”

姚世玲说:“当然可以了。”于是就挑了两个给邻居们尝尝,邻居们称赞之后说:“这爬拉猴费了不少油吧?好吃就好吃,就是它太吃油了,一顿够炒蔬菜炒两天的吧。”

姚世玲笑着说:“闻青做的饭,不知道省。”

闻朋坐在桌前撇嘴不悦。

闻青伸手去拧他的脸蛋,邻居有好有坏,处的坏了就像王婶那样,处处找你茬。处的好了,胜似亲戚。闻青有心让姚世玲处几个胜似亲戚的邻居,这样她去市里上高中了,对家里也放心很多。所以,并不抗拒她们来串门。

“你们再吃两个吧。”姚世玲说。

“不了不了,花了老多油爆的了,你们自己吃吧。”邻居说。

姚世玲热情地又塞了两个给邻居,这一来二去邻居就和姚世玲聊上了,闻青喝着稀饭在一旁听着。

邻居说的就是王婶的事儿,说是王婶又在家哭了,因为没钱买玉米种、红薯秧子,村里人见他们家人太孬了,都故意不借给他们。王婶是急哭的。

“活该!”闻朋小声说。

闻青瞪了他一眼,他连忙噤声。

一顿饭都在听小道消息中渡过的,晚上做鞋的时候,姚世玲就说:“王婶作恶的时候,看着让人讨厌,可怜起来还挺让人同情的。这两亩地要荒一年吗?”

姚世玲叹息一声又一声。

闻青完全没有反应,食指上套着顶针认真地做鞋子。

姚世玲纳闷地问:“闻青,你心里咋想的?”

闻青:“什么咋想的,他们荒地跟我有什么关系,难不成我还把家里的玉米籽扛送给他们吗?再说救急不救穷,念你升米恩记你斗仇,妈,咱不急,等着吧。”

第二天早上,闻青没去县城,令姚世玲、闻亮、闻朋极为惊讶。

“大姐,你咋不上赚钱了?”闻朋问。

闻青说:“我休息两天,和你们一起种地。”

“肖姨答应了吗?”姚世玲问。

“答应了。”

“那就好。”姚世玲没有反对。

于是,一家四口牵着牛,牛背上搭着麻袋、竹筐、玉米籽、红薯秧子、水、馒头、豆酱、镰刀等,浩浩荡荡地从村东头走过,向东地去,路上遇见不少邻居,邻居们也都客客气气打招呼。

“去种玉米啊?”

“得种一天吧?”

“闻朋好像吃胖了!”

“……”

姚世玲一一笑着应着。

不知是前天失火事件的舆论传播,还是村长、队长的态度,疑惑是昨天的几撮红薯秧子和几只油爆爬拉猴的余温,总之,如今村里人看待闻青一家的眼光十分不同,以前是戒备、探究与看笑话,现在就是友好、羡慕与赞同。

“你们看,闻青家竹筐都是玉米籽和红薯秧子。”

“可不是嘛,我家的红薯秧子就是借姚世玲的,姚世玲这人真不错,一开口,她就借的。以前我一直以为她是穷讲究,傲气,现在看看还挺平和的。”

“昨天我去她家,她给我几只油爆爬拉猴吃,那油放的,油汪汪的。”

“你不知道吗?闻青在县城一个月工钱十块钱呢,吃得起油。”

“……”

邻居们这么说着,话就传到了王婶耳中。

王婶转头进房找王大:“虎子他爸,你听说吗?闻青家有好多没用完的玉米籽和红薯秧子,要不咱去借点,反正一亩地也用不了多少种子。”

王大当即板起脸色呵斥道:“你去借啊,你都忘了你是怎么骂人家的,你看她们借不借给你,别让人把唾沫吐到你脸上了!不要点脸皮!”

“那咋办?咱们两亩地不要了?”

“怎么要?上哪儿找种子!”

王婶转身:“我去山湾村借借看去。”说着王婶就往山湾村走,山湾村有几个她小时候的玩伴,想着肯定可以借着的。

王大愁眉苦脸地坐在房内。

与此同时,闻青一家正在地头整工具,开始抛坑种红薯秧子。

姚世玲拿锄头锄地,闻青、闻亮蹲在地边种红薯秧子。

闻朋则牵着牛儿,在小沟渠边让牛儿吃草:“妈,王婶往山湾村去了。”

闻青抬眸看一眼,王婶下巴昂着,往山湾村去,看也不看闻青家一眼。

“放你的牛。”闻亮斥闻朋一句,然后安心种红薯秧子。

一直种到晌午,五分地种完毕。

闻青一家四口,坐在地头树荫下吃馒头蘸豆酱,牛儿卧在一旁眯着眼睛睡觉。

微风吹着,青草清香,非但不觉得热,反而十分舒适、惬意。

闻朋啃着馒头到处看着,看有没有鸟,有没有知了壳,突然又说一句:“妈,王婶从山湾村回来了,咋这么早回来,她咋不在山湾村吃了饭再回来呢。”

“朋朋,你话真多。”闻亮说闻朋。

闻朋反驳:“二哥,我都一上午没说话了,我咋话多了?”

闻亮没理他。

闻青笑着摸闻朋的脑袋,然后抬眸看王婶,早上王婶是昂着下巴两手空空走的,现在是低着头两手空空回来的,像是受了什么委屈,垂着头抹了一把眼泪,然后急步往家走。

闻青看向姚世玲。

姚世玲看向闻青。

母女俩面面相觑,心照不宣。

下午一家四口种了玉米回村子时,听说王大和王婶不但吵架了,还打起来了。队长来劝架,劝好了之后,夫妻两向队长借玉米籽和红薯秧子,队长哪里有这些,自己家都穷的揭不开锅了,哪有多余的借出去。

后来队长实在看不下去王婶的两亩地荒着,要借豆子给他们俩种,王婶哭着说:“豆子产量低,我们家没面吃啊。”

队长就问谁家有红薯秧子和玉米籽,大部分人家是真的没有,小部分人家是有了也留着自己家吃的,再有几户是怕借给王婶,王婶不还了。

因此,最后王婶家仍旧一无所获。

等到晚上时,村东头又传来二虎子的哭声。

“王婶又打二虎子了。”姚世玲说。

闻青自顾自地剪布:“我听到了。”

姚世玲犹豫一会儿:“闻青,要不我把咱家那几棒子玉米、一竹筐红薯秧子交给队长,让队长交给王婶家,不能让两亩地荒着啊。交给队长,也不怕他们不还。”

闻青反问:“凭什么?我又不是观音菩萨,骂了我的人,烧了我的麦秸垛,不说赔偿还说是大风刮着火的,都这样了,我还把粮食借给她,我有病啊。”

“咦,你这小姑娘怎么这么说话。”

“难道我说的不对吗?”闻青笑着反问。

姚世玲无话可说,闻青说的是对的,但姚世玲就是心软。

闻青开始悠悠地哼起小曲子来。

姚世玲:“……”姚世玲不知不觉间,就把闻青当了一家之主,闻青说不借,她也没有主动。

就这样又过了一天,下起雨来,水湾村的村民都乐呵极了,纷纷表示这雨下的好,下的及时,这下不但豆子涨势好,玉米、红薯都会多产点货出来。

不少村民凑着一起说叨盘算着能收多少斤玉米和红薯,很是开心。

只有王大王婶一脸愁苦的看着雨,直到又一天雨停了。

王婶在自家门口来回晃悠,晃悠不下半个小时,最终迈出了步子,走到闻家的院子,站在院门口,站了一会儿又折返回去,接着又跑到闻家院门口,来回数趟,终于鼓足勇气,正准备拍木门时,突然听一个喇叭声,王婶吓了一跳,回头一看,一辆黑色小汽车从村东头慢慢开进来。

“这是谁家的小汽车啊?”

“妈!我看见小汽车了!”

“哎哟喂,是小汽车啊,我还是头一回见呢。”

“……”

村里的人纷纷从自家院里、房里走出来观摩小汽车,只见小汽车直直地驶向闻家院门口,众人还未反映过来,车门打开,一串鞭炮被扔出来,噼里啪啦地炸起来。

王婶骇的一屁股坐到地上,她又利索地跑起来。

“这是干啥啊。”

“这谁啊。”

“哟,汽车停到闻青家了!”

“停闻青家干吗?”

“……”

水湾村的村民们几乎全员出动,一瞬间都涌到了闻青家院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