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都市 > 激荡1979! > 第137章 不留下点什么是走不成了(保底2更)

其实魏明自己就能找到大舅和大姨,毕竟前世他们已经来过了。

不过现在毕竟是80年代初,是一个异地住宿都成问题的年代,有个当地人帮忙确实可以让复杂问题简单化。

原本魏明是想着拜访马识途老爷子的,他们在文代会上有过一面之缘,自己还给他寄过合影照片呢,有哥们儿认证的。

不过人家毕竟是省文联 作协主席,还是腹部级地方大员,能不惊动还是不要惊动为好。

有梁平帮忙应该也够用了,只是这个人情到时候该咋还呢?

天黑了,魏明一家度过了在火车上的第二夜。

当他们还在睡梦中的时候,火车已经穿过阳平关,从陕西进入四川。

许淑芬早早就醒了过来,她下了床,把窗户上的热气擦掉,看着窗外的景色,茫然而期待。

快要回家了,爹,娘,大哥大姐小妹,你们都还在吧?

就像家乡的山川一样,亲人们的模样在自己脑中也已经非常模糊了,她前面18年在川,后面20年在冀,相对而言还是后面的生活记忆更清晰鲜活。

她对川渝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饥饿,饿到绝望,而最后的记忆则是扒火车离开这里找活路。

一开始他们兄妹三个是跟着父母一起的,可是到了蓉城她就走丢了。

她知道回家乡没出路,只能向外面走,她偷偷坐过很多火车,拉煤的,拉石头的,拉牲口的,总之都没有儿子买的卧铺舒服。

正回忆着,一双大手搭在她肩上。

她回头笑道:“再睡会吧。”

老魏嘿嘿道:“马上要见丈母娘了,我也有点兴奋地睡不着,我老丈人和大舅子能喝吗?”

“好像没见他们喝过酒。”许淑芬摇摇头。

老魏放心了:“那估计不是我的对手。”

随后魏明、魏红、梁编辑也醒了,魏家带的干粮肉食还有,他们直接邀请梁编辑一起吃。

梁编也没把持,一路上还给他们介绍沿途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魏明也能插上几句,有时候说的还是梁平都不知道的,让他忍不住感慨魏明见识渊博,难怪能写出那么丰富精彩的故事。

魏明嘴上说都是在北大图书馆看的,其实大多都是前世拍戏随剧组奔波涨的见识。

直到中午,火车终于停在了天府之国——蓉城。

有梁平做主,他们就直接跟他乘坐公交车到了作协招待所。

负责人操着川渝口音问:“梁平,这是你亲戚啊?”

“比我亲戚还重要,这可是北大的魏明魏作家,带着母亲来寻亲的!”

“写《理想》和《牧马人》的魏明!”招待所负责人也严肃起来,招待所好久没来这样的大牌了。

“没错,好好招待,粮票和食宿都记我账上。”梁平仗义道,当然,肯定还要找诗刊报销的。

不过他这么说,魏明感觉自己说什么都得留下点什么了。

招待所给他们安排了两个房间,魏明和老魏一间,老娘和小妹一间。

梁平则安排了午饭就暂时离开,去帮忙摇人了。

~

四川作协,作协主席马识途的办公室里,这位老人正在埋头写作。

在他的办公桌上摆着几个小册子,上面写着《破城记》《报销记》《盗官记》《娶妾记》《禁烟记》《沉河记》等。

今年65岁的马识途是如今四川文坛执牛耳者,他和巴金、张秀熟、沙汀、艾芜并称“蜀中五老”。

当初在文代会还是巴老带着魏明认识的他。

而且他也是一个老革命来着,当年冒着生命危险在“国统区”从事地下工作。

由于经常更换职业,所以马老那时常和三教九流打交道,听那些人跟他摆龙门阵,扯乱谭。

马老被这些生动的故事感染,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终于在1942年选择了十个最有意思的“龙门阵”开始创作《夜谭十记》,这一写就是40年。

因为抗日和后续的运动,他的书稿三度被毁,他又三度重新创作,现在已经完成了大部分内容,有些还通过文学刊物发表了出去。

后世人,包括魏明了解他都是因为《让子弹飞》这部神作,改编的原著正是他的《盗官记》。

不过姜闻的电影懂的都懂,都是整容式改编,跟原著的联系并不算多,《阳光灿烂的日子》《邪不压正》都是如此。

写了一会儿,累了,他就呷一口茶,溜达一圈,然后看看书读读报。

手边几份都是今天新出的报纸,前面两份他大略扫过,兴趣不大,直至看到了《中青报》。

头版头条是一个加粗大标题《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

他点点头,这个标题有水平,可以直接用来做宣传标语了。

继续看下去,原来是关于新晋人气作家魏明为家乡小学捐款一千元的事迹,标题这句话就是引用了他的原话。

看到这,马老就想到了前两天刚看过的《放羊班的春天》,那篇相当惊艳,也是讲教育的,再结合魏明捐款的举动,看来他是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同志啊。

后面还有魏明的原话“就是因为我没有上过大学,又在大学工作,所以才深刻体会到大学生活的好,我希望我的家乡能走出更多大学生,他们的出现必将改变家乡的面貌!”

马老点点头,当初在文代会自己都没想到巴老介绍的这个小朋友崛起速度会这么快,会有今天这么大的成就。

现在写中篇的人里面能跟他较量的应该几乎是没有的,《人民文学》重点推出的三篇,人们讨论最多的就是这个《放羊班》。

放下报纸,他正要准备继续写,有人找上门来,是《星星》诗刊的主编白航,也是《星星》的创始人。

“马老,我来找文联借车,求批准。”白航道。

马老看着比自己小十岁的白主编问:“小白你要用车吗?”

“不是我自己用,我是为了帮人的忙,”他笑道,“你还记得魏明吧,你之前从燕京回来还提过他呢。”

“记得啊,我刚刚还看到他的报道了呢,怎的?”

于是白航把自家编辑在火车上偶遇来川寻亲的魏明一家的事讲了一遍。

“我觉得同为文坛中人,这件事咱们得帮啊。”

除了都是文坛中人,另外白主编虽扎根川渝,但其实他跟魏明一样是河北人,算是老乡来的。

马老笑道:“我也没说不帮啊,这样,调一辆吉普,再找一个当地出身的同志,如果会开车就更好了。”

听到马老对小魏也如此热心,白主编笑道:“有您支持就行了,我这就去安排。”

马老又道:“另外也可以安排魏明在蓉城游玩一番,说不定就有灵感了呢。”

白主编嘿嘿一笑:“咱们想到一块去了!”

~

招待所,老魏和小魏都躺在床上,卧铺那么窄,终究不是正经床铺舒服。

吃完饭刚躺了半个小时,梁编辑又来了。

好在魏明也没睡实,出门相询:“梁编,怎么样了?”

梁平笑道:“我们白主编特意去作协找了马识途马老求来了一辆吉普,还有一名司机向导,明天一早出发,魏作家你看成不。”

“哎呀,这太成了!”魏明握住梁平的手表达了郑重的感谢。

梁编辑又道:“魏作家,你看这下午还有点时间,要不要逛逛我们蓉城的名胜古迹。”

魏明前世就很喜欢蓉城这座城市,拍短剧经常在这边取景,还差点在这边买房呢。

魏明回去取了相机:“好啊,我爸妈都累了,我叫上我妹一起吧。”

虽然颠簸了三十多个小时,但两个年轻人恢复的极快,魏红也相当踊跃积极。

还问:“是不是能看到大熊猫啊!”

梁编辑哈哈大笑:“蓉城的大熊猫还不至于满街乱跑,不过令堂的老家雅安宝兴可是盛产大熊猫的,明天说不定能看到。”

现在的蓉城最值得一提的景点肯定是武侯祠了,也是现下知名度最高的。

像宽窄巷子在当地人中有些名气,但外地人还比较陌生,不如武侯祠和杜甫草堂,这两家都是61年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坐在公交车上,从接触到的市民身上魏明已经能感受到一丝未来成都慢节奏生活的迹象了,大家并没有燕京大城市急匆匆的感觉,神态都很悠闲。

知道要逛武侯祠,魏红已经准备好了《出师表》,就等着老哥检查然后自己惊艳地全文背诵。

结果他光顾着拍照,都没考校自己。

“梁编辑,麻烦给我们拍张合影吧。”

当然,魏明也没有冷落梁编,后来还请路人拍了一张三人合影,回头洗出来邮给《星星》诗刊。

武侯祠景区范围内还有一个锦里古街,魏明和小红也逛了逛,就是卖的东西不多,无法满足魏明的消费欲望,再过几年来就好了。

我们有时候排斥商业化,但景区一点都不商业化也怪无趣的。

不过现在这里铺的青石板真的有那种古典之美,像是从三国时候传下来的。

之后还有些时间,魏明又体验了一把80年代初的宽窄巷子。

次日一早,梁编辑和司机向导一起来到招待所接魏明一家,他就不跟去了。

看着他期待的样子,魏明笑哈哈掏出一个信封……

~

(还有一章会晚一些,求月票!)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