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 > 灵异 > 重生的红小鬼 > 一五四章 民国留学生们

重生的红小鬼 一五四章 民国留学生们

作者:无印品 分类:灵异 更新时间:2025-02-11 00:50:00 来源:平板电子书

报纸引起的玄学讨论的热潮还在持续发酵。各科学大佬8年后,再提老话题,内容却是新东西。大家都认为,有些东西伤害了中国的创新精神。是玄学,还是科学?渐渐的讨论主流趋向了新儒家的观点,这出乎人们的预料。

强霖公寓,上海。这一天,张三小姐怀瞳在公寓约见中国科学社的秘书长胡敦复先生。强安银行派出的李经理,作为参谋随行。陶斯咏贺小妹等人参与接待。

胡敦复是中国科学社的理事之一,是长老级别的任务。他1886年生,43岁了,江苏省无锡县人。他本人是数学教授,但其家族是教育世家,父亲和几兄弟姐妹都是教育界大师级人物。胡明复、胡刚复、胡彬复(妹)都是留学出身后,投身中国教育。

中国士族阶层的代表啊,到处都是。教育界也是如此,胡敦复选人,其弟胡刚复、胡明复都是公派。不过士族的好处是算考虑公正和面子,没有本事也不敢互相提携,家人亲戚也是如此,但还是要多指导一些。

胡敦复资格老一些,他是民国北洋时期年教育部长蔡元培的入室弟子,1902年南洋公学毕业,1905年复旦公学毕业,期间是从马伯驹学习拉丁文。然后在广州教会学校教书到1907年。然后官费出国,1909年美国康奈尔大学本科毕业。

1909年回国,先在江南高等学堂本部(国立中央大学前身)任教数学课。1910年4月总办周自齐聘任胡敦复为游美学务处教务提调。

“提调”一职是清朝及前朝的正式官职,文武皆用,很威风的一个官,大概就是总经理一样。而总办相当于董事长,一般不会越过提调直接去办事。那么怎么会有这个正式官职呢,从哪里派生出来的呢?清政府外务部。

1908年10月,清政府外务部制定了《派遣美国留学生的章程草案》,草案对外务部所设培训学校作了具体的规划。

胡敦复参与了1910年第二批直读留学生的考选工作,与学务处英文文案唐孟伦等护送70名考生赴美。并对前后所有留学学生给予了认真的指导,大约在1910年12月回到北京。继续负责留学人员选聘,不久还担任了游美学务处提升的清华学堂的首任教务长。

从这里可以看出,胡敦复的科学界的元老地位。这个地位不在于官职,而在于这前几批百多名学生。

虽然梳辫子的雉子学童,后来成了中国科学界主流。

这些庚款留学生,后来在美国成立了中国科学社,领头人赵元任、任鸿隽、周仁、秉志、章元善、过探先、金邦正、杨杏佛、胡明复,等等,很多是他带队出去的。

赵元任还是他在南京高等师范的学生,是他给他选择专业,并送到康奈尔大学这个自己的母校学习。而胡明复就是他自己的胞弟。

不过胡先生不久就辞去了清华学堂教务长。原因是他年轻不懂时务,任性胡来。竟然把清华学堂的课程,弄成大学堂(大学)的架构。中学和预科最长八年的学制规划,还得到清政府的学制批准。

他还武断的不与别人商量。这些教师们大部分来自美国,美国庚子赔款支付的。他们有些就来自美国康奈尔大学,知道年轻的教务长底细。他数学精通,拉丁文很不错,这些老师专业水平哪里能跟他比。

但是这个学校是留学的预备处啊,老师们都是英语、文学、英美历史方面的。还有两个月就考试选拔了,年轻的教育长毫无准备,竟然把数学教学计划挤走了英语授课。

老师们委婉的咨询他的选拨计划,结果是大失所望。把他告到了外交部和美国公使。美国公使直接要求外交部换人,这个康奈尔大学培养的人是个数学呆子,太不靠谱。

换人造成了清华学生的混乱,到底是按照胡教务长的学分制,还是传统选拔制。外长亲自调查老师们,这才决定采用往年的制度,进行选拔,有头名,有榜尾。完成了政府合约。其实那时候美国给的指标是100多人,但总是选不够合格人数,才办的留美学务处。

当时回到上海,胡敦复创立大同学院,后来批准为大学。他此时是大同大学的校长,还是上海南洋大学的数学系主任。

有趣的事,他自己在清华学堂搞的学分制,在自己创办的大同大学也没有全搞下去,大概是太复杂和困难。

清朝后来令接替胡敦复教务长的,是当时私立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张伯苓到任清华教务长后,考察一番,就改回年级制,学制改为三年和五年。

直到10多年后,清华升级为大学堂,人们从资料中,才看明白首任胡教务长的意思。清华后来基本采用了复杂学分体系。清华大学的现代教育体系推行,谁也早不过胡敦复。大家都把他推为清华大学的现代教育首创者。

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也不管环境。年轻人的荒唐事,民国的乱,都很有意思。胡敦复后来也是文人风骨,加上数学家的作风。直来直去,独立自我,数学教育注重思考方法和应用,育人无数。

胡校长为什么来拜访张三了呢?因为强安带话了,说是张三小姐负责投资电子电器类工厂,找不到工程师,让中国科学社推荐,后面的资金不用担忧。

胡校长一直为资金所苦,有这个三公主上门,机会当然不能放过。他就亲自来参见公主,申请合作。

张三公主最近不爽,因为强霖不肯回家,让她有种负罪感。投资钢铁又被强安狙击,只好寻找小工厂们。

但上海胡厥文家族、荣家等都是面粉厂、纺织厂,互相不感兴趣。三公主觉得那就是单纯剥削,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人家也怕三公主仗势谋夺他们的工厂。

张三公主百事不顺,就也给中央大学上海物理研究院胡刚复院长,中国科学社胡敦复,让他们兄弟快快推荐人才。

现在胡敦复正在给张三公主讲解清华大学的来历,和自己在清朝的地位。果然,听说他是张伯苓的前任,张三小姐肃然起敬。张伯苓在北方还是很有名气的。

张三问,你们都留过学,中国有不少的留学生了,怎么工业还这么差啊。

胡敦复看看慈善基金会的陶斯咏女士,没有记着回答。胡敦复问起了她的教会师傅石美玉女士留学时间。

陶斯咏说1880年,8岁。胡敦复说,差不多的时间,清朝官方也派出大批留学幼童。

他接着说,1970年,容闳上奏倡导派幼童留学美国,得到太后批准。曾国藩、李鸿章也大力支持。从1872年开始,共有120名幼童分4批前往美国,这些留**童被分配到当地美国家庭中生活,同时进入小学学习。

詹天佑公也是这批幼童之一,他后来和感激清朝,与太后关系很好。他给太后修了很多铁路,但现在两个人都死了。胡敦复还是对清朝有感情的,无意中就露了出来。民国说起来好啊,但是乱,也没有个主事的。

“不仅仅是清华。清华只是留美学务机构,还有留学欧洲的。各省也都派自己的留学幼童,他们有很多是去欧洲和日本。李四光就是湖北省在1904年派出的,当时他是高小学堂,聪明啊。他们湖北前后派出有几百人,江西也派出100多人,我们江苏就更多了,前后有700多人。”

“记得海军自己也派出不少,现在搞飞机制造的王助、巴玉藻等人,就是海军大臣载洵、协办萨镇冰带到英国的,大概是九个人,后来有些人又游学到美国、加拿大。”

张三和陶斯咏没有听过,李参谋也闻所未闻这些幕后故事,她们就津津有味的听着。陶斯咏给续上茶,胡敦复接着讲留学生的掌故。

“这还不算教会学校自己派出的。教会资助幼儿孤儿,鼓励教徒送子留学,很多有随教士留学瑞典瑞士挪威小国的。与公派学生不一样,他们一般都不回来,就地成家了。公派不行,和家长有协议的,欺君之罪是要杀头的。所以公派的都在为国效力。”

“南洋约翰强也是自己出国学习的。向他这样的留学,也是当时南方土豪们的时髦,家里有人在西洋留学,姑娘们也愿意嫁。后来也有大批官派女生留学的,虽然她们嫁人不显功劳,但是引入的西方风气却不可小瞧。”

“中国到日本留学的人数更多,累计下来不止10万了。更多的是游学,买张船票***本了。不过都是自己派出去的,良莠不齐,很多是镀金的。与公派不一样,那些都是聪明极了的,还要富有正气,才能被选中。”

后来先总理学习苏联,又有大批人留学苏联,大多都是从东北乘远东铁路出境,你应该清楚了。很多是红党,但也有很多是学习技术的。但挂靠红党,收费就少了。

“现在就更没有办法统计了,很多人不回来了。回来的是少数,但官派的都回来了,清朝没了,他们也都回来的。公派的志向不一样啊。”

张三想想约翰强,确实不一样。约翰强很少国家意识,就是自己过日子,陪着岳父老子。连自己的父亲都不管,哪里还有国家。这是真正的西派,各人顾各人。

但约翰强发展科学实用,却又比这些公派的老夫子强多了。清朝公派怎么这么会选人呢?个个都肯为国家卖命。不得不佩服这个负责选人的胡教务长。

看这个胡教务长喝茶,张三问道:“刚开始公派怎么都派小孩子呢?”

胡教务长摇摇头说:“那时候哪有大学呀!高小学堂才开始办。京师大学堂,就是北大,也是刚开始,还在准备预科。培养大学生总的有高中生啊,高中生也的从初中生里面选啊。那时候没有初中,只能从高小里面选。你们哪知道这里面的艰辛啊。”

张三点点头,表示认同这个说法。但又问,这么多留学国外的,搞实业的为什么不多?

胡教务长说:"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官派搞实业的很多,他们基本上学的是理工类,但都在官办实业里面。因为他们是公费的,比如詹天佑就是铁路总工程师。”

在私营企业里面也有不少,比如侯德榜也在做厂长。清政府垮了,没有人追究他们了。”

“私自出去的,镀金的学风不好,回来还是吃家里老本,外面炫耀留学身份;还有留下给洋人在当地打工或者在学校做研究。也有回来作买办的,经营国外生意。还有剩下的因为创业环境不好,都开始教书了。因为中国的大学都已经开办起来的,学生也多了,需要大量的老师。”

张三还是不解,说你们教书培育学生,学生毕业了,又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成果只是发表就完事,虽然可以代表学术水平先进,和能力超群。但这有什么意义呢?

国外肯定不是这样,应该是先有应用,才有研究的欲念。这个道理不需要很深的水平,就能明白啊。

胡教务长直叫惭愧,不好解释这些现象,看来真的是像林语堂说的,简单的道理,用不上很深的学问。在国外确实是这个实用逻辑,连学校研究资金也是实业界提供的。他慢慢的说:“记得詹天佑说过,中国人不求甚解,什么事情都可以马虎过去,不问究竟。你这么问,我确实没有怎么探讨究竟。”

张三不说话了,也不提投资。陶斯咏说:“胡校长,您回去组织一个研讨会,中国科学社给个正式解释,研究出一个结论。重要的是找出原因,我们才好确定怎么投资。”

张三说:“我需要视制造为生命的人,我不怕他失败,怕他没有恒心。谁敢骗我,我会让他好看。”

好好的,怎么就威胁上了呢。胡校长说,“张三小姐,在商言商,可不许耍军阀那一套。大家可以有协议的退出。”

李参谋也说,这是合约的问题,不是哪一个耍横能够解决的。

张三说,李秘书那你就拿出一套来,要怎么合作,和怎么退出。最后她又说:“我等着科学社的说法。”

胡校长说:“还有就是钱的问题,有多少啊。” 张三简单的说:“想要多少有多少。”

李参谋点头承诺。因为他知道强家少奶奶会逐步套现淡出重工业,投入公益研究。那后面可是有金矿的。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wap_),《重生的红小鬼》随时随地轻松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